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陆秀夫庙 |
释义 | 陆秀夫庙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硇洲(岛)镇北港管区黄屋村,有一座颇具规模的神庙叫调蒙(读粉)宫。这是硇洲群众为纪念南宋大臣陆秀夫所建的庙宇。 宋皇来到硇洲,一晚梦见龙游于海中,以为吉兆,便封硇洲为“翔龙县”。张世杰秉政,陆秀夫等大臣辅助。当时文武百官俱全,尚拥有兵马数万,于是决定在硇洲建“皇城”。后来,元兵紧逼,“皇城”建不成。只得移兵迁往新会崖山.元兵赶到,血战一场。宋军寡不敌众,全军覆灭。陆秀夫背着宋帝、颈挂玉玺投海,壮烈殉国。 后人非常敬仰陆秀夫舍身报国的精神,于公元1636年,建了一座神庙,以作纪念。1986年4月下旬,硇洲群众再集资重建了陆秀夫庙(又叫大候王宫),重塑了神像。 陆秀夫简介陆秀夫(1236—1279)南宋抗元名臣。汉族,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宋理宗宝佑进士。初为李庭芝幕僚,后官礼部侍郎等职。临安失守后至福州,与张世杰等立赵昰为帝。赵昰死,又拥赵昺,奉皇帝居厓山(今广东新会南),任左丞相,继续组织抗元。祥兴二年(1279年)崖山海战为元军所败,负赵昺投海自杀。有《陆忠烈公遗集》。 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参议官。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毫不动摇。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德祐二年,任礼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赵昰为帝,重建宋廷,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中山县南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赵昰死,庙号端宗。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勉励群臣,再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祥兴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对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背赵昺跳海牺牲。有《陆忠烈集》传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