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释义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是甲壳虫乐队(The Beatles)1967年的专辑,获得格莱美年度专辑、最佳封面、最佳录音制作(非古典)和最佳当代专辑奖。它是摇滚乐历史上最重要的专辑,是摇滚史上最伟大的乐队在概念,声音,创作,封面艺术和录音室技术上所做的一次卓越的历险。

中文名称:帕伯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

外文名称: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专辑语言:英语

专辑歌手:The Beatles

曲目数量:13首

发行时间:1967年6月1日

音乐风格:摇滚

唱片公司:EMI Records Ltd

制作人:George Martin

唱片销量:3200万

发行地区:全球

获得奖项:格莱美年度专辑,最佳封面,最佳录音制作(非古典),最佳当代专辑奖

基本信息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录制时间:1966年12月4日至1967年4月21日(并非连续)

专辑首次发行:1967年6月1日

制作人:George Martin

封面设计:Peter Blake;Robert Fraser

John:歌手;吉他;电子琴;打击乐器

Paul:歌手;贝司;吉他;电子琴;钢琴

George:吉他;歌手;口琴;坦布拉琴;小手鼓

Ringo:鼓手;歌手;小手鼓;口琴

(其他参与录音的乐师和歌手在歌曲介绍中单独列出)

歌曲顺序

A面:

1、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 2:02

2、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 2:44

3、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 3:28

4、Getting Better - 2:47

5、Fixing a Hole - 2:36

6、She's Leaving Home - 3:35

7、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 Kite - 2:37

B面:

1、Within You Without You - 5:05

2、When I'm Sixty-Four - 2:37

3、Lovely Rita - 2:42

4、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 - 2:41

5、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Reprise) - 1:18

6、A Day in the Life - 5:33

相关介绍

*尽管1966年的甲壳虫厌倦了巡回演出,但他们仍需完成任务。专辑Revolver的录制工作结束两天后,甲壳虫便上路了。汉堡的怀旧演出并没有什么意外,但他们在日本和菲律宾却遇到了麻烦。当地负责人安排他们在日本武道馆表演,引起了日本传统派的愤怒。抗议示威和35000保安人员的介入都给甲壳虫和他们的日本歌迷带来很大压力,使甲壳虫在日本逗留的4天内如同囚徒一般。菲律宾的麻烦更严重。由于交流上的误会,甲壳虫没有参加菲律宾第一夫人的宴会。菲律宾媒体一时间义愤填膺。Epstein支付了将近7000英镑后,甲壳虫匆忙离开了这个国家。

*回到英国后,甲壳虫们仍然怒气冲冲。一名记者在伦敦机场问甲壳虫下面的计划。George语带讽刺地答道:“我们先休息几周恢复一下,然后再去美国挨揍。”他不幸一语成谶。3月4日,伦敦《标准晚报》(Evening Standard)刊登了记者Maureen Cleave采访John的文章,其中提到John正在看宗教方面的书。文章引用了John随口说出的几句话:“基督教会消失的……我们现在比耶稣还流行。”当时他的话并未引起注意,但7月29日,美国一份少年杂志“Datebook”转载了这篇采访,同时在头版引用了John的话,登时在宗教气氛浓厚的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22家电台禁播甲壳虫歌曲(其中有些电台本来也不播放甲壳虫歌曲),一些人还组织了焚烧甲壳虫唱片和纪念品的集会。

*8月11日,甲壳虫们抵达美国,在芝加哥举行了记者招待会。John勉勉强强地对自己出言不逊表示道歉。但演出期间他们仍然受到威胁,而此时的甲壳虫也无法保证5万多观众了。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前来看演出的疯狂歌迷没有跟上甲壳虫的发展,仍然用尖叫淹没他们的演唱。美国巡回期间,甲壳虫没有演唱一首Revolver专辑中的歌曲。现场表演对甲壳虫来说显然已经到了尽头。1966年8月29日晚,他们在旧金山举行了最后一场演出。这年秋天,John参加了电影“How I Won the War”的剧组,并开始佩戴他著名的圆眼镜。11月9日,他在伦敦Indica画廊第一次见到小野洋子;Paul为电影“The Family Way”创作了配乐;Ringo在乡间与家人悠闲度日;而George则在印度接触东方的音乐、文化和宗教。媒体怀疑甲壳虫解散指日可待,却没有料到另一张划时代的唱片即将诞生。

*11月底,甲壳虫在伦敦碰头,决定继续录制歌曲。他们起初的计划是一张怀念甲壳虫(特别是John和Paul)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在利物浦生活的唱片,而John一如既往地用“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为新专辑定下基调。但由于EMI要求首先推出一张单曲唱片,最后完成的专辑没有收入“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和Paul的“Penny Lane”。Paul创作的歌曲“Sgt. Pepper's Lonely Heart Club Band”为他们找到了另一个主题:将整张专辑作为一个虚拟乐队的表演。经过约5个月的时间,专辑终于录制完毕。这是甲壳虫迄今为之耗时最长的专辑。

*新专辑共有13首歌,其中7首是Paul的作品,John则是3首,而George只有1首。专辑的压轴之作“A Day in the Life”的主歌部分由John创作,而过渡段则用了Paul的一首未完成的歌曲片段。演唱方面,除了Paul将“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交给Ringo主唱外,其它都基本是各人主唱各自的作品,只有倒数第二首歌“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再现版)是乐队合唱。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Sgt. Pepper”也许算不上一张概念唱片。John在1980年不无轻蔑地说,专辑中他的歌曲完全与佩铂军士的乐队毫无关系。的确,专辑中的歌曲从歌词内容上看并不存在一个明确而连贯的主题,“佩铂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也并未发展出可以支撑整张专辑的鲜明个性。然而这并不等于专辑只是一个结构松散的歌曲集。甲壳虫自“Rubber Soul”专辑以来进行了大量艺术和技术上的创新,但公众似乎仍然坚持把他们视为浅薄的流行偶像。甲壳虫乐队通过新专辑向世界宣布,乐队已决心与过去决裂。甲壳虫不仅结束了巡回演出,而且放弃了当年的发型,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形象,表明乐队超越流行乐队的模式追求艺术的愿望。夸张而略有些庸俗的“佩铂军士”乐队形象似乎表面。专辑封套上印上了歌词,也向听众强调歌曲并不仅仅是悦耳动听的音乐,而是有思想和主题的艺术作品。在压轴歌曲“A Day in the Life”里,John的歌词“I'd love to turn you on”似乎代表了整张专辑的主旨:让听众兴奋起来,向人们展示一个全新的世界。

*为了让封面与音乐一样达到“艺术”的高度,甲壳虫们找到Peter Blake设计封面。经过讨论,Blake提议使用一副巨大的拼贴画制造出一个古怪的人群,身穿佩铂军士装的甲壳虫成员站在中间,旁边还放上甲壳虫成员的蜡像。除Ringo外的三个甲壳虫都提出了自己的名单。最后的人物包括爱伦坡、奥尔德斯·赫胥黎、迪伦·托马斯、王尔德、刘易斯·卡洛尔等作家;玛丽莲·梦露、秀兰·邓波儿等演员;马克思、荣格等思想家;还有Bob Dylan等其他艺术家。John提出的耶稣、甘地和希特勒遭到否决。Epstein担心遭到起诉,对封面设计并不热衷。他的手下与所有相关人士联系,取得照片的使用权,忙得焦头烂额。

*专辑在英国发行后第一周便登上排行榜冠军宝座。6月2日在美国发行后,专辑雄踞排行榜首位15周。这张专辑的英国和美国版终于达到了一致。专辑推出了后引起轰动,受到评论家的好评,同时成为60年代中期美国嬉皮运动的原声唱片。由于歌曲之间并无间断,很多电台都在节目中从头至尾播放这张专辑,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也奠定了专辑作为“概念唱片”的地位。

*在录制专辑歌曲时,甲壳虫、George Martin和技师制作了单声道和立体声混音两个版本,当时推出的唱片是单声道混音版,但后来推出的CD版则使用了立体声的混音。很多歌迷感到最初的单声道版效果更好,而立体声版有一些错误。

*唱片获得葛莱美年度专辑、最佳封面、最佳录音制作(非古典)和最佳当代专辑奖。70年代中期曾被改编成音乐剧,随后被改编成电影,但很不成功。

《帕伯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是摇滚乐历史上最重要的专辑,是摇滚史上最伟大的乐队在概念,声音,创作,封面艺术和录音室技术上所做的一次卓越的历险。从专辑同名曲宏伟的黄铜管配乐和模糊的吉他声,到《生命中的一天》的结尾部分管弦乐队痉挛般的鸣奏和震耳欲聋的钢琴和声,《帕伯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的13首歌是披头士8年录音生涯成就的顶点。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尔在追求魔力和卓越的道路上,从未如此无畏,如此统一。

1967年6月1日发行于英国,隔日在美国发行,《帕伯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亦是摇滚乐最根本的变革宣言。对披头士而言,这是对往日的西装革履,环球演唱会以及粗糙的唱片制作的一次决定性告别。“我们已经厌烦了做披头士,”麦卡特尼数十年后说过:“我们不再是孩子了,我们已经成长为男人...艺术家,而非表演者。”

同时,《帕伯军士》引导出一个难忘的,充满希望,剧变和成就的时代:1960年代晚期,特别是1967年的“爱之夏”。通过灿烂辉煌的乐曲,梦幻般的歌词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包装,《帕伯军士》定义了由迷幻剂渲染出的丰饶而带有革命色彩的乐观精神,并飞速地把关于爱,迷幻药,东方哲学和电吉他的福音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那个时代,或在那之前,从没有任何一张专辑能够产生如此迅速而巨大的影响。它把世界上最伟大的摇滚乐队的影响力和雄心带到了新的高峰。“那是绝顶,”列侬在1970年接受《滚石》采访时证实到,以此来形容这张专辑以及他和麦卡特尼之间的合作。“保罗和我绝对在一起创作,”列侬说,《帕伯军士》中他们的合作随处可见:列侬的《生命中的一天》里麦卡特尼节奏强烈到仿佛要爆裂的钢琴声,以及回忆学生时代的自传性文字,共同构建了对死亡和无穷的幻想;而在《变得更好(因为无法更坏)》中,列侬顽童似的反驳和麦卡特尼的和声相得益彰。

“《帕伯军士》是我们最大的努力,”斯塔尔在2000年拍摄的披头士自传性的记录片《诗选》里回忆到:“而最美妙的事情是,无论谁有了最好的主意——不管是谁——我们就会采用它。没有人站在自私的立场上,说:‘那是我的’,然后拥为己有。”而披头士的长期助手尼尔.艾思皮诺建议他们在终场演奏《生命中的一天》之前重奏专辑的同名曲,以次完结《帕伯军士》的戏剧性构思:一个虚拟乐队的虚构音乐会,由披头士演出。

第一首录制的是麦卡特尼的作品:音乐厅风格的抒情小调《当我64岁》,录制时间是1966年12月6日。(列侬追忆利物浦童年生活的迷幻风格的作品《永远的草莓地》,与2周前开始录制,但作为单曲于1967年2月发行)不过《帕伯军士》真正的生日是1966年8月29日,当披头士在旧金山结束了他们最后一次现场演出,在那之前,他们在劳累的巡回演出间隙录制专辑——《请让我快乐》(1963),《橡皮心》(1965),《左轮手枪》(1966)。离开旅途后,披头士方能远离披头士迷的歇斯底里,而得以自由地作一支乐队。麦卡特尼更进一步。66年11月在去伦敦的飞机上,那时他刚刚结束在肯尼亚的假期,麦卡特尼突发灵感想要做一张专辑来把披头士伪装起来,可以杜撰一个乐队,它拥有披头士个性的另一面,也即是后来的帕伯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我们可以扮演成别人,”麦卡特尼在《诗选》里解释到:“这能解放你——当你在麦克风前或是拿着你的吉他,你可以做任何事情,因为那不是你。”

最后的大碟中只有2首歌,都是麦卡特尼的作品,和帕伯军士这个角色有关:专辑的同名曲,和斯塔尔轻松活泼的《一点点朋友的帮助》,在故事中,由帕伯军士的低音歌手明星——比利.歇尔斯演唱。“其他的歌,还不如出现在别的专辑里面,”列侬后来坚持到。的确,很难设想一个更完美的编配:列侬的带有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欢快风格的《为了凯特先生的利益》(受一份1843的马戏团海报的启发);或是麦卡特尼的《填补一个洞》,这首歌不但带有华丽的忧郁,而且仿佛混和了旧时的阴影(由披头士的制作人乔治.马丁演奏的大键琴)和摩登的阳光(由哈里森领衔的双轨吉他)。关于帕伯的预述如此作古了。

披头士录制《帕伯军士》用了700个小时(工程师乔夫.伊默瑞克记录了它们),从1966年底一直到1967年四月。乐队只用了三天时间完成列侬绚烂的白日梦《天空中佩戴钻石的露茜》。《生命中的一天》,专辑中最复杂的歌曲,也仅仅用了五天。(无垠的钢琴和声是列侬,麦卡特尼,斯塔尔,马丁以及披头士的巡回乐队管理员默.埃文斯四个人用十只手同时敲响三架钢琴制造出来的)。其他三个披头士都没有出现在哈里森的《有你无你》中,这首歌是他用锡塔尔琴(印度的一种大弦弹拨乐器)演奏的关于唯物主义和忠诚的布道。不过乐队还是英明的把它放到了唱片的中间,也既是第二面的开始:这个至关紧要的冥想打破了放纵的欢悦。

披头士在《帕伯军士》对多声道的探索极大改变了录音效果(管弦乐队伴奏的《生命中的一天》开创了英国史上的八轨录音:两个四轨的录音机同时录音)。而《帕伯军士》封面的视觉盛宴正式把摇滚专辑的封面设计提高到了艺术的层面。迈克儿.库珀拍摄的军乐团装扮的披头士照片——他们站在由艺术家皮特.布莱克用纸板剪成的名人象前——是迷幻时代最为不朽的形象。《帕伯军士》亦是第一张把歌词印在专辑封面内页的摇滚专辑。

当然,《帕伯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被评为《滚石》杂志的头号专辑并非仅仅因为那些第一次——披头士作为音乐家,先锋艺术家和流行歌星,三位一体,所做出的最棒的成果,成为了这张专辑。1967年,专辑的一个宣传广告宣称:“记住帕伯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是披头士。”正如麦卡特尼指出的,这张专辑是“我们的一场精彩演出”。

演出将永载史册。

(译自《滚石》杂志——The 500 Greatest Ablums Of All Time)

同名歌曲歌词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It was twenty years ago today那是在二十年之前

Sgt. Pepper taught the band to play库伯中士教乐队演奏

They've been going in and out of style无论乐队流行或是过时

But they're guaranteed to raise a smile他们总是面带微笑

So may I introduce to you那么让我来告诉你

The act you've known for all these years这么多年来有关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库伯中士孤独之心的一切

We're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我们是~~~

We hope you will enjoy the show我们享受这场演出

We're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我们是~~

Sit back and let the evening go整个夜晚都坐在那看我们吧

Sgt. Pepper's lonely, Sgt. Pepper's lonely直到黑夜结束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It's wonderful to be here在舞台上多么激动

It's certainly a thrill激动的战栗抽风

You're such a lovely audience你是多么孤独的观众

We'd like to take you home with us我们将带你回家

We'd love to take you home我们要带你回家

I don't really want to stop the show我不想停止演出

But I thought that you might like to know我想你需要知道

That the singer's going to sing a song歌手要唱一首歌

And he wants you all to sing along他想让你们都一起高唱

So let me introduce to you让我来给你介绍

The one and only Billy Shears那唯一的Billy Shears

And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和~~

封面

人物

后方第一列(最左方开始):

圣·尤地斯瓦尔·吉利(Sri Yukteswar Giri,印度教上人)

阿莱斯特·克劳利(Aleister Crowley,神秘学家)

梅·蕙丝(Mae West,演员兼作家)

连尼·布鲁斯(Lenny Bruce,喜剧演员)

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德国作曲家)

W.C. 费德斯(W. C. Fields,美国喜剧演员)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心理学家)

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美国恐怖、侦探小说家)

弗雷德·阿斯泰尔(Fred Astaire,演员兼舞蹈家)

理查·墨尔基(Richard Merkin,演员)

艺术家亚伯托·瓦格斯(Alberto Vargas)的The Vargas Girl系列作品之一

汉兹·霍尔(Huntz Hall,演员)

西蒙·罗迪亚(Simon Rodia,美国洛杉矶建筑物华兹塔“Watts Tower”设计者)

鲍勃·迪伦(Bob Dylan,创作歌手)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心理学家)

后方第二列(最左方开始):

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艺术家)

罗伯特·皮尔(Robert Peel,前英国首相)

赫胥黎(Aldous Huxley,小说《美丽新世界》作者)

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英国诗人)

泰瑞·索恩(Terry Southern,《奇爱博士》等电影剧本家)

狄昂·迪慕西(Dion DiMucci,歌手)

托尼·柯蒂斯(Tony Curtis,美国演员)

威廉斯·柏尔曼(Wallace Berman,美国艺术家)

汤米·韩得利(Tommy Handley,英国喜剧演员)

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美国知名女星)

威廉·柏洛兹(William S.Burroughs,美国小说家)

圣·玛哈维塔·巴班吉(Sri Mahavatar Babaji,印度教上人)

史坦·劳莱(Stan Laurel,美国喜剧《劳莱与哈台》演员)

理查·林德纳(Richard Lindner,德国画家)

奥利佛·哈台(Oliver Hardy,美国喜剧《劳莱与哈台》演员)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赫伯特·乔治·威尔士(H.G.Wells,《世界大战》等科幻小说家)

圣·巴拉玛哈珊·尤加纳达(Sri Paramahansa Yogananda,印度教上人)

发型设计师用的道具蜡像

前方第二列(最左方开始):

史都·萨克里夫(Stuart Sutcliffe,前披头士成员、列侬友人)

另一尊发型设计师用的道具蜡像

麦克斯·米勒(Max Miller,英国喜剧演员)

艺术家乔治·佩蒂(George Petty)的系列作品《The Petty Girl》之一

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美国演员)

汤姆·米客斯(Tom Mix,美国演员)

王尔德(Oscar Wilde,《道林·格雷的画像》小说作家)

泰隆鲍华(Tyrone Power,演员)

赖瑞贝尔(Larry Bell,艺术家)

大卫·李文斯顿(David Livingstone,十九世纪探险家)

约翰尼·维斯穆勒(Johnny Weissmuller,奥林匹克选手与电影《泰山》里泰山扮演者)

史帝芬·克莱恩(Stephen Crane,作家)

伊斯·鲍恩(Issy Bonn,喜剧演员)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卖花女》剧作家)

威斯特曼(H. C. Westermann,雕刻家)

亚伯特·斯图宾斯(Albert Stubbins,足球选手)

圣·拉希理·玛哈沙耶(Sri Lahiri Mahasaya,印度教上人)

路易斯·卡罗(Lewis Carroll,《爱丽丝梦游仙境》作家)

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T. E. Lawrence,“阿拉伯的劳伦斯”)

前方第一列(最左方开始):

桑尼·李斯顿(Sonny Liston,拳击手)

另一个艺术家乔治·佩蒂(George Petty)的系列作品《The Petty Girl》

乔治·哈里森的蜡像

约翰·列侬的蜡像

秀兰·邓波儿(Shirley Temple,当时的名童星)

林格·斯塔的蜡像

保罗·麦卡特尼的蜡像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创造《相对论》物理学家)

持着次中音号的约翰·列侬本人(军服打扮)

持着小喇叭的林格·斯塔本人(军服打扮)

持着英国管的保罗·麦卡特尼本人(军服打扮)

持着笛的乔治·哈里森本人(军服打扮)

鲍比·布里恩(Bobby Breen,歌手)

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演员兼歌手)

一个不知名的美国退伍军人图像

戴安娜·朵丝(Diana Dors,女明星)

封面摆设道具

地上后方摆设的道具(最左方开始):

丝绒做成的蛇

水烟

日本的福助人形像

白雪公主的小雕像

低音号

印有专辑名称“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的鼓(由Joe Ephgrave设计)

列侬家里的塑雕(彼得·布雷克以此雕像为灵感来设计“Sgt. Pepper”的造型)

电视

小女孩造型的雕像

墨西哥风味的蜡烛台

老爷爷外型的娃娃(由Jann Haworth设计)

秀兰·邓波儿(Shirley Temple,当时的名童星)外型的娃娃(同由Jann Haworth设计)

地上前方摆设的道具(最左方开始):

地精小雕像

印度教里的吉祥天女雕像

一尊奖杯

一尊雕像

被取消放画面上的人物

李奥·葛罗希(Leo Gorcey,美国演员):因要求的肖像权金额过高而取消

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印度民族运动领袖):EMI顾虑在印度成立的分公司而取消

耶稣:列侬先前在美国说出“披头士比耶稣受欢迎”取消

希特勒:原先希特勒在专辑里的位置最后被艺术家赖瑞贝尔(Larry Bell)取代

首创事物

第一张附赠全部曲目歌词专辑

第一张有拉页手册专辑

第一张有将上一首歌曲与下一首歌曲之间用不中断接续的表现手法专辑。

第一张被称为“概念专辑”的作品。

回应

正面回应

英国评论家肯尼思·泰南:“西方文明历史的决定性时刻。”

披头士专辑制作人乔治·马丁:“此作品是将披头士成为能对艺术做出重要贡献的团体,也是改变录音艺术的分水岭。”

LSD迷幻药拥护者、心理学博士蒂莫西·利里:“一个快乐自由的新种族典范、是被上帝赋予神秘力量派来的进化推动者。”

美国评论家Richard Poirier:“听这张专辑想到的不是摇滚音乐的历史、而是这一整个世纪的历史。”

1987年滚石杂志:1967–1987期间最佳专辑

1997年HMV:百万首音乐专辑里首选作品

1998年Q magazine:读者评价为最佳专辑里的第七名。

2002年Q magazine:百大专辑里的第十三名。

2003年美国VH1电视频道:评价为最佳专辑里的第十名。

2003年收编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2003年滚石杂志:滚石杂志五百大专辑第一名

2006年时代杂志:百张最佳专辑之一

Classic Rock杂志:50张前卫摇滚专辑之一

负面回应

纽约时报评论家Richard Goldstein:“吵闹、像是展现特殊音效的专辑。”

美国电影家弗兰克·扎帕:“只是个为了钱的乐队,《Sgt. Pepper》的封面花样在其它专辑早就有过相同的手法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