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论语·里仁篇 |
释义 | 基本信息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原文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着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原文】 一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注释】 (1).里,这里活用为动词,居住。 (2).处,音chǔ,居住。 (3).知,读为“智”。 【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评析】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原文】 二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 (1).约,窘困。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处于困境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处于安乐中。仁人安于仁,<因为他只有实行仁德才心安;> 聪明人利于仁,<因为他认识到实行仁德对自己有长远而巨大的利益。>”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 三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1),能恶人(2)。” 【注释】 (1)好,音hào。 (2).恶,音wù。 【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评析】 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原文】 四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 孔子说:“假如立志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 【评析】 这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原文】 五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1),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2)?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3),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释】 (1).贫与贱,不是人人想“得之”的,应为“去之”。 (2).恶乎:恶,音wū,何处;“恶乎”即“于何处”。 (3).违,离开。 【译文】 孔子说:“有钱和做官,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贫困和卑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弃它,君子不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到哪里去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在吃完一餐饭的时间都不离开仁德,仓促匆忙的时候,他也一定和仁德同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他也一定和仁德同在。”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原文】 六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1);恶不仁者,其为仁矣(2),不使不仁着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3),我未之见也。” 【注释】 (1).尚,超过。 (2).矣,在这里用来停顿。 (3).盖,大概。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仁德上呢?我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种人还是有的,我没有见到罢了。” 【评析】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原文】 七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1)。” 【注释】 (1).仁,同“人”。 【译文】 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他们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 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观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了解他是怎样的人了。” 【评析】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原文】 八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真理,要我晚上死都可以。”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原文】 九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评析】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原文】 十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1),无莫也(2),义之与比(3)。” 【注释】 (1).适,一定的主张。 (2).莫,不能干的事。 (3).义之与比,可以理解为“与义比”;比,音bì,挨着,靠拢。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怎样干合理恰当,便那样干。” 【原文】 十一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1),小人怀惠。” 【注释】 (1).古代法律制度的“刑”作“刑”,刑罚的“刑”作“井刂”。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原文】 十二 子曰:“放于利而行(1),多怨。” 【注释】 (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译文】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评析】 本章也谈义与利的问题。他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原文】 十三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1)?何有(2)?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注释】 (1).“为”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含义很宽泛的动词,类似于现代汉语的动词“搞”、“做”、“打”;这里可以译为“治理”。 (2).何有,有何困难;这是春秋时常用语。 【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评析】 孔子把“礼”的原则推而广之,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这在古代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孔子时代的“国”乃“诸侯国”,均属中国境内的兄弟国家。然而,在近代以来,曾国藩等人仍主张对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采取“礼让为国”的原则,那就难免被指责为“卖国主义”了。 【原文】 十四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1);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注释】 (1).立,和“位”古代可以通用。 【译文】 孔子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只求获得足以使别人了解自己的本领。” 【评析】 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原文】 十五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1)。”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2)。” 【注释】 (1).贯,贯穿。 (2).忠,恕,孔子都下了定义。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孔子说:“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概念。”曾子说:“是的。” 孔子走出去以后,别的学生便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他老人家的学说,只是忠和恕罢了。” 【评析】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原文】 十六 子曰:“君子喻于义(1),小人喻于利。” 【注释】 (1).喻,明白,懂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原文】 十七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该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和他相同的缺点>。” 【评析】 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原文】 十八 子曰:“事父母几谏(1),见志不从,又敬不违(2),劳而不怨(3)。” 【注释】 (1).几,音jī,轻微,婉转。 (2).违,冒犯。 (3).劳,忧愁。 【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做得不对,>要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意见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恭敬敬,不冒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评析】 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原文】 十九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评析】 “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这种孝的原则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原文】 二十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 【注释】 (1).参见《论语·学而篇》第十一章,译文亦同。 【原文】 二十一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来因<其高寿>而欢喜,一来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 【评析】 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别强调“孝”。所以这一章还是谈“孝”,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绝对服从父母,这是要给予批评的。 【原文】 二十二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1)。” 【注释】 (1).耻,以为可耻,动词;逮,音dài,及,赶上。 【译文】 孔子说:“古时候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怕自身的行动赶不上。” 【评析】 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这一思想是可取的。 【原文】 二十三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因为约束自己而犯过失的,总不多见。” 【原文】 二十四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1)。” 【注释】 (1).讷,音nè,语言迟钝;这句话和《论语·学而篇》的“敏于事而慎于言”意思一样,故译文加“谨慎”二字。 【译文】 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原文】 二十五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原文】 二十六 子游曰:“事君数(1),斯辱矣;朋友数(2),斯疏矣。” 【注释】 (1)(2).数,音shuò,密,屡屡。这里依上下文意当理解为“烦琐”,参见《论语·颜渊篇》第二十三章。 【译文】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