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路仲古镇 |
释义 | 路仲镇形成于三国时期,初名埭上。时东吴名将陆逊屯兵埭上,商贸渐渐繁荣,形成气候并聚集成市。后因此地有河名渟溪,也称为亭溪镇。唐时饥荒,三位路姓、仲姓、毛姓善人开仓赈济乡民,遂渐渐将当时的埭上(又称亭溪)称为路仲毛。后来逐步地演化为路仲,一直沿用到今天。江南古镇大多已成为景点,如周遍的乌镇、西塘、南浔之类,而路仲虽冷清中已略显破败,却恰恰为我们保留了一份历史的真实。面对这种真实,放弃了起初用黑白来表现的想法,破败的古镇也该有它的色彩。 为路仲古镇“吆喝”的残疾青年进海宁市斜桥镇的路仲集镇,就像走进一部清新古朴绵长的散文诗,觉得处处是精华,处处有故事。当然,这离不开真正了解路仲的人的通俗解读,残疾人殳志平就是其中的高手。饱受挫折的他曾很消沉,若不是留意到这只夹烟的手,记者真不知道殳志平是一个残疾人。 殳志平今年36岁,但记忆里完全没有亲生母亲的印象。“我出生8个月,母亲就去世了,别的孩子常常以此讥讽我,说我是捡来的孩子,所以我从小就特别敏感,害怕别人的眼光。尽管我语文学得好,尤其是作文常被老师夸奖,但由于理科不好,初中毕业就辍学做泥工了。” 20岁那年,殳志平进了附近的一家蔬菜厂打工。一天下午,殳志平右手卷入机器,从此失去了5个手指头。“那时我苦恼了整整半年,每天都足不出户地呆在家里,不想与任何人说话。半年后,我才在笔友的鼓励下走出家门,到一家单位做了门卫,随后又进了蔬菜厂。” 24岁那年,一个外地来路仲务工的女孩走进了殳志平的生活,他们很快有了一个女儿。就在殳志平开始憧憬幸福生活时,妻子却离他而去。“我苦闷到了极点,厂里放了我两个月假,我又整日闭门不出。” “羊肉面”改变他的生活 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殳志平接触了博客。“我觉得这是一个宣泄苦恼的好途径,尽管当时对电脑一窍不通,我还是买回了一台二手电脑,摸索两个月学会打字后,在别人帮助下注册了博客,以‘大地疯人’的笔名在上面宣泄感情,第一篇文章我花了3天时间,尽管没什么人留言,但我还是很开心!” “写第二篇时,我突然想到了去年冬天,每天都有很多老人乘公交车来路仲吃羊肉面,就把它写进博客,结果引起了很多嘉兴朋友的兴趣。今年1月3日,有个叫‘天上的云’的朋友和我联系后,组织了很多嘉兴朋友来此玩了一天,回去后他们都说相聚路仲,实在很开心。” 《路仲--江南古镇》(诗歌)因为金庸 海宁在全世界出了名 在海宁与桐乡的交界处有一个古镇——路仲 却因为没有金庸 埋没了多少风流 路仲和所有江南小镇一样 水在镇中镇在水中 瓦木结构的水上楼 随烟雾隐约延伸 小桥似一个个小箭头 引导人流散向庭院幽境 路仲的历史 从三国里找到影子 东吴大将陆逊 屯兵设营 成就了千年古镇 成就了千年古镇的延绵历史 古镇从来不缺文人墨客 家家门楣考究诗联 更有宋朝女词人朱淑真等 一领江南诸子百家 深厚的文化底蕴 缔造了康熙年间名扬江南的十大胜景 古镇繁华了千年 古镇发育了千年 孕育了书画 也孕育了美食 把古镇的孩子 直养的眉清目秀 古镇遇到了两次浩劫 一次是因为反击日本人扫荡 被烧掉了半个历史 一次是红卫兵造反 砸掉了半个文明 从此古镇伤病缠身 古镇有我的外婆 生了六个子女活了四个 我母亲是老五 十几岁就独闯他乡 但我知道我的根在古镇 我的童年在古镇 童年的记忆总是美好的 水阁房子把窗临风 站着的地板下水声潺潺 坐着的木凳下鱼虾满篓 一叶小舟常载着我 枕着水草摩挲声入眠 静谧的古镇 常常被我们的淘气惊醒 在青石板上拍洋片 在深巷弄堂里捉迷藏 把店铺门板抛进河里 骑成一艘艘进击的快艇 大旱天 我们把河床当战场 居然能起出没有发掘的铜钱 让一段辉煌再次暴光 把我们一个个晒黑 把我们一个个捡成兴奋的模样 儿时的伙伴很多 后来成为书画杂家的表兄 后来成为工艺匠的明汉 后来成为豆腐老板的俞建锋 后来失去音讯的人 时常会淌进我记忆的河流 后来我上高年级了 我逃出了爱打我的姨父的视线 不久我又到了海宁城 在最冷的那个冰天雪地 我成为北国冰城最可爱的人 路仲便成为我永恒的回忆 后来我终于又去了路仲 有了直通的公路 有了圈套圈的楼群和工厂 古镇显得落寞 还是那条街路那么多人流 却牵不回从前的亲切 古镇被现代化的农村分割 摩托车驮着洋里洋气的暴发农民 穿过泥泞的青石板 只有弄堂天窗下晒太阳的老人 和在水阁房里开小铺的大姨姨父 让人感到了古镇的延续 回到了现代化的北方省城 想念着破碎了的南方小镇 莫名的伤感袭击着我 现代和古老怎么才能和谐共存 也许因为古迹尚多 就可以随便毁掉一个古镇以及她的历史吗 渟溪旧十景东郊春色平畴仰赖菜花笑,蜂飞蝶舞春来早; 往昔田野禾苗俏,今日庙宇香客闹。 注:路仲东市原为田野,仲春花黄麦青、蜂飞蝶舞,生机无限。今已筑社庙,香烟缭 绕,失了旧趣。 渟溪渔唱今人不见旧时景,网船汇岸草青青; 芦花飞起掠秋影,渔歌只剩梦里听。 注:路仲旧有网船汇,渔家云集,晒网展喉,陶然醅酩。今废为野岸,唯见草长矣。 墓林烟雨由来松柏常青青,几何土丘风萧萧; 寒士魂魄化飞鸟,小镇长颂读书谣。 注:路仲东市原有管家亭,又叫秋水庵,旁有管氏祖上坟茔,松树蓬郁,蒙蒙烟云,几 成一景。今废无踪迹。 小桥流水南沟饱涨黄泥水,石梁袒露溪两岸; 潺声导引风雨船,小桥东头望临安。 注:沿原路仲钱氏老宅南之小桥过东,即钱氏祖上墓地。钱氏乃吴越王后裔,路仲钱氏始迁祖据云系摇一小船达此,定居繁衍。 西苑池莲冷云雅兴独孤高,惠人桥畔寄旧梦; 一池碧绿摇清风,几朵出水妆芙蓉。 注:原路仲惠人桥东北、举人张孚观(号冷云)居处西有一池,张植荷千柄,孤高自赏。今池、桥皆废无影。 邢坝观鱼毋须片舟下丝钩,未见一罟罩浅滩; 南棠句出吟咏泛,春水亭林动波澜。 注:清雍正初有湖北学政管式龙(号南棠)始题路仲十景,此亦为之一,后来者觞咏不辍。今民间发起于旧坝址西筑一亭以纪念,开路仲旧景恢复之先河。 社楼秋月中秋难忘团圆月,社庙须知路仲毛; 古镇思源今安在,朗朗清辉送寂寥。 注:路仲旧有三王庙,祀路仲毛三公神像,后废。里名源出三公,饮水思源,近人移地重修殿宇于原东岳庙址,重燃香火。 秋水晚钟古庵晚钟音寂寂,索句按图觅史迹; 管氏世家崇贤祠,终剩遗憾缺人寄。 注:秋水庵又叫管家亭,位于原东岳庙西侧,为管涟所建。清顺治管文华拔贡后任秀水教谕,名节一时,殁后祀乡贤祠。惜废后,无人知其事迹。 塔里霜枫漫言塔里有霜枫,却是古桕露真容; 荒野三里叫鹁鸪,人烟一道惊雁鸿。 注:原三王庙西北里许称塔里木桥处,荒烟无人,野鸟翻飞,遍植桕树,秋红桕林胜似霜枫,为著名一景。今难见一桕。 长塍雪霁琉璃古道冰雪重,咏絮谁及芷湘公; 读罢旧史看新景,长田岸上汽车通。 注:此为原路仲姚家车长田岸处雪景,管庭芬(芷湘)亦有题咏。今平坦水泥路汽车可驰,逸趣全消。 路仲名人管庭芬管氏文人中有管庭芬(1797—1880年)者,因其编撰、校勘书籍多而为从事历史文献学的人素知。钱泰吉在《曝书杂记》中说他喜钞书,特别留心海宁掌故,“于目录之学,尤为专门。”曾经帮助硖石别下斋藏书主人蒋光煦校订《别下斋丛书》等。他的家产因书事而尽,晚年竟至卖画度日。但经他手校的古书,都成为了善本。1860年太平天国农民军攻陷杭州,一时烽火烛天,炮声殷地,只得奉母避居僻乡,等到回到路仲,发现“故家典籍发半毁于劫火”,于是有“天丧斯文”之叹,发愿取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诗意编纂《花近楼丛书》,得七十余种。生平著述甚多,有《海昌经籍志》、《渟溪旧闻》,以及《渟溪老屋文存》和《渟溪老屋诗存》等。对于这“渟溪老屋”,他曾经在诗中描写道:“东倒西歪屋几间,虽居尘境亦深山。门临小市无车马,篱旁清溪绕曲湾”,“绣闼雕甍事莫论,且求容膝度晨昏。秋来丹桂香飘户,雨过黄昏水到门。”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过着“佣书未许主人闲”的书人生活。其《典衣买书歌》云: 天涯有客芷湘子,青山不隐隐村市。 贫居陋巷无所求,愿与史籍同生死。 既耕还读甑屡虚,仰天狂笑心不舒。 天生我材必有用,供我岂乏今古书? 叩门喜接西吴客,一笑相逢皆秘册。 绕床真奈阿堵无,欲舍仍留费筹画…… 芷湘是管庭芬的号。诗歌使人想见一个爱书人,面对书船贾人送上门来的好书,因囊中羞涩欲休还买的情景。虽然这“渟溪老屋”当年比不上那“惠长厅”富丽堂皇,但如今只要说起路仲管氏来,首先让人想起的人物,却是管庭芬。这其中实有发人深思的辨证法在。 朱淑真朱淑真(约1131年前后在世),宋代女词人,一作淑贞,号幽栖居士。朱淑真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四库全书》中为“浙江海宁路仲人”。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相传因父母作主,嫁给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 其生平,传世载籍多记载为“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世居桃村。工诗,嫁为市井民妻,不得志殁”。幽栖居士之说,最早见清王士祯《池北偶谈·朱淑真璇玑图记》,学术界已断为伪托;世居桃村,则不详其说从来。此外各项均见宋魏仲恭《断肠集序》,而据集中《春日书怀》“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可知,其夫亦曾仕宦。因此除钱唐人,出身宦家,生活不幸外,诗人生平今已难详考。生前曾自编诗词集(《写怀二首》“孤窗镇日无聊赖,编辑诗词改抹看”),死后散佚。孝宗淳熙九年(一一八二)宛陵魏仲恭(端礼)辑为《断肠集》十卷,未几钱唐郑元佐为之作注,并增辑后集七卷(一本把第七卷厘为两卷,作八卷)。此外尚有《断肠词》一卷行世。 钱君陶钱君陶,生于1907年,卒于1998年。原名钱玉堂,学名锦堂。别号午斋、豫堂、敬堂;笔名有白蕊先、程溯青、宇文节、中鸾、引秋、牧风、晦青等。 钱君陶儿童时期生活在路仲。后来随其祖父、父亲迁居桐乡屠甸镇。他聪慧好学,七岁起就在自家天井的方砖上临摹柳公权的《玄秘塔》;十六岁在桐乡桃园头小学任教师。十七岁离开屠甸到上海艺术师范学院攻读美术、音乐,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打工。 钱先生多才多艺。他分别在上海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担任过美术系、音乐系教授,同时又是书画装帧名家,在圈内博得过“钱封面”的雅号。特别在中国当代金石印坛上以独特造诣享誉中外! 然而,相对于主人丰硕的艺术成就,这幢濒临倒塌的老木楼,在风雨中默默守护着当年在方砖上临摹《玄秘塔》的那个专注的少年身影,默默守护着遗留的墨香,祝福着安眠在海宁硖石西山上的主人! 钱崇澍钱崇澍(1883 11.11 - 1965 12.28),字雨农,浙江省海宁县路仲人(今海宁市斜桥镇)。生于1883年11月11日,卒于1965年12月28日,享年82岁。植物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之一,中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地植物学、植物区系学的创始人之一。 钱崇澍自幼勤奋好学,少年时代在家乡读私塾。1904(清光绪三十年)年考中秀才。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钱崇澍考入上海南洋公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学习,毕业后被保送进唐山路矿学堂(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后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堂(清华大学前身)。1910年钱崇澍与唐山交大同学竺可桢等一些富有理想的青年赴美留学。先后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自然科学院、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学习。他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刻苦学习近代植物学课程,获得学士学位。1916年学成回国,受聘在江苏甲种农业学校教书。除教植物学和树木分类学外,还开展植物学的研究。1919年受聘在南京金陵大学任教授,他的教学才能在国内已初享声誉,旋被东南大学和北京农业大学聘任为教授,教植物分类及植物生理课。1923年钱崇澍到清华留美学校教生物学,1925年该校改为清华大学,学制四年。1920年设立生物系,钱崇澍是第一任生物系主任。他先后讲授科学概论、植物学等课程。1921年钱崇澍做完植物区系工作,辞去清华大学生物系主任,受聘为厦门大学教授。20年代后至1949年,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任研究教授兼植物部主任,任四川大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复旦大学教授。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崇澍应邀到中国科学院工作,任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1953年以前为植物分类研究所)。该所在南京、庐山、昆明和武功设立工作站,开展对各该地区的植物调查和研究。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这些附属单位后来相继独立,成立相应的研究所或植物园。1955年,钱崇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还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和第二、三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以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等职务。 1963年10月在北京科学会堂举行了中国植物学会30周年纪念会,并隆重庆祝钱崇澍从事科学研究工作50周年。会上,他继续当选为植物学会理事长。当时他已经是80高龄的老人。正当他满怀信心为祖国科学事业贡献有生之年时,无情的胃癌夺去了他的生命。1965年12月28日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3岁。 路仲水乡特点路仲的地理位置比较特别,它以南北走向的市河为界分成两块区域。河东区域,三面环水,且有多条小河小浜,沿市河以及小河浜原先均筑有临水水阁房。河西区域四面环水,中又有一条小河将其拦腰截为两块,西面南面临水都为石帮岸房,朝东傍市河的都是水阁房子。因此在六十年代初期,全村尚有十多座各色小石桥横贯在各条小河上,连接着村上四通八达的交通。那时,河上小船悠悠,来往不绝,输送着各类物资供应者居民,同时亦有当地的各类土特产运往外地。水滋养了当地的百姓,水激活了当地人的灵性,水沟通了古镇与外界的联系。 路仲的现状由于经过土改,文革,路仲的很多建筑被破坏掉了,古厅所剩无几,且大多破败不堪;古树基本被砍伐殆尽;河道被填被堵且水质严重污染,古桥只剩下两三座(较完整的只有德风桥);石板街破碎损毁;周围环境卫生十分恶劣,垃圾到处都是;名人故居大都已被拆除。令人观之伤心。 几点设想建设根据以上简单描述,路仲要开发旅游景点从远的角度,历史的角度看是有价值的,但投入相对较大。因此必须做到科学规划,量力而行,逐步到位。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准确定位。要突出古镇古朴野趣,有文化内涵,不要建高楼大厦搞现代化的东西,那些会破坏水乡古镇的“风水” 2,美化环境先行一步。可以依托有一些庭院绿化,如朱菊初先生家庭庭院,张智华,钱志焕,朱渭安,张世荣等先生的家庭花园作为样本,动员全村人民搞好绿化,美化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意识。随后政府部门和民间合作,逐步把公共区域(道旁,河岸)的绿化搞起来。 3,疏通河道,修复几座古桥,保护好现尚存的水阁房,石帮岸,古厅。 4,注意广泛搜集整理名人的一些纪念品,恢复一二处名人故居,从简到难,慢慢扩大。5,走民间投资,企业投资,政府投资的联合开发道路。 6,所在政府的有关部门应建立组织或明确专人协调此事,要有一个通盘规划,近期搞什么,中期搞什么,远期搞什么。 7,在未启动之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当地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好现尚残存的一些古建筑,这一点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否则,古镇连这一点余韵也要荡然无存了。 记者眼中的路仲古镇路仲,又名亭溪,是我童年十分向往的地方。那里不仅有我外婆的家,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可惜那时交通不便,只能从母亲讲的故事里了解路仲,由此我也知道了有关路仲的很多趣事。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到1987年,我45岁那年,才第一次踏进了路仲。 路仲很小,只有三四百居民。一条宽不到两米,长不到200米的直街,是这一带经济、文化的中心。 路仲确实很小,连省级地图上也标不上去一个点。但就在这样的地方却出了许多名人。 那里有张、管、钱、朱这四姓大族。 张家出了诗人张湘石、画家张眉荪…… 管家出了清代武举人管联、佛学家管凤冈、戏剧家管世灏、书画家管兰阶等,尤其是管庭芬,更是诗、书、画、印、史都有杰出成就。 钱家名人就更多了,清代县令钱保塘,近代植物学奠基人、著名植物学家钱崇澍,医学博士钱崇润,革命家钱慧珠,收藏家钱镜塘,书画篆刻家钱君陶,等等。 朱家出了女词人朱淑真、外交家朱黎青…… 有人曾经说过,路仲是块宝地,风水极佳,是出人才的地方。确实,文脉还在不断延伸,现在的动物学家钱燕文等都出生在路仲。 路仲直街上部是老式的砖木结构平房,房龄大都在百年以上。 当我们还沉醉在甜蜜的梦乡时,这条街上一天的早市已经开始了。方圆十几里的农民带着蔬菜、竹制品、土布以及鸡鸭等农产品来赶市。街两边的店堂,店家笑迎四方来客。那临溪的茶馆更是热闹,大家都在高谈阔论。笑声、语声、吆喝声,声声充满乡情;茶味、烟味、泥土味,处处都有人情味。 钟表店、百杂店、香烛店、肉店、豆腐店、农具店、理发店、缝纫店、饭店,箍桶的、磨刀的,应有尽有。 路仲的早点很丰富,方糕、糖糕、松花糕;包子、粽子、水饺、面;油条、大饼、茶叶蛋;麻球、馄饨、京粉、豆腐浆,样样齐全。尤其是那碗羊肉面,味美可口,吃了还想吃,许多回头客使店内座无虚席。 路仲直街的早市从清晨4点钟到上午9点钟,整条街人头挤挤,成了一条实心的街。但9点钟以后就慢慢冷清下来了,下午除茶馆里还有几个老人在吃茶、聊天、下棋外,街上几乎没有人了。 我踏着荒草蔓延的古道,慢慢地向小桥流水的钱家花园走去,那里是我外婆的家。可惜连断垣残壁都已不复存在了,哪里还有小桥!还有流水!还有钱家花园!我只能站在那块曾经是钱氏古宅的屋基地上,回忆母亲曾经讲过的故事,缅怀幼年时只见过一面的外公外婆,闭着眼使劲地捕捉他们的音容笑貌。 后来,随着陪同我的文化站干部钱福宝向新屋里的钱家走去,经过自我介绍,总算找到了一位年老的表嫂,她带我去看了现已作为供销社仓库的房子,说那楼上原来是她结婚时的新房,楼下厅上的地平砖是立角铺的。钱家祖上是做官的,厅上原有“肃静”、“回避”的行牌。大门口雕花的栋梁还在,但都已成了过去的历史。 时近中午,我们在颇有宋代风格的德义桥堍,选定了一对未婚小夫妻开设的饭店靠窗临溪的方桌,坐在长凳上,点了正宗的农家菜,油沸臭豆腐、酱爆螺蛳……各自倒了一小杯斜桥黄酒,慢慢品尝。我一边听福宝讲述三王庙的变迁、小枫桥的四季景色、路仲名字的来历,一边观看窗外景色和溪里划过的小船……真是其乐无穷,乐在路仲。酒后还吃了路仲的品牌羊肉面,十分爽口。 路仲虽小,但景色优美。东郊春色、亭溪渔唱、墓林烟雨、小桥流水、西苑池莲、邢霸观鱼、社楼秋月、秋水晚钟、塔里霜枫、长塍雪霁。清代学者管庭芬曾将路仲十景都谱于诗词广泛流传。 从枫桥那边这颗高大的树上传来了几声喜鹊的鸣叫声,在这已经寂静下来的小镇上显得格外响亮,格外悦耳。 再见了美丽的古镇,再见了美丽的路仲。 随着海宁旅游事业的发展,路仲古镇一定会重放光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