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隆教乡 |
释义 | 龙海市隆教乡,地处闽东南沿海突出部,东与厦门特区隔海相望,南临台湾海峡,北连招商局中银一发区,西衔漳浦县,全境75.56平方公里。这里青山碧海,山清水秀,名胜众多,气候宜人,交通方便,通讯发达,物产丰富,地理优越。奇特的景风异彩纷呈,宛如绚丽的画卷,海岸线25公里蜿延曲折,形成许多美丽的岛屿和优良的海滨浴场。 基本概况隆教乡位于东经118°,北纬24°13',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宜人,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20.6℃,全年无霜期,年降雨量1050~1300毫米,享有东方“夏威夷”之誉,是龙海市主要水稻经济作物区。主要作物以稻谷、花生、大豆、甘薯、旱麻籽、红玫瑰为大宗,水果有桃李、杨梅、香蕉、尤以龙眼为珍品。区内水域辽阔,渔业资源丰富,滩涂近海是各类鱼、虾的天然养殖场。矿产资源以花岗岩,高岭土,石英沙储量为最多,是发展建材、建筑行业的理想之地。全乡著名特产甘薯、花生、红茶、香菇、龙虾、石斑鱼、鲍鱼一向名闻遐迩,为海外华人所钟爱,是深加工和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 隆教乡区内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是闽南金三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观光、休闲、渡假、避暑胜地。北部的南太武山,巍峨壮丽,“仙人迹”、“浴仙盆”、“万丈丹梯”等二十四景美不胜收。南部的三个月牙形海湾总长约12.5公里,沙质洁白晶莹,沙滩宽阔平缓;12条69公里长的防风林带,纵横交错,四季常青,素有“绿色长城”之称,环绕其间,使沙滩增添不少秀色,海面上海水清澈碧蓝,一望无垠,是一片可多层次,多功能开发的大型天然海滨浴场。区内古代兵戎故垒镇海卫古城雄风犹存,人文荟萃。奇特的地球物理景观——牛头山海底古火山口,潮退即现潮涨则隐,是一座天然的地质博物馆,周边的火山地质地貌群于2000年10月被评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更有葆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的畲族民俗民情。 隆教乡现辖11个行政村,全乡共有居民5384户,总人口23145人。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0.2人,2002年全乡社会总产值2386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8390万元,工业产值8740万元,农业总产值9650万元,人民人均纯收入3010元。 近几年来,隆教继续实施“建设滨海旅游城镇”的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以旅游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以港口建设为依托,对接厦门特区、中银港区、华阳电厂,建设沿海工业走廊,开发南太武高优农业示范区三大发展战略,把隆教建成九龙江入海口、厦门特区南岸的经济繁荣地带。 地理环境隆教畲族乡地处九龙江工业走廊的最南端,是漳州市南大门,出海口,紧邻南太武山风景区,同时又与厦门经济特区隔海相望,跟中银经济开发区隔山相邻,濒临祖国宝岛台湾省的金门岛,随着中银开发区进一步完善,九龙江工业走廊的形成,将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基础设施近年来,隆教乡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吸引外资,“筑巢引凤”筹资近5000万元,完成18公里长30米宽的滨海黄金大通道,省道201线贯穿全境,兴建3.5万千瓦输变电站,日供水1000吨的自来水工程,24公里长的旅游景点公路,5000门程控电话模块的邮电大楼,200吨级位的旅游专用码头等,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乡党委、政府正加快规划,筹集资金建设南太武森林公园及沿海旅游带的绿化工程,加强电力,通讯等服务项目的建设,为隆教旅游区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旅游景区隆教湾美丽的天然海滨浴场 隆教湾东起镇海旗尾山,西至白塘牛头山,长6公里余,整个海湾呈月牙状。海滩平缓宽阔,沙质洁白而柔软。湾内海浪轻拍,湾外波涛起伏。中国社科院刘天福教授以“位优、滩缓、沙佳、水净、岸长、温适、花奇、树多、景配、物丰”等十大优点的论证,确认海滩为“天下第一滩”,由于未受环境污染,水质清澈碧蓝,且浅滩甚宽,退潮时水深2米以内的宽度可达数十米,是建立海滨浴场,进行沙浴、日光浴,开辟跑马场、帆板冲浪等体育活动的天然胜地。据有关专家考证,隆教湾天然海滨浴场风光绮丽,气候宜人,可与国内著名的天然海滨浴场媲美,堪称“中国的夏威夷”。 奇特的地球物理景观——牛头山古火山口牛头山古火山口座落在龙海市隆教畲族白塘村东南。据考证,该火山口历经15次喷发,总厚度为178.5米,现在可看到的只是晚第三纪中段上部的最后三次喷发物,距今2460万年,古火山口形状似一个朝天的椭圆形喇叭口,开口处顶端直径50米,底部深3米、潮涨水淹,潮退口现。在古火山口及周围0.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火山颈、火山口、喷发相、溢出相等火山活动的形迹十分完整和清晰,地表上由岩浆形成的形态各异和灰色、暗紫色、紫灰色的玄武岩,特别是成片的六方柱状节理玄武岩,以及西瓜状、流纹、枕状节理玄武岩,呈奇特壮丽的景观。当风平浪静时,海面有如一面明镜,晶莹皎洁;当怒潮汹涌时,碧波白浪翻滚,犹如万马奔腾;当朝晖跃出海面或晚霞掩映岩礁村,反射出一片夺目金光,绚丽多彩,背面投影宛如海市蜃楼,神秘多彩。 2000年11月,全国首批地质公园评选在京揭晓,以我市隆教牛头山古火山口为主要景观的漳州滨海火山遗迹荣获国家地质公园称号。牛头山古火山口是一个火山喷发的遗迹,保存完好,可以开辟为古火山口博物馆。这里的山、石、大海、蓝天、沙滩和各种景观,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来到这里的人都有回到大自然怀抱的感觉,可以感受大自然的恢宏和奇妙,可以窥视地球深部的秘密,让人浮想联翩。 兵戎故垒——镇海卫古城卫城位于南太武山麓,鸿江之滨,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兵戎古城。明朝江夏侯周德兴于明洪武廿年(1837 年)建,其时卫辖六螯、铜山、玄钟(今漳浦、东山、诏安)三个千户所,近万兵力。根据《海澄县志》载:城长共八百七十三丈,城宽丈三尺,城高二丈二尺,筑女墙一千六百六十个,窝铺二十个,垛七哐百二十个,分东西南北四个门。现存墙基,四个门及城墙各一段,城外以海为壕,城下倾陡,城内有后山、鼓山、瞿山、昭山、仓山俗称五星山。城外还有酿酒桶头山、土地公山、状似七星散落卫城,合称七星落地。城南还有象鼻山和旗尾山。城南门有两重城门,内城门似“半月形”,称月城。门外有天门宫,宫庙已毁,尚存18尊石雕罗汉。城内有井九十九口密布于卫城之内,水质较优者为七星井与柳树井。城内还有“城隍庙”,终年香客不绝。镇海卫城纳长流之巨浸,会潮汐以奔趋。置身其中,祠、庙、亭、碑颇为壮观,思古幽情潸然而生,登城远眺,东海与南海交接的壮阔海域,岛屿绵邈,舟帆点点,水天一色,实是游览避暑之胜地。 南太武山素以“闽山第一峰”著称的巍峨壮丽的南太武山,海拔562米,与金门北太武遥相呼应,号称“姐妹山”。屹立太武山巅,俯瞰海面,百舸争流,浯屿、青屿、大胆诸岛尽收眼底;回眸西北,一水清流,列山竞秀,原野平坦,山脉、河流、田园、村舍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在漳籍海外侨胞的心目中,南太武山是故土“唐山”的象征,祖国的代名词,特别是南太武的“福兴寺”,四季香火不断,是海内外游子寄托家园感和归属感的“圣地”。 镇海角灯塔华东第一灯塔 位于隆教的华东第一灯塔,属于上海海事局管理。它采用GPS定位,射程24海里,站在灯塔上可以望大担、小担、金门等地区。灯塔平时民用,战时军用。其周围的山包上有多处军事设施。 旗尾山寓意深远的东海与南海分界处 位于区内镇海东门外的旗尾山,由大陆向海洋延伸,似一把利剑指向台湾海峡。因其山势走向恰与澎湖列岛和台湾最南端三点成一条直线,所以地理专家把这条直线定为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并把旗尾山作为这条分界线的标志。到旗尾山游览,不仅可以领略到东海与南海波澜壮阔的宏伟画面,还可到礁石群中拾贝壳、拾海螺、撒网垂多钓,别有一番情趣。 地方文化在隆教旅游开发区的范围内,新厝村全由畲族居民组成,红星村人口是由汉族和畲族组成。畲族人以狗作为图腾,延续至今,已经较少保留赋有民族特色的本民族风土人情。但两个村庄中的蓝氏宗祠仍保存较为完整。位于红星村的宗祠较大。红星村蓝氏宗祠单层石墙、红瓦,风格与当地民居相同,屋檐翘角上有古雕的龙,建筑为三进式,有一个小内庭。内保存有明清以来蓝氏族人当官的匾额,有康熙年间的文魁、乾隆年间的进士。由于新厝村完全由蓝姓人口组成,所以每年正月十八,凡是在前一年遇到过好事的人们在这一天都必须聚集于此,感谢祖宗和上苍的保佑,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每年立夏时当地畲族居民会蒸年糕,在糕面上印有五个手指印。农历五月二十七为畲族居民重大节庆日,那天当地居民会请来戏班在宗祠开锣唱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