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鹿地亘 |
释义 | 鹿地亘(1903—1982),日本进步作家,本名濑口贡,东京帝国大学毕业,与中国作家冯乃超同期。他积极参加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运动,是日本无产阶级艺术联盟的骨干人物。1933年被选为无产阶级作家联盟成员,后来成为日本无产阶级作家联盟负责人之一。“九·一八”事变后,他发表了许多反战言论,因而受到日本军国主义的迫害,1935年流亡到中国上海,从事反对日本侵华的活动,与宋庆龄、鲁迅等都有往来。 中文名:鹿地亘 别名:濑口贡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03年 逝世日期:1982年 职业:文学 毕业院校:东京帝国大学 代表作品:《伟人哭泣》 简介个人履历鹿地亘,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期间同留日的冯乃超相识并经冯介绍认识了郭沫若。他曾担任日本无产阶级艺术联盟书记,因其反对日本当局的内外政策,日本政府于1927年逮捕了他,1935年才获释出狱。1936年1月,他和夫人池田幸子秘密转道青岛辗转上海,开始了他在中国的抗日反战宣传斗争。在上海,他由内山完造先生介绍与鲁迅相识,两人一见如故,后来成为至交。鹿地亘,这位著名的日本反战领袖和他领导下的“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作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他在中国的称谓是——“日本反战进步作家、中国近代政治文学研究家、翻译家”。 代表作抗战期间,鹿地亘一面用文学形式提倡和平、反对战争,一面致力于7卷本《大鲁迅全集》的编译工作,翻译《野草》、《热风》、《坟》、《华盖集》、《续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等。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香港,于1938年2月经广州抵武汉,受到郭沫若、沈钧儒、邓颖超、史沫特莱等200余中外人士的热烈欢迎。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设计委员,并在第三厅第七处(对敌宣传处)工作。曾向八路军将士捐赠慰问金,还将自己发表文章所得的稿费捐赠给残废军人。后来鹿地亘辗转重庆期间,《七月》和《抗战文艺》成了他发表文字的主要阵地。当然这和翻译他文字的胡风、楼适夷等专家学者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七月》的主编正是胡风。在这两份期刊上,鹿地亘还发表了日本文坛报告《伟人哭泣》、论文《日本反法西斯主义与文学》、《关于“艺术和宣传”的问题》以及《海与舟人》、《对于人的爱》等文章。这是他作为作家的一面。除了发表文章,鹿地亘的最大贡献恐怕是成立“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 人物生平相关事件1936年,日本作家鹿地亘来到中国,他在上海受到鲁迅等中国人的影响,决心走进中国抗日战争的阵营,并开始公开发表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文章。1938年在中国第二次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背景下,鹿地亘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聘请,作为顾问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对敌宣传工作,对日本战俘进行反战教育和训练。在对广大日俘进行反战教育的同时,他还组织了“反战同盟工作队”,并亲自率领工作队赶赴前线,对日军进行宣传工作,收到很大成效。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反战同盟”被解散。然而,鹿地亘和“反战同盟”的活动,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肯定,在中国友人和国际社会的支持帮助下,鹿地亘等人继续在华展开反战活动,直至战争结束。 担任对日宣传顾问1938年3月,郭沫若在武汉担任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鹿地亘成为三厅对敌宣传处事实上的顾问。三厅的对敌宣传,包括敌情研究、对日广播和编写日文宣传品,每月总有一两次运宣传品到前线散发。这些活动,都得到鹿地亘夫妇的有力帮助。1938年9月,郭沫若委托鹿地亘赴阳新、大冶一带视察及指导前线的对敌宣传工作。1938年10月初,鹿地亘到湖南常德市盐关“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参与对日本俘虏的教育改造工作。他每日讲演、交谈,并向俘虏们讲解中国著名抗战歌曲《长城谣》的内容。 反战同盟领导人1939年12月25日,鹿地亘在桂林郊外南岗庙发起成立了“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西南支部,随后奔赴昆仑关。鹿地亘和盟员们分成3个小组,分别深入阵地前沿,冒着枪林弹雨,用扩音器向日军喊话,阐述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并散发日文传单,对瓦解敌人的军心起了重要作用。有3名盟员不幸中弹牺牲,桂林军民数千人参加追悼会,反战同盟声名从此远播。1940年7月20日,“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日人自称“日本平和同盟”)总部在重庆隆重成立,鹿地亘任会长。鹿地亘领导盟员出版刊物《真理的斗争》,编印《敌情研究》,分发各战区司令部,很受欢迎。鹿地亘创作了以反映日本劳动人民反对本国法西斯为内容的大型话剧《三兄弟》,由盟员们先后在桂林、柳州、重庆演出,并由电台向日本广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鹿地亘还向各部队的政工干部传授审讯日军俘虏的方式方法和利用其官兵对立的心理有效开展对敌宣传的策略等。1941年“皖南事变”后,反战同盟的活动受到国民党方面的限制。鹿地亘并不因此泄气,他在反战同盟总部内另组“鹿地亘研究室”,对日本的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为中国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人物评价毛泽东接见鹿地亘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期间,曾由周恩来陪同,在桂园单独接见了鹿地亘夫妇,作了长时间的交谈。毛泽东盛赞日本反战朋友的出色工作,感谢他们为中国人民神圣的抗战作出的特殊贡献。抗战胜利后,鹿地亘于1946年6月回到日本,致力于日中友好活动,直至1982年去世。鹿地亘一直受到中国人民和日本正义人士的深切怀念。 话剧《三兄弟》影响力由鹿地亘编导的三幕话剧《三兄弟》1940年3月8日在桂林向中国公众公演。夏衍将全剧译成中文,在《救亡日报》桂林版连载,在抗战大后方引起轰动。《救亡日报》、《新华日报》均载文介绍剧情和演出盛况。在桂林演出期间,西南支部共募集了 资金9487元,创桂林话剧演出票房最高记录。1940年6月5日,在重庆国泰剧院公演《三兄弟》,全场满座,盛况空前。王向远先生认为这是“鹿地亘在华期间创作的反战文学的最重要、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这个剧本战时先在桂林新华大剧院首演,“并曾用日语向日本广播”。后来在重庆的成功演出,“更是使在华日本人民的反战运动受到国际国内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剧本是反映日本觉醒青年的反战剧,而且,是由日军俘虏出演的,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