词条 | 罗马军团 |
释义 | 1 古罗马军队罗马军团为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时期的正规军队,以其高效的适应性及机动性征服了地中海沿岸地区。马略改革之前的罗马军团,改革之前的罗马推行义务兵役,武器装备全靠自备,所以就凭财产多寡评定兵种。 简介(轻步兵(Velites) 青年兵(Hastatii) 壮年兵(Principes) 后备兵(Tiarii) 骑兵(Equites)) 武器配备(罗马战剑 方盾 罗马骑用圆盾 狼皮帽 锁子甲 标枪 罗马式鳞甲 胫甲) 进入中国的罗马军团(简介 澳洲学者披露汉朝降俘营 三次鉴定确定罗马军团 一支罗马部队的前世今生 2000年前的惨败 1000余人最终到中国) ◎ 简介◎ 轻步兵(Velites)缺乏训练,盔甲简陋,装备标枪、90公分直径左右的盾和近身用短刀,有在头盔外带狼皮头盔(Galea)的习惯。 ◎ 青年兵(Hastatii)缺乏战斗经验,组成军团的第一横列。装备两支标枪(前期为一支轻标枪Pila,一支重标枪Pilum;公元2世纪后就只携带一种)、一支宽刃短剑(Gladius)和一个卵形盾牌(Scutum)。 ◎ 壮年兵(Principes)年龄在三十岁左右,为军队的核心,组成军团的第二横列。武器与青年兵同,盔甲由于年龄与财产也许更好。 ◎ 后备兵(Tiarii)年龄最大,经验最丰富。通常构成军队的后备队。组成军团的第三横列。以传统希腊重步兵姿态上阵,装备长矛与长盾。 ◎ 骑兵(Equites)在装备都要靠自己准备的义务兵时代,只有最富有的人才能负担起马匹,这意味这他们数量稀少,通常只用来侦查与传令。装备骑枪与小圆盾。 ◎ 马略改革之后的罗马军团步兵支队战术被马略改编为步兵大队战术(前2世纪)。超越步兵支队,步兵大队可以敏捷地对付敌人的大部队。装备的差别消失,全军都装备标枪和罗马战剑。 当然最要的是财产限制的取消,任何罗马公民均可参军。在服完大半生的兵役之后,退伍的公民可以获得一块土地和退休金。 ◎ 武器配备◎ 罗马战剑近距离武器。长50~75厘米的双刃剑。铁制,重约一千克。剑头尖利,适合穿刺。剑柄用木,骨,象牙等制成。握把处的切削与手指的形状吻合。 ◎ 方盾传为借鉴凯尔特人盾牌,起初为卵形,后来逐渐变成长方形,厚度也逐渐变薄,盾牌宽80厘米,长120厘米,用三张0.2厘米厚的木板重叠拼合,覆盖上皮革,再蒙上布。并用L形的金属配件提高强度。 ◎ 罗马骑用圆盾轻装步兵用。 ◎ 狼皮帽狼皮头盔,戴在轻装步兵头盔外面。 ◎ 锁子甲一般军团兵的锁子甲是在皮革底料上缝上串接起来的铁环而成。重约9千克。上臂部分用皮革防护(覆肩甲分直条的希腊风格与鱼鳞状的凯尔特风格。) ◎ 标枪远距离武器,近战也可用作短矛使用。前端为四点五英尺的金属长杆,附有一个铁枪尖。后端为四点五英尺的木制长杆,上面绕有一根绳索,在投射的瞬间拉动绳索,使标枪旋转前进,可刺破盾牌或盔甲,扎上标枪的主要起到打乱敌军阵型和削弱敌人的作用。为了使飞出去的标枪不会被扔回,用过前端使用软金属(凯撒时代),以及连接部分使用木钉固定,投中时木钉会飞散开来使枪头脱落(马略时代)等办法。到了帝国时代,为使重标枪增加贯穿力而增加重量,一般使用铅制物,禁卫军用的是青铜制的。 ◎ 罗马式鳞甲比锁子甲防护较差,易于损坏,而且柔软性差,所以并没有普及。但由于谁都能制造,且易于维修,所以价格低廉。而之所以百人队长会穿很可能是因为他在鳞甲里还穿着锁子甲。 ◎ 胫甲青铜制,保护小腿,只有百夫长装备。(另,又一个辨认百夫长的办法:只有百夫长的冠羽是横向的。) ◎ 编制由两个百人队(Centuria)组成一个基本战术单位——支队(Maniple),一个百人队实际为60-80人。一个支队通常有120-160人,若为成年兵队,则只包含一个百人队。 三个支队组成一个大队(Cohort),一个大队大约有450-570人。包含大约120-160名轻步兵,120-160名青年兵,120-160名壮年兵,60-80名成年兵,同时含有一队30人的骑兵。马略改革后,每个军团还有一个第一百人队,比普通百人队的建制大一倍,其百人队长的地位也较高。 十个大队组成一个罗马军团(Legion),一般由4500——6000人组成。同时,一个罗马军团配有一个附属军团,也称联合军团。两者的建制类似,但是附属军团的骑兵为600人,且辅助军团随着征召地区的不同也有不同。 两个罗马军团与两个附属军团共同构成了执政官统帅的集团军,由一名执政官指挥。 副执政官则可以指挥一个罗马军团和一个辅助军团。 ◎ 队列闻名天下的罗马队列其基本单位为支队队,每个小队构成一组。将它与希腊方阵混为一谈是种极为普遍的误解。 步兵支队战术的出现,使战斗合理化:1、防止挥舞武器时遭到阻碍。2、为能迅速移动,各支队之间留出容纳一支部队通过的空间。3、可以换下伤亡惨重的部队。4、可以应对敌人的移动。 每横列40人,纵3人。两人之间间隔1.8-2米。横列的各支队之间留出容纳一支部队通过的空间,各支队交错排列。 整个队列通常由三线列组成。 青年兵组成的第一横列。 壮年兵组成的第二横列。 后备兵组成的第三横列。 ◎ 战术总体来说采用“拖”与“耗”字诀。 由青年兵组成的第一横列首先推进,将标枪掷出。同时,军团开始疏散。往往在标枪掷出之后完成疏散,第一横队的士兵开始冲锋,前两列士兵与敌人用短剑进行格斗。后面6-7列士兵投掷标枪。数分钟后,由壮年兵组成的第二横列替换,第一横列后撤休息。轻步兵负责掩护军团的两翼与背后,同时还要找回可使用的标枪,补充给撤回的第一横列。一场战役通常进行数轮替换。后备兵为军团的后备队,一般在战斗不需要他们时单膝跪着休息。只有在战局僵持不下与军团撤退时才用得上这些老兵,所以古罗马谚语:“投入后备兵!”即意味着到了紧急关头。 ◎ 罗马军团史从提比利斯河畔的都市国家到拜占庭帝国,长达2000年的罗马帝国史,同时也正是一部帝国的中流砥柱——罗马军团纵横驰骋的历史…… 罗马,本是起源于台伯河畔的都市国家。到了公元前30年,以屋大维(奥古斯都皇帝)平定罗马内乱和吞并托勒密王朝治下的埃及为标志,罗马名副其实地掌握了古地中海世界的霸权。 其后,在以罗马为首都的4个世纪和迁都君士坦丁堡后的10个世纪里,这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不仅继承了从奥利安到古希腊的各大古代文明并使之流传后世,更起到了东西方文明交流桥梁的作用。 罗马恒久不衰的统治力,主要归功于它灵活多变、顺应潮流的政治体制。但作为政治的强力工具,打垮了难以计数的敌国、粉碎了异族的一次次入侵、镇压了对统治阶层所有反抗的强大军力,同样不容忽视。本文将主要介绍共和时期到帝国初期、帝国后期以及拜占庭时代罗马军制的变迁,供大家参考。 共和中期(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市民构成的重装步兵 与古希腊的都市国家相同,共和初期到中期的罗马军制的基本原则是由市民自备装具服义务兵役。兵役对罗马市民来说,与其说是一种义务,倒不如说是一种代表荣誉的高贵权利。尤其在共和初期,军队组织几乎是直接作为政治实体(军人会)发挥作用的。 当时,17岁到46岁的公民全都有义务应征入伍,并按照年龄和所持财产多少被分为4个兵种。 首先,年少者和无力自备重装步兵所需装备者充当被称为“维利特斯”的轻步兵。他们不着甲胄,仅靠头盔和直径约1米的小圆盾护身,以数枝轻投枪和剑为进攻武器。轻步兵在实战时一般展开于战线的最前方,充分发挥其机动力进行散兵战。 拥有一定财产的青年充当“哈斯塔提”、壮年则被称为“布灵吉佩斯”,这两者构成重装步兵的主力。他们的装备完全相同,都披挂全副盔甲、手持著名的大型四角方盾“斯邱托姆”,武器为宽剑身的双刃短剑“格拉蒂斯”和两枝投枪——大型重投枪“皮鲁姆”和小型的轻投枪“皮拉”。这些投枪的构造独特,一旦刺中目标枪头就会折断,以防被敌方反掷回来,除用于投掷外,它们也能充当普通长枪使用。 最年长者以及军旅经验丰富者则属于“托力阿里”,他们的装具与哈斯塔提和布灵吉佩斯相当,但不装备投枪而改为手持一枝被称为“哈斯塔”的长枪。 此外,47至60岁的高龄市民,虽不必服野战军的兵役,但有义务随时应召参加罗马城的守备部队。 除了上述的步兵(米利特斯)外,富裕的市民往往以骑兵或是骑士身份(埃克提斯)出战。但当时罗马人的骑术实在称不上高明(他们甚至连脚蹬都没有),因此骑兵一般不用于集群突击,而主要用于侦察和牵制敌人。骑兵和重装步兵一样披挂全副盔甲,武器为盾与骑枪以及比步兵用的稍长一些的双刃剑“斯帕达”。 这些装备,都是罗马从不断扩张中接触到的埃托利亚、萨姆尼特、凯尔特、伊比利亚等诸多民族的军事文明中吸收而来的精华。 由步兵和骑兵组成的多兵种混成战斗单位,被称为军团(LEGION)。一个军团由10个营(科霍尔斯)组成,每个营由3个连(玛尼布尔斯)构成。这3个连中哈斯塔提、布灵吉佩斯和托力阿里各占一个。每个连包括有两个60至80人的排(肯托利亚)。其中,营只是管理、编制上的单位,实战中的战术单位是各兵种的连队。因此,这一时期的罗马军战术,有时被称为“玛尼布尔斯战术”。 军团中的重装步兵数最多时可达近5000人,但一般情况下多为4000余人。除重装步兵外,轻步兵和骑兵同样被列入军团的正式编制。轻步兵与重装步兵一样以连为单位编制,军团骑兵则由各包含32人的10支骑兵队(图尔玛)组成,共计约300人。 到公元前3世纪为止,罗马还时常动员支配下的同盟诸国的市民按照罗马式的编制与操典组队参战。依照惯例,在野战军中,每个“纯粹的”罗马军团搭配一个同盟国的军团协同作战。 罗马军团在战时,由身为最高政务官的2名执政官(consul)和身份仅次于他们的2名法务官(praetor)负责指挥作战。执政官有权指挥由罗马军团和同盟国军团各2个构成的总人数约为2万人的兵团,法务官则可指挥罗马军团和同盟国军团各1个构成的万人兵团。 尽管常备部队仅为2名执政官麾下的共计4万人,但随着罗马人口的增长,其战时的动员潜力一直在不断增强。例如,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至201年)时,罗马的总人口已多达300万,即使在坎尼会战中被名将汉尼拔一举消灭了6万人,仍能迅速动员25个军团投入作战。 在野战中,各军团一般排列成正面宽200米、纵深90米的阵型。第一排配置哈斯塔提、第二排是布灵吉佩斯,第三排则是托力阿里。当前两排重装步兵投入作战时,托力阿里一般是单膝跪地、养精蓄锐;一旦战局有变(不论胜负)时,才作为预备兵力投入前线,接替那些筋疲力尽的年轻人。在战线的最前方,是由轻步兵构成的散兵线,而两翼则由军团骑兵负责防守。 军团在实战中,一般能够以连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随机应变。例如改变队形密集度、调换前后列等等……这与他们的远祖——希腊的古典型重装步兵(霍普里泰)相比,已是大有改观;但在公元前3世纪,还远远不及历经伊菲克拉提斯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改革、已臻炉火纯青的赫雷尼斯诸邦的多兵种合成战术。并且,罗马军队是一支由市民组成的非专业的军队,指挥他们的将军们更是外行——他们的本质是政客。因此,罗马在与庇罗斯、哈米尔卡尔、汉尼拔等职业军人统帅下的军队对战时,不断遭受挫折。之所以能够最终打败这些强敌,所依靠的并不是战术的精妙,而更多仰仗于罗马在总人口上的优势、对盟邦的彻底支配以及农民出身的士兵们朴素而坚韧不拔的精神。 共和后期至帝制中期(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3世纪)——职业型军队 罗马的军事实力,在公元前2世纪完成对东西地中海的征服时达到了顶峰,其后开始逐渐衰退。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传统的都市国家型的政体已不再适应日积月累、不断扩大的疆土了。 将军们在南征北战中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而与此相对,作为士兵出征的大多数人,却因为家中长期缺乏劳动力在经济上逐渐没落。为了缓和这一矛盾,军制改革已势在必行。 勇敢地对祖先遗留下来的旧军制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并从危机中挽救了罗马的是平民出身的优秀职业军人——玛里乌斯(公元前157至公元前86年)。他的想法是:不再依靠那些有能力自备装具的有产市民,转而提供武器和薪金给无产市民,并以合约的方式保障他们在退役后能够得到一定的土地。此举大大促进了罗马军队的职业化。 由于装具不再取决于私有财产,因此所有士兵们的装备与训练得以统一标准化。新一代步兵的装具与哈斯塔提和布灵吉佩斯相当,都配备有盔甲、大型方盾“斯邱托姆”、短剑“格拉蒂斯”和两枝投枪(‘皮鲁姆’或是‘皮拉’)。维利特斯这一兵种被废止,步兵中不再有轻步兵和重装步兵之分。但是骑兵的装备与职能,在玛里乌斯的改革前后并无变化。 在军团的编制上,进一步贯彻了标准化原则。一个军团由10个营构成,每个营编内有6个排,每排兵力为80人。不过,各军团的第一营均由5个160人的排构成,因此,在编制上,军团的步兵总兵力应为5120人。在实际运用中,为了保证军团步兵实战能力的均衡以及运用方便,一般情况下兵团总兵力大多为2000到3000人,最多不过4500人。 在军团编制中的骑兵,减少为4个骑兵队共计128人——这主要是因为依靠没有罗马市民权的外籍军团组成的辅助军(阿库西里亚)来提供精锐骑兵已成惯例。而投石兵、弓兵等传统上的轻装步兵,也多由辅助军充任。这些辅助军基本上以营或骑兵队为单位,配属给罗马将官充当野战军或是守备队。 内乱(公元前49年到公元前30年)结束时,胜者屋大维(奥古斯都皇帝)麾下的兵力多达50万。但他在获胜后迅速裁军,将常备部队精简为由30个军团(不过,其中的3个军团在公元9年爆发的托伊特堡森林会战中被全歼)连同辅助军共计约30万人。在奥古斯都皇帝治世后期,他还组建了臭名昭著的皇家近卫队(普拉埃托利亚)。近卫队的编制单位为每营480人的步兵营和32人组成的骑兵队。 在野战时,军团一般以2至3个营的纵深进行布阵。军官和士兵全部实现职业化后的新生罗马军团纪律严明、士气高昂、战技精熟,冠绝一时。 营不再是行政管理上的单位,而是拥有高度机动性和自由度的独立战术单位。司令官得以将一至数个营作为总预备队配置在阵地后方,适时出击;或是随时从本队中分派出以营位单位的分遣队,随心所欲地排布构思中的理想阵型。这种“科霍尔斯战术”在以步兵为主力的欧洲战场上无往不利。但在亚洲平原上与机动力超绝的波斯骑兵对战时却吃了不少苦头。 马略的军制改革,似乎成功地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共和政体下的罗马军制,但用长远观点来看,由传统型的国民军向职业军队的转变,必然带来军阀势力的扩大,而终将毁灭共和政体本身。在凄惨的内乱结束后,终于出现了打倒并吸收了全部军阀势力的唯一的最高权力者——帝国皇帝。 帝制后期至拜占庭中期(公元3世纪到公元7世纪)——机动野战军 在罗马的疆土与权威都达到巅峰的五贤帝时代(公元96至192年)之后,罗马帝国开始出现衰亡的征兆。内部爆发的社会经济矛盾日渐激化,外部又不断受到以日耳曼诸民族为首的异族入侵,内忧外患无时不在威胁着这个老大帝国的存亡。 到了俗称“公元3世纪的危机”时,昔日出尽风头的罗马军团已经大多沦为普通的国境守备队,失去了战略上的机动反应能力。为了填补战略机动兵团的不足,罗马人开始针对各个战役临时编组独立的骑兵旅(威克希拉提欧)。到了君士坦丁诺斯大帝(在位公元324年到337年)治世时,终于以这些骑兵部队为骨干,编成了皇帝直属的机动野战军(科米塔托斯)。 被骑兵夺去“陆战之王”桂冠的步兵们身上,再也见不到2个世纪前的风光了。为了节约预算装备骑兵,步兵的的装具不得不大大简化。甲胄被换成简便而廉价的式样,罗马军团的象征——方盾、重投枪和短剑都被废止,改为装备椭圆形盾牌、骑兵用双刃剑斯帕达、更轻的投枪“斯皮库鲁姆”(再后改用长枪‘朗克尔’)。 而传统上表示外籍军团的“辅助军”一词,在全帝国自由民都已获得同等市民权之后,改为泛指轻装步兵部队。 骑兵中存在有诸多兵种,其中的主力毫无疑问当属重装骑兵。罗马的重装骑兵的装备与战术基本上模仿自敌对的波斯人,其中最精锐的装甲骑兵“库里巴那利”人马皆被甲,兵士左手挂圆盾、右手携长达4米的骑枪。此外,马匹不被甲的重装骑兵一般被称为重骑兵“卡塔弗拉库提”。到了拜占庭时代,重骑兵比装甲骑兵更受青睐,甚至还有人专门生造了著名的“拜占庭重骑兵”(拜占庭·卡塔弗拉库托斯)一词。 帝制后期的罗马骑兵的另一特色——弓骑兵(萨吉塔利),同样是总结了对波斯作战的经验而诞生的。在波斯帝国的骑兵战术中,重装骑兵的强大冲击力和弓骑兵的密集火力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 君士坦丁诺斯大帝麾下的机动野战军,是由5个近卫骑兵旅(威克希拉提欧·帕拉提那)、5个近卫步兵军团(雷吉欧·帕拉提那)以及10个近卫辅助军团(阿库西里乌姆·帕拉提那)为主编成的混成部队。之后,随着帝国周边形式的不断恶化,这支部队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 在骑兵旅和步兵军团中,都开始以新的营(奥尔德)为战术单位进行编组。每个骑兵旅由3个营构成,兵力约为1000人左右。每个步兵军团由6个营编成,总兵力介于1000到2000人之间。 除机动野战军之外,原有的步兵军团纷纷缩编,被正式改编为国境守备队(利密塔内)。而从这些国境守备队和辅助军中抽调、被用于加强机动野战军实力的兵员,则被称作准机动野战军(普塞多·科米塔托斯)。 身为驻扎在首都罗马的唯一武装部队,滥用特权多次介入皇室继位之争的皇家近卫队,在公元312年的米尔维乌斯桥会战中被君士坦丁诺斯大帝亲率大军击溃,从此消亡。大帝又组建了新的近卫骑兵队(斯科拉埃·帕拉提那)作为自己的护卫部队。其编制单位为团(斯科拉),大致相当于野战军中的旅,在帝国的东、西部各驻扎着5个近卫骑兵团。 据考证,君士坦丁诺斯大帝治世时,罗马帝国的总兵力高达帝制初期的3倍,约有100万人。而其中骑兵所占比例更是帝制初期所不可比拟的,有鉴于此,总军费绝不止翻了三番。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本该用来保卫帝国的军队反倒成了帝国沉重的包袱,正在一点一点压垮帝国本身。 除上述诸兵种外,到了帝制末期,为了缓解兵力不足,皇帝们甚至不得不经常倚赖移住到帝国境内的对帝国友好的异族军队了。尽管这些同盟军(弗埃德拉提)从未得到真正的信任,但他们还是不停地渗透到帝国军队中来。在帝国的西半部分,不单是普通士兵,就连将官的位置也在被他们不断蚕食,最终导致整个帝国沉沦于异民族世界的汪洋大海之中。 从帝制后期到拜占庭初期,也就是查斯丁尼一世(在位公元527年至565年)再征服的时代,帝国军队逐渐变得更加精悍且昂贵;在另一方面,军队本身的专业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 鉴于战斗的主角已由步兵转移到了骑兵,这一时期步兵的任务只是结成方阵、维持战线。并且由于兵种和装备的多样、复杂化,帝制初期的那些严格而标准化的操典与战术不复存在。 尤里安皇帝(在位公元361年到363年)以及贝利萨留、纳尔塞斯等第一线的指挥官们善于根据实际情况配置步、骑混成部队,并且在预备队的布置和灵活运用地形方面大显身手。 大多数情况下,罗马骑兵展开于步兵方阵的两翼及后方。弓骑兵以部队为单位列成横排进行射击,而重装骑兵则被统一集中运用,依靠集群突击战术在战役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当拜占庭初期,帝国军队和东方的游牧民族交手之后,立刻发现这一战术对后者收效甚微。从那以后,重装骑兵亦开始讲求如弓骑兵一般柔软自如的运用了。 拜占庭中期(公元7世纪到11世纪)——“特玛”(军区)制度 希拉克略大帝(在位公元610到641年)在位时期是罗马帝国的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大帝的统治始于对宿敌波斯帝国的赫赫战功,终于对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的惨败。大约就在他的治下,帝国完成了由使用拉丁文的古罗马到以希腊语为国语的中世纪国家“拜占庭”的转变。在赫拉库雷奥斯死后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帝国上下以自身的生死存亡为赌注奋战不息,终于挡住了来自阿拉伯世界的强大攻势并幸存下来。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和其后全力重建帝国的“黑暗时代”,帝国军队不得不再次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这次改革的结果,导致了“特玛”(军区)制度的诞生。 在这一制度下,除军史坦丁堡以外的帝国全部领土,都被分割成数十个“特玛”(军区)。特玛一词的本意是军队的驻扎地,但在对阿拉伯人的防卫作战中,逐渐变成了地方部队动员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属于各个军区的士兵平时作为在国家提供的土地上耕作的农民,战时则应征入伍,本质上就是所谓的屯田兵。 特玛制度,集合了国民军和职业军两者的优点。只要屯田兵们的生活有所保障,战时的动员和统帅都会十分容易;并且,为保卫家园而战的士兵们普遍士气高昂,而国家对他们薪饷的负担也可以减少至最低限度。 这些分属各军区的地方部队基本上是防御性部队,而驻扎在帝国首都附近的机动野战军的直系后裔——中央军(塔格玛塔),则是负责攻击的机动打击部队。 自拜占庭中期开始,帝国军队开始大量采用锁子甲。公元10世纪左右的帝国重装步兵(斯邱塔托)一般装备有锁子甲或胸甲与头盔,手持大型圆盾护身,武器为长达4米的长枪和剑。至于轻装步兵的装备情况却鲜有情报流传至今。只知道存在有一种披挂比斯邱塔托更轻的防具,装备小型盾牌和投枪的名为“小盾兵”(佩尔塔斯泰)的兵种。这种小盾兵正是公元前4世纪,伊菲克拉提斯军事改革中诞生的同名兵种(佩尔塔斯泰)的复活,这一兵种介于重装步兵与轻步兵之间。 骑兵依旧是军队的主力。在中央军中,重装骑兵和弓骑兵的装备逐步同化,这同时也意味着弓骑兵的衰退。重骑兵披挂鳞片甲或是锁子甲、戴头盔,手持圆盾或是西欧型的方盾,武器是剑和长约4米的骑枪(康托斯)或是弓箭及投枪。在与阿拉伯人的战斗中,弓骑兵在部队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到了公元8世纪,终于从正规军的编制中消失了。而中央军中的一部分重骑兵,又开始给坐骑附加护甲,恢复了昔日的装甲骑兵这一兵种。 与中央军相比,地方部队多为轻骑兵。他们披挂廉价的皮甲,装备有小型盾牌,以剑或长矛为主要武器。 在公元10世纪前叶,拜占庭帝国分为31个军区;到了11世纪初期,军区数增加到46个。各军区一般都能提供2到3个军团(托尔玛)的兵力,总兵力介于3000到15000之间。每个军团由2到5个营(多伦加洛斯)组成,每营包含有5个连(班顿),每连的定额是步兵256人,骑兵300人,但在实际配属时的人数往往要比定额少得多。 中央军则由3至4个近卫军团(梅洛斯)组成,其战术上的基本单位,与地方军同为连队(班顿),每个军团由10个近卫连构成。此外,有时还会由3至5个近卫连组成近卫营(莫伊拉)加以运用。除正规军外,帝国还常常凭借手中的财富,驱使异族的同盟军或是雇佣军为己而战。 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无疑当属10世纪末,由俄罗斯出身的维京人编成的“维京近卫队”。在规模最大时,其总兵力曾达到一个完整的军团数千人之众。据说诺曼底大公威廉征服英格兰(1066年)后,许多被逐出本土的盎格鲁·萨克逊人也曾加入该部队。这些身材高大,手持巨斧的战士以其忠勇义烈闻名于世。 在曼奇科尔特会战(1071年)中罗马诺斯四世被俘后,帝国的命运急转直下。屯田兵的主力——中小农民再也无力承担长期的出征和诸多苛捐杂税,开始日渐没落。一千年前共和制罗马衰败的场景,在东方再一次上演。中小农阶层的没落意味着特玛制度的动摇以及将军们的贵族化,同时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封建化,招致皇权统治下的国家运营日渐困难。 伴随着地方军的衰弱,帝国不得不更多地依靠盟国和雇佣兵们为己而战。众所周知的第一次十字军(公元1096至1099年),正是西欧各国应拜占庭皇帝阿雷克西奥斯一世(在位1081到1118年)之邀,派遣雇佣军对抗“异教徒”而引发的。 拜占庭中期的帝国军队不但善于进行正规战,为了对应几乎从未间断的异族入侵,在非正规作战方面也很有心得。他们通过周密的情报收集活动,充分发挥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统帅力,经常通过奇袭侧击行进中的敌军而取胜。 从公元7、8世纪的“黑暗时代”到10世纪帝国最繁盛的时期,拜占庭与其敌国很少发生正规军之间的大规模冲突。但军队中最受重视的依旧是具有强大冲击力、破坏力的重骑兵集群,这一点自拜占庭初期起始终没有改变。 大多数情况下,重骑兵总是配置于步兵阵线的后方,一旦战机成熟,就立刻通过步兵队列中的间隙前出至最前沿,挺枪齐头、并肩冲击。而轻骑兵则负责掩护步兵阵列的两翼,并随机应变地支援重骑兵的运动。 公元11世纪以后,随着军区制度的崩溃,帝国军队中雇佣军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而硕果仅存的正规军也日渐沦为封建贵族的私人武装。各部队的规模日渐缩小,再也无法进行统一的训练与指挥调度了。 这时的皇帝们,在苦虑战略战术、排兵布阵之前,又多了一样烦恼——那就是还必须尽心竭力地去维系麾下的贵族与雇佣兵们那原本并不可靠的忠诚心了。 正如本文开头所述,长达2000年的罗马军团兴亡史,正好反映出一部罗马国体、政体变迁的历史。这个国家始于农业立国的都市国家;历经支配地中海贸易的广域国家;再生为强力官僚和教会支撑下的中央集权国家;最终以中世纪型封建君主制国家而亡。衷心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反思罗马帝国社会体系与军事体制之间相互关联的一个契机。 感谢读者诸兄耐心阅读至此。本文资料来源主要是日文版《历史群像》系列和其他日文版的罗马史料,受客观条件限制,未能对其中的音译部分(例如兵种名称/各级军事单位的译名等等)做严密的考证,望读者见谅。仓促成文,错漏难免,欢迎大家指正。 ◎ 进入中国的罗马军团◎ 简介兰州大学生命遗传科学院主持,耗时两年完成的甘肃罗马军团后裔DNA鉴定全部完成,鉴定结果显示,罗马军团后裔聚居的折来寨村民提交的91份全血血样,全部为中亚和西亚血统。 ◎ 澳洲学者披露汉朝降俘营最开始发现这些中国的异乡人是在1989年,澳大利亚学者戴维·哈里斯从《汉书》中意外发现了一个汉朝安置降俘的小地方———骊,即今天的折来寨。他如获至宝,来到兰州找到历史学家关竟权教授,碰巧关竟权对这段历史也有研究,一股脑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给了戴维。戴维回国后发表了关于骊研究的论文,法新社迅速转载,声称揭开了罗马第一军团消失之谜。折来寨这个小地方顷刻之间扬名国际。 其后学者对当地调查发现,折来寨村民尽管一口标准的本地口音,也自称为汉族,但他们头发多为淡黄色,有些还是蓝眼珠或绿眼珠,鼻子则清一色又高又挺,与周围村民相迥异。 ◎ 三次鉴定确定罗马军团他们到底来自哪里?借助DNA检测技术,这个疑团逐渐接近真相。 2004年,当地村民罗英在北京中科院接受了血液化验,罗英是折来寨居民中最“怪异”的,鹰钩鼻,绿眼珠,一头卷发,但身份证显示为汉族,根据化验,他具有46%的欧洲血统,并进一步被认定为阿富汗血统。 2005年,被当地人称为蔡罗马的当地村民蔡俊年前往上海进行了DNA检测,蔡俊年一头黄发,鹰钩鼻、蓝眼睛、白皮肤,这次鉴定结果为56%的欧洲血统。 实际上,早在2003年5月,兰州大学生命遗传科学院便对该村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检测,对91名外貌“怪异”的村民全血样进行DNA检测,这次研究意在彻底的搞清楚这些村民遗传基因发源地。从2003年开始,一个专门的小组研究了两年。 “这次检测结果应该比较权威。”程贞义说,在近百个项目中,一些项目在国外进行,前不久,检测全部完成。 这个发源地范围已经很狭窄,根据最终的报告,该村91名接受检测村民全部来源于中亚和西亚地区,也就是现在的阿富汗一带。 “这个结果是令人兴奋的。”程贞义告诉记者。这明确地证明,这些村民的确属于当年的罗马军团。 有明显特征者只有60多人 也许和无数被汉族吸纳的少数民族一样,骊人的前世今生最终都要在历史中封存。太多太多历史奇幻的记忆,在某个时段,终将失踪。 现在,人们只能在基因突变中重新找到这些罗马士兵的印记。目前县里还有有明显特征的人只有60多人,有不明显特征的有200人,而他们的子孙则已不明显,甚至这些人的兄弟姐妹父母也没有什么特征,这些特征的出现属于一种返祖现象。 这些有返祖现象的村民早先还因为长相怪异遭到歧视,折来寨村民因此从不出外打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血统的延续性。 今天,在东昌县矗立着一座巨型雕塑,雕塑中有一名罗马士兵,一手扶着稻谷,一手抚摩着前胸,望着祁连山脉,那个祖先来的方向。 ◎ 一支罗马部队的前世今生结合着检测结果,2000多年前,那个消失在中国的罗马军队的前世今生已经被调查清楚,记者经过多方采访,“还原”了发生在那时候的故事。 ◎ 2000年前的惨败公元前70年,罗马执政官兼叙利亚行省总督克拉苏决定组织一支庞大的军队,进攻帕提亚帝国(中国称之为安息),即今天的中东地区,继续扩展罗马帝国的版图。他带了7万人的队伍,于公元前60年出发。 在开始的阶段,他所向披靡,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但在幼发拉底河,他遭遇了第一次损失,70000人队伍在河流中损失大半,“在渡过河流后,克拉苏决定就地雇佣士兵,充实力量,于是,他征召了现在阿富汗人作为士兵。他的军队已经成了杂牌军,但战术仍然是罗马军队的。” 杂牌军们好不容易到了帕提亚帝国,当时正值盛夏,军队在沙漠中承受了酷暑,深入帕提亚帝国腹地,即今天伊朗地区后,遭遇了帕提亚帝国弓骑兵。由于克拉苏的错误指挥,重装兵紧追敌军,无奈罗马盾牌无法阻挡敌方弓箭,盾牌被大量弓箭刺穿,人员损失严重。在这次战役中,罗马军团几近全灭。 克拉苏本人中箭身亡。 ◎ 1000余人最终到中国战斗中,一支1000余人的士兵成功突破了包围,“当时他们已经没有地方撤退了,只能继续前进,虽然不知道前面会遇到什么,但后退还是会遭遇帕提亚帝国的骑兵。”东昌县县志研究员宋国荣说。 他们沿着河西走廊,走走停停,最终,这些罗马杂牌军来到了中国的甘肃省境内。在那里,他们搭建起自己的防御工事,以及有罗马民族特色的重木防御体系,正式安家。 安定是安定下来了,可是干点什么呢?他们既不会种地,也不会游牧。现在也没有人攻打他们了,整天拿着短刀长矛站在茫茫戈壁上祈祷谁来练练手也不是长久之计。成为专业雇佣兵. 背井离乡的战士们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价值,他们重操旧业,以雇佣兵的形式继续存在。 “当时是哪里有仗往哪里去,1000多人自己组成队伍,以自己的阵型参与周边地区的征战。”宋国荣说。 他们发现郅支匈奴比较爱打仗,便以低廉的价格让自己成为了匈奴的一员,没想到运气仍然不是很好,第一场战斗便遭遇了当时汉朝军队,中国一代军事家陈汤率领的重骑兵部队。 “罗马军队战斗方式很奇特。”宋国荣说,“他们手持一人高的巨型大盾牌,1000人组成正方形队列,用盾牌把队伍包裹个严严实实密不透风。然后喊着口号迈着统一步调往前走。敌人远的话,就把手中的长矛扔出去,也不管刺没刺到人,先来个威慑。敌人近了,就把长矛一横,往敌人身上刺,再近了,就把长矛和盾牌全扔掉,拔出短刀,来个肉搏。” 在欧洲,这个战术帮助罗马军团获得了大片土地,敌人看着一个个用盾牌组成的刀枪不入的大乌龟们,就先举手投降,但在以骑兵为主的中国,这个阵容给自己帮了倒忙。 陈汤的重骑兵速度快,看到这个缓慢移动喊着号子的大乌龟,便把它团团包围,从四面进攻,乌龟阵的一个重大缺陷除了移动慢,更重要的是处于乌龟中间地带的士兵看不到外面,视线不好,结果被这样一吓唬,里面自己人先践踏上了,乌龟当场散架。1000人的队伍只剩下100多人又给汉朝当了俘虏。 败是败了,但这种奇特的异族阵法被记载到了《汉书·陈汤传》中,这场战斗的场面才保留到了现在。 和平时代的士兵们 被汉朝俘虏后,仅余100多人的罗马士兵们发现自己再也没仗打了,整个中亚地区一片太平。他们也回不去家了。匈奴人跑到欧洲,给当时的欧洲造成了极大的恐慌。 “他们又得知了最不愿看到的消息,汉朝给了他们土地,也就是今天的甘肃折来寨,收缴了他们的大盾牌,让他们去务农。为了给他们民族自豪感,他们的县就定名为‘骊’。汉朝对罗马的称呼。”宋国荣说。 这些罗马军团后裔最后一次参加战斗并被记录在史书中的是在《三国志》上,马超带领着当时改名为“西凉兵”的罗马士兵后裔,与老谋深算的曹操展开了战斗,这一次,乌龟阵获得了成功,刚一交战就击败了曹操。至此,罗马军团们终于在经过几百年后,扬眉吐气了一次。 关于“骊”的记载至公元592年戛然而止。这一年,隋文帝鉴于骊人已彻底被汉人同化,下诏将骊县并入番和县,骊建县628年之后,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 军团资料-帝国军团第一辅助军团(I Adiutrix) 公元68年尼禄从驻扎在米塞努姆的船队中组建,后由伽尔巴接管。 第一日耳曼军团 可能公元前48年内战时由凯撒组建,也可能是公元43年由庞萨所建。公元前41年由屋大维重组,公元前36年用于对付庞培。似乎在与基维里斯串通后于公元69年被解散。 第一意大利军团(I Italica) 约公元66或67年尼禄计划远征里海时在意大利所建。 第一马克尔军团(I Macriana) 克罗狄乌斯·马克尔在尼禄死后自立为帝时所建;马克尔被处死后即被解散。维泰里乌斯重新组建,但可能在他死后又被解散。 第一米涅尔瓦军团(I Minervia) 公元83年图密善所建。米涅尔瓦是他最喜爱的女神。 第一帕提亚军团(I Parthica) 公元197年,塞维鲁为东方战争组建。 第二辅助军团(II Adiutrix) 公元69年内战时,在弗拉维家族向意大利进军期间由驻扎在拉文纳的水手组成。韦帕芗将它收为军团。 第二奥古斯都军团 如果它与第二萨宾军团为同一军团,则可能是公元前43年由庞萨所建。它的称号以及用摩羯(奥古斯都的幸运标志)为徽标说明它是由奥古斯都重组的军团。 第二意大利军团(II Italica) 公元168年由马可·奥里略在意大利组建。 第二帕提亚军团 公元197年,塞维鲁为东方战争组建。 第二图拉真军团(II traiana) 约公元101年,图拉真为达西亚战争而建。 第三奥古斯都军团 可能是公元前43年由庞萨所建,也可能是公元前41-前40年由屋大维所建。由奥古斯都重组。 第三昔兰尼加军团(III Cyrenaica) 公元前30年之前盖有雷必达或安东尼组。 第三高卢军团 大概是凯撒在公元前48年所建。以公牛为徽标说明它由凯撒所建。 第三意大利军团(III Italica) 公元168年由马可·奥里略在意大利创建。 第三帕提亚军团(III Parthica) 公元197年,塞维鲁为东方战争组建。 第四马其顿军团(IV Macedonica) 公元前48年由凯撒所建。由奥古斯都重组。后被解散,又在公元70年重组为“幸运者弗拉维乌斯第四军团”(IV Flavia Felix) 幸运者弗拉维乌斯第四军团 公元70年由第四马其顿军团重组而成,后者与基维里斯串通后被解散。 第四西徐亚军团 大概是安东尼在公元前30年之前组建,不过它可能就是公元前43年庞萨所建的“第四索拉军团”。以摩羯为徽标说明由奥古斯都重组。 第五云雀军团 公元前52年尤利乌斯·凯撒从高卢本地人中招募组建。公元前44年在意大利,可能随后又被解散,因为是年安东尼重组了该军团。公元70年,该军团大概因为与基维里斯串通而被解散。 第五马其顿军团 既可能是公元前43年由庞萨组建的第五城市军团,也可能是公元前41年或公元前40年由屋大维所建。 第六装甲军团(Ferrata) 公元前52年由尤利乌斯·凯撒所建。公元前44年由雷必达重组。 第六凯旋军团 约公元前41-前40年由屋大维组建。 第七“忠诚”克劳狄军团(VII Claudia Pia Fidelis) 组建时间在公元前59年,也可能更早。公元前46年在非洲,但同年即被解散。公元前45年被屋大维重组。它的称号说明它在公元42年卡米路斯·斯科里波尼亚努斯的叛乱中忠于克劳狄。 第七合组军团(VII Gemina) 公元70年,由伽尔巴在第七西班牙军团基础上创建。 第七西班牙军团 公元68年伽尔巴被拥立为帝后在西班牙组建。公元70年被重组。 第八奥古斯都军团 创建时间在公元前59年或更早。公元前46年或公元前45年被解散。公元前44年由屋大维重组。 第九西班牙军团(IX Hispana) 可能是公元前41-前40年组建的新军团,也可能是公元前58年在第九军团的基础上组建的。前述第九军团在公元前46年或公元前45年被解散,后来由温提狄乌斯重组,但我们无法确定它即成为第九西班牙军团。 第十海峡军团 盖与公元前41-前40年由屋大维所建。 第十合组军团 组建时间在公元前59年或更早。公元齐纳46年或公元前45年被解散。公元前44年由雷必达重组。 第十一“忠诚”克劳狄军团(XI Claudia Pia Fidelis) 公元前58年尤利乌斯·凯撒曾组建一支编号为“十一”的军团,但公元前46-前45年被解散。这一军团更像是公元前41-前40年由屋大维组建的新军团。 第十二雷电军团(Fulminata) 盖为公元前58年尤利乌斯·凯撒创建的第十二军团。公元前46-前45年被解散。公元前44-前43年可能由雷必达重组。公元66年它在犹迪亚失去了一个鹰旗。 第十三合组军团 盖于公元前57年尤利乌斯·凯撒组建的第十三军团,在公元前46-前45年被解散。另一种可能是,公元前41-前40年由屋大维创建。 第十四合组军团 在一只编号为“十四”的军团被歼灭后,尤利乌斯·凯撒于公元前53年又组建了相同编号的军团,但在公元前46-前45年被解散。另一种可能是,第十四合组军团是公元前41-前40年由屋大维所建。 第十五阿波罗军团 盖于公元前41-前40年由屋大维组建,但也可能更早。 第十五初创军团(XV Primigenia) 既可能是公元39年由卡里古拉组建,也可能于公元42年由克劳狄为入侵不列颠备战而建。 第十六“忠实”弗拉维乌斯军团(XVI Flavia Firma) 由公元69年解散的第十六高卢军团重组而成。由韦帕芗重建。 第十六高卢军团(XVI Gallica) 盖于公元前41-前40年由屋大维所建、公元69年与基维里斯串通后被解散。在公元72年之前,以“第十六忠实弗拉维乌斯军团”之名重组并转至卡帕多西亚。 第十七军团 盖于公元前41-前40年由屋大维组建。在公元9年的瓦鲁斯之难中,可能与第十八军团和第十九军团一同被歼灭。 第十八军团和第十九军团 盖于公元前41-前40年由屋大维组建。在公元9年的瓦鲁斯之难中被歼。 第二十“英勇”凯旋军团(XX Valeria Victrix) 盖于公元前41-前40年或公元前31年亚克兴战役后由屋大维组建。其称号说明它在公元60-61年镇压不列颠波蒂卡叛乱时取胜。 第二十一“饕餮”军团(XXI Rapax) 盖于公元前41-前40年或在公元前31年亚克兴战役后由屋大维所建。公元92年前后可能在多瑙河流域被歼灭。 第二十二德尤塔卢斯军团(XXII Deiotariana) 最迟在公元前25年由来自伽拉提亚王国(其国王德尤塔里乌斯于公元前40年去世)的移民组成。 第二十二初创军团(XXII Primigenia) 盖于公元39年由卡里古拉组建,或公元42年克劳狄筹备入侵不列颠时所建。 第三十乌尔皮乌斯军团(XXX Ulpia) 由图拉真(乌尔皮乌斯是其诸名之一)组建,时间约在公元101年准备达西亚战争之时。 2 2006年雅克·杜瓦弗缅执导电影◎ 影片概述中文片名:罗马军团◆年 代:2006 国 家:美国 类 别:战争 导 演:雅克·杜瓦弗缅 主 演:克里斯托弗·兰伯特 马克斯·冯·赛多 ◎ 影片简介全新霸主全新巨片1亿8千万美元继《勇敢的心》后罗马全新战争史诗以全球同步上映爆发。 大约在前西元一世纪左右,凯撒大帝率领罗马军队大举侵略高卢,而亚瓦纳族族长凯尔特因不愿投降,乔班就在众人面前将他处以火刑。 小小年纪的威奇,亲眼目睹了父亲的死亡,他潜逃出境,并接受一连串的严格军事特训,为报杀父之仇。长大后的威奇在报了杀父之仇后,却发现凯撒图谋不轨,两人从朋友夸为死敌。 威奇决定这一次,他要为高卢人、为国家的自由而战! 继《勇敢的心》后,罗马全新战争史诗以全球同步上映爆发。本片前后共投入1亿8千万美元,由好莱坞当红影星兰伯特和冯?赛多领衔主演。恢弘的战争场面,动人的故事情节,给您带来最强烈的艺术震撼! 3 魏凤莲所著书籍◎ 基本资料著者: 魏凤莲 国际书号: 9787301159354 页数: 294 原书名: 罗马军团 装帧: 平32开 丛书名: 未名轻松阅读.外国史丛书 版次: 1 分类: 军事总论 出版日期: 2010/01/0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字: 中文(简) ◎ 简介罗马军团在历史上纵横驰骋千年之久,曾留下过无数辉煌的战绩,其中包括与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的战争、布匿战争、征服高卢的战争、征服埃及的战争、征服大不列颠的战争等等,可以说,罗马军团的历史就是罗马国家不断扩张和征服的历史。本书用生动的笔法记录了罗马军团风云激荡的恢弘历史,探讨了罗马军团的伫列组织、武器装备、战略战术以及严格的组织纪律,还联系古罗马帝国的兴衰分析罗马军团的起源、发展和衰落的过程,是一部有深度的普及作品。 ◎ 图书目录引子 第一章 意大利的雄鹰 从散兵游勇到公民兵军队/7 卡米卢斯——“第二位祖国之父”/12 “轭门之辱”/19 中队战术/26 与皮洛士的较量/29 忠勇卫国之师/34 第二章 争霸地中海/41 两强相遇/42 迦太基出了个汉尼拔/49 罗马连遭败绩/53 卡普亚之围和罗马的转机/62 扎玛会战和迦太基的灭亡/69 罗马军团VS马其顿方阵/74 第三章 内战/81 马略改革/82 意大利人起义/90 苏拉的军事独裁/94 前三头的秘密结盟/100 恺撒在高卢/105 跨过卢比孔河/113 共和国的覆灭/116 第四章 帝国军团/123 裁军和改制/124 未遂的谋杀和近卫军的建立/129 可独立作战的辅助部队/132 战友情和军旅生活/138 等级森严的军官体系/142 罗马军团的武器装备/148 作为建筑师的罗马军团/153 帝国军团的荣誉/158 第五章 称雄世界/165 消失了的军团/166 征服不列颠/172 与帕提亚的战争/181 镇压犹太人/187 图拉真及其后皇帝的征战/192 罗马文化的传播者/199 第六章 军队干政和帝位的承继/209 “猎手和狼”/210 近卫军废立皇帝/216 “四帝之争”/223 五贤帝治军/231 拍卖帝位/238 塞维鲁的改革/241 皇太后摄政/245 …… 第七章 帝国残阳/251 参考文献/289 出版后记/293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