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禄丰古猿 |
释义 | 概述Lufengpithecus lufengensis 发现于中国的人科森林古猿亚科的古猿化石。生存的地质时代为晚中新世,距今约800万年前。化石发现地点位于云南禄丰城北庙山坡石灰坝褐煤地层中,最早化石发现于1975年。 化石特征古猿化石计有:颅骨5个、下颌骨10个,颅骨破片6件、上、下颌破片41件,上、下齿列29件,单个牙齿650枚,指骨2根,禄丰古猿以及肩胛骨和锁骨各一块。禄丰古猿雌性个体颅骨的主要特征是形态比较纤细,尺寸也较小。颞脊较弱,左右分离呈弧形,颅骨不具矢状脊或极其微弱,枕外隆凸很小,面部比较窄眶上脊很弱,左右分开,其间隔有宽阔而凹的眉间区,颧骨浅,额蝶突较狭窄。犬齿小,犬齿轭不显著,犬齿窝浅。禄丰古猿雄性标本显示出与雌性的有较大差别,主要表现在它具有强烈突起的“V”字形的颞脊和矢状嵴。面部短而宽,整个面部带有向上翘起的上颌前部,颧弓明显向外张开。犬齿大且明显突出于齿列平面,出现显著的犬齿轭。研究后认为禄丰古猿在形态上表现出同种性双形的性质,它们是同一个种的雌雄个体,先订为禄丰西瓦古猿(Sivapithecus lufengensis)。在1987年研究者认为禄丰西瓦古猿与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的标本存在明显的不同,把禄丰的标本修订为禄丰古猿属禄丰种(Lufengpithecus lufengensis)。它们可能是向南方古猿和非洲猿类方向进化的一种类型,或与之接近的类型。 科考成果1975-80年发现于云南禄丰县石灰坝煤场的第三纪褐煤地层内。经过多次的发掘,发现不少腊玛古猿化石,包括一具残头骨、若干个颌骨和上百颗牙齿。其形态比腊玛古猿进步,更接近于人类的早期形态。这种古猿化石在世界上尚属首次发现。与古猿化石共生的有三趾马、剑齿虎、无角犀、河猪等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动物化石。化石所在地层的时代,为中新世的晚期或上新世的早期,距今约800万年。 禄丰人的生活形态第一,他们过着群居生活。实行的是杂交的性关系。 第二,他们还不会生产工具,利用天然的石块和木棒来打猎,生产食物和自卫。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