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庐山第四纪冰川
释义

简介

1933年,李四光发表《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正式宣称在庐山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至1937年写成《庐山之冰期》。凭借李四光的学术声望和社会地位,庐山第四纪冰川学说为许多研究者所拥护。1960年代,在李四光主持下,成立了一个规模不大的“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联络组”,许多地方都有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报道。据统计,到上世纪末,这样的地方一共有120多处。

质疑

以庐山为代表的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是否普遍流行过第四纪冰川,是我国乃至国际地学界争鸣延续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重大学术问题。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地质论评》杂志新近刊出中科院资深院士施雅风的新作《论李四光教授的庐山第四纪冰川是对泥石流的误读》中进一步明确指出,被李四光认为是冰碛物的泥砾混杂堆积实际上是泥石流堆积。

第四纪(距今250万年前)是地球上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地质时期,研究第四纪冰川,探索第四纪气候与环境的变迁,是打开地球现代史奥秘的一把钥匙。对于地貌形态和沉积物成因的认识,正是廓清疑案、还庐山历史以真面目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庐山较广泛分布的泥砾混杂堆积到底是冰期冰碛还是泥石流堆积。

然而,庐山在第四纪真的存在过冰川吗?

1980年代,在施雅风倡导下,发起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的讨论,他与学术界几位同仁一道,明确提出了对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的否定意见。他撰写的《庐山真的有第四纪冰川吗》一文,刊登在1981年第2期《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上。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文章很快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场争鸣。1989年施雅风与多人合作的60万字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环境问题》专著系统阐明这一观点。

施雅风认为,此专著过于专业化,不易为广大读者接受。事隔多年,此问题仍未澄清,故有必要撰文专论李四光误解之所在。

理论依据

上世纪80年代,施雅风与学术界几位同仁一道,明确对李四光先生的结论进行了质疑,并引起了对这个问题的长期争论。在近日发表的上述论文中,施雅风进一步明确指出,李四光先生提出的作为冰碛物的泥砾混杂堆实际上是泥石流堆积。

施雅风的论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庐山牯岭海拔1165米,从现代气候记录推测,7月气温必须下降20摄氏度,处此高度的庐山才具备积雪成冰的条件,而事实上,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任一冰期均未降温达如此大的幅度,从而判断地处中纬度的庐山形成第四纪冰川绝无可能;

从砾石组成、砾径变化、沉积结构、擦痕等各种沉积物特征来分析,庐山较广泛分布的泥砾堆积均是因泥石流而非冰川所成;

包围砾石的网纹红土与孢粉(即植物的花粉)组成表明,沉积时期的暖温带-亚热带湿热环境,而并非寒冷冰川环境;

借助何培元先生古地磁测年法推算古温度,可推断李四光先生所定“庐山冰期”、“大姑冰期”、“鄱阳冰期”及何培元先生所定的大排冰期,恰恰在时间上相当于中国西部和北半球的间冰期时段,排除了具有积雪成冰川的可能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6:5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