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鲁西南民间织锦技艺 |
释义 | 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鲁西南民间织锦技艺 所属地区: 山东 ·济宁 · 嘉祥县 遗产编号:Ⅷ-11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嘉祥县 遗产级别: 省 工艺概述鲁西南民间织锦,系鲁西南一带的纯棉手工纺织品,俗称“土布”、“粗布”等,因图案绚丽似锦,1985年被山东省工艺美术所定为此名,简称“鲁锦”。鲁西南民间织锦技艺以嘉祥为盛。 早在春秋时期,嘉祥一带就是桑蚕之地,纺织业十分兴盛。被誉为世界艺术瑰宝的嘉祥武氏祠汉画像中,《曾母投杼图》所画斜织机就是当今立式织机的先祖。元明之际,棉花在山东大面积种植,鲁西南人民将传统的丝织工艺揉于棉纺,形成了民间织锦。直到今天,民间织锦在鲁西南依然普遍。嘉祥县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出口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名扬中外的“中国鲁锦之乡”。 历史关于嘉祥纺织工艺的最早记录,见于《战国策·秦策·秦武阳谓甘茂章》,其中有曾子母亲织布的记载。另外,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刻有一幅《曾母投杼图》,其中曾母使用的斜织机就是今天遍及鲁西南家家户户的立式织机的先祖。西汉刘向《烈女传》载有“秋胡戏妻”的故事,故事中记载秋胡之妻靠植桑奉养婆婆,秋胡戏妻之地即为桑林边。秋胡,春秋时期南武城人(今嘉祥县内有南武城遗址)。这些史料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嘉祥一带就是桑蚕之地,纺织技术已经很高。汉代时期,亢父(今济宁市)是全国三大纺织、服饰手工业中心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鲁西南地区广植桑麻,桑麻纺织得到进一步发展。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的“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和“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的诗句,描绘出唐代山东纺织业的盛况。宋代,鲁西南地区的丝、麻织品名扬海内外。 至元代,黄河流域开始种植棉花,使用棉花做原料纺线织布越来越普遍。鲁西南人民将传统的丝、麻纺织工艺糅于棉纺织工艺,织成的棉布就是我们所说的鲁锦。嘉祥元代曹元用墓出土的棉菱形花纹织锦,其精美的图案显现出起步阶段的嘉祥民间织锦技艺已经十分精湛。明朝初期,棉花开始在鲁西南地区大面积种植,棉纺织技艺日趋成熟。随着明清两代织具的改进和纺织、印染技术的发展,鲁西南地区的棉纺织业进入了十分繁盛的时期,鲁锦织造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清代鲁锦曾作为贡品进献朝廷,至今中央美院民间美术研究所还收藏着清代鲁锦数百个品种。清末,随着洋布的大量涌入以及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手工织造的鲁锦受到冲击,渐趋衰微。 制作工序民间织锦工艺极为复杂,一幅织锦里蕴含着高超的技巧和繁杂的劳动。大大小小的工序共72道,主工序有9道。 (一)纺线。 将棉条接向快速转动的线锭子,棉条自动加捻成线。 (二)染线。 将纺线放进染液中,搅动并加热至沸腾,使其着色。 (三)扽线。 把染好的纺线在浆糊中搓揉后,穿晾起来,扽至干透。 (四)经线。 依照图案将色线络子固定在几十个铁环上。将铁环上的线一一牵出,按顺序挂在每一根经线橛上。捆系交橛处的交叉,卷线成团。 (五)闯杼。 将经线一根根插入杼中。穿起线头以防脱回。 (六)刷线。 清理经线之间的缠连,将经线一段段梳开。 (七)掏缯。 经线或穿过缯片的圆环,或从缯柱中穿过。掏缯的作用是在使经线织造时上下分离形成织口,便于穿纬线。缯越多,织口越多,纹样就越丰富,不同的掏缯方法决定了不同的图案。 (八)吊机子。 将织机部件全部组合调试出来,包括拴布、吊脚蹑等。 (九)织布。 踩踏板的同时推出撑框,一手投梭,一手接梭,接梭后将撑框后拉。手脚配合,不断重复这一动作,当最后一段经线织到缯处,织布完成。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机器织布只能织两匹缯、四匹缯;而手工织锦能织6匹缯、8匹缯。 工艺特点民间织锦图案美观,种类繁多,寓意吉祥。一团团洁白的棉花,能够纺、染成22种色线,织成1990多种图案。用色讲究“鲜亮”,大都以红绿搭配,黑白相间,蓝黄穿插,有“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等口诀,反映出吉祥喜庆的审美观念。线条粗犷朴拙,图形凹凸生动, “五朵梅”、“宝莲灯”、“迷魂阵”、“喜字锦”。 传承意义实用价值鲁西南民间织锦采用天然原料,纯手工织造,具有抗静电、不变形、透气吸汗、冬暖夏凉等诸多优点。嘉祥县开发有服装、家纺、箱包、饰品等多种精美的织锦产品,迎合了各类人群的需要,使人们在绿色消费中体验舒适健康,感受古朴典雅。 社会价值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与黄河文明密切相关,织锦有着千年历史,它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更是充满个性和智慧的艺术创造。它天然的韵味、粗朴的质地、鲜亮的用色,契合了鲁西南人民淳厚实在、热情率真的品格,体现着人们朴素的审美直觉和约定俗成的价值判断。在鲁西南农村,新娘的嫁妆中必有织锦,人们以织锦的花色、数量来品评新娘是否贤惠灵巧。织锦中必须有一床紫花被,取紫与子同音,以求子嗣旺盛。每位女性都是带着憧憬和祝愿在精心织造着具有深刻民俗内涵的纹样,这些织锦伴随她们走过平凡而又多彩的人生。 濒危状况受现代工业影响,民间织锦已经不再是人们主要的日常用品。没有市场,民间织锦艺人是不会长期生产的,这种工艺难以保存。 一、技艺传承面临中断。中老年妇女还有很多织布能手,但年轻人极少有会织的。 二、传统手工艺萎缩。纺线、染线退出日常的纺织程序,大都买成品色线,在方便高效的同时,民间织锦的质量已难以得到保证。 三、传统花色、品种萎缩。在原来民间织锦1990多种图案中,目前常用的图案只有二三十种。 四、织布工具日益减少。部分农家仍有织机残存,但多数已废置不用。 保护计划为保护民间织锦技艺,嘉祥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进行全面普查,建立民间织锦资料库;扶持民间织锦,培训技艺传承人,拓展市场;与周边学校合作,开设手工纺织劳技课;加强研究,丰富民间织锦花样品种;建立民间织锦文化生态村,实行重点保护。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