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绿春崖角藤 |
释义 | 基本信息种中文名:绿春崖角藤 种拉丁名:Rhaphidophora luchunensis H. Li 科中文名:天南星科 科拉丁名:Araceae 属中文名:崖角藤属 属拉丁名:Rhaphidophora 国内分布:产云南西南部至南部。 海 拔:1700-2150 命名来源:[Acta Phytotax. Sin. 15(2): 103 .pl. 5: 2(1-5) .pl. 6: 1-3. 1977] 中国植物志:13(2):037 所属卷:Rhaphidophora Hassk. 形态特征多年生附生藤本。幼茎深绿色,腹面扁平,生少量不定根,贴于地面腐殖质层或树干答藓层,背面圆形,串珠状或节结状,每节长1-2厘米,粗5—7毫米,节间的关节极缢缩,粗仅1-2毫米,每节具3个半环状或凸出的半月形叶痕(大概一年生4叶,缢缩处为干季的叶痕);叶柄细长,长4—6厘米,叶片干时膜质,披针形,长渐尖,基部楔形,不等侧,全缘,长8—10厘米,宽2.2—3.8厘米,Ⅰ级侧脉4—5对,Ⅱ级侧脉不明显,具网状细脉。成年茎绿色,腹面黄白色,扁圆形,节间长1.5厘米,腹面生紧贴于树干的肉质气生根(长1—2厘米,有时可达18厘米);分枝常短,节间伸长至7—8厘米。叶2列,叶柄长20—25厘米,基部粗约1厘米,绿色,腹面具槽,背面圆形,芽时具膜质叶鞘,后脱落,顶部关节长约1厘米;叶片薄革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0—27厘米,宽5—12厘米,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干时均变黑褐色,先端渐尖至尾状渐尖,基部斜圆形,常一侧略下延,两侧常不等地羽状深裂,每侧裂片2—3;或一侧全缘,另一侧2—3裂,裂弯与中肋相距2—3厘米;或花枝叶片羽裂,其它全缘;中裂片(指3裂的一侧)宽4-5厘米;斜四边形或镰形,顶部上方长渐尖;也有全株叶片均不裂的;Ⅰ次侧脉9—10对,鲜时表面下凹,背面隆起;Ⅱ级侧脉多数,较细弱,均斜伸,于边缘向上弧曲并连结,网脉极不明显,花序生于茎或分枝近顶端的节腋,辆长12—24厘米,绿色,圆柱形;佛焰苞未见,于花序柄顶部遣有高约5毫米的稻黄色斜环形苞痕;肉穗花序无柄,长12—13厘米,圆柱形,上下近等粗,干时直径0.8-1.0厘米,先端浑圆,基部偏斜。花密,两性:雄蕊4,无花丝,花药贴生于子房上部,花粉灰白色;子房顶部截平,钝5角形,宽4毫米,下面楔形,长8毫米,绿白色,果期边缘隆起;柱头长圆形,黄褐色,无柄,稍隆起;胚珠多数,直立,长圆形,珠柄纤细,着生于由隔膜组成的侧膜胎座上。幼果彼此分离至基部。花期9—12月。 分布及生境产绿春、沧源、景东,海拔1700—2150米,附生于够阔叶林和苔藓林中的大树干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