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绿蠵龟
释义

绿蠵(xī) 龟又名绿海龟,是海洋中的爬行类动物。一生中大多的时间都在海中生活,但演化过程中仍然保留了部分祖先的生活方式,所以必须回到陆地上产卵,繁育后代,形成了一种较独突的生活习性。

中文学名:绿蠵龟

拉丁学名:Pantholops hodgsoni(Linnaeus, 1758)

别称:绿海龟、海龟、石龟Green sea turtle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爬行纲Reptilia

目:龟鳖目 Testudines

科:海龟科 Cheloniidae

属:海龟属 Chelonia Latreille

种:绿蠵龟 C. mydas

外形特征

绿蠵龟最大背甲长可达153公分,也是体型最大的硬壳海龟。它的背甲两侧具有棕黑色、略有斑驳花纹的盾板4片,呈棕黑色,略有斑驳的花纹,前额鳞仅一对,前肢有一对爪。背甲长达153公分,由于其体脂肪为绿色,故称绿蠵龟。头部长有鳞片,缩头时会被卡住,因此无法把头完全缩进壳里。其腹部呈黄色,幼龟需10~20年才达成熟阶段,成龟体长约120~150公分左右,体重约120公斤。

生活习性

绿蠵龟为大型洄游性海龟,会在固定的区域觅食,并在另一处产卵。以海藻为主食,偶尔也吃软件动物、节肢动物或鱼类。常在长满海藻的浅海域摄食,幼龟偏肉食性,长大后变为杂食,是海龟里唯一摄食较多海藻的种类,也是唯一会上岸晒太阳的种类。

雌龟每2~3年产卵一次,每个生殖季可产3~7窝的卵,每窝100~150个蛋。每只雌龟需15~50年才有产卵的能力,且必须在温度高于25℃的沙滩上才能够产卵。

主要在赤道、亚热带大陆沿岸、岛屿等沿岸沙滩温度高于25℃的地方产卵。为目前全世界数量最多,也是台湾附近海域常见的海龟种类,台湾的澎湖望安屿,已规划成立绿蠵龟保护区。

绿蠵龟广泛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海域中,即约南北纬度20℃等温线之间的海域,并在水温逾25℃的沙滩上产卵。由于它用肺呼吸,于海中的潜水深度极限约一、两百米。绿蠵龟的主食为海中的海草与大型海藻,因此体内脂肪累积了许多绿色色素,呈现淡绿色,也因而得名;背甲颜色则是从棕色有扇形的大花斑到接近墨绿黑等颜色不等。

种群现状

绿蠵龟已濒临灭绝,全世界仅剩下约20万头产卵母龟。

生长繁殖

成龟

一般而言野外绿蠵龟需长20~50年才会成熟,成熟的绿蠵龟背甲长约90至125厘米,体重超过100公斤以上。成熟后的海龟可由尾巴的长短来辨识雌雄,公绿蠵龟的尾巴可长约背甲的一半长,而母绿蠵龟一般不会超过背甲后缘。未成熟的海龟则无法从外观上辨识出雌雄。

成熟的绿蠵龟产卵季前,公龟和母龟会从其觅食栖地回游到产卵沙滩附近的海域进行交配,常可见数头公龟争相与一头母龟交配,母龟在交配后,会将各公龟的精子储存起来,等到卵子成熟,再分批受精,因此母龟在一个产卵季中,会有多次上岸产卵的行为。一旦交配期结束,公龟即自行返回觅食海域。但并非每年都进行交配产卵,研究显示,平均约隔2到9年才会进行回游,交配,产卵间隔的长短会受到环境因素如气候、食物、温度等之影响,母龟的生理状况也会影响到自身的生殖周期;因此,每年上岸产卵的母龟数量变化很大,并无一定的周期性。

成熟母绿蠵龟多半在人烟罕至的沙滩上产卵。它们对栖息地的忠诚度很高,在认定栖息地之后,无论离开多远,绝大部分绿蠵龟会回到原来的栖地进行繁衍。但是,如果产卵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或改变时,如:多次尝试后仍然无法顺利掘洞、上岸屡次受到严重干扰或有阻碍物挡隔而无法上岸,都会使绿蠵龟被迫放弃原先的产卵沙滩,重新找寻更适合的繁殖地域

在南中国海附近海域,绿蠵龟的交配期约为每年三、四月间,而产卵季则约为每年五月至十月之间,以七、八月为产卵的高峰期。每头母龟一季会上岸产下一到九窝卵(平均约为四窝卵),每窝约有110粒龟卵。

孵化

在经过了50天左右的孵化期后,小绿蠵龟就会破壳而出。孵化中的稚龟包覆在柔软且具有韧性的蛋壳中,上面有许多不定型的蛋孔,是与外界交换气体和吸收孵化期间所需水分的重要结构,因此,稚龟孵化状况会受到卵窝位置与沙滩降雨量的影响。和多数其他爬虫类动物相似,绿蠵龟的性别取决于龟卵孵化期第三至五周(即孵化期的中段,称为性别决定期;Sex Determination Period;SDP)的沙温。

研究资料显示,绿蠵龟的中枢温度(即卵窝产生50%雄性与50%雌性时的温度;Pivotal temperature)虽因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介于28.0~30.3℃之间,当性别决定期温度高于中枢温度时,孵化出的均为雌龟,当温度低于中枢温度时,孵化出的均为雄龟,而介于中枢温度间的沙温,则会孵化出性别比例接近的稚龟。

稚龟

刚孵出的稚龟,背甲直线长约四到五厘米之间,差不多是成人的掌心长度。背甲主要是黑色,腹部背甲边缘和鳍缘是白色。同一窝的小绿蠵龟多半会在同一时间内爬出卵窝(称为脱出),脱壳而出的稚龟,约需3到7天的时间才能爬出卵窝。避敌天性使然,稚龟通常会在夏天夜晚沙温较低时,才会爬出地面,向著较为明亮的大海匍匐前行。在到达海边时,便借着向浪性,顺著海浪的声音,冲进浪花里,奋力向外海游出。可以不停向外游上24小时,以减少被天敌捕食的机会。

在稚龟回到大海再到长大成为二、三十厘米的幼龟之间,因没有人在近海或海边看过它们,过往科技不够发达时,并不能真正找到它们生活地点,所以都用“迷失的岁月”来形容这段人类看不见的幼年期生活史。近年来,因航海及海洋探测的技术大为进步,目前的证据显示,稚龟似乎在躲藏在大洋上漂流的马尾藻团之下,过着以浮游生物为食的浮游性生活。但仍无法确定稚龟是怎样到达马尾藻团;也许是顺著近岸洋流飘游抵达,至今仍无法有很确切地了解小龟成长经过。

亚成龟

小绿蠵龟成长至背甲直线长二、三十厘米之后,才结束其浮游性的生活,此时称为亚成龟,它们会在近岸的浅水区域,选择有海草或大型藻类丰盛的栖地定居,以海中植物为主食的底栖性生活。而这类的区域多与珊瑚礁重叠分布,因此在珊瑚礁区常可见到绿蠵龟的踪影。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固定居住在一个摄食栖地,也可能在不同的年龄中,迁移到不同的栖地去居住。无论是哪一种情形,都会在成熟之后,回到原来的出生地去繁衍下一代。绿蠵龟成熟的体长都在八、九十厘米以上。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避免因人类的捕杀及栖地之破坏,在国际生态保育联盟((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红皮书(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所有海龟名列为濒临绝种野生动(EN)、植物贸易公约(或简称华盛顿公约; (CITES); Conven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附录一中的物种。

存活率低

绿蠵龟在水温达25℃时,才会上岸产卵。因此,在台湾,每年的3、4月时绿蠵龟会洄游到产卵地附近进行交配,在端午节前後,也就是国历5、6月时,绿蠵龟开始上岸产卵,直到7、8月上岸产卵量达到高峰。绿蠵龟习性非常温和,即不攻击人、也无牙伤人,相反的,绿蠵龟都在在无人、无光时才上岸产卵。上岸的绿蠵龟会爬至草堆中挖个大洞,将身体隐入洞中,让天敌不易发。之後,绿蠵龟必须花上2小时,以後鳍挖出产卵洞,再花莫约15分钟产出百来个卵,此时产卵的母龟会呈现半昏迷状态。产完卵後,会以後鳍播沙将产卵洞盖起,再继续以前鳍将播土覆盖整个大洞。根据台湾绿蠵龟的研究,平均每一只龟可以产出3到5窝卵。

沙中的卵大约过50年後会孵出小龟,小龟孵化前,上覆的沙土会产生洞状下陷,表示不久後绿蠵龟就会孵化。绿蠵龟都在清晨三四点时爬出,绿蠵龟的孵化率约为6成,孵出的稚龟成堆往向外跑,颇为壮观。刚孵出的绿蠵龟,背皮还未硬化,从沙滩到下海的6、7天内,会有许多动物吃它,全球只有一种鸟类以龟为食,在台湾并没有这种鸟。在台湾,幼龟的天敌主要是臭青公蛇、赤背松柏根蛇、沙蟹。下海後,小龟还要躲避肉食鱼类的掠食。绿蠵龟需要花25年以上才能发育成熟,成熟後的成龟会再回游至出生地附近产卵。然而,海龟的存活率很低,每孵化的1000只稚龟中,只有一只能成熟。

天敌

绿蠵龟的成龟因体型硕大、背及腹甲坚硬且游泳速度迅速,因此,除了人类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主要的天敌。虽然曾经有成龟失去一只鳍状肢或是鳍肢的末端有被噬咬的伤痕,但这种类似被鲨鱼或其他凶猛的动物如鳄鱼等攻击的状况并不多见。但小绿蠵龟的天敌却是非常多,在陆地有各种沙滩上的动物,如:家畜、沙蟹、浣熊、红蚂蚁、蛇、猛禽等都会对小龟进行攻击,在海中则有各种肉食性的鱼类如:鲨鱼、旗鱼等。由于缺乏足够的防御的能力、小海龟的背壳还不够坚硬、跑(游)的又不够快,因此很容易成为这些天敌的美食,小绿蠵龟在第一年的死亡率很高,研究资料估计,小于千分之一的小绿蠵龟能够长大为成龟。

人为干扰

在人为干扰方面,产卵栖地的破坏包括骚扰产卵母龟、不当挖掘龟卵、捕捉小海龟及不当的建设开发、挖取沙滩沙石移作他用、岸上灯光设置。骚扰产卵母绿蠵龟包括刻意的捕抓与无意的探访干扰,尤其以不知情游客的沙滩活动居多,因此海龟生态教育与生态旅游对保育绿蠵龟非常重要。过多的干扰会使母龟无法产卵,并可能永远放弃该产卵栖地;而不当挖掘龟卵、捕捉小绿蠵龟更是直接减少新生小龟数量,以上三因素都会使产卵栖地的绿蠵龟族群数量减少。

不当的建设开发、挖取沙滩沙石移作他用会使得沙滩变成砾滩,甚至消失。如此一来,母龟不但无处产卵,小海龟脱壳出后也会因爬不过砾石而晒死沙滩上。另外,岸上灯光设置,沙滩附近的路灯及或建筑物所发出的强光,会干扰凭借趋光性寻找海洋的稚龟,而找不到下海的路,过程中惨遭天敌的毒手或是曝尸道路上。

在海洋栖地的人为危害包括不当渔法造成海龟混获问题严重,使得每年死于误补的海龟不计其数,因此NOAA大力推广海龟脱逃器(Turtle_excluder_device),以减少海龟混获的数量。另外海洋的污染也会使得海龟感染疾病,残留的钓鱼线也可能缠绕海龟四肢或头颈造成海龟的断肢甚至死亡。以上这些人为的破坏,都严重降低海龟族群的存活率。

生存危机

绿蠵龟的一生,并不短于一个人,它要花数十年才能长大成熟。但目前自然环境日趋恶劣,随著人类消费能力愈来愈高的情况下,绿蠵龟的生存,也相对的产生许多危机。产生危机的原因,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一、绿蠵龟的多样经济价值。

像世界各国一样,在社会上仍以初级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时,海龟就像其它渔获般,对捕获的绿蠵龟都竭尽其能的利用。像龟皮可以制作皮件、龟壳可以供作中药材、龟肉可以食用等等。这些高经济价值,刺激人类对海龟的捕捞活动。

二、鱼场混获问题。

对海龟影响最大的渔捞活动,为拖网渔业。现在的大型拖网业,在网底层加上铅条航行,除了人类爱吃的高经济价值渔种一网打尽之外,连栖息海底的虾蟹、海中洄游的海龟都无一幸免。渔业活动混获的情形,已经大量过度浪费海洋资源,许多生物死於非命,台湾的绿蠵龟同样也受此威胁。

三、宗教放生。

许多绿蠵龟被抓,是为提供宗教放生的需求。但放生者往往不知道,一只绿蠵龟被捉起後,卖给中盘商、中盘商才卖给宗教团体,最後才由宗教团体藉由一个仪式将龟回放海中。这转手的过程,有时需要数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被放「生」的龟早已一息焉焉,旦夕不保了。美其名是活绿蠵龟一条生路,这先捕後放的行为哪里有慈悲?整个过程又牺牲多少来不及放生就死去的无辜生命?

四、开发及游憩憩活动产生生存压力

在沙滩环境进行工程建设,对绿蠵龟的产卵地有最直接的破坏。除此之外,游客在沙滩地挖沙游憩,使海岸沙滩不平整,增加绿蠵龟上下岸的困难性,而留在陆地的时间越长,稚龟被掠食者捕掠的机会就越高,大大降低绿蠵龟族群量的回复率。而游客遗留在沙滩海域的垃圾袋,也发生被绿蠵龟误食,造成胃部长出恶性肿瘤。甚至有好奇的游客将绿蠵龟翻面,令其四脚朝天、观望其挣扎的样子。绿蠵龟要从这样背下腹上的姿势翻覆回来非常困难,在它翻过来这段时间里,可能有掠食者攻击它、可能有不肖商人把它捉了去烹煮成养生羹、可能不耐长期日晒而乾死在海滩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6:2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