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鹿斑鲾 |
释义 | 分类信息中文名称 鹿斑鲾 拉丁名称 Leiognathus ruconius 英文名称 \\ 地方名称 又名“鹿斑鲾” 作者单位 \\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鲾科 拉丁科名 Leiognathidae 中文属名 鲾属 拉丁属名 Leiognath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背鳍Ⅷ-16;臀鳍Ⅲ-14;胸鳍16~18;瞠鳍I-5;尾鳍17。 体呈卵圆形,侧扁而高,腹部隆起度大于背部;体长为体高1.8~2倍,为头长3.2~3.6倍。 头小,背部较凹,头长为吻长2.8~3.8倍,为眼径2.2~3倍。吻端不呈截形。眼大,稍大于眼间隔。脂眼睑不发达。眼间隔凹。侧筛骨上缘外角有一枚小棘。头背部由额骨纵嵴所围成的凹面略呈三角形,二纵嵴的后端与上枕嵴始部相接。 口小,倾斜,当两颌向前伸出时形成一向上斜口管,下颌呈垂直状,口裂开在眼中部或瞳孔上缘的水平线上。下颌微凹。牙细,上下颌一列,腭骨、犁骨和舌面均无牙。鳃孔大。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鳃耙2~5+13~18,前鳃盖下缘锯齿明显。 匙骨前缘上部和中部各有一显著小棘。 标本体长49毫米; 头部无鳞,胸部和身体均被小圆鳞,侧线弯曲,末端不达尾基,一般终止背鳍基的中部或近后端的2/3处之下方。 背鳍一个,具8鳍棘,16鳍条,第三、四棘的前下缘有细锯齿。臀鳍有3鳍棘,l4鳍条,第三棘前下缘亦有细锯齿。背鳍和臀鳍前部鳍基有鳞鞘,两鳍基底每侧由间鳍骨构成一纵行棘状突。胸鳍略等于头长。腹鳍亚胸位,甚短小,短于胸鳍的1/2,略等于眼径,基部有1枚大腋鳞,尖端未达臀鳍始部。尾鳍叉形。 背部银青带红色,眼下缘至上颌后缘有一黑纹,左右2侧之黑纹于喉部相遇,背部约 有l0条暗色横带,项部和背鳍基有一晴色纵纹,胸鳍基黑色。 习性生活习性 \\ 繁殖习性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