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炉头镇 |
释义 | 炉头镇位于桐乡市东北部,东南距梧桐镇5.7公里。(海)盐湖(州)公路贯穿镇境,至乌镇也有公路相通。金牛塘自北而南,流经该镇。京杭大运河则与金牛塘垂直相交。旧时镇区沿金牛塘两岸条形分布。镇境南部皂林村,临京杭大运河,为古代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宋时有寨,元、明时皆置驿馆。明代时“居民蕃庶,商贾云集,舟楫往来泊于此”,因被称为“桐邑雄镇”。后遭倭寇之乱,从此镇市为墟。 昔时此地遍长柞树,故得地名柞溪。明代时有沈氏自吴兴(今湖州市郊区)迁来,开设冶坊。后产业渐大,除在近地设店销售外,还在外地各大商埠营销。其时镇之两端,炉火熊熊,昼夜不绝,地名亦因之渐称炉头。现域清代时分属清风乡和永新乡。民国21年(1932),为皂林、杨园乡。民国35年(1946),皂林乡之大部并入杨园乡,另一部分划入永新乡。解放初分属杨园、石湾、永新等乡。1950年,分属翔厚、民建、新民等乡。1956年,为民建、新厚等乡。1958年,属炉头公社。1961年,划出翔厚、安兴、民兴3个公社后现域仍称炉头公社。1964年,翔厚复并入炉头(其时民丰大队,即今对丰桥、余墩两村划归安兴)。1983年,为炉头乡。1985年,撤乡设镇。 1984年10月,炉头至桐乡段公路通车。1992年1月,开通程控电话400门。1993年1月,炉头至翔厚简易公路建成,该公路长5000米、宽6米。1994年6月,炉头至南王简易公路建成,该公路长5000米、宽5.5米。1996年10月,炉头镇被浙江省计划生育委员会、浙江省人事厅评为浙江省八五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乡镇;12月,全镇开通有线电视。1997年4月,长900米,宽37米,主车道宽15米,总投资150余万元的镇区主要街道秀溪路建成;9月,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体育运动委员会授予炉头镇“浙江省体育先进乡镇”称号。 炉头镇的历史以及历史名人 桐乡市炉头镇,现称龙翔街道。历史上炉头一地遍长柞树,故曾得地名柞濮。明朝时有沈氏自吴兴迁此开设冶坊,后产业渐大,其时镇之西端,炉头熊熊,昼夜不绝,地名也因之渐称炉头。1983年为炉头乡,1985年改乡为镇,2001年改炉头镇为龙翔街道。全镇总面积40.15平方公里,辖10村1居,27046人。炉头镇是传统的粮食、蚕桑、杭白菊、榨菜生产基地,近年来,还发展了董家茭白、晒红烟等特色农产品。 名人文化和运河文化赋予了炉头镇丰富的文化底蕴,运河之畔、金牛塘两岸,历史上曾有双桥帆影、钱店野渡、九里松涛等八景和杨园隐居、柞溪夜泊、沈园等九个名胜古迹。炉头历史上出现的名人有沈东溪、张履祥、宗礼、陆时雍等,简单介绍如下。 沈东溪 (1522—1566) 名铧。世营冶铸业。明嘉靖年间,携七房儿媳,自吴兴县竹墩村,迁居桐乡市柞溪镇(今乌镇郊炉头)。于镇两端辟地十亩,设工场,开炉冶铸锅镬,行销远近。其后,留六房儿媳及叔侄辈于柞溪,自率家人移居县城,开炉营业。 东溪信佛,嗜酒,爱弈棋,与县城凤鸣寺方丈交往甚密。 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侵扰沿海,东溪将柞溪工场移入城内,借凤鸣寺外地临时经营,为寺院熔铸钟鼎烛台。三十五年,倭寇占嘉兴,攻皂林,围桐乡县城四十余曰,守将无法退敌。某曰,东溪与方丈对奕于僧舍,扬言:“欲退贼,何必张惶。”其时巡抚阮鹗亦在围城中,闻言奇之,即备礼往访,请教退敌方略。东溪说:“目下兵尽矢穷,人无寸铁,惟有集城中锅釜铁器。熔汁泼洒。”巡抚依计聚铁,募工熔汁,又于城上垒大木,以巨索绑结,待敌攻城,冶工以铁汁杂火药,凌空泼洒,毙敌无数。倭寇大惊溃退,桐乡城得以保存。寇平后,巡抚手书“退寇全城”四宇,制匾悬于其庐。又授百户,不就。 卒后隆庆间(1567--1572)从祀皂林宗礼祠,后祀县城忠义祠。百姓感其德,尊为飞火将军。其子孙继承冶铸业,开设沈亦昌冶坊于柞溪(后迁乌镇),绵联四百余年。柞溪多炉,俗称炉头,地名沿用至今。 张履祥,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农学家、教育家、字考夫,号念芝,世居浙江桐乡市龙翔街道杨园村,通称杨园先生。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十月初一生,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七月二十八曰逝世。 张履祥一生从事教学,并自力农桑对农业生产技术颇有研究。他经过十多年的调查研究、观察比较和实验,在艺谷、栽桑、育蚕、畜牧、莳药,种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写出了不朽著作《补农书》。《补农书》比较全面的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农业生产的面貌,是一部总结当时杭嘉湖地区农业生产经验与生产技术的伟大作品。同时,他在教学方面的研究也颇有成就,他的家庭教育思想至今仍受到教学界的重视。 张履祥的著作除了《补农书》还有《愿学记》、《读易笔记》、《初学备》、《文集》等共四十五卷(有裁五十四卷)。同治十年(1871年)江苏书局曾出版《杨园先生全集》,编入《四库全书》“杂家类存”。 杨园墓 杨园先生张履祥的墓在龙翔街道西二里杨园村北的西溪桥南侧。 先生逝世后,本葬于故居东南半里许,后来,他的学生认为墓地低洼有水,迁葬现址,并把夫人以下五丧末葬者,附葬在杨园墓侧,共筑三穴,成品字形,西向,先生墓居中。此后一千多年,常有敬仰者捐资大修。同治三年(1864年),巡抚左宗棠捐廉大修,在墓的四周用条石筑罗城,从河埠处筑石路直通墓门,还购置祭田四十亩,并题墓碑“大儒杨园张子之墓”,又书两碣树于墓门,以示乡我承远防护,禁止摊采。 杨园先生的民族气节和学术成就,深为后人敬佩,旧时来杨园墓瞻拜的志士文人陆续不断,每年十月初一,乡绅设祭,县城官长专程到墓主祭。 杨园墓穴在“文革”时被挖掘,杨园祠也被毁。 宗礼、宗阳庙和宗阳庙庙会 宗 礼 宗礼又名宗扬,党熟人,少年习武通兵法,善于骑马射箭,号称猿臂王。明朝嘉靖年间以科举武试第一名被授于游击将军。嘉靖三十五年(1556)夏、率部赴福建途径浙江。遇倭寇在桐乡一带烧杀抢掠。总督胡宗宪、巡抚阮鹗,见宗部南来便恳切邀留,并立即命令宗礼率所属前往桐乡方向抗击倭寇。自崇德至皂林三战三捷后,由于只顾追杀敌人与后方失去联系,加上叛徒告密,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最后宗将军与全体将士皆壮烈殉国。 宗阳庙 宗阳庙是为纪念宗礼将军等抗倭殉国将士而建,位于大运河北岸金牛塘口绣溪桥东侧。宗礼将军殉国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敕建褒忠祠,清朝康熙六年,将军后裔孙某,与邑人沈升调等重修置产。清咸丰末年毁于战火。同治四年(1865年)由沿塘渔民集资修复,题名“宗杨庙”(后人称宗阳庙)。1920年重修大兴士木,雕梁画栋、殿宇重叠,庙后筑马冢,周围种植古松,庙东广场筑有戏台,气魄雄伟。1937年十一月日军由乍浦金卫凳陆,路过皂林,宗扬庙全部被烧毁。抗战胜利后,龙翔街道地方人士又募资在原地遣屋三部,重塑宗扬将军像,解放后房屋被粮管所作粮库使用。 宗阳庙庙会 旧时本地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宗礼将军殉难之日都要在宗阳庙举行庙会。是日县内各地渔船及外来捕鱼者都自停捕鱼一天,云集宗阳庙前河中,船上渔民焚香供斋,对庙朝拜,又集资请剧团演戏,晚上还燃放焰火,各地前来烧香的、赶庙会看戏的、小贩做生意的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据老年人回忆,渔船最多时往东一直停到西双桥、往西接近单桥、往北金牛塘也停许多,演戏有时要请几个班子,那盛况非常诱人。如今虽然庙会不再举行,但每年九月初九这天仍有不少人前往宗阳庙烧香祭礼。 陆时雍, 字昭仲,号澹我,明朝桐乡皂林镇(今浙江桐乡)人。工诗文,尚气节,髫年游泮,崇祯癸酉(1633)下诏举岩穴之士,时雍与之,然终不遇,久留北京,因寄馆于顺天丞戴澳家,澳因事被劾,拉时雍以为证,下狱,卒于狱中。陆时雍编选有《古诗镜》古诗选集,三十六卷。 陆氏论诗注重“感通”,他说孔子删诗“存止三百,亦取感通之至捷者耳,后之人必以义断,则郑卫何以并存也”。并说:“是非之畛,理义之辩,必附性情而后见。”表现出他对明中叶以来只在格律声调上下功夫,徒摹声响,不见才情的前、后“七子”诗歌创作的不满。他说:“道发声落,情通神达,灵油油接于人,而不厌鸟之‘关关’,鹿之‘呦呦’,未闻其何韵之远,何律之调也。”这个选本就是贯彻他的论诗主张的选本。他说:“是选不惟其词而惟其情,不惟其貌而惟其意。使天下闻声而志起,意喻而道行。”(皆见《序》及总论)注重情深意远的作品,选择较精,去取较严,因此,这个选本在明清之际是较好的。但由于其说重于神韵,重视情深意远的作品,对于叙事诗和以议论为主的诗则评论不当。如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附于“乐府古辞”之后,言其情词纰谬,称之传奇则可,作为诗则稍嫌繁絮。 有明原刊本,常见者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