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卢 |
释义 | 卢,汉字,读作Lú或lú,粤语拼音为lou4。作为姓氏,卢姓在中国汉族排名第42名,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0.47%。 汉字释义部首笔画名称:卢 拼音:lú 作为姓氏时的英语:Lou 部首:卜 部外笔画:3 总笔画:5 五笔86:HNE 五笔98:HNR 仓颉:YS 笔顺编号:21513 四角号码:2120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5362 基本字义1.饭器。 2.黑色:“卢弓一,卢矢百”。 3.古同“垆”,酒家安放盛酒器的土墩子。 4.姓。卢氏。 5.台湾俚语,形容人个性拖泥带水,不干脆,很烦很啰嗦。 详细字义<名,形> (形声。甲骨文字形,从皿,虎声。本义:饭器) 在字典中解释:姓 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的货币单位 卢,饭器也。——《说文》 通“庐”。房屋 [building;house] 君卢屋妾。——《荀子·富国》 瞳人 [pupil of the eye] 玉女无所眺其清卢兮。——《汉书·扬雄传》 通“颅”。头盖骨 [skull;cranium] 蹶蹏足以破卢陷匈。——《淮南子·修务》 <形> 黑色 [black] 卢弓一。——《书·文侯之命》 是犹绁韩卢而责之获也。——《汉书·王莽传下》。师古曰:“韩卢,古韩国之名犬也。黑色曰卢。” 卢奴城内西北隅有水,渊而不流,…水色正黑,俗名曰‘黑水池’。水黑曰卢,不流曰奴,故此城藉水以取名矣。——《水经注·滱水》 上九。与荼有守,辞于卢首不殆。——汉·扬雄《太玄经》。范望注:荼,白也;卢,黑也。 于是乎卢橘夏熟。——《史记·司马相如传》 又如:卢弓;卢矢;卢瞳(黑眼珠);卢狗(即韩卢。战国时韩国良犬);卢猎(即卢鹊);卢鹊(古代良犬韩卢、宋鹊的并称。亦泛指良犬);卢卢(呼犬声) 《康熙字典》记载《午集中》《皿字部》 ·卢《唐韵》洛乎切《集韵》《正韵》龙都切《韵会》笼都切,路平声。《说文》饭器也。《字汇》盛火器也。《六书正譌》别作鑪炉,非。 又与鑪罏垆通。《类篇》卖酒区也。《前汉·食货志》令官作酒,率开 卢以卖。又《司马相如传》文君当卢。《注》累土为卢,以居酒瓮,四边隆起,其一面高,形如鍜卢。《史记》作当鑪。《晋书·阮籍传》作当罏。《王戎传》作酒垆。 又借为黑色之称。《集韵》黑弓也。通作玈。或作黸。《书·文侯之命》卢弓一,卢矢百。《左传·僖二十八年》作玈弓矢。《扬子·法言》作黸。 又《释名》土黑曰卢。卢然解散也。 又《水经注》奴卢县有黑水,故池水黑曰卢,不流曰奴,因以为名。 又《韵会》湛卢,越劒名,欧冶子所铸。言湛然如水黑也。 又勃卢,矛属。《集韵》长谓之勃卢。 又呼卢,摴蒱戏,五子皆黑曰卢,最胜采也。《晋书·刘毅传》挼喝五木成卢。 又与矑通。目中黑子也。《前汉·扬雄甘泉赋》玉女无所,眺其淸卢。《注》卢,目童子也。《文选》作矑。本作〈目〉。 又与獹通。良犬名。《诗·齐风》卢令令。《传》卢,田犬。《张华·博物志》韩国有黑犬,名卢。《博雅》作韩獹。 又与颅通。头卢,首骨也。《前汉·武五子赞》头卢相属於道。《史记》作头颅。俗作髗。 又当卢,马首饰。《诗·大雅·钩膺镂鍚笺》眉上曰鍚,刻金饰之,今当卢也。《正义》当马之额卢。 又的卢,马名。《埤雅》颡有白毛,谓之的卢。俗云的颅,非也。 又与鸕通。水鸟名。《前汉·司马相如·上林赋》箴疵鳷卢。《注》鸕鷀也。《史记》作鸕。 又与芦通。觚卢,草名。《前汉·司马相如子虚赋》莲藕觚卢。《注》扈鲁也。《史记》作菰芦。 又《广韵》苇未秀者曰芦。《礼·中庸》夫政也者,蒲卢也。《朱注》蒲,苇也。《郑注》蒲卢,蜾蠃,谓土蜂也。《尔雅·释虫》果蠃,蒲卢。《注》卽细腰蜂也。《解颐新语》瓠细腰者曰蒲卢。蜂细腰者一曰蒲卢。 又与通。胡卢,匏面圜者。本作瓠。 又水名。《宋史·河渠志》有胡卢河。《五代史·突厥传》牛蹄突厥,其水曰瓠河。 又与栌通。柱上柎,卽今之斗也。《释名》卢在柱端,都卢负屋之重也。《尔雅·释宫》作栌。《疏》斗栱也。 又与籚庐通。都卢,国名。一曰戏伎名。《前汉·地理志》南入海有都卢国。《注》其国人劲捷,善缘高,故张衡西京赋云:都卢寻橦。《程大昌·演繁露》唐人以缘橦为都卢缘。○按《晋语》侏儒扶卢,韦氏谓扶缘也。卢矛戟之柲,缘之以为戏。《说文》作扶籚。《周礼·冬官考工记》作庐器。注:庐,力吾反,戈戟殳矛之柄也。是卢与籚庐古字通。 又与轤通。鹿卢圜转木也。《礼·丧大记注》以绋绕闲之鹿卢,挽棺而下之。 又鹿卢,劒名。《宋书·礼志》劒不得鹿卢形。《注》古劒首以玉作鹿卢,谓之鹿卢劒。 又果名。《尔雅·释木·边腰枣注》今谓之鹿卢枣。 又若卢,官名。主弩射。《前汉·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若卢令丞。 又狱名。主鞫将相大臣。《礼·月令·疏》囹圄,汉曰若卢。 又卢牟,犹规矩也。《淮南子·要略篇》卢牟六合。 又卢胡,笑也。一作胡卢。《後汉·应劭传》掩口卢胡而笑。《孔丛子·抗志篇》衞君胡卢大笑。 又地名。《左传隐三年》寻卢之盟也。《注》齐地,今济北卢县故城。 又山名。《前汉·扬雄·校猎赋》後卢山。《注》单于南庭山也。 又姓。《广韵》姜氏封於卢,以国为氏。又复姓。《列子》有长卢子,古有尊卢氏,後氏焉。又有卢胥,善弋。《左传》有卢蒲嫳,汉有索卢恢。《姓苑》有卢妃氏,湛卢氏。《五代周书》有豆卢宁。《魏书》有叱卢,沓卢等氏。又三字姓。《魏书》有吐伏卢,奚斗卢。《北史》有莫胡卢。 又《字汇》卢回切,音雷。《周礼·夏官·职方氏》兖州其浸卢维。郑康成读。◎按《水经注》:汉封刘豨为卢县侯国。《前汉·王子侯表》作雷侯豨。是卢雷古字通。 又《正韵》凌如切,音闾。与胪同。《唐书·和逢尧传》欇鸿卢卿。《前汉·百官公卿表》作鸿胪,秦名典客,汉武帝更名大鸿胪。 又与闾同。《前汉·霍去病传》济弓卢。《注》水名。《史记》作弓闾。 《说文》本从虍从。俗从田作卢,非。*考证:〔《诗·大雅·钩膺镂锡笺》眉上曰锡。〕 谨按锡字从易。二锡字改鍚。〔《周礼·夏官·职方氏》兖州其浸维卢。〕 谨照原文维卢改卢维。 汉字来源远古时,卢氏人以虎头为图腾,以耕田为生,以藤条编器皿──“卢器”。因此,繁体“卢”字上为虎字头,中为田,下为皿。 常用词组1. 卢比 lúbǐ [rupee] 印度等国的货币单位 2. 卢布 lúbù [rouble] 货币单位 3.卢氏 lúshì [lushi] 华夏民族姓氏 3. 卢沟桥 Lúgōuqiáo [Lougouqiao] 在北京西南部,跨永定河(金时的卢沟河)上。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1192),清初重建。长265米,宽约8米,由11孔石拱组成,桥旁建有石栏,其上共有精刻石狮485个,姿态各殊,生动雄伟。1937年“七七”事变在此发生,抗日战争从此开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旁建有新桥 4. 卢橘 lújú [loquat] 枇杷 卢橘杨梅次第新。——宋· 苏轼《惠州一绝》 5. 卢延让 Lú Yánràng [a poet in Tang Dynasty] 唐朝范量(现在北京附近)人。他的《苦吟》诗前四句是:“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6.嘴卢都: ①.撅着嘴,鼓着嘴。 ②.多言多语。 7.尊卢: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姓氏介绍卢姓来源卢氏是河洛文化之源。卢氏古为尊卢氏部落,属于伏羲氏的分支,后演变为古卢氏国。卢氏国由于地处偏僻,不对邻国构成威胁,一直作为相对独立的氏族国延续至建县。卢氏是全国唯一有大禹手书真迹的地方,境内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处、商代文化遗址等8处。专家推断,卢氏是河洛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河洛文化之源。 另一来源出自周朝东周时期姜姓,系承齐太公吕望 关于卢姓的另一来源,《姓纂》和《通志氏族略》等古籍都有原原本本的记载,是这样的:“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孙奚傒,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秦有博士卢敖,汉有燕王卢绾。”齐太公,就是辅佐周武王兴周灭纣的吕尚(又名吕望、子牙,后世俗称姜子牙)。他于大功告成之后,被封在齐国,爵位为公,成为后世许多同宗而不同姓的家族的共同始祖。卢氏,既然是创自齐文公的曾孙傒,当然也是名正言顺的齐太公后裔。如果再往上推溯,则齐太公是炎帝神农氏的直系姜姓裔孙,那么,卢姓自然也是最为地道的炎黄子孙了。 卢氏的得姓,是由于“食采于卢,因姓卢氏”。《左传》上面就有一段:“隐三年,齐侯、郑伯盟于石门,寻卢之盟也”的记载。 春秋时代繁衍于齐国的齐太公后裔中,以“卢”字为氏的,除齐文公曾孙傒的“以邑为氏”而姓了单姓卢之外,还有以“卢蒲”两个字为姓的一支。这一支卢蒲氏,是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齐桓公,传到后来,也纷纷改姓了单字卢氏,并且以今河北省大兴县一带为繁衍中心,使得卢氏的阵容,越来越是庞大。 由复姓的“卢蒲氏”而单姓的“卢氏”,这段渊源,可以从《通志》的《氏族略》找到证据,是这样的:“卢蒲氏,出自桓公,亦为卢氏,范阳。”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代北(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 出自他姓赐卢氏。隋炀帝时,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善天文,赐姓卢氏。 出自他姓改卢姓。如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著,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卢氏。还有,唐时,三原(今属陕西)有闾氏,讹为卢氏。 正跟汉、唐两代的金碧辉煌一样,卢氏在这段时期也表现得精彩出色。汉代的卢绾、卢植,以及唐代的卢照邻、卢同、卢纶,无一不是在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卢姓概况卢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成为四大姓,和崔、王、谢姓并称。郡望为范阳,聚众较多,社会声望极高。后周时雷姓因和卢声相近,改为卢姓。还有西汉卢绾封为燕王。东汉卢芳被匈奴单于立为帝。东晋时卢盾任广州刺史。北周时卢辩任大将军。隋代诗人卢思道。 隋末有农民起义首领卢明月,部下40万人,自称无上王。唐代有8人任宰相(卢承庆、卢怀慎、卢翰*、卢迈、卢杞、卢商、卢携、卢光启)。唐初诗人卢照邻为四杰之一。还有诗人卢纶、卢仝(茶仙)。画家卢鸿、卢耕伽。宋代梁山好汉卢俊义。元代卢世荣任右丞相。文学家卢挚。明代大破倭冠的将领卢镗。文学家卢木冉。抗清英雄卢象升。清代校勘学家卢文弓召。礼部尚书卢荫溥。封缰大吏卢坤曾将英国侵略者军舰驱逐出虎门。近现代拼音文字提倡者卢戆章。北洋军阀卢永祥。民族资本家卢作孚。国民党起义将领卢汉等。 卢姓人不断迁移,最早到台湾的是清朝初期广东省镇平县白渡堡柳下村的卢齐登。康熙年间卢云广入垦台北。以后闽、粤卢氏入台人数不断增多,现在是台湾的第39大姓。近代以来,卢姓有些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开拓新的事业,分布于新加坡、杲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如泰国曼谷市长卢金河,朝鲜半岛的卢姓均来自中国,其始祖为唐朝的卢穗,其名人包括了韩国的卢泰愚、卢武铉两位前总统。 卢姓人口在中国有650万人,排为第42大姓,占汉族人口的0.47%。分布很广,以广东、河北、广西较多。卢姓不仅汉人使用,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卢姓。如:汉代匈奴人、金时女真人、清代满族,现代蒙古、朝鲜、土家、土著、布依、黎、苗、壮等民族皆有卢姓。 济源卢姓大部分的先祖,是在明代洪武8年,从山西洪桐县狄恨村迁移过来兄弟两个,分别在关阳、思礼两个村安家。关阳村是卢伯元,思礼村是卢伯通。后子孙又迁各地。卢姓迁济源600余年,现发展成2万余人,虽分居各地,但亲情不断,有事互相来往,辈份不乱,每个人按族人规定的辈叫名。 卢姓排辈伯公士英廉、奉化守毓九、加希生应宏、永锡景志广\\一心耀乃仁、信崇祥怀续、若宜聚成临、文道济盛世、学礼铭敬存、和瑞泽宪宇、渊识步青云、光启家在孝。分布于广西的卢氏的辈分还有:光长德业联宗本,玖远分明达胜朝。现在20-30岁的人大概排列到玖字辈。 迁徙分布卢氏的发源地有多处,而以地为氏立姓最早的是先秦时期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的古卢氏国,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自田氏代齐,卢氏便散居燕秦之间中原地区,其后卢姓主要在河北省境涿郡(治今北京西南)一带繁衍,其中以涿郡的范阳最为旺盛。至汉时,又有卢绾,原从山东迁入江苏丰县,其后裔世居涿郡。同时,有卢氏已迁至宁夏固原与甘肃平凉间地。此外,战国后期,卢蒲氏改为单姓卢氏后,繁衍于今河北大兴县一带,以后属涿郡。至三国魏时,涿郡改为范阳郡,卢氏便以范阳称,俗称"范阳卢氏"。之后,范阳卢氏历代显赫,一举成为"四海大姓"之一,世称"崔卢王谢",其社会地位高于皇族。魏晋南北朝之际,卢姓开始大举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卢氏大族有随晋室南迁;又有一支卢氏迁居东北,后成为辽西卢氏大族。唐代,卢姓在北方的繁衍区域更广,其中以河南繁衍最为著称,南迁主要繁衍于江西、江苏、四川、福建等地。卢姓于唐末入闽,宋时入粤。元明清之际,卢姓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但卢姓仍以居北方居多,故历代卢姓名人也多出自北方,尤以河北最为突出。可见,历史上卢氏是中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卢氏名人卢氏在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史籍中明确记载有468人,其中宰相8人,尚书13人,刺史89人,太守15人,侍郎12人,将军7人,御史17人,常侍17人。44人封爵,其中封公20人,封侯8人,封伯9人。秦代有卢生,被秦始皇派往东海求神仙药,不获被坑杀。博士卢敖,曾避难隐于庐山。卢植,东汉时任尚书,其子卢毓,三国时任魏司空。卢毓子卢钦任晋尚书仆射。卢毓子卢廷任晋侍中尚书。卢廷子卢志任晋中书监。卢志子卢湛为东晋文学家。卢湛孙卢邈任范阳太守。卢邈子卢玄任北魏中书侍郎,封固安宣侯。卢玄子卢度世任青州刺史。 代表人物卢芳 东汉曾被封为代王,他在新莽末年,自称为武帝曾孙刘文伯,联合三水地区羌、胡贵族起兵,后被匈奴单于立为帝。公元40年投降东汉,被封为代王。卢芳是卢氏唯一称帝的人。 卢照邻 唐朝诗人。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所作诗多忧苦愤激之词,以《长安古意》最为有名。 卢琰 (900~985年)字文炳,其先世居河南汴州、玉川称为玉川卢氏。高祖卢仝、曾祖卢云,祖卢妥(后梁官至上卿),父卢清(为越州令)。卢琰文武双全,辅佐后周,功勋卓著,封卢琰为荣禄大夫,开国上将军,食禄三千七百户,赐紫金绯鱼袋。宋太祖对卢琰偿识有加,恩赐甚隆,建隆三年(962年)封为越国公。卢琰有八子,其女卢绵,与后周太子柴熙海成婚,熙海隐柴入卢,名卢浚,称为女支卢。合称为浙江省之九支卢。九子各有才干,在宋朝皆为士大夫,任要职。长子卢佳,其裔多在永康、松阳、金华、青田、平阳等县市。二子卢璞,其裔在永康青山口、磐安县。三子女支卢、卢浚、繁衍最为繁盛,其裔多在仙居、东阳、永康、武义、缙云、浦江、龙游等县市。四子卢递,居永康县丁坑。五子卢衡居永康青山。六子卢勋居永康西山;七子卢敏居仙居县峡阳。八子卢理居仙居县方山。九子卢伟徙仙居卢东奥,后分居永康县石江(今玉川)。另一支卢仝的后裔由河南迁山西省洪洞。浙江省东阳市卢氏,据傅是北宗治平年间(公元1064~1087年),由天台县(浙江东部)迁来。现东阳市卢氏有21624人。 卢武铉 卢武铉,大韩民国的第16任总统。出生于庆尚南道金海市进永邑的一个贫民家庭,父亲卢判石,母亲李顺礼,初中毕业后就靠勤工俭学进入高中,最终通过司法考试取得律师资格。他在2002年的总统选举中代表新千年民主党击败韩国国家党的李会昌,并于2003年就任总统。2008年卸任总统,卸任后不久就被亲友收受财界贿赂的丑闻所困扰,2009年5月23日跳崖自杀身亡。 卢怀慎 (?—716),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武则天时任监察御史,后历任侍御史、御史大夫,玄宗开元元年(713)为宰相。卢怀慎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让,在任期间的政绩只在于荐贤举能,任宰相三年后病故。卢怀慎为官廉洁,家无储蓄,门无遮帘,饮食无肉,妻儿饥寒,生活得很贫穷。他是唐代比较清廉的一位宰相。卢怀慎的儿子卢奂在广州作太守时,不为当地的奇珍异宝所动,能保持清廉节操,也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卢承庆 字子馀,是幽州琢人号幽忧子。父赤松,为隋河东令,与高祖雅故。闻兵兴,迎见霍邑,拜行台兵部郎中。承庆美仪矩,博学而才,少袭爵。贞观初为秦州参军,入奏军事,太宗伟其辩,擢考功员外郎,累迁民部侍郎。帝问历代户版,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该详,帝嗟赏。俄兼检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选,辞曰:“选事在尚书,臣掌之,为出位。”帝不许曰:“朕信卿,卿何不自信?”历雍州别驾、尚书左丞,高宗永徽时,坐事贬简州司马,阅岁改洪州长史。帝将幸汝汤泉,故拜汝州刺史。显庆四年,以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坐调非法,免。俄拜润州刺史,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临终诫其子曰:“死生至理,犹朝有暮。吾死敛以常服,晦朔无荐牲,葬勿卜日,器用陶漆,棺而木椁,坟高可识,碑志著官号年月,无用虚文。”赠幽州都督,谥曰定。初,承庆典选校百官,有一官督漕运,遭风失米,承庆考之曰:“监运损粮,考中下。” 其人容色自若,无言而退。承庆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无喜容,亦无愧词。承庆嘉之,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新唐书·卢承庆传》) 卢俦 字世美,原范阳人,为五代南唐李氏时正议大夫制诰兵部尚侍郎封尚书赠太子太保。他戍守武宁县境修河南岸,练兵之暇,兴修水利,广栽树林,福荫后人。遗有太保堰、磨源垅、将鼓岭、千年古樟,供人凭吊。因石境原属武宁地域,吴楚交界,军事要地,故也在卢俦戍守的范围之内。南唐亡,遂家于武宁,今武宁卢氏悉俦后裔。殁后,遂葬于石境哨前。他在墓在哨前村以东约300米处,墓地为长方形,是一块前氏后高的坡地,坟茔如磨,故当地人也叫“磨子坟”。墓表在“文革”中被毁,墓室保存完好。该墓被列县级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俦公二十三世孙宏万由西卢新居迁升仁乡十都卢塘坳。 六祖慧能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人(现今的涿州),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中宗追谥大鉴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 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中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卢挚 元代文学家。诗文与刘因、姚遂齐名,世称"刘卢"、"姚卢"。 卢镗 明朝大将。在浙东参与水陆十余战,斩敌千余,成为抗倭名将,名仅次于戚继光、俞大猷。 卢勋 卢勋(1493—1573),字希周,又字汝立,号后屏,浙江省缙云县白竹乡旸村人,明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初任太常寺博士,不久升任礼科给事中,历任右佥都御史、南京操江、南京大理寺卿、大理寺卿、南京刑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督修显陵、工部左侍郎、工部右侍郎兼署通政司事、南京右都御史、南京刑部尚书。引年致仕家居。杜门谢客,克言庭训,荫二子。年八十,神宗谴使存问,赐阶一品,崇祀乡贤。 卢象升 字建斗,明朝宜兴人,天启年间的进士,曾当过大名、广平、顺德等地的兵备。后来升为按察使。他善于骑射,精通兵法,能治军。明朝末年,盗寇四起,他督军战贼,所到之处,贼寇闻风丧胆,升为兵部侍郎,调往京师,在高水桥于清兵激战七日,粮尽矢穷,奋战而死,福王时追谥忠烈,请谥忠肃,著有《忠肃文集》。 卢荫溥 (1760 ---1839),字南石,山东德州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中进士,六十年(1795)被任为提督河南学政。嘉庆六年(1801),被任为军机处章京。十八年(1813),为兵部左侍郎、右侍郎,户部左侍郎,十九年(1814)任国史馆副总裁。二十年(1815)转任刑事部左侍郎。二十二年(1817)任礼部尚书兼国史馆总裁。不久,调为兵部尚书兼署刑部尚书。此时卢荫溥五十八岁,可谓年富力强。嘉庆皇帝认为他“实心任事”,特加太子少保之衔。后又调为户部尚书兼吏部尚书。二十五年(1820)秋,嘉庆皇帝驾崩,卢荫溥因撰写遗诏不慎将皇帝的诞生地写错了,而降品五级,但仍留任原职。旋即调为工部尚书。 道光元年(1821)卢荫溥任吏部尚书兼顺天府府尹。接着,道光皇帝以“职任较繁”为由罢了他的军机大臣之职,不久又借口他在工部尚书任内“失察”,将其降四级留任。十年(1730),卢荫溥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之衔。十一年(1831)十一月,充文渊阁领阁事。十三年(1833)三月,卢荫溥请求退休,道光皇帝以大学士加太子太保,食全俸,准其奏请。 道光十九年(1839),卢荫溥被晋加太子太傅之衔。不久,卢荫溥病卒。 卢荫溥一生,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从政五十多年,历任军机大臣、吏、户、礼、兵、刑、工各部尚书,并多次奉诏出使,按事决狱,“勤劳懋著”,“专心职守”、“殚心竭力”、“老成练达”,实为清朝中期的“股肱”、“耳目”之臣。 卢文绍 清朝古籍校勘家。他校正《吕氏春秋》、《白虎通》等古籍三十八种,纠正错误多处。著有《群书拾补》。 卢贤拔 曾被太平天国封为丞相、镇国侯。太平天国早期文献、奏章制度多由他撰定草创;历任北洋军师长。 卢铁成 四川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学会副会长。中国第一批访问学者。 卢帅 安徽省宁国市中溪镇凤凰村茶叶坑组青年,就读于安徽涉外经济学院的大学二年级。2009年8月17日下午4时许,为救一名落水儿童,卢帅奋不顾身跳入湍急的河流,不幸光荣牺牲。卢帅2004年秋季进入津中高中部就读,2007年以优异的成绩从我校毕业并考入安徽涉外经济学院。据卢帅高中班主任回忆,卢帅家境贫寒、性格内向,乐于助人,热爱运动,曾担任班级篮球队长,学习成绩突出。 卢礼屏 卢礼屏原名卢赓扬,号礼屏,又名卢根,生于1829年,广东东莞人。早期香港富商和功荫港岛的慈善家,为省港知名富豪绅士,捐出大量资金为族人修建祖坟、建祖祠和溥善堂、育婴堂,施医济药。1874年被推荐为香港东华三院总理,1878年申请创建保良局,并任首届总理,保良局是香港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慈善机构之一。卢礼屏乐善济施、扶贫济困的精神获得当时清政府和香港政府的广泛赞誉。其去世后后人为其建一祠堂(礼屏公祠),公祠落成之时,慈禧太后曾亲笔赐匾:“福善修仁”,表扬他热心公益的精神。祠堂至今保存完好,已列为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卢永祥 卢永祥(1867~1933) 原名卢振河,字子嘉。济阳人。皖系军阀。幼时家贫,1887年先入山海关随营武备学堂,1890年投军。1895年考入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被袁世凯聘为新军军官,在天津小站练兵时,与段祺瑞、王士珍等成为密友,后来一同成了皖系军阀的骨干。 卢俊义 卢俊义是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因为相貌丰伟、武艺高超而得到“玉麒麟”的雅号,祖居北京大名府,原来是河北大名府富商,后来成为梁山第二首领。卢俊义双目有神,身高九尺(相等于2.07米),威风凛凛,仪表如天神。他性情和蔼,慷慨仗义。他的武艺不凡,一条棍棒使得出神入化,天下无双。卢俊义和宋江同受招安后,征讨辽国、田虎、王庆、方腊,官至武功大夫、卢州安抚使。可是蔡京等奸臣又传召卢俊义回到京城,把水银放在皇帝赐给他的饭菜中,卢俊义痛得无法骑马,只好坐船回卢州,途中失足落水溺死。 卢泰愚 卢泰愚(노태우,1932年12月4日-),韩国大邱出生,祖籍中国山东省,是韩国的将军及政治家。曾于1988年至1993年间任韩国总统、民主自由党总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