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舟说唱 |
释义 | “龙舟说唱”是广东地区的一个著名的曲艺品种之一,始于清乾隆年间,是民间变木鱼歌腔调而创,始于顺德龙江,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职业艺人常持一只上端架着木雕小龙舟的长棍作表识,胸前挂一幅小锣小鼓,敲击节拍和唱,不用其他乐器伴奏。龙舟曲目有些以木鱼书改唱,有些是艺人自编自唱,内容广泛。“龙舟说唱”从出现至今已有260多年历史了。 龙舟说唱“龙舟说唱”又称为“龙舟歌”或“唱龙舟”,是流行于广东珠三角洲地区,主要是以顺德腔为正宗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始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60多年历史,相传为一名原籍顺德龙江的破落子弟所创。 演唱时艺人常持一只上端架着木雕小龙舟的长棍作表识,胸前挂一幅小锣小鼓,敲击节拍作间歇伴奏吟唱,其声腔短促,高昂起伏,诙谐有趣,极富现场感染效果。唱词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四句为一组。腔调简朴流畅,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宜于叙事抒情。内容则从古时神话故事、民间故事一直到现在时事新闻、时尚潮流几乎无所不包。但由于民间艺人识字不多,且多为口耳相承,流传下来的并不多。 龙舟说唱的道具—龙舟,一般长约60厘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一般是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形象,意为避邪,下层是十名壮汉,名叫“扒仔”,他们都正奋力扒龙舟。龙舟上面一般竖有两支小红旗,正反两面一般都写着“风调雨顺、国泰平安”等字。龙舟下方有块布衬托,意为水面。整个龙舟由一支长约1米半的木棍撑起,走村过户唱龙舟时,艺人便一手持龙舟木杖,同时扣着小锣小鼓,边吟唱边敲打。 佛山市顺德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水陆交通方便,商品经济发达,明代即有“岭南—壮县”之称。全区面积为806.15平方公里,人口108万人。 龙舟歌源远流长。《佛山历史文化辞典》认为龙舟歌最早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一名原籍顺德龙江的破落子弟首创。“龙舟”作为一种说唱艺术,从单纯的演唱叙事体裁到应用于社会宣传,它的演唱内容往往根据时势的需要而改变。 龙舟歌来源于民间。作为一种通俗的说唱艺术,其曲调和唱词与“木鱼”歌近似,曲目唱词也无所不包括。从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再到演唱当时所发生的事情,龙舟歌演唱的内容比较繁复。但由于民间艺人识字不多,且多为口耳相承,因而流传下来的曲目唱词并不多。 龙舟歌的艺术特点:1、广州方言、顺德腔演唱。其行腔,用音低沉而稍带曲折,往往以小锣小鼓作间歇伴奏,而且声腔短促,诙谐有趣,高昂跌宕,富有宣泄效果。 2、曲韵特点: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四句为一组。腔调简朴流畅,富有乡土气息,宜于叙事抒情。 3、龙舟歌在演唱到高昂急促之时,经常在一句中,一部分唱词像烧炮仗一样不断冲口而出,然后缓慢拖腔结束,声音洪亮、粗吭。 龙舟歌的突出价值: 1、民间文学价值:龙舟歌的曲目,部分来自艺人自编自唱,部分直接把木鱼歌书改用龙舟歌演唱,这类曲目以中、长篇为多,题材内容多样。抢救和保护龙舟歌,对民间文学的保护和发掘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 2、古典文学价值:龙舟歌的唱词中,诗歌创作的赋比兴手法被普遍地运用。长篇唱词擅于叙事抒情,修辞手法上多用夸张、讽刺、谐音、比喻、拈连。体裁有赋、韵文等样式,讲究押韵。凡此种种,不难看出其从古典文学中汲取了大量素养。保护龙舟歌,对推动古典文学研究有现实意义。 3、民俗学价值:走街串巷的龙舟艺人,在重大的民族节日或各种喜庆场合中最易觅见他们的身影,而此时他们的唱词往往是侧重于喜庆吉祥的。因此,龙舟歌蕴含着大量的民俗学信息。 4、音乐价值:龙舟歌行腔,用音低沉而稍带曲折,声腔短促,高昂跌宕而富宣泄效果。龙舟歌又是粤剧中的一个曲牌,保护龙舟歌对促进粤剧繁荣也有好处。 不过,时下年青一代价值取向转变,龙舟歌却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顺德地区目前懂唱龙舟歌者仅余四、五人,且尚未发现有主动拜师学艺的青年人,现急需采取有力、可行的保护措施,让龙舟歌能继续传承下去。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