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卢文焕 |
释义 | 一、历史人物(唐)卢文焕,籍贯、生卒年不详;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己未科状元及第。 卢文焕性嗜酒,喜交游,生平常以宴筵为急务。中状元后,更与同榜游山玩水,大开宴席。虽入仕,位甚微。 一次,游齐国公亭子时,卢让人拉来一头驴准备宰杀,同年进士柳璨说:"这驴不是我们的。"卢道"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这句话出自《尚书》,意思是用药不到头晕脑涨的地步病不会痊愈。弦外之音是:驴子可以花钱买,舍不得花钱,你们吝啬的毛病是改不了的。柳璨因为卢文焕嘲笑自己小气而愤愤不已。 过了四年,柳璨位显而卢文焕日见窘迫,每次相见柳皆用卢原话反唇相讥。卢文焕忧郁有加,后不知所终。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等功臣人物简介卢文焕(1921—2011.3.24),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j九营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等功臣;62年前,他曾生擒豫西匪首、国民党军师长李子奎,开国上将陈再道曾亲手签发奖状授予他特等功臣;但老英雄自甘清贫,在灵宝山沟务农数十年,从不表功,从不向人伸手。 卢文焕从小失去父母,参军前给地主当长工; 豫西匪首李子奎18岁时就开始“拉杆子”(结伙)祸害百姓;1949年,李子奎的队伍被整编为国民党暂三纵队第一团,他被任命为团长;同年6月10日,暂三纵队司令刘希程率部在灵宝起义,李子奎假装同意起义,暗地里却纠集反动武装5000多人偷袭灵宝县城,破坏了整个起义计划;6月12日灵宝县城解放,李子奎逃回出生地——灵宝县北坡头乡马家寨村,当时,各级人民政府相继建立,减租减息,土地改革运动不断深入。为了巩固人民政权,保卫胜利果实,声势浩大的剿匪运动在灵宝展开。 当时为了捉住李子奎,战士们人手一张他的照片;卢文焕得知李子奎逃回了原来的出生地马家寨,躲藏在一眼破旧的烧瓦窑时,他就进了烧瓦窑。他看到一个黑影,一个健步冲了上去,直接把枪顶在了李子奎的腰上。当时很危险,因为进窑的一刹那,李子奎抢先扣动了扳机,但是枪没响,卡壳了。李子奎把手枪扔到角落里,想趁卢文焕弯腰捡枪时再伺机反抗,他没理他这一套,反问他是不是李占彪(李子奎的别名)。当得到李子奎肯定的回答后,为了稳住他,卢文焕哄他说司令找他开会,就这样活捉了李子奎。 1949年12月8日,陕州军分区司令部印发了活捉李子奎的消息,灵宝、阌乡两地群众无不欢欣鼓舞,卢文焕从此一举成名。 1950年1月15日,卢文焕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河南军区评为特等功臣,同年3月,河南军区又给卢文焕发放了特等功臣喜报。 1951年,卢文焕复员回乡务农,离开九营村搬至沟南村居住在村中先后担任过生产队长、民兵营长和大队治保主任。 2011年3月24日因病去世,享年90岁。 英雄事迹1949年12月初,剿匪部队得到情报,李子奎躲在今函谷关镇马家寨村地主建治安的家中。陕州军分区迅即命令部队包围附近3个村,并从中抽调包括卢文焕在内的12名精干战士组成突击队。 12月7日凌晨,突击队直奔建治安家,建治安答应配合抓捕。李子奎藏身的地洞有两个出口,一个在屋内,一个通向野外。两个洞口中间还有一个暗洞,李子奎就藏在暗洞中。突击队分成两组,一组在屋内洞口守候,另一组控制野外洞口。 待一切布置妥当,建治安提油灯在前,卢文焕手握冲锋枪在后,从野外洞口向内摸进。地洞内一片漆黑,建治安战战兢兢地喊道:“子奎啊,你可千万不能开枪啊!你要一开枪,我一家人就活不成了。”卢文焕紧随其后,警惕地扫视着洞里的幽暗处。在李子奎身影闪动的刹那间,卢文焕拨开建治安闪电般地冲上去,用枪抵住李子奎腹部。几乎同时,李子奎也用手枪指向卢文焕。 卢文焕说:“你若开枪,我也开枪;我革命到头,你也完蛋!”李子奎心生一计,把枪扔在地上,诱骗卢文焕去捡。卢文焕并不理会,趁机抓住李子奎衣领,厉声问道:“你是李占彪(曾用名)?”李子奎回答说:“就是。”于是,卢文焕将其推押洞外。在洞口,其他突击队员一拥而上,把李子奎捆得结结实实。 当时的《河南日报》报载,李子奎落网,“捷报传出,全区欢腾”。 1950年2月,李子奎被公审处决。 1950年3月3日,在解放军华中河南军区举行的“第一届功模大会”上,开国上将、司令员陈再道等首长签署并向卢文焕颁发了特等功臣奖状。 自甘清贫1951年,卢文焕复员回乡务农,在村中先后担任过生产队长、民兵营长和大队治保主任。 岁月流逝,卢文焕和他的功劳,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53岁的村党支部书记王亚学说,五六十岁的村民,也只在小时候听长辈们讲过一些卢文焕的事,40岁以下的知之甚少。 “老人从没主动向村里人说过他是特等功臣,我小时候听说过他的故事,曾向他打听,他的回答总是简单几句话,不愿多讲。”65岁的村民张宏亮说。 老人的三儿子卢春旺说,他们兄弟姐妹6人,小时候,父亲偶尔会翻出奖状和老照片,给他们讲抓土匪的故事。“不过,他不让往外说,说是不能表功,更不能因此向政府要这要那。他生性耿直,脾气暴烈,谁敢往外说啊?” 据卢春玉回忆,包产到户前,父母起早贪黑挣工分,粮食仍不够吃,他们兄妹常为争一口饭哭闹不休,老两口也因为饿肚子经常吵架。“父亲负责看护生产队的庄稼。别家的娃偶尔偷嫩玉米吃,我们兄弟姊妹从来没吃过嫩玉米。” 尽管这样,卢文焕也没申请过一次救济粮。数名原任现任镇村干部证实:“老英雄是个硬骨头,凡事不求人,一辈子没向谁伸过手……” 镇政府、镇民政所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从未听说过卢文焕找到任何一届领导,说自己是功臣。1984年,国家对符合条件的复员军人实行定期补助,每名老军人每月补助6至9元,卢文焕是最高等级的9元。随着政策的调整,到老英雄去世前,每月定补为385元,因为他是功臣,市里每月又增发了10元。“除了应得的补助,老人从未提出过任何要求。” 1994年,灵宝市法院的赵江波等人在整理公审李子奎的档案时,发现了卢文焕的事迹,并走访了老人。之后,赵江波和老人成了忘年交,老人向他敞开了心扉。随后,赵江波在《灵宝晚报》发表了相关文章,这段尘封半个世纪的历史,才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不久,满身伤病的卢文焕夫妇被接到镇敬老院安度晚年,医疗费全部报销。 “父亲没给我们兄妹留下一分钱遗产,留下的只有奖状。”卢春玉兄妹说。 “不。老人留下的还有傲骨。”赵江波说。 镇党委副书记王少宣则说:“卢文焕是一个伟大又平凡的真英雄,他留下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