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鹿野说法 |
释义 | “鹿野说法”是释迦牟尼第一次传教时对原始佛教基本教义的解释。“四谛”说四种真理,“八正道”指八种正确的修行方法,“十二因缘”解析因果报应的十二种原因。 简介【古印度】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前485年),释迦族的圣人,佛教创始人。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29岁时偶感人世间生老病死诸般烦恼,主动出家修行,寻求解脱之道。35岁悟道成佛(即“觉悟者”),开始说法传教,普度众生。在世界诸多宗教派别中,佛教以其简易的日常修炼吸引着平民百姓,又以其博大精深吸引着知识阶层。它也是三大宗教中唯一没有发动过宗教战争来传教的。 老死因有生,生缘由一切善恶行为的业结果,决不是什么天神所造,生是没有自体的。生是行为的有业,行为的有业生出取来,好比有柴薪才能起火燃烧。“取”由“爱”生,“爱”由“受”生。痛苦时需要安乐,饥饿时需要饮食,所有这一切就生出爱来,受是爱的原因。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它由“触”而生,苦和乐的感受,都是因为有触,才会感觉出来。触由众生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入”(即六根)而生。“六入”又由“名色”而来,名色好比是芽,六入好比是茎叶,芽可以成为茎叶。名色的根源是“识”,识是生出名色的种子。不过,有时识生名色,有时名色又生识,这好比人有时坐车有时拉车一样。也有名色和识互生,名色是由六根而展开的。“行”在识和名色中间起作用,而行的产生又是由于众生“无明”,也就是生死的根本。 四谛谛就是真理,这四谛可用4个字表示:苦、集、灭、道。 苦就是苦谛,就整个人生而言,会遇到不尽的苦恼。人生即苦,苦波重重。 四谛中的苦谛与集谛属于迷界,也就是众生不觉悟,陷于迷茫茫之中是受苦的原因。灭谛和道谛是悟界,也是众生摆脱痛苦、生、老、病、死的境界。 苦谛中,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这八苦是迷界的果。 有果必有因,那因就是集谛,就是无明,就是痴、嗔、贪的聚集。痴是不明事理,迷惘愚昧;嗔是嗔恚忿恨,嫉妒不平;贪是对名利财色等一切的贪欲。八苦就是痴、嗔、贪的果。 人生就是苦,具体说是八苦,第一是生苦,初受生时,在母胎内,窄隘不净,及出胎时,冷风触身有如刀割,时年渐,种种烦恼业力众苦交集,可见生之苦。第二是老苦,体力不支,牙齿脱落,耳聋眼花,行动不便,遭人不敬,可见老苦。第三是病苦,四大不调,寒热交作,身心受病,精神痛苦,可见病苦。第四是死苦,四大分离,神智漂散,抛下一切,业境现前,可见死苦。第五是爱别离苦,眷属亲朋,名位权利、一切爱乐乖违离散,不能共处,可见爱离别之苦。第六是求不得苦,世间一切荣华富贵,声色之境,心欲而不能得。求之不得亦是苦。第七是怨憎会苦,冤家仇人,或不如意的事,欲远离而反共聚,可见怨憎会苦。第八是五阴炽盛苦,五阴即五蕴,指色、受、想、行、识,此五种烦恼之火炽盛燃烧,前述皆因这五蕴聚集所致。众生不摆脱迷界,就不能超脱,不能脱离苦海。 脱离迷界,才能达到悟界。四谛中的灭谛和道谛就是讲这个的。灭谛就是讲怎样灭除苦恼,永享天乐。它是悟界的果,而道谛是悟界的因。这道就是成佛之道。要想灭除人生的种种苦恼,得到安乐,就必须依照我指示给你们的道路走下去,才能到达清净安乐的涅彼岸。如果一个人遵循道谛的八正道去做,能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就可以取得灭谛的果,能将无明烦恼、集谛业断、我法执除、贪嗔痴尽;也能够生死解脱、众苦云消、得寂灭境,安住涅。 道是因,灭是果。这因果是不能分离的。要想离苦得乐,就不出四谛的范围。苦集而迷,道灭而悟。迷而不能悟者就是众生,迷而能悟者便可成佛。你们是不是都愿意离开苦恼,到那没有苦恼,只有快乐,没有黑暗,只有光明的地方去呢? 我相信,谁都是喜欢光明的,没有哪一个人是喜欢黑暗的。但是,在你趋向光明离避黑暗时,必须放下那些你在黑暗中曾经造成的一切罪恶,拨开这些绊脚的业障。所以,你们要虔诚地忏悔。忏悔你过去所做的种种恶业或是种种错事。要痛哭流涕地悔过自新。并且决心做到,从今天起将依照佛的指示,走向光明的彼岸。 你们要知道,走向光明境域的路是很多的。但是歧途、岔道也很多。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如何才能不入歧途呢?现在我就指给你们八种正确的道路。你们若能依照我所指示的八种正道去走,自然就能很安全地到达目的地的。 八正道所谓八正道,也就是八种真理。如果你能依照这八种真理去实行,那么你就能永远离开苦恼,没有生老病死。更不会再作召集苦恼的身口恶业,就会永远得到清净安乐的涅之道了。 何谓八正道呢?这八正道是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种离苦得乐的真理。 现在听我依次给你们讲解。 修行的人,首先要有正确的见解,这是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对人世间的一切,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随顺世俗之见,比如说,世人认为“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了。还有的认为“人死仍然做人,畜死依然为畜”。这些都叫做世俗之见,都是不正确的。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见解呢?用一句话解释就是要深悟因果。换句话说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真理。所以说,行善者得福报,作恶者得苦报,也是真理。能深悟因果的,就能具有正确的见地,这就叫做“正见”。你们都听明白了吗? 一般人所发动的思维,有许多是妄念在起作用。因为这是来自不净的识田。而修行的人,必须用无穷的智慧来发动思维。这种思维不是来自识田,而是由清净的本性中发露出来的,它能够断除一切迷惑的作业,而澄入本来的真性。这就是“正思维”。 人最容易造作恶业的,便是口。所以,我们修行的人要戒欺妄语、恶骂语、用舌头搬弄是非语、各种伤风败俗语……能够做到这一步,也很不容易。但是要修,就必须戒掉这种种口舌是非。虽说做到这一步十分不容易,也要做到,这样做了也是很不够的。更不能以做到这些为满足。还要以爱语、温顺和气的言语、弘法利生的言语,使众生都乐意亲近我们每一位佛教徒,使众生都乐意接受我们佛教理。这就是“正语”。一切正语中,当以讲经谈法为首。因为这才是唯一能令众生出离生死苦海,指引涅彼岸的言语。所以叫做正语。 下边再解说正业。何为正业呢?“业”就是一种行为、一种动作。人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在造“业”。但是这业是有善恶之分的。如身体的动作,往往会造成杀、盗、淫等恶业。又如一个人的口的动作,也会产生妄语、咒骂、诬陷等恶业。还有意识的活动也会不断地造成贪、欲、淫乱等恶业。所有这些全都是恶业。一个修行者,必须做到身不造杀、盗、淫,口不出欺妄语,意不起贪、欲、淫乱。不但要做到禁作这些恶业,而且还要利用身口等,去做许多利益众生的事。使众生出离轮回,同登彼岸,那便是正业。 以上是对正业的解说,下边对正命作解说。何谓正命呢?不去做那些迷惑众生的职业,去获取生活,这就叫“正命”。如果是在家修行的人,也不能做伤害众生的职业,或是迷惑众生的职业。如屠户、渔夫、鸨母、开赌场、贩盐、造酒等都是伤害众生或是迷惑众生的职业,都不是“正命”。 出家修行的人,更不可经营五种不如法事而生活。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才是,现在就听我一一对你们解说出来。 这一就是不可诈现异相。这二就是不可自说功德。这三就是不可占相吉凶。这四就是不可高声现威。这五就是不可说得供养。否则,就不是正命。以上所指出的五种都是邪命。 对通向涅 不生不死的道,勤加修行者,叫正精进。 一般人有一种很坏的习气,就是懈怠。也可以说这是一种通病。不进则退,这是修行的人最忌讳的。这也是最难行的事。我们若要出离生死,就必须勤加修行,才能同证涅。那么修行者要怎样精进,才能通向涅 呢?说来也是很简单的。只要严持戒律,即精进以持戒为第一,丝毫不得懈怠。念佛或是禅定,不断修习,朗读经论,增长智慧。这样便戒定慧具足,当然就不难趋蹬涅之道了。以上所讲各点,就是正精进之要。 请往下听,再为你们解说“正念”。什么是正念呢?一般众生的念头,距离成佛之道,可以说是太遥远了。修行者能专念证心,这便是正念。 我们知道,念从心起,心不离道。所以说道即是心,修行者只要做到心正,那么就能作道正念。所谓正念是指专念证心的正法。更处处合乎六度高行的助法。念佛当然是正念的一种。能时时提起正念养成习惯,临危便不会失却正念。这是最好的修行方法。 以上讲了七种真理,现在为你们解说第八种真理“正定”。正定是一种出世间的禅定。因为禅定里有世间与出世间的区分。世间的禅定是有漏的。所谓漏意思是指不能圆满成功。所以,修道以世间禅定者,至多也不过生无色界天,仍在六道轮回之中。出世间禅定便是无漏。无漏才能跳出轮回、证涅乐,世间禅,非正定,出世间禅才是正定。 十二因缘芸芸众生皆万世轮回,处于不尽的因果报应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无因不成果,无果不有因。因果报应十二因缘。这十二因缘又分为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这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其中无明和行是过去因;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果;爱、取、有是现在因;生、老死是未来果。 无明是第一因缘,是过去烦恼的总称,指见、思二惑而言。众生生死相续、苦海重波而流转不息者,莫不以贪欲为本,或贪财色或贪名利或贪种种快乐,稍有不遂,即起嗔念,嗔起横心,往往不畏因果,恣意妄为无恶不作,对世间、出世间真理全无了解,故称无明。 行为第二因缘,是造作之意,依过去的无明烦恼,口则恶口、两舌、妄言、绮语,身则作出杀、盗、淫等行为,凡事违背天理,即或偶起善念,但瞬即消失,由此众业山积,因以成行。 识为第三因缘,由于累积造业,而将精微广大之妙真如心成业识,遇缘则托胎,以完成生命体。 名色为第四因缘,入胎之后,六根未生,但有受、想、行、识之名(精神)与红白凝滑之色(物质),此即谓名色。 六入为第五因缘,十月期满,形成出胎,此时已具眼、耳、鼻、舌、身、意,故名六入(或六根)。 触是第六因缘,出胎后,尚未分别苦乐,仅对外界环境生接触而生认识。 受为第七因缘,出胎后自幼至十二三岁,对美恶中庸等一切诸境皆能分别,因而生起苦受、乐受、不苦不乐之感受。故名受。 爱为第八因缘,自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对衣、食、住、行等产生爱着。如饥思食,渴思饮,倦思眠。遇乐则思合,遇苦则思离,故名爱。 取为第九因缘,20岁之青年,精神健旺,血色刚强,凡事皆能随力所及而尽力进取。 有为第十因缘,尽一生所作之事,或善或恶,或有益无益,一一皆有来生之果报,故名有。 生为第十一因缘,即有来生之果报,时至缘热,又于六趣(六道)及四生(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中受生,完成未来之生命。 老死为第十二因缘,既然有生,则老、病、死、苦不能幸免。前生之惑业,招今生之果报。今生之惑业,又招来生之果报,来生又招来生,如此生生世世,业果酬还,无有了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