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鹿邑草帽 |
释义 | 简介鹿邑草帽是河南省鹿邑县传统特产。相传始由南唐董侍卫的女儿董月英掐制,后经群众不断改进,使这一工艺制品在民间流传下来。据《清明上河图》知北宋时草帽已很普遍。清光绪《鹿邑县志圹物产”里也有详细记载。 特色草帽辫又叫“麦秸辫”,是农民掐制的手工编制晶;草帽由草帽辫缉制 鹿邑草帽而成,产品有黄白两种。群众总结草帽的优点与功能是:草质柔软,造型美观;人称“活草”,不折不断;坚固耐用,携带方便;遮阳挡雨,‘又当扇扇;坐在地上,可代坐垫。因此深受国内外客商和用户欢迎。清朝中叶以前,掐辫缉草帽只是农民自用或馈赠亲友。女孩出嫁后的第一个夏季,要从娘家给男方拿几顶草帽,叫做“回奉帽”。此风俗一宣保持至今。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草帽逐渐转入商品生产,出现了专业商户——辫子庄和草帽行。农民靠掐辫缉帽度过了不少灾荒年,现在仍是一顶主要副业。民间流传有歌谣称“麦秸是个宝,农民离不了;掐个辫子缉个帽,灌油吃盐有线了;灾年能籴粮,丰年添衣裳。” 历史解放前山东、湖南、天津、上海和汉口等地的商人,常年在鹿邑开设的辫子庄有“通聚祥”、“恒太祥”等18家,年收购草辫量约值白银20多万两。开设草帽行的有“乾元正”“恒顺”等15家,年收购草帽量约值白银10万两。 解放后,人民政府扶植设庄办厂,大力发展这一传统特产。80年代大部工序已实现机械化,所收购草帽辫1万多包,机制草帽500万顶,并能生产20多种新型工艺美术制品。 发展辑制手工帽是一项精巧手艺,要求“一针扎三辫,里外不露线。”成品帽要用硫磺熏,帽农称为“镀金镶银”——黄帽似金,白帽如银,此即人们常说的“鹿邑黄”和鹿邑白手工草帽的造型有鞍桥式、笠式、礼帽式、博士帽式、楼角式和儿童花草帽等。机制草帽式样更多,有适应全国各族人民风俗习惯和爱好的工农帽、绣花喷花青年帽、绣花喷花儿童帽等100多个花色品种。鹿邑草辫草帽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国外用户特别是西欧一些国家的公主、小姐将鹿邑草帽作为美丽、高尚的装饰品。草辫草帽是河南主要出口商品之一,每年出口草帽150万顶,远销欧、亚、非近20个国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