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卢仝 |
释义 | 卢仝tóng〈形〉(约795-835) 唐代诗人,汉族,范阳(治今河北诼县)人 。“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他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后迁居洛阳。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但他刻苦读书,家中图书满架。仝性格狷介,颇类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种雄豪之气,又近似韩愈。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 生平卢仝少有才名,未满20岁便隐居嵩山少室山,不愿仕进。朝廷曾两度要起用他为谏议大夫,均不就。曾作《月食诗》讽刺当时宦官专权,受到韩愈称赞(时韩愈为河南令)。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兼领江南榷茶使王涯家,与王涯同时被宦官所害——“卢仝老无发,阉人于脑后加钉而死”。 据清乾隆年间萧应植等所撰《济源县志》载:在县西北十二里武山头有“卢仝墓”,山上还有卢仝当年汲水烹茶的“玉川泉”。好友贾岛有《哭卢仝》诗:“平生四十年,惟着白布衣。” 影响卢仝好茶成癖,诗风浪漫且奇诡险怪,人称“卢仝体”,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传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诗"之吟,最为脍炙人口:"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 生。……" 与陆羽茶经齐名。茶的功效,和卢仝对茶饮的审美愉悦,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 茶圣”陆羽相提并论。至今河南济源市的九里沟还有玉川泉、品茗延寿台、卢仝茶社等名胜。 诗作卢仝的诗作对当时腐败的朝政与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风格奇特,近似散文。现存诗103首,有《玉川子诗集》。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有所思当时我醉美人家,美人颜色娇如花。 今日美人弃我去,青楼珠箔天之涯。 天涯娟娟姮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 翠眉蝉鬓生别离,一望不见心断绝。 心断绝,几千里,梦中醉卧巫山云, 觉来泪滴湘江水。 湘江两岸花木深,美人不见愁人心。 含愁更见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 美人兮美人!不知为暮雨兮为朝云。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月蚀诗东海出明月,清明照毫发。朱弦初罢弹,金兔正奇绝。 三五与二八,此时光满时。颇奈虾蟆儿,吞我芳桂枝。 我爱明镜洁,尔乃痕翳之。尔且无六翮,焉得升天涯。 方寸有白刃,无由扬清辉。如何万里光,遭尔小物欺。 却吐天汉中,良久素魄微。日月尚如此,人情良可知。 悲新年新年何事最堪悲,病客遥听百舌儿。 太岁只游桃李径,春风肯管岁寒枝。 常州孟谏议座上闻韩员外职方贬国子…… 忽见除书到,韩君又学官。死生纵有命,人事始知难。 烈火先烧玉,庭芜不养兰。山夫与刺史,相对两巑岏。 干禄无便佞,宜知黜此身。员郎犹小小,国学大频频。 孤宦心肝直,天王苦死嗔。朝廷无谏议,谁是雪韩人。 何事遭朝贬,知何被不容。不如思所自,只欲涕无从。 爵服何曾好,荷衣已惯缝。朝官莫相识,归去老岩松。 力小垂垂上,天高又不登。致身唯一己,获罪则颜朋。 禄位埋坑阱,康庄垒剑棱。公卿共惜取,莫遣玉山崩。 谁怜野田子,海内一韩侯。左道官虽乐,刚肠得健无。 功名生地狱,礼教死天囚。莫言耕种好,须避蒺藜秋。 酬愿公雪中见寄积雪三十日,车马路不通。贫病交亲绝,想忆唯愿公。 春鸠报春归,苦寒生暗风。檐乳堕悬玉,日脚浮轻红。 梅柳意却活,园圃冰始融。更候四体好,方可到寺中。 出山作出山忘掩山门路,钓竿插在枯桑树。当时只有鸟窥窬, 更亦无人得知处。家僮若失钓鱼竿,定是猿猴把将去。 除夜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旧国馀千里,新年隔数更。 寒犹近北峭,风渐向东生。惟见长安陌,晨钟度火城。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 傩声方去病,酒色已迎春。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 村醉昨夜村饮归,健倒三四五。 摩挲青莓苔,莫嗔惊著汝。 冬行三首虫豸腊月皆在蛰,吾独何乃劳其形。小大无由知天命,但怪守道不得宁。老母妻子一挥手,涕下便作千里行。 自顾不及遭霜叶,旦夕保得同飘零。达生何足云, 偶然苦乐经其身。古来尧孔与桀跖,善恶何补如今人。 长年爱伊洛,决计卜长久。赊买里仁宅,水竹且小有。 卖宅将还资,旧业苦不厚。债家征利心,饿虎血染口。 腊风刀刻肌,遂向东南走。贤哉韩员外,劝我莫强取。 凭风谢长者,敢不愧心苟。赁载得估舟,估杂非吾偶。 壮色排榻席,别座夸羊酒。落日无精光,哑暝被掣肘。 漕石生齿牙,洗滩乱相掫。奔澌嚼篙杖,夹岸雪龙吼。 可怜圣明朝,还为丧家狗。通运隔南溟,债利拄北斗。 扬州屋舍贱,还债堪了不。此宅贮书籍,地湿忧蠹朽。 贾僎旧相识,十年与营守。贫交多变态,僎得君子不。 利命子罕言,我诚孔门丑。且贵终焉图,死免惭狐首。 何当归帝乡,白云永相友。 不敢唾汴水,汴水入东海。污泥龙王宫,恐获不敬罪。 不敢蹋汴堤,汴堤连秦宫。蹋尽天子土,馈餫无由通。 此言虽太阔,且是臣心肠。野风结阴兵,千里鸣刀枪。 海月护羁魄,到晓点孤光。上不事天子,下不识侯王。 夜半睡独觉,爽气盈心堂。颜子甚年少,孔圣同行藏。 我年过颜子,敢道不自强。船人虽奴兵,亦有意智长。 问我何所得,乐色填清扬。我报果有为,孔经在衣裳。 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粉末为四体,春风为生涯。愿得纷飞去,与君为眼花。 我生天地间,颇是往还数。已效炊爨劳,我亦不愿住。 君有造化力,在君一降顾。我愿拔黄泉,轻举随君去。 君是轻薄子,莫窥君子肠。且须看雀儿,雀儿衔尔将。 遍索天地间,彼此最痴癖。主人幸未来,与君为莫逆。 嵩山未必怜兰兰,兰兰已受郎君恩。 不须刷帚跳踪走,只拟兰浪出其门。 虾蟆蟆,叩头莫语人闻声。扬州虾蚬忽得便, 腥臊臭秽逐我行。我身化作青泥坑。 改邑不改井,此是井卦辞。井公莫怪惊,说我成憨痴。 我纵有神力,争敢将公归。扬州恶百姓,疑我卷地皮。 我有水竹庄,甚近嵩之巅。是君归休处,可以终天年。 虽有提携劳,不忧粮食钱。但恐主人心,疑我相钓竿。 扬州驳杂地,不辨龙蜥蜴。客身正干枯,行处无膏泽。 太山道不远,相庇实无力。君若随我行,必有煎茶厄。 石公说道理,句句出凡格。相知贵知心,岂恨主为客。 过须归去来,旦晚上无厄。主人诚贤人,多应不相责。 竹下青莎中,细长三四片。主人虽不归,长见主人面。 兰兰是小草,不怕郎君骂。愿得随君行,暂到嵩山下。 石报孤竹君,此客甚高调。共我相共痴,不怕主人天下笑。 我非蛱蝶儿,我非桃李枝。不要儿女扑,不要春风吹。 苔藓印我面,雨露皴我皮。此故不嫌我,突兀蒙相知。 此客即西归,我心徒依依。我欲随客去,累重不解飞。 知弟虚心亦待客,此客何以共报之。 启母是诸母,三十六峰是诸父。知君家近父母家, 小人安得不怀土。怜君与我金石交,君归可得共载否。 小人无以报君恩,使君池亭风月古。 竹弟虽让客,不敢当客恩。自惭埋没久,满面苍苔痕。 自顾拨不转,何敢当主人。竹弟有清风,可以娱嘉宾。 主人若知我,应喜我结得君。主人不知我, 我住何求于主人。我在天地间,自是一片物。 可得杠压我,使我头不出。 凡有水竹处,我曹长先行。愿君借我一勺水, 与君昼夜歌德声。 竹弟谢石兄,清风非所任。随分有萧瑟,实无坚重心。 我本泰山阿,避地到南国。主人欲移家,我亦要归北。 上客幸先归,愿托归飞翼。唯将翛翛风,累路报恩德。 以上卢仝作品《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共20首 传说故事如今在河南济源思礼村东口一碑亭里,还竖有“卢仝故里”碑。碑身正中有“卢仝故里”四个榜书大字,是清朝广东道监察御史刘迈园所题,两侧是“贤才工诗与日月同辉,德泽润野使荟草争妍。”提起四字题书,还有一段故事。刘迈园系济源人。1911年返乡探亲,清明节前来武山拜谒卢仝,受到卢氏族中父老热情接待,并随从到卢仝墓地祭扫。祭奠之后,回到宗祠内吃茶小憩时,刘迈园问起卢仝墓地的柏树、碑碣等事,众皆回答:“一无所有”。刘迈园非常生气,说:“世人尚还尊敬先贤卢仝,你们是后裔,竟不尊敬先祖,真乃大不敬也,不懂事理。”众人无言以对,羞愧难当,就请刘指教。刘随手写下了“卢仝故里”四个字,丢下了一句“你们应好自为之”就离开了。族人视四字为珍宝,决定立碑以祭之。1912年清明石碑刻成,立于村东门外。 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已经演变成茶道,因此卢仝在日本久负盛名。在抗日战争时期,“卢仝故里”碑曾震慑了日本鬼子,使全村免受涂炭。话说当年有一天,日本鬼子从南门进了村,一路烧杀抢掳还杀害了三位村民。不久,又一队鬼子兵从村外向村东门走来,准备再次进村抢掠。奇怪的是,当他们走到“卢仝故里”碑前却停下了,领头的鬼子军官端详了一番石碑上的字迹之后,竟弯腰向石碑鞠了三个躬,然后带领鬼子兵匆匆离去,村子因此免去了一场灾祸。这个故事让人心生感动,卢仝温柔但是强大的力量,竟能在千年之后化解战争,使凶残的侵略者躬身而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