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陆行村 |
释义 | 基本概况陆行村地处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桥镇浦东新区腹地,与金桥出口加工区接壤,地理位置东至高家宅与曹路共新接界,北至金海路,西至金穗路,南与王家桥村交界,面积约2.4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水、电、劳动力等资源充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发后目前还剩四个村民小组即高家宅、南顾、金家圈、庄家宅,现全村总户数289户,总人口917人,土地面积62.2公倾,耕地面积35.8公倾。在改革开放春风沐浴下,陆行村班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村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41亿元(其中招商引税项目完成11.41亿元),实现利润1100万元,工业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31.43%,利润增长3.38%,上交国家税收1012万元,现形成以仓储业为主的颇有规模的产业结构,以仓储为龙头,带动全村经济全面发展,全村农民人均收入14287元。该村从改变村容村貌以及为民办实事,实现公共服务,以提高精神文明实现观念的转变,从而达到提高全民素质,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让村民生活于整洁、文明、舒适的环境之中,使村的三个文明建设得到协调发展。 组织建设陆行村党支部又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村支部又注重为民办实事,三年共投入资金250万元,重点加强道路、河道以及村容、村貌建设,又支持村的三个活动室的学习和文体活动,积极推进和加强对村民自治的领导,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实施村务公开。村党支部在2006年7月22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原则加强党的领导,依法民主选好第八届村民委员会,又积极支持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支持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每年至少开一次以上村民会议,二次村民代表会议。村又注重发展经济,在三年中村的经济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经济新的跨越,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市郊人均收入以上。村建立文明创建志愿者队伍,共计10个,分别是帮困结队服务队、健康促进志愿者、青少年保护志愿者、帮困志愿者、村民学校服务队、清扫保洁服务队、治安协管服务队、政策法律咨询服务队、计生服务队、治丧服务志愿者。全年治安等秩序良好,社会和谐稳定,无重大影响的不稳定事件和越级上访事件,村在峰会期间获得平安主动先进集体。村党支部2001年被浦东新区评为一级党支部、2002年起至2005年被金桥镇党委评为一级党支部、2006年继续申报镇一级党支部。 基础建设陆行村扩展公共绿地的建设,供村民休闲、锻炼、娱乐,全村有三个活动室,公共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又加强对宣传阵地的建设,全村建有20平方米的宣传栏和400平方米的村民活动室,村的卫生室达到市甲级卫生室标准。并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指导,全村有线电视接通率达到90%以上。目前白色道路贯穿全村各队,通到每家每户,雨停路干,排水畅通,宅村道路两侧布置绿化,在村的主干道金高路两侧布绿,现绿树成荫,芳草铺地,形成了以金高路为主的新的景观。又对全村21条河道进行全面整治,使河道水清岸绿,并在河道两旁种植水杉树木3000棵,黄杨球1500棵,布绿3500平方,并合理布局,注重特色,使高、顾、金生产队有一个自然的风景点,形成了一条村的景观。还积极提倡家庭庭院绿化,做到春天有花,夏天有荫、秋天有景、冬天有绿。近二年两次对村民的自来水进行改造,保证村民供水用水方便,又改造农村电网,安装路灯,方便群众。从创建开始到目前为止为改善村容村貌,共投资530余万元。为营造陆行村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实现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坚强的精神支柱。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04.00亩(其中:水田146.00亩,旱地58.00亩),人均耕地1.17亩,主要种植粮食、蚕桑等作物;拥有林地130.00亩;水面面积2.00亩,其中养殖面积2.00亩;其他面积137.90亩。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视、通电话。全村35户全部通自来水。有35户通电,有3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3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85.71%和85.71%);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0户(分别占总数的71.43%和28.57%)。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大丽高等级公路从村内经过,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3.00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2辆,摩托车3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2户;装有太阳能农户3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12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04亩,有效灌溉率为100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46.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83亩。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9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8.0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1.00万元,占总收入的 10.18 %;畜牧业收入19.00万元,占总收入的 17.58%(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43头,肉牛20头,肉羊0头);渔业收入1.00万元,占总收入的 0.93%;第二、三产业收入72.00万元,占总收入的 66.62 %;。农民人均纯收入1,954.00元,农民收入以二三产业、畜牧业为主。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养殖业,主要销售往本县。2006年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5.5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 14.42%。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生猪、蚕桑特色产业。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35户,共乡村人口177人,其中男性87人,女性90人。其中农业人口175人,劳动力95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汉族、白族、纳西族族混居地),其中汉族170人、白族5人、纳西族2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75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 100 %。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乡)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3公里,距离镇卫生院3公里。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三合小学,中学生就读到义朋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3.00公里,距离中学3.0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1人,其中小学生13人,中学生8人。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6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34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76.00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方式公开。 基层组织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5人,党员中男党员2 人,女党员3人。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1、由于经济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难以开展,机械化程度低,农业抗风险能力弱,农业效益低下; 2、由于与丽江古城区七河乡用水矛盾突出,稍有不慎就导致双方冲突,为社会稳定埋下不和谐因素; 3、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农村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 1、借助我村区位优势,依托传统砖瓦烧制,正确引导、安全生产、合法开采、规模化经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2、抓好支柱产业的培植,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扩大生猪养殖规模, 争取五年内生猪养殖达1000头以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