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陆奥宗光
释义

陆奥宗光是日本伊藤博文内阁时期的政治与外交家,又名陆奥阳之助,1868年得岩仓俱视的赏识,步入日本政界;后在伊藤博文内阁任外务大臣。1888年任日本驻美公使,兼任墨西哥外交大使。他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关键性的人物之一,在其外交大臣任内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施展“狡狯”的外交手段,发动了甲午侵华战争。因此,这一时期的日本外交也就冠以“陆奥”之名,被称为“陆奥外交”。

生平简介

陆奥宗光(1843——1897年)是日本明治时代的政治家和外交官。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日本外务大臣。日本外交之父。天保十四年生于纪州藩(和歌山县)幼名牛丸、小次郎,又改陆奥阳之助。父亲伊达宗广为纪州藩士。还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纪州藩政府里面负责财务工作,帮助藩主进行了一系列财政方面的改革。在陆奥八岁那年,纪州藩藩内发生内乱,伊达宗广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从此家庭条件一落千丈。陆奥宗光成为穷人孩子早当家的典范。14岁的时候,陆奥远离家乡,奔赴江户求学,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当时日本的年轻志士——伊藤博文、木户孝允,还有传奇英雄坂本龙马。1863年,陆奥宗光在坂本龙马的帮助下,进入神户海军操练所(由当时的幕臣胜海舟担任校长,坂本龙马担任塾头)。在这里他跟随坂本与西方国家作战,因为擅长韬略、作战勇猛,获得坂本龙马大人的垂青。而在陆奥宗光的心里,龙马哥哥也是个大英雄,他曾经这样评价龙马:“他善于变通、思维敏捷,像一只飞马纵横驰骋在天空,是一个无拘无束的英豪。”等到龙马被刺杀之后,陆奥宗光一时没了偶像,开始了走上了暗杀的道路。改名陆奥阳之助,赴长崎参加“海援队”。

1868年明治维新后,在伊藤博文的推荐下,得岩仓具视赏识,任外国事务局御用挂。其后,又陆续任兵库县知事、神奈川县知事、外务大丞、租税头等职。搞过地租改革等。明治三年(1870年)赴欧洲考察。明治十年(1877年)因不满明治政府中以大久保利通为首的萨摩、长洲两藩出身的掌权人物排斥异己的作法,加之同情西乡隆盛等叛党,参加土佐藩出身的大江卓等的反政府活动(土佐立志社事件),因此被捕入狱,判刑5年,并削去藩籍。在狱中,他翻译了杰里米·边沁有关功利主义的著作。后来,陆奥居住的山形监狱发生大火,差点把他给活活烧死,这下把老朋友伊藤博文吓坏了。他赶紧把陆奥宗光转移到刚刚建成的宫城监狱,还特别安慰他说,放心吧,这里很安全,你就安心在这修养吧。1883年,陆奥获得特赦出狱,出来之后,他曾经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定位。这时候,伊藤博文劝他说,你还是去欧洲留学吧,知识改变命运。陆奥宗光觉得博文说得很有道理,明治十七年(1884年)赴英、德等国考察宪政。在西方的日子里,陆奥宗光发了疯似的研究学习,他对比了各国的议会制度、宪法制度,十九年(1886年)归国进入外务省工作。二十一年(1888年)二月出任驻美公使。兼任墨西哥外交大使。跟墨西哥签订了一个开国后第一个平等条约,1890年5月任山县有朋的内阁的商务大臣。后来日本各地进行大选,被山歌县选为众议员,成为内阁里面唯一的一位民选议员, 1892年任松方正义内阁的农业大臣。因为看不惯这些官僚镇压民众的活动,辞去了政务部长的职务,担任枢密院顾问。1892至1896年,他出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之第二内阁成员和外交大臣。1894年,他负责与英国签署日英通商航海条约,成功废除了西方国家在德川幕府时期对日本所订下的不平等条约与治外法权。中日甲午战争时,他在日本的外交政策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主张与中国一战,史称“陆奥外交”。1895年4月,他与伊藤作为日方代表,与中国清政府签署马关条约。由于陆奥宗光在侵华战争中积极奔走,出谋划策,战后,1895年8月被授予一等子爵。

甲午战后,陆奥宗光因肺结核病趋于严重,便一面养病,一面撰写关于他的个人外交回忆录,称为《蹇蹇录》(けんけんろく),蹇蹇”两字,出自《易经·蹇卦》“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之语。陆奥从此表白自己不顾自身而效忠天皇之心。陆奥在书后说明著述此书的目的,是通过概述甲午战争期间(包括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充满复杂纠纷的外交始末”,表明当时面对接踵而来的外交危机,无一不是“深入斟酌内外形势,权衡于久远未来之利害,深思熟虑”而做出的决策,才使日本终得“在千钧一发之际,挽救危机,保持国安民利之途” 。尽管是在这里自我表功,但“陆奥外交”作为明治时代的主要遗产之一也是不争的事实,这就是陆奥为什么被尊称为“日本外交之父”的原因。此书之内容在1929年才被公开,是探讨日本于明治时代之外交的重要著作。 明治三十年(1897年)8月24日,陆奥宗光在夏威夷病死。

修改条约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就着力于修改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从1871年起,迄于1892年,历时二十年,经过多次日本历届政府与欧洲诸国交涉和谈判,皆无结果。陆奥宗光任外务大臣后,鉴于国内矛盾日益尖锐,为转移朝野视线,确定了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方针。但又认为“既不能发动无故之战争”,则“惟一之指望只有修改条约” 。他排除了对外强硬派的干扰,决定采取低姿态首先与英国谈判。当时,远东国际形势的基本格局是英俄对峙。自1891年俄国宣布修筑西伯利亚铁路后,英国感到它在远东的优势地位受到挑战,颇想利用日本作为防俄的前哨,因而希望与日本接近。在相互需要的情况下,陆奥也就顺水推舟,满足英国提出的某些要求。如条约批准后要五年才生效、废除治外法权、日本对英国人开放内地等,使谈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894年7月16日,日英改约的《通商船海条约》在伦敦签字。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Wedehouse John Kimberley)在签字仪式上当着日本驻英公使青木周藏的面致祝辞称:“这个条约的性质,对于日本来说,比打败中国的大军还要有利。”改条约的成功,便完全排除了先前陆奥对发动侵华战争会引起英国干涉的担心和忧虑。

甲午战争

陆奥宗光是日本发动甲午侵略战争的主要罪魁之一。战争爆发前,他配合军事上的挑衅,积极在外交上进行活动。运用纵横捭阖的外交手段,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极力争取英、美等国对日本的支持。

挑起战争

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后,陆奥宗光一面命日本驻朝鲜公使馆代办杉村浚往访清朝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袁世凯,以甜言诱使中国派兵“代戡”,一面推动内阁做出派大军进入朝鲜的决定。与此同时,还敦促回国休假的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提前返任,并亲自向其交代“我们有即便不得不诉诸干戈亦在所不辞的决心”,不妨“采取毫无顾忌的断然措施”。实际是把挑起战端的任务交给了大鸟。大鸟回任后,先奉陆奥之命提出所谓中日“共同改革朝鲜内政案”,一则使日本侵略军赖在朝鲜不走,一则拖住清军不能班师回国,以伺机寻衅。继又决定单独胁迫朝鲜政府“改革内政”,借此制造开战的口实。1894年6月25日,俄国政府为阻止日本势力进入朝鲜,劝告日本政府与中国共同从朝鲜撤兵。陆奥大耍欺骗手段,表示日本对朝鲜“决无他意”,对中国“断不做攻击的挑战”。7月初,英国驻华公使欧格讷出面调解中日争端。7月9日,总理衙门邀日本驻华临时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进行谈判。日本政府发起战争的决心已定,故意造成谈判破裂。谈判破裂后,陆奥宗光异常兴奋,立即于7月12日指示小村寿太郎向中国提出“第二次绝交书”。小村于14日向中国提出照会,指责中国“徒好生事”,“将来即使发生不测之变,日本政府亦不任其责”。同时陆奥宗光又电令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谓“英国调停已失败,现有断然处置之必要”,19日陆奥秘密训令大鸟:“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急务。为实行此事,可以采取任何手段。一切责任由我负之,该公使丝毫不必有内顾之虑。”大鸟接电后于23日指使日军闯入朝鲜王宫,劫持国王,成立亲日傀儡政府。25日,日本海军采用卑鄙手段,在朝鲜丰岛海面突然袭击中国舰船,悍然挑起战争。

高升号事件

日本海军发动丰岛袭击时,竟然击沉了清政府租用的英国商船高升号,一时震惊中外,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国际事件。此消息传到英国后,人心激愤,舆论哗然,纷纷声讨日本之践踏国际公法。英国官方的反映也是十分强烈的。英国驻华公使欧格讷(Nicholas R.O′Conor)命其上海总领事韩能(Nicholas John Hannen)亲到日本总领事馆,谴责日本暴行,并提出强烈抗议。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斐里曼特(Freemantle)还致函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祐亨,质询击沉高升号的日本浪速舰是否奉命行事。同时,向英国海军部建议,立即罢免并拘捕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顿时,两国关系十分紧张,形势对日本极为不利。陆奥宗光乍闻此信也大为吃惊,担心“日英两国间或将因此高升事件而引起一场重大纷争”。他反复权衡利害,决定采取措施以变被动为主动。他首先亲自会见英国驻日公使巴健特(R.S.Paget),告以日本政府将对高升号进行调查,万一错在日本海军,日本将赔偿全部损失。这是一个缓兵之计,先用话将英国政府稳住,但在最主要的责任问题上却说的是活话,以便为最终推卸责任预留余地。果然,随后不久,便由海军大佐山本权兵卫炮制了一份假报告,倒打一耙地诬称是中国军舰先向日舰开火,日舰事后才知道击沉的一艘运输船是英国商船高升号,把日本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与此同时,日本又通过驻英公使青木周藏,贿买英国的媒体和一些权威人士为日本说话。于是,《泰晤士报》先后发表了英国著名国际法权威剑桥大学教授韦斯特来克(J.Westlake)和牛津大学教授胡兰德(T.E.Holland)的文章,为日本辩护,说从国际法的观点看,日舰浪速号击沉高升号完全正确。于是,英国的舆论突然都改变了腔调。英国政府从防俄的大局出发,正要拉近日本,也就趁此机会转弯,认定日本不但无过,反而有理,转过来却要高升号船主向中国索赔。

掩饰旅顺大屠杀

日军进攻旅顺后,连续四天纵兵滥杀无辜,杀害两万余人,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大屠杀惨案。起初,日本政府虽然千方百计地对外封锁消息,大屠杀的消息还是被西方记者陆续报道了出去。陆奥宗光认为此事非同小可,为之煞费周章,又故伎重演,重点贿买英国中央通讯社,发布对日本有力的有偿新闻。只要一出现不利于日本的新闻,中央通讯社总是予以反驳。据日本文献记载,发表一次这样的消息,日本需付给2000日元。另外,日本还通过路透社发布有偿新闻,每次付给606英镑。陆奥的卑劣手段对掩盖日本侵略军的屠杀罪行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纸究竟是包不住火的。最早使旅顺大屠杀事件成为爆炸性新闻的是美国纽约《世界报》记者克里尔曼(James Creelman),该报于12月12日刊出了他从日本横滨拍发的通讯《日本大屠杀—〈世界报〉随军记者关于旅顺屠杀事件的报告》。由于克里尔曼是西方读者熟悉的知名记者,他的这篇百余字的报道也就不胫而走,引起国际舆论界的广泛关注,并将日本政府置于尴尬的地位。这时,日本驻欧美公使的报告纷至沓来,要求采取对策。陆奥与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商议,决定“置之不理,完全采取辩护之手段”。他一面发动日本报纸为日军暴行辩护,一面于12月17日在《世界报》上刊登声明,继续倒打一耙,说日兵目睹同伴被清军“残酷杀害”,“愤慨难耐”,以致“偶尔出现似乎越轨行为的趋向,深感遗憾”。这等于变相地承认了大屠杀暴行,反而越抹越黑。《世界报》则乘胜追击,于12月20日又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刊载了克里尔曼的长篇通讯《旅顺大屠杀》,对旅顺屠杀事件做了详细而具体的报道。这篇报道在美国引起了轰动,各国报纸纷纷转载。陆奥见已无退路,只有将谎话继续说下去,来个死不认账,但又接受前次的教训,不再与《世界报》打交道,草拟了一份日本政府的正式声明,即《陆奥声明》,发给驻欧美各国公使转致驻在国政府。在声明中,他攻击《世界报》,发表的克里尔曼报道“是大加夸张渲染以耸人听闻的”,并否认曾屠杀和平居民,一口咬定“在旅顺被杀的人大部分被证实是便装的兵士”。正在此时,日本政府由美国中介,逼迫清政府派遣 “全权委员”到日本会商事宜,这样一来便将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中日议和的问题上来,旅顺大屠杀事件的报道反倒从报纸上消失了。

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在军事上接连失利,被迫于1895年1月派总理衙门大臣户部左侍郎张荫桓、兵部右侍郎署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前往日本求和。在中国议和代表到达日本前,1月27日,日本政府召开御前会议,陆奥宗光亲自起草和约草案,并提出以朝鲜独立、中国割让领土、赔款等苛刻条件作为谈判基础。并与伊藤博文同被任命为议和全权大臣。由于当时中国战场战局尚未明朗化,一直被日本视为心腹大患的北洋舰队实力犹存,陆奥宗光与伊藤博文预先就策划破坏谈判,决定找出各种理由,“拒绝与彼等继续谈判”。

2月1日,中日双方代表在广岛举行第一次会议时,陆奥等就借口中国代表“全权不足”,拒绝谈判。2月2日,双方第二次会议时,陆奥再次提出所谓“全权不足”,蛮横的终止了会议。会议期间,在陆奥等人指示下,清政府发给议和代表的电报全部被日方扣留,并禁止中国议和代表使用密码向国内拍发电报,后来连明码电报也一起禁止。在进行肆无忌惮的侮辱后,2月5日将中国代表逐往长崎,限期离境。之后日方在军事上又取得一系列胜利,并扬言要攻占北京。

3月,在日本外交、军事压力下,清政府改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本乞和。3月20日,李鸿章与陆奥宗光、伊藤博文在马关春帆楼开始议和谈判。24日,在回寓所途中,李鸿章被日本战争狂热分子小山丰太郎枪击受伤,各国舆论大哗。陆奥宗光深恐西方列强借此进行干涉,主张立即无条件停战。在得到明治天皇裁可后,中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接着谈判媾和条约问题,4月1日,伊藤、陆奥将包括割地、赔款及通商权益等内容的和约十款交给李鸿章,限令4日内答复。10日,在双方争辩下,陆奥等将条约赔款经额略加削减,要求李鸿章在3日内答复。在日本的压力下,清政府同意签署,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这引起了俄国的极大不满。4月23日,俄国联合德国、法国,向日本提出“劝告”,要求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三国干涉还辽)。当时,陆奥宗光正在请假休养,闻讯后感到事态严重,便提出一个拉拢英国对抗三国的反干涉构想,计划采取贿赂英国政要的办法以达到上述目的。他命令驻英公使加藤高明“以尽可能最秘密的方法,探听并弄清英国政府的真实态度”。并明告加藤:“对于执行上述命令之费用,你不必犹豫,必要时即将款项寄上。”但日本这次的贿赂手段并不奏效。因为英国当政者首先考虑的是本国利益,不可能为了日本而冒与三国为敌的风险,这就使陆奥的构想归于破灭。其后,御前会议在广岛举行,讨论如何应对三国干涉问题,决定暂时采取召开国际会议处理辽东半岛问题的方案。当征询意见时,陆奥决定反对此方案,认为召开国际会议会招引列强新的干涉,中国若乘机不批准条约,将会使《马关条约》成为一纸空文。根据陆奥的意见,日本政府最终确定了对三国“不能完全让步,然对中国则一步不让的方针”。11月8日,中日两国签订《中日辽南条约》,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为此,中国政府需要支付3千万两白银的巨额赎金。

家人子女

陆奥宗光与前妻吹田莲子(陆奥莲子)育有三个孩子。长子外交官陆奥广吉(1869-1942),次子陆奥润吉过继给了古河市兵卫改称古河润吉,1870-1905),长女陆奥清子(1871-1893)。

明治5年2月11日,莲子病死,翌年,陆奥宗光与新桥柏铺的歌舞侍酒的女艺小铃结婚,小铃本名金田亮子,是没落了的幕臣的女儿。当时亮子17岁,宗光29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4: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