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陆军工兵学校 |
释义 | 陆军工兵学校发展历程国民革命时期(1930~1937)先总统蒋公因鉴于国民革命军在历次战役中,工事构筑、阵地、阻绝与破坏等影响工作甚巨,及工兵于国军中之价质,乃爰令林伯森将军于民国十九年秋,着手筹办陆军工兵学校,以培养陆军工兵干部。民国二十一年八月十六日,由先总统蒋公手创于南京光华门外,并由林伯森将军担任本校首任校长,而民国二十四至三十六年,更由先总统蒋公亲自担任本校校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自抗战期间起,学校历迁江西清江、湖南零陵,后又迁至重庆,胜利后迁往安徽蚌埠,三十六年奉令成立初级班。为适应抗战的需要,该校举办军官召集教育,成立军士大队,抽调优秀上等军士,施以严格训练,另外,受陆军军官学校委托,代训军官学校所属干训班、特别班、特科教育班等。抗战八年该校共毕业7726人。校长仍由蒋介石兼任,教育长仍为林伯森。 1937年11月淞沪失陷,南京危机,兵工学校奉令由南京迁到湖南株洲,1938年1月又迁至重庆,6月第四期学生27人毕业,7月奉准补招第五期学生17人,8月招收军械技术班第三期学生49人。 1939年2月奉准招收特别训练班1个班50人,5月因日机对重庆轰炸猖狂,奉准迁至重庆郊外疏散上课,7月奉准招收大学部第六期造兵学系、应用化学系两系学生共100人。同月又奉兵工署训令,由署招收大学毕业生50人为练习员,在本校设补习班,补充兵工教育,期限1年。同月军械技术班第二期学生54人毕业。又奉令将军械人员训练班附设本校,召集第七期管理班学员100人。10月奉令设立初级军械技术班1个班,将前雷电大队艺徒85人施以训练,期限2年。 1939年12月奉令改名为军政部兵工学校。 1940年1月军械人员训练班第七期管理班学员72人毕业,5月特别训练班学生21人毕业,6月奉令召集军械人员训练班第八期管理班学员100人,同月在南京招考的第五期学生15人毕业,在重庆补招的第五期学生17人,送泸州学兵队补受军训,8月奉命招考大学部第七期造兵学系及应用化学系学生共71人。 1941年1月练习技术员补习班29人毕业,7月第五期后补学员15人毕业,9月招考大学部第八期造兵、应化两系学生共45人,军械技术班第五期43人于是月毕业。 1942年3月初级军械技术班34人毕业,9月招收大学部第九期造兵、应化两系学生72人。 1943年9月招收大学部第十期造兵、应化两系学生共53人。 1944年9月大学部第六期学生50人毕业,同月招收大学部第十一期造兵、应化两系学生共52人。 1945年9月招收大学部第十二期造兵、应化两系学生23人。10月大学部第七期学生43人毕业。 其后又因勘乱,历迁南京、零陵以迄贵州遵义。 解放战争后(1945至今)1949年十月奉令迁台,祁驻凤山、楠梓。 1961年元月先在万华,以龙山国校为班址,成立工兵训练班,1962年元月奉令于内湖复校,按新制设立军官高、初级班及士官班次,复于1982年改制设立正规班、分科班及高级专长班次,1992年12月迁至高雄燕巢。 陆军工兵学校组织规程(全文)第 1 条 本规程依军事教育条例第十九条第一项规定订定之。 第 2 条 陆军工兵学校 (以下简称本校) 隶属国防部,得委任陆军总司令部办理。 第 3 条 本校以培养国军军官、士官工兵及技术勤务之专业为宗旨。 第 4 条 本校依学校特性及发展方向,办理进修教育。 第 5 条 本校设下列各处、中心、室,分别掌理下列事项,并得分科或组办事: 一、教务处:掌理招生、注册、课务、教材、学籍及其他教务等事项。 二、学员生事务处:掌理心理辅导、生活辅导、卫生保健、课外活动指导、爱国教育、辅导服务、军纪监察、军事安全等事项。 三、总务处:掌理文书、人事、后勤、工程营建及其他总务事项。 四、资讯图书中心:掌理教学研究资料之搜集及资讯服务之提供等事项。 五、电子计算机中心:掌理资讯系统之发展及人员训练事项。 六、主计室:掌理岁计、会计及统计事项。 七、作战研究发展室:掌理陆军工兵编装、准则、军品研究发展、学术刊物之发行及其他作战研究发展事项。 本校因教学及研究之需要,得报请国防部核定,调整或设其他必要单位。 第 6 条 本校设总教官室、部队训练指挥部、学员生总队部、野战保修厂、本部连。 第 7 条 本校置校长一人,少将,综理校务;教育长、政战主任各一人,均为上校,襄助校长处理校务。 第 8 条 本校置总教官、指挥官、总队长、处长、组长、主任、副指挥官、主任教官、科长、厂长、大队长、队长、参谋、教官、辅导长、中队长、连长、副连长、军医官、排长、区队长。 第 9 条 本规程所列各职称之官等、员额,另以编制表定之。 第 10 条 本校因业务需要,得进用国军聘雇人员。 第 11 条 本规程自发布日施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