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陆俨少艺术院 |
释义 | 学院简介陆俨少艺术院坐落在上海市历史文化名镇——嘉定,与宋代孔庙、法华塔及明代园林秋霞圃,构成一道突显嘉定深厚文化底蕴的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陆俨少艺术院占地6.5亩,中国园林式的庭院雅意盎然。园内花木葱茏,秀竹漪漪,湖石屹立,回廊、曲桥穿插其间,与陆俨少书法碑廊相映成趣,犹如一幅风光旖旎充满着书卷气的画卷。全院建筑面积2319平方米,其中主楼共两层,东楼底层为综合展厅,面积400平方米,可举办国画、油画、雕塑等各种展览。二楼为院藏陆俨少精品展示厅,面积230平方米,陈列陆俨少的书画作品,并复原了陆老最后一个画室——“晚晴轩”。“晚晴轩”陈列着陆俨少的书画原作、文房遗物和部分艺术活动图片、手稿、画册等。二楼还有100多平方米设施齐全的学术报告厅,可举办较高层次的学术活动。西楼为小型展厅、沙龙和培训中心。47米长的陆俨少书法碑廊,镌刻了他的书法精品三十多件,展示了他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陆俨少艺术院是集收藏、研究和展示陆俨少书画艺术,举行各类高层次展览及学术研讨活动的场所。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人物简介陆俨少(1909-1993)又名砥,字宛若,斋号“就新居”、“晚晴轩”等。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生于上海嘉定县南翔镇。先生于1926年考入无锡美术专科学校,1927年拜冯超然为师,并与吴湖帆相识,在两位先生处,看到不少历代名家真迹。 抗日战争期间,陆俨少先生流寓内地,1946年回归故乡,在此之前,先生的作品大部分师对古代传统的消化和吸收;返乡途径三峡的经历,引发了先生的创新意识,开始将以前局部改造传统转换为有意识地建立个人风格,但在起初的10年中,仍处于探索之中。 1956年,任上海爱画院画师;1961年至1966年,赴浙江美术学院兼职山水画教席;在此期间,先生的个人风格得以发展,最终在晚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陆先生在山水画中独创了两种新技法,一是“留白”,二是“墨块”。所谓“留白”就是以水墨留出白痕,这种白痕在陆先生的作品种多数用来表现云雾,也可以被看成泉水、山径和浪花。留白要以墨色反衬,所以陆先生又创“墨块”法,以浓墨积点成块。 陆先生还擅长用长线条描水勾云,他的水纹描绘写尽了江波万态。他的勾云是以较细的拖笔中锋画云的阳面,以较淡而毛的环曲线条勾云的阴面。另外,先生画石每每空勾无皴,只用一根起伏变化的线条表现山石的结构,往往起笔墨迹厚重,直到墨色淡干飞白,才蘸第二次。 陆俨少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举家入蜀之时,观蜀中山水:峨眉山之秀丽;青城山之幽静;亦即三峡之奇险,令其扎实的传统笔墨升华至心中广阔的追求,尤其是“峡江云雾”的壮丽变化,更加使其思绪激动不已,胸中之热情溢于言表。 陆先生之所以能与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风格迥异的山水画大家,同时兼擅梅花、竹石,是与他在诗文、书法、画论等多方面的深厚学术修养分不开的。 他出版有《陆俨少自叙》、《陆俨少画集》多种专著和有关中国山水画的多篇论文,被誉为“当代中国画坛卓然翘首的文人画家。” 陆俨少有一个信念,也是他常常对学生们说的:“做人事事可让,唯独笔下当仁不让。”他一生作画,从无应付之作,每一件作品都是呕心沥血,全力以赴;老人对艺术的认真与执着让人敬佩又惊骇。 陆俨少先生的笔下功夫,旷世罕见,游历山水,从不苦做速写记录,他说:“我外出游历……只用眼睛看……要得山川神气,并记在胸。”他作画无论多大尺幅,也从不起草稿,提笔就来,如唐代吴道子对玄宗所言:“臣无粉本,但墨积于心也!”他作画用一枝笔,从头到尾,中间不换笔,他的技法“近乎道矣”,全靠对毛笔天人合一式的神化般使用。 陆俨少先生历任第六届、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浙江画院院长、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等职;同时还是位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提出了“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作画”注重提高学生全面修养的独到见解。 代表作品《万里山河图》陆俨少《万里山河图》整幅巨作高231厘米,长670厘米,约140余平方尺,采用了传统的小青绿画法,从画幅的整体来看,气势恢宏,雍容而华丽;鸟瞰之势,长空万里;气贯长虹,连绵不绝;笔墨细腻而沉着痛快、灵气横溢而清新。 陆俨少一生,虽然创作过数幅巨型画作,但总的数量还是不多,而这幅《万里山河图》正值其艺术创作的巅峰期,加之先生对此幅作品极度重视,可以说是倾注了他的全部精力,凝聚了他艺术上的最高精华。这幅画足以代表陆少俨的最高艺术水平,也足以与当代其他艺术大师如李可染、傅抱石、潘天寿等人的作品一起成为二十世纪中后期中国绘画艺术的代表作。 《万里山河图》画面在平远法中取鸟瞰之势,长空万里;又揉进深远法,将山、树、水、云等物象巧妙地置陈于画幅之中。画作给人以场面开阔、气势恢弘、雍容华贵之感。浅降小青绿的色调,让人感觉祖国山河葱郁、无限壮美。细看峰峦如聚、云涌山移,似有山风吹来;涟漪轻翻,若有水声溢出。技巧上用笔流畅而沉稳,用墨用色潇洒而清新。 此画创作于1978年,画家陆俨少先生绘画创作鼎盛时期,又逢画家久经磨难,再获“解放”的欣喜岁月,佳艺、佳情、佳时都倾注在这一巨幅的佳作之中。 《万里山河图》全面而又集中的展现了大师陆俨少先生树、石、云、水的独特造型和表现,以及用笔、用墨、用色等方面的个性特点,这些个性化而又纯熟的造型和笔墨技巧及其所蕴涵的意境、情趣、气韵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级大师的必定正果,是任何人都不能仿制抄袭和剽窃的,这是源于大师陆俨少先生善于继承融会前人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在创作中善于发现、创造、悟道所展现的别具一格的风貌。 《万里山河图》是生动而隽永的。文人画家和文人画理论进入画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画艺术的发展。陆俨少先生是位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而又能将这种素养体现在画作中的出类拔萃者。常言道“国家不幸诗人幸”,画家亦复如此。画中题款“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是画家深思熟虑后借用唐人诗句,抒发的一种劫后余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充满信心的由衷咏叹。 《峡江险水》 据记载,陆俨少先生曾于1948年乘筏险经三峡,沿途险滩相接,回波伏流,汹涌澎湃。其间上下渚滩,因其结构不同,惊波撞击,耍弄其势,天险幸过,额手称庆。 陆俨少有感而发地创作了《峡江险水》系列画作。初看过这幅画,给我的感觉就是他的用笔有繁有细,线条有粗有细。该简则简,该细则细,恰到好处。在了解了陆俨少艺术上的独创性,把握了其个性风格之后,我进一步鉴定他的作品。先说其画水,画水之法,古多有流传。陆俨少总觉古传画法似太呆板,少有变化,尤其是后人竞相追崇,已成定格,实未尽自然山水之流动愤激之状。 在他创作的《峡江险水》画中,其所画之水,离合聚散,屈曲流转,水势迅猛,喷薄回旋而下,极显生气;其漩涡画法,波势湍急,转如车轮,余波四射,惊湍跳沫,一泻千里,极尽三峡奇险之状。陆俨少的用笔以“柔”著称,这在《峡江险水》的画水中也大有体现。他画的每一根线,笔致清晰,笔笔见笔,起落有致;繁简轻重,浓淡干湿,疏密提按,极尽变化,且圆灵多变,力透纸背,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故而,他的山水,给我的感觉是往往随着意气的生发,由小到大,由简转繁,出奇制胜,笔到意随,超神尽变,纯为自然。有时看似画不下去,而稍一转手,柳暗花明,奇思络绎,奔赴笔端,又达一番境界。陆俨少在用墨上创作了泼墨与积墨并用的手法,这在《峡江险水》中也不乏有体现,他的浓墨与淡墨互相映衬中出现的山体,层次非常丰富,结构十分合理,令人赏心悦目。他的“泼积结合”墨法,不仅使画面上不同深浅枯浅的墨色过渡自然,还表现出了山中云雾缭绕时虚无缥缈的感觉,此亦乃用墨的一大境界! 这幅画作,既是他溯往追怀,寄托了自己对长江千难万险铭刻于心的生活感受,也是他尽情地勾画疾流奔泻、崩滩裂岩自然之美的江波万状,更是他创造如何用线条、墨块画云画水,得其动势,达神妙毫端、出神入化之境地的绝代佳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