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卢德馨 |
释义 | 卢德馨 1940.9出生 浙江余姚人 汉族 【教育】 1959.9-1964.7南京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门化学习。 【任职】 196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 并留校在基础物理教研组任教,后调到理论物理教研组, 曾任副主任分管科学研究。 1990年聘为教授。 1989年南京大学成立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以后到强化部任教, 并任强化部主任直至2001年。 1993年强化部被批准为国家理科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多学科综合点)后任负责人。 1998年学校组建基础学科教育学院后任院长至今。 2010年从南京大学退休。 【 教学】 在物理系期间曾任基础课和多门理论物理课教学。 在强化部和基础学院主要承担《大学物理学》课程教学,持续10余年。 作为基地的负责人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做了较多的探索和实践。 教学实践的成果汇成教材《大学物理学》1998.9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出版。 英文版University Physics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施普林格出版社于1999.9出版。 《大学物理学》课程为1998年度“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后被评为优秀。 【 科研】 先后在国际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 获奖】 1993年他所主持的“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999年经评估强化部为优秀基地。 1995年获柏宁顿孺子牛金球奖杰出奖。 2000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 2002年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卢德馨 教授 南京大学教授,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1989年南京大学成立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以后到强化部任教, 并任强化部主任直至2001年;1993年强化部被批准为国家理科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多学科综合点)后任负责人;1998年学校组建基础学科教育学院后任院长; 1993年他所主持的‘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项目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3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1995年获柏宁顿孺子牛金球奖杰出奖; 2002年获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2年获江苏省道德建设优秀个人; 2003年他所主持的大学物理学课程入选“2003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首批) 2003年获第一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03年9月应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邀请为清华大学2003基础科学班授课; 2005年9月—2006年8月应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朱邦芬院士邀请为清华大学2005基础科学班授课;顾秉林校长发给他兼职教授聘书。 …… 中国高等学校教师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cf.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创建大理科模式、培养科学人才】 卢德馨教授称他最初的“改革”,为“创建大理科模式”。这一实践活动开始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学校成立南京大学基础学科强化部。目的是为了探索基础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卢德馨教授担任强化部主任后,力图将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点和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结合起来以应对学科交叉发展的大趋势。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主修方向、构筑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当时选择的方向确定为天文、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和生物化学。在课程设置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学科群基础课的概念。强化部鼓励学生交叉选课。早在1990年,卢德馨教授就提出所有强化部学生,必须学生物;数理类的学生必须学天文。这一想法当时得到不少人的反对。因为按照传统的教学习惯,新修课程与学生的原专业方向毫无关系。 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的教学计划对四年级学生安排有科研训练。卢德馨教授说,这叫“科研训练”,而不叫“科研”。他说,本科阶段有本科阶段的任务。早在十几年前我们就通过实践抛弃了“提前进实验室”、“早期介入科研”的说法。经过论证我们把科研训练纳入教学计划是按规律办事。“让学生在前三年多次选择、逐步到位,使学生基础扎实,在交叉学科方向上学习游刃有余,在最后一年集中进行科研训练,这是他们后来普遍取得成果的重要原因。”。只重视个别人,只重视闪光点,这是不对的。他说:“这不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态度,我们认为学生的群体特征才是教育的结果。”卢教授说,我们的学生研究潜力大、知识面宽、热爱基础学科。一般在本科毕业不长的时间就成果丰硕。很多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期间就在专业的顶级期刊以及《自然》、《科学》等世界最权威的期刊上发表了论文。2003年第300卷《科学》上甚至同时出现了我们4位学生署名的3篇论文。卢教授说,像这样的例子很多。 从以下几位同学的身上应该能看出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培育人才的阶段性成果。如1995届学生唐睿康读研期间发表论文18篇,其中12篇发表在SCI刊物上。2001届的邱腾同学本科是化学方向,研究生是物理方向。他发表的SCI论文超过20篇、半数以上为第一作者。又如 2001届的孙飞,自进入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后, 显现出很强的科研能力,参与完成多项科研任务,发表10多篇SCI论文。2005 年7月1日出版的《细胞》杂志,以15页的篇幅刊登了饶子和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这是25年来我国本土科学家的原创成果首次在生命科学领域国际顶尖杂志亮相。孙飞是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博士一毕业,26岁的他就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聘为研究员。2005年人类癌细胞研究有所突破,6月《自然》杂志发表了系列文章。其中一篇有14位作者的文章声明前3位是第一作者。而3人中排在第一位的卢俊是我们1997届学生。可以说在8年左右的时间我们的学生已经进入国际上一些课题研究前沿。 大理科模式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全国也有广泛的影响。可是卢老师告诫说教育是长周期的事,一时一事不足为道。学校于1998年3月20日组建了基础学科教育学院。规模扩大到涉及理科8个系10个班,并包含了文科班。卢德馨教授担任院长。2006年5月,学校把基础学科教育学院命名为“匡亚明学院”,卢教授担任教学总监。 坚持教学第一线 建设精品课程 卢德馨教授主持的大学物理学课程是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强化部成立以后他除了和同事们着力构建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外,身体力行具体实施课程建设。他所担任的大学物理学课程由于涉及学生学科方向多,没有现成教材可供借鉴。大理科模式实在给教学出了难题。卢老师说他相信高层次科学人才的物理教学在基础层次上统一起来是可能的。其实要统一谈何容易。比如是如何突破本系、外系的划分、寻求广泛的适应性? 如何既注重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结构、又注意学科交叉;既注意基础性,又合理选择前沿内容?卢教授告诉我他化了10年时间来构思、实践。在这10年之内没有教材,学生只能靠参考文献和课堂笔记完成学业。这也许匪夷所思,但是也实在体现了主持人的胆识和决心。这10年时间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十分艰苦的。然而这却为学生成长增加了一份十分珍贵的磨练和记忆。正像一位学生所写的:“ 正是这门课程,让我在后来的学业中可以正视原版文献。……他让我知道了很重要的一点,而这一点就是因为没有固定参考书和教材所得到的:我们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习得者,我们将要成为理论的开拓者。” 1998年9月卢德馨教授所著的教材《大学物理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出版。教材问世后,被认为是“在体系上有较大的创新,是以研究为基础的教材,是一本融会贯通的教材,是一本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到教学方法有所创新的教材。”英文版由我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于1999年月9联合出版,是第一本英文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际同行给予高度评价。目前印度和南亚次大陆版已经出版。 卢教授有很深的研究背景。特别在低维统计物理领域成果颇丰,到千禧年仍在《物理评论》上有论文发表。提及对教学的投入,卢教授说:“我做研究很有乐趣,可是做教学似乎乐趣更大。和广大学生接触圈子大多了。”卢老师讲授过统计物理、量子统计等课程,也做过实验室主任,但是他觉得基础课要求更高、对学生的影响也更大。这也许正是近20年来他潜心基础课建设的理由?而他所从事的研究性教学显然与其研究功底有关。 卢教授对教学的严肃也是出名的,南大的浦口校区由于每天教师上课要通过长江大桥,遇到雨雪天气或大桥堵车情况,误课情况时有发生。卢德馨教授自1995年到浦口上课至今,没有误过学生一次课。有两次因为下雪甚至是全校停课,但他没有停。卢教授说,我在浦口校区教师公寓有一个房间,如果早上有课就会提前一天去在浦口过夜。所以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我的学生都会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等待上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