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螺旋形成论
释义

心理的形成过程不是直线式,也不是弯曲式,它是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螺旋式,构成人类千奇百怪的心理。心理学新论:结合经典的《联结主义》与《精神分析学说》,探究出新理论,用于解释变态心理的各种现象,螺旋点上引出的心理现象,是表面的;似乎是不重要的,甚至丝毫不引起注意的,或发生怪异的,在别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在病人心理中也许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螺旋结构以经络网联接,经络网形成不可避免的要自己认知参与,只要有某种现象,必然有自己的认知参与(不管是真实或歪曲的);如:梦是在理性认知的经络网的兴趋性减弱,其它非理性认知的经络网的兴趋性增强所造成;过失则是某一经络网兴趋性过强所致;又如:抑郁的人很容易有自杀的念头,因为某一或某一些经络网异常活跃;如某学生患抑郁症,后变精神病患者,该同学是高考复读生,为了复读家里借了多钱,负债累累,自己觉得

非考上不可,思想整天绷紧,丝毫不懈怠,长期形成的认知经络网(一定要考上),占了他的大部分理性认知经络网,任何微小的否定都给他整个经络网造成巨大打击,经失败后便产生自我否定(没考上没用)和内疚(对不起家人)和极强的习得性无力感(自己越努力,但失败了,习得性无力感越强);最后造成整个人得心理经络网崩溃。

“习得性无力感” 是指一种通过某种学习经验而形成的,会给以后学习带来消极影响的特殊心理状态。也就是说,有了对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验后产生一种习得性无力感的心理状态(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面临问题产生无能为力感),它使动机水平下降。是指个体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再度面临各种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也称习得性自弃或习得性绝望感。在我们的学生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例子。由于身体疾病、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成绩差、留级、生活困难、早恋失恋、父母离异等多种原因都可引发“习得性无力感”,这既会影响情绪,使人变得抑郁沮丧、无奈绝望,也会削弱人的行为动机,使学生变得不思进取,放弃学习、放弃拼搏。 引发学生“习得性无力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先天性的疾病、突发事件、天灾人祸、经济状况和家庭关系不良等因素以外,就学生本身而言,产生“习得性无力感”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过多的失败经历。一个人经历的失败过多,就容易悲观失望、灰心丧气、怨天尤人,对自己都表示怀疑。很多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怕上学、怕老师、怕考试、怕公布成绩、逃学、离校出走等等,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经历的失败太多,成功的体验太少,感到失助而无望。

2.消极的失败归因。遭遇失败和挫折后,正常的人都会寻求和分析原因,不同的归因,对人产生的心理影响是截然不同的。积极的归因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和振奋起来,而消极的归因会导致和加剧“习得性无力感”。

3.严重的自信缺失。“习得性无力感”强的学生,一般严重缺乏自信心,容易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活动能力持怀疑态度,不管做什么事,他们想得更多的是可能遭遇失败,因而将心理资源主要投注于任何活动可能出现的失误。遇到困难时,他们往往没有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有的时候,不加任何努力就会轻而易举地放弃。久而久之,“自信缺失”和“习得性无助”就会互为因果,恶性循环,越是自信缺失,“习得性无助感”越是持久而强烈。

针对以上三种习得性无力感的产生原因有以下对策:

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克服“习得性无助感”的最好武器是要有成功的信念。人有了自信,就能够调动全部的身心潜能,并会将这些潜能发挥到极致,直到取得成功。要教育学生永不言败,贵在坚持。

2.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归因,使学生理智对待失败,尽量做到深刻剖析,追根循源,找准原因,准确定位,对症下药,战胜失败。

3.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但是首先要切忌过高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学生自身的抱负水平也不要过高,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往往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失败也越多。其次是不要盲目攀比,要因人而宜,适可而止,盲目攀比,只会越比越没劲,越比越灰心,越比越失败。三是多欣赏鼓励,欣赏学生的长处,鼓励学生的进步,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8: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