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楼前村 |
释义 | 楼前村位于八尺镇北面,距八尺镇3公里。平远尚未建县时,已有张姓人在此定居,且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大富翁叫张古锋。当地有首民谣:“未有平远县,楼前先发万,楼前出了个张古锋,门前枫树唔退冬”。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八尺镇楼前村这首民谣一直流传至今,人们认为这名字很好,是生活富足的风水宝地,楼前的地名自古沿用至今。楼前1960年以前称楼前大队,(1960—1962)兴宁、平远合县时曾在该村设兴宁县油茶学校、油茶林场,1965年冬该村成立平远县国营楼前农场,成立党委,称楼前农场,1975年12月楼前村划出原八尺公社辖,称楼前大队,1966年至1967年在该村设平远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校址在原楼前小学校(黄地);1984年至1986年改区,乡建制,称楼前乡,共辖楼前、稔田、黄沙、南塘,乡驻地设楼前,1986年后改称楼前管理区办事处,1998年改称楼前村委会。东连黄沙村、南接八尺村程坑里,西连肥田村白莲塘,北与小龙坑、南塘南湖毗连,面积10.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4亩,水田1004.3亩,山地1.13万亩。共辖12个村民小组:庄下、黄地、新村、李坑、楼前、石陂下、整车背、纸槽坑、稔一、稔二、稔三、稔四。共299户,农业人口1174人,海外同胞28人(其中台湾同胞13人,马来西亚15人),汉族,讲客家话。主要姓氏有韩、张、萧、冯、黎、林、吴、陈、谢、江等。 韩姓第7世克松公(明宣德1426年)从个竹迁入定居至今已传至27世。 张姓第4世德鳌公从肥田竹山下入迁入定居至今已传至24世。 萧姓第8世从角坑昌楼下、第十三世白莲塘迁入定居至今已传至25世。 冯姓第4世祖从福建龙岩向栋迁入定居至今已传至25世。 黎姓第19世(1968年因筑黄田水库第一批移民)从河头彰文坑迁入定居至今已传至21世(当时迁入23户、118人,现有39户 129人) 林姓第19世(1980年因筑黄田水库第二批移民)从河头黄田大陂肚迁入定居至今已20世,当时迁入7户 40人。 吴姓第20世学贤(1916年)从龙川县回龙镇上蓝村迁入定居至今已24世。 其他姓氏未详。 楼前村建设民居大部分是祖先建的砖瓦房,倚山或沿省道两旁而建,成片聚落,近年新建的是钢筋混凝土楼房。 主产水稻、烟叶、西瓜、生姜、甜玉米、花生、黄豆、杂交水稻制种等,农业人口年均收入3100元。 村驻地左约70米处有小学1间,其中一幢400平方米的“举芳教学楼”是由深圳特区千色百货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黎建齐先生捐建,现有教职工9人,在校学生140人,邻近有小卖部3间、卫生站1间,摩托修理店1间。平远县国营楼前农场设在村驻地北700米处,梅州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威华茶果厂设在该村,有发电站1间,稔田河从村中通过。 交通便利,解放前已有通往老县城(仁居)的沙底公路,1995年省道S331线铺筑水泥公路从村中通过,且通黄畲、仁居、差干、五指石生态风景区。目前,正在改扩建,在原(1965年)建造的楼前桥下游约50米处又新建造一座公路桥,计划于2006年底全线铺筑水泥硬底化公路。全村公路总里程6.3公里,通往邻近的南塘、黄沙、八尺、稔田等均是硬底化公路,80%以上自然村通水泥公路。 文化、通讯事业发达,90%以上家庭可收看35个频道的有线电视节目,90%以上家庭装有程控电话,使用手机的农户也比较多,可直拨世界各地。 七娘嶂位于该村以北约2公里,明朝末年的进士韩元勋,幼年时曾在七娘嶂的九龙庵诵读诗书,赴程乡(现今梅县)应试时,时,将沿途地名编成一首路名歌:“攻读九龙时日长,七娘催促赴科场。脚踏黄沙齐上路,鸡公报晓稔田庄。手攀香藤长八尺,秤钩挽水快湖装,不觉行到杉树坳,大士宫里好烧香。共饮凉茶(良畲)难解渴,又有大柘当茶汤。迈步官田羊子甸,两口塘映枫林岗,日暮超竹坳头歇,店里蚊多早起床。直下长田冷水井,肚饿难过三角塘。猴子地里无饭卖,汾水充饥透心凉。骤雨倾盆雷打树,相公相慰莫惊慌,再行五里黄昏近,欢天喜地到程乡”。 韩屏初,男(清末明初人),是潮汕一带的名律师,人称“力笔”。 吴立华,男(生于1955年8月),现任梅州市国家保密局长,都是该村人。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