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舟 |
释义 | 龙舟就是船上画着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外形特征词语解释当时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投身于岳阳汩罗江),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岳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龙舟”是做成龙形或刻有龙纹的船只。古代那些有“真龙天子”之称的帝王们,行走水路时一般都要乘龙舟。如“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穆天子传》),“上御龙舟,幸江都”(《隋书·炀帝纪》)。皇帝乘坐的龙舟,高大宽敞,雄伟奢华,舟上楼阁巍峨,舟身精雕细镂,彩绘金饰,气象非凡。南宋画院待诏李嵩画的“大龙舟”,即是一例。民间用来竞渡的龙舟和皇家龙舟不可比肩,一般都做得窄小狭长一些,以利赛事。用作竞渡的龙舟,其形制因时代而变化,因地域而不同。据载,旧时西湖上的龙舟,约四五丈长,头尾高翘,彩画成龙形;中舱上下两层,船首有龙头太子和秋千架,均以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剑、戟等“十八般武艺”和各式旗帜。尾有蜈蚣旗,中舱下层敲打锣鼓,旁坐水手划船。 各地特色苏州的龙舟分成各色,四角插旌旗,鼓吹手伏在中舱,两旁划手十六人。篙师执长钩立于船头,称作挡头篙。船头亭上,选面端貌正的儿童,装扮成台阁故事,称龙头太子。船尾高丈余,牵系彩绳,由擅长嬉水的小儿表演“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等节目。当代用来竞渡的龙船,形制比旧时简化了许多。船以色彩分赤龙、青龙、黄龙、白龙、黑龙等。船身、船上的罗伞旌旗等装饰,以及划手们的服装乃至船桨,都要求一色。湖北、湖南等地的龙舟短则七丈多,长则十一丈余,划动时有如游龙戏水。福建的龙舟,船首雕刻龙头,口能开合,舌能转动。贵州的龙舟由三只独木船联合而成,中间较长的一只称“母船”,船上有鼓手指挥,两边的两只船身稍短,称“子船”。温州各乡都有龙船,各庙宇设香官神,专管划龙船。每逢端阳节,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叫“上水”,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龙船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还要祭时官神,相传这香官神是喜欢玩弄人的小儿神,所以俗语说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划龙船地区内,都要出龙船费用,请划龙船的人吃酒,还要放鞭炮,设祭迎接,叫“摆香案”。 (现在这些习俗都没了) 龙船头各处大同小异。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形状较小,有的船身稍画上几笔龙鳞,亦无头无尾,但形状较大。每乡龙船,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船的话,也要用旗色区分标志。以温州南郊南塘河古老风俗为例,有的旗用蓝色,龙头、龙尾和船身都是蓝色,叫做“青龙”,相传四方只有东方苍龙七宿称龙,所以青是正色。这南塘河面,以莘塍为河主,所以莘塍东堂庙的龙船特别大,有十六档,船面有四十四人,叫大青,算是龙娘。其他龙船上水,必须先到东堂庙朝见,庙司事要赏给彩红,大青出来,各龙不敢和它竞赛,其余小的都叫青龙,其他黄色的叫黄龙。旗白的,船的颜色也是白的,俗称“白龙儿”。如是红旗,船身也染红色,叫做“红霓岭”等。因南言赤色,是水龙,性情急躁,所以改了个名,是避讳的意思。龙船中惟独没有黑龙,俗说乌龙是凶暴,也有说北方玄武是龟,爬得慢,不能斗生,故全温州没有黑龙船。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两龙相斗,争夺锦标,各乡河道,各行分段,自为一区,斗龙互不干涉, 因此有大龙地、小龙地之名目。 参加人数龙船人数,额定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称的“三十六香官”。如是小龙,船身十三档,划船的二十六人,船面管旗一,后梢二,唱神一,司鼓二,掌锣二,托香斗二,正合三十六之数。大龙有十八档,两旁划船的三十六人,加鼓、梢、锣、旗、唱神、托香斗六种执事十二人,就需四十八人。划船者穿衣,一船均依旗色。在苍南等地,则定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现在龙舟额定42人,划者十三六,前后梢各一,掌旗一,击鼓一,击锣一,唱神一,此四人俱站在龙舟中间。龙舟有十九档,坐十八挡,前方向空一档,龙舟在竞赛时不调头,而是人转身反方向坐。龙舟的鼓声很有节奏,转身的鼓声为密集点鼓。) 船面上,鼓在最中,两旁划的人要听鼓声,两头是梢桨,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语说:“鼓是令,梢是命。”锣是听鼓声的,也有鼓动的作用。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观众能够辩认,只有执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为了奉香官神,在竞渡中没有作用。 在全温州的划龙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带的龙船,最为出名。斗龙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进行,十里长途,往返二十里。如果顺潮而下,而中途潮涨,或者顺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斗到终点,不得停止。再加上没有换向转手,要一划到底,它的尾端设置梢桨,把梢两人,船头也有两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头龙时,这两人力捺龙头,与三十六把桨一齐行动,有加强速度的极大作用,途长水逆,风紧浪急,锣鼓声喧,喊声震天,真可谓英勇。 竞赛规则在乐清参加划水龙的住户,叫“水龙户”,一个水龙户的集体叫“水龙众”,水龙众的所在地叫“水龙地”。有的自然村甚至以这种划分作为举办某些公益事业或承担某些社会义务的独立单位。每年划水龙都有为首的人,俗称“首事”或“头家”,由水龙户轮值或拈阄推举。水龙户都按丁或按户出钱。参加划者都有补贴,如乐成镇每人每天一斤猪肉。凡水龙户有新婚,生头胎男孩、兴造房屋和中举授官以及科举废后的大、中学校毕业等喜事,都以水龙名义致贺。被贺的要有一条红绸或红布系于“龙颈”,俗语称“挂红”,而且还有“香金”和食品礼物。旧时陋俗,有些水龙,往往盗伐樟树或偷取“树坦”(木行)最长杉木,以致发生诉讼纠纷。在乐清县西,大的自然村都有好几只龙船,称“地团十只龙”或“南宅七只龙”。(乐清最大的龙舟赛事在北白象,每次都有上百只龙舟参赛-自发性质)如乐清白石镇的小隐湖,每年该日,全区有一百多只龙船汇合竞赛,并备有锦旗悬赏夺标,男妇老幼,观者如堵。有的地区,如瑞安马屿一带,不自制龙船,在端午以前,扣住江面上的运输船,用缆绞起来,当作龙船,按日给船户银米,三天后放行,如果头号胜,不但优待船家,酒肉丰盛,并且还有特别赏钱。但温州那些地处山区和半山区,多旱地,少水田,无河港的地方,端午无划龙舟之俗。 历史记载赛龙舟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旧唐书》中记穆宗、敬宗,均有“观竞渡”之事。《东京梦华录》卷七,记北宋皇帝于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其中有彩船、乐船、小船、画舱、小龙船,虎头船等供观赏、奏乐,还有长之四十丈的大龙船。除大龙船外,其他船列队布阵,争标竞渡,作为娱乐。宋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即描绘此景。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阁观龙舟,看御射监勇士跑马射箭。清代则在圆明园的福海举行竞渡,乾隆、嘉庆帝等均往观看。 也有的是游船式竞渡。如《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鷁首,浮吹以娱”,是划着龙船、摇船在水上奏乐、游玩。在《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龙舟六只,戏于湖中”。湖上有龙舟,只是画舫游船的一部分。 道州龙舟道州(湖南)龙船分为三类:1、金龙、黄龙、赤龙、白龙、青龙、乌龙。2、金虎、黄虎、红虎、白虎、黑虎。3、凤头称金凤头龙船。其中金龙最多,金凤最少。 道州龙舟的船头既具艺术特点,又具符号意味。外地龙舟只有清一色的“龙头”,而道州龙舟头除了龙头形,另有虎形、凤形和少量的猫形和鹰形。龙、虎|凤又分开口、咪口(闭口)两种形制,并且,龙又从颜色上细分为金龙、黄龙、赤龙、白龙、青龙、乌龙,虎也分为金虎、黄虎、红虎、白虎、黑虎,凤则有红凤(又称金凤)。不同形制、不同颜色的龙、虎、凤头的制作,雕刻精细生动,造型优美,极具工艺美术价值。 道州龙舟一直都有龙船下仔仔的传说,据说大龙船会下小龙船仔仔,小孩跟在后面去捡龙船仔仔,其实龙船仔仔都是大人买给孩子的端午节礼物,逗孩子开心,在过去,是一个光洋一只。解放前,有2位老师傅专门制作的。后来老人过世,这门手艺就快失传了。 制作工艺以下介绍的是福建省龙海市海澄镇豆巷村“闽南龙舟”建造的简要过程。 杉木和樟木是造龙舟的上好木料。造大龙舟,最困难的是寻找木材。要寻找25米长以上的整木,将其切分成5片接成船底,这样造出的龙舟才会坚固结实。这样的木材现在只能在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树头的直径必须在20厘米才能符合条件。 在闽南地区,龙舟通常是某个自然村的公共财产。水上人家有句俗语“一日造船,千日过波”,意即造出的船必须坚固美观,才能经受风浪,故造船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岸上人家建房,“礼路”丝毫马虎不得。钉船板犹如建房的“奠基”,还要举行“奠基典礼”,摆上供品祭拜。特别是在“点睛”这一重要环节,还必须举行隆重的仪式。 闽南龙舟的龙头是写意的、象征性的。龙舟的“龙须”是将金箔纸折成约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绑在一根对折的红布条上,象征“龙须”;将一块红布折成三角形,钉在船头,象征“龙舌”;将6条龙须等距离分布钉在“龙舌”上,这就成了“龙头”。 制船者在两侧船舷的船眼睛各贴上三根红布条加小方块金箔的组合,再钉上三根“目周钉”。从左至右,分别代表千里眼、顺风耳、妈祖婆。妈祖婆殿后佑护,千里眼、顺风耳在前观测,顺序不能改变。不仅是龙舟,再大的帆船也是这样钉的,有些帆船还会在船艉供奉妈祖婆神位。 这些程序完成后,该的村的老人在龙头前摆上“三牲”,持香对着龙头祭拜。然后,一村民手持香炉,绕着龙舟转了一圈。这意味着,将龙舟上的不洁之物驱走,龙舟变得圣洁而有灵气。随后,燃放鞭炮、烧金纸,仪式就结束了。 经过几名壮汉六七天的劳作,新龙舟完工了。之后,请村里地位高的老人身穿长衫戴毡帽,带领全村70多名壮劳力,到船厂“请船”。大家人手一桨,浩浩荡荡地将龙舟划回村里。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龙舟的丰姿就会出现在附近的江上。 相关赛事由来与发展传说,很久以前,邹圩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小蛇。这条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闪耀的鳞片。当鱼人把手触向鳞片时,蛇眼里闪着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怜。渔人顿生恻隐之心,抚了一下它的鳞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沟。谁知那九片鳞忽然落了,小蛇长身而舞,化为一条小龙。原来,它是一条上天的神龙,因触犯了天条,受玉皇大帝处罚,变成这模样,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锁─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闪耀的鳞。玉皇曾言:“这锁要打开,除非得到人的阳气。”刚才渔人无意中竟打开了小龙身上的千年枷锁。小龙为了感谢渔人,在水沟里不停地翻动,并从口里不停的喷出水来,灌注在小水沟里。慢慢地,小水沟变成了大河(也就是现在的邹圩清水河),河水为邹圩带来了五谷丰登。为了纪念这条神龙,人们把沿河的村子称为龙头寨,上龙首等村。在神龙升天这一天,也就是端午节举行赛龙舟,以示庆贺。 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我国各族的龙舟赛略有不同。汉族多在每年“端午节”举行,船长一般为20—30米,每艘船上约30名水手。苗族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龙船节”举行,船长约20米,宽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树挖成槽形,捆绑而成,中间是母船,两边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一长者任鼓头,一名男扮女装的小孩任鼓手。比赛时,炮声响处,各水手即按锣鼓节拍划桨前进。傣族是每年傣历6、7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泼水节”举行,每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引道手。比赛时,由一人敲锣指挥,水手按锣声节奏划桨前进。也有女子参与此项活动。 1984年,原国家体委决定将龙舟赛列为体育比赛项目,举办了“屈原杯”龙舟赛。 龙舟赛历史悠久,传入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1983年,我国首次派队参加龙舟大赛,一举夺得全部两项冠军。1984年国际龙舟大赛在香港举行, 有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新西兰、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澳洲、澳门、香港等16个队参赛。中国队又夺得冠军。 龙舟赛在我国南方地区开展的比较普遍,已形成一年一度的“龙舟节”。 目前龙舟已被纳入到2010年广州亚运会运动项目之一。 主要规则航道 根据河道条件,设男女400m,500m,600m,800m,1000m直道竞(可按当地条件变更距离)。 比赛应设在静水水域,航道是直的,起航线与终点线必须平行并与航道线垂直。 根据参赛队数及场地条件,设2或4,6,8条航道,每条航道宽度可按9m,11m,13.5m布置。 航道最浅处水深不得少于2.50m,航道内不得有水草、暗礁和木桩,航道外5m内应无障碍物。 器材 按各地传统龙舟式样规格制造,制作材料不限。 舵桨及划桨规格按各地传统要求制作。 附属装置 传统龙舟可按各习惯制作龙头和龙尾,并备有锣、锣架、鼓和鼓架等,另可带水标二个,预备划桨若干个。 队员 队员必须身体健康,会游泳,熟悉水性。 龙舟参赛队员为25人。 每队设队长一名(运动员兼),比赛时必须佩载标志。 每队登舟比赛队员为23人,包括:舵手、锣手、鼓手各1人,划手20人。 每队替补队员2人。替换时需经裁判员验明资格,并于检录登舟前替换完毕,登舟后不得替换。 赛舟规格小龙舟 根据中国龙舟协会竞赛规则:(暂没统一标准,一般比赛要求) 龙舟长度:12米(由龙头至龙尾) 船身长度:9.6米 龙舟宽度:96厘米(中舱最宽处) 龙舟重量:不设统一标准。(唯要求同一赛事所用之最重龙舟与最轻龙舟差距不超过5公斤) 著名运动员世界冠军-顺德龙舟队 顺德男、女龙舟队分别成立于1983年和1985年,曾多次代表中国出征香港、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区和国家参加世界大赛,顺德龙舟在全国和国际性重大比赛中共获得60项冠军、18项亚军、5项季军。在1994年代表中国参加第一届亚洲龙舟锦标赛获得四项金牌;1995年代表中国参加第一届世界龙舟锦标赛获得7项金牌;另外,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第一次比赛就包揽了民运会龙舟六个项目中的四金二银,实现了广东代表团在民运会上奖牌“零的突破”,在200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五金一银的好成绩。在2005年在德国举行的世界龙舟进步赛上,代表中国获得7金1银的好成绩。 俄罗斯老虎龙舟队 俄罗斯老虎龙舟队是一支国际知名的龙舟队伍,曾多次来到中国参赛。并曾于2005年天津国际龙舟邀请赛上夺得冠军,让人印象深刻。在2009年武进国际龙舟赛上,一举夺得500米直道竞速比赛的冠军,并以一分之差获得总成绩第二名,他们所代表的欧洲式划姿,更是给让国内的龙舟队伍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龙船节日造龙船也不只是为了竞渡。如贵州黔东南和湘西一带苗族同胞的“龙船节”,所做的龙船就不是为了竞赛,而主要是为了乘坐龙船游村串寨,会亲访友。 龙船下水前,先由歌师唱吉祥祝福歌,祝愿龙船一路顺风。每条船上都有一位“鼓头”,由全寨推选出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坐于龙颈击鼓发令,主持船上活动。龙船过寨,鸣放铁炮传告亲友,岸上报以“接龙”鞭炮,亲友遂上前向船上的人敬米酒,并将鸭、鹅、彩绸等礼品挂于“龙头”。龙船靠岸,水手们将糯米饭团和菜肴放在船帮上就餐,不用碗筷。妇女、儿童这时纷纷前来“讨路边饭”,据说吃了龙船上的食品能消灾避难。龙船形制精巧美观,龙身由一只母船和两只子船捆扎而成,叫做“子母船”,皆为独木镂空。龙头约长两米多,用水柳木雕刻,装有一对一米多长的龙角。因龙头着色不同,分为青龙、赤龙、黄龙等。各寨为了保护龙船,还专门建有“龙篷”。龙船节从农历五月十六日开始,具体节期各地各寨略有不同,只要全寨薅完秧,本寨龙船即可下水,历时三天左右。在广东水乡,龙船出游时,家家送米酒给划船的人,并由老人为龙点眼,然后才下水游去。游完后,龙头供奉在龙王庙,船身埋入河床沙泥中,第二年挖出来再用。傍晚,村民们还要烧一大锅“龙船饭”,不管什么人都可以食用,以广结“龙缘”,遍得“龙福”。 龙舟说唱艺术形式“龙舟”说唱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岭南俗文学简史》(叶春生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版)称其“产生于明代末年或更早,盛行于清中叶以降,是粤方言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歌谣之一。”其来源有多说,主要有二:一是由顺德龙江一破落户子弟通过改变木鱼歌腔调始创而来;二是由人们在端午节赛龙舟时向龙王爷口唱消灾纳福、驱邪保境的颂词演变而来。珠江三角洲广大城乡曾分布有大量职业或半职业民间艺人,全为男性。龙舟歌为徒歌清唱,职业艺人常手持一支上端架有精致木雕小龙船的长棍为标识,胸前挂一副特有的小锣小鼓敲击节拍和唱,不用乐器伴奏。艺人多在茶楼,乡渡和分村大榕树下卖唱。 龙舟唱词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四句为一组,上句辙韵自由,下句必须押韵,有起式和煞尾。曲调生动通俗,形式灵活,格律自由,腔调简朴流畅,富有乡土气息,抒情叙事均宜。走街串巷沿门卖唱的艺人多唱吉利颂词式的短篇,固定设点卖唱的艺人则多唱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中长篇。流传于世的龙舟专集有《龙舟歌》(省港五桂堂编,广州光复中路、香港文武庙五桂堂版),收入《风流佳话》、《三戏宣王》、《烧衣何文秀》等龙舟40多首。 说唱曲目龙舟歌的曲目,部分来自艺人自编自唱,部分直接把木鱼歌书改用龙舟歌演唱。中、长篇作品题材内容多样:有神话、传说、寓言类,如《八仙贺寿》、《金星戏窦》、《仙姬送子》等;有历史故事类,如《昭君和番》、《王允献貂蝉》、《凤仪亭诉苦》、《大闹梅知府》、《霸王别姬》、《蒙正谢灶》、《贵妃醉酒》、《三聘孔明》等;有爱情故事类,如《西蓬击掌》、《金桥问卦》、《柴米夫妻》、《云英问病》、《桃花送药慰相思》、《杨翠喜忆情郎》等;有慨叹人生坎坷类,如《老女叹五更》、《赌仔回头金不换》、《怨嫁迟》等,有描写社会问题类,如《东兰返村》、《朱买臣得志》、《碧桃锦帕》等;还有娱乐性、知识性一类,如《七夕赞花》、《解携篮》、《花木思娇》等。 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以龙舟作宣传,时称“社会龙舟”、“政治龙舟”,有《缫丝女自叹》、《广东禁赌纪念歌》、《庚戌年广东大事记》等曲目。具有即兴创作才能的艺人,还常把一些讽刺社会陋习、贪官污吏丑闻,以及当时社会发生的事情和时事新闻,即时编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创作过《甘竹滩上抒豪情》、《喜笑扬眉》、《白衣人影》、《石台佳话》、《财礼夫妻》等一批较优秀的现代题材龙舟作品。对龙舟歌也作过一些改革探索,如原只由男艺人演唱改为有女演员演唱,原只有单人演唱改为双人对唱及群口齐唱,并尝试添加小乐队伴奏等。龙舟歌也出现过“龙舟棋”、“龙舟德”、“龙舟宁”、“龙舟会”等一批在唱腔、鼓点各具特色的民间名艺人。80年代以来,由于人民生活的改善,群众文娱生活多姿多彩,只有一种基本腔调的龙舟歌便日渐少人演唱了,职业艺人也不复多见。 东莞龙舟风俗龙舟是龙文化的一分支,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有很多独特的风俗,一直流传下来。龙舟节(和端午节联系在一起)是和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间节日一样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原先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种行为方式,现在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甚至超载国界,流传到外国了,可见其影响范围之广,影响力之深远。屈原泉下有知,也含笑九泉了。进入农历五月,莞邑大地龙舟锣鼓之声已不绝于耳,此起彼伏。因为此时各地都举办龙舟赛。这时万众欢腾,万人空巷,任何的文化娱乐活动的规模在她的面前都显得逊色了。不论男女老少,本地外地,倾巢而出,一睹赛龙舟的盛况,连学校也调整课时,让孩子们有时间到现场观看。欢乐的儿童唱着“扒龙舟,跳龙头,买斤猪肉煲莲藕,大只麻虾点油”的儿歌,街头巷尾,一片欢腾。新龙船下水这天,最为热闹。凌晨天未亮,村里的青壮年就划着龙船,燃响鞭炮,敲起锣鼓,去庙头南海神庙拜神去了,祈求太平盛世,风调雨顺,老少平安。全村人都去聚餐。村前的地头里,架起炉灶,生起柴火,大家自动出人出力,忙这忙那,劏鸡杀鸭,拔毛洗菜,大鱼大肉搞出丰盛的九碗头。大家围坐在一起大快颐朵,热闹非凡。任何一个民间节日,都没有这个排场。规模之大,涉及人数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新龙船下水,还有烧猪分,凡是有捐款的人的都可以分到。虽然烧猪肉每天都可买到,但这种烧猪有着特殊的意义,神圣无比,手捧烧猪肉,无比自豪高兴,皆大欢喜。还有邻村友好世谊送来的金猪饼食,以示祝贺。 附近的村子,各有各的龙舟节(乡人叫“龙船景”)时间互相错开,避免日期相同。有的龙船景“扒标”即竞赛,有的“趁景”即不竞赛龙舟游龙嬉戏,庆贺节目。如果是扒标的话,那可热闹了,龙船上的健儿,个个象座铁塔,腰圆背粗,力大无比。一声令下,赛龙如离弦之箭,水花飞溅,力争上游。沿岸观众呼声震天,喊声雷动。现在的赛程较短,只几千米。听老人讲,以前的赛龙船要转几大圈,划上几个小时,拼体力,拼速度,拼智慧。一场龙舟下来,虎背熊腰的青壮年人,都像散了架似的,手脚麻痹。跳龙船头的人是全船的指挥,要灵活机动,多谋善变,指挥得当。打锣鼓的人要节奏明快,铿锵有力,鼓舞士气。最关键的部位是划头位的人,人称:“扒头桡”他们是全船力气最大的人,指挥着全船的节奏去划,能够当上扒头桡的人是很光荣的,船尾掌舵的人也丝毫不能怠慢,他掌握着龙船的方向,稍有疏忽,变铸成大错。所以赛龙船是集体运动,一定互相配合,齐心协力,方能取胜。 前面讲过如果是新龙船下水,或某村的龙船景,必定大排筵席,宴请宾客。村里发出请柬,邀请世谊友好,同姓宗亲赴宴。他们会划着龙船,船上坐满了应邀而来的宾客,带来礼品,共叙友情。此刻的龙船,成了友谊的使者,感情的纽带。有时新龙船从某村经过,如果村里人有这条龙船的亲戚好友,便会自动带上礼品,在龙船标(一块布)写上对方的姓名,赠送给亲友,以示祝贺。受礼的龙船,缓缓靠岸,鸣炮,拱手作揖,其情其景,十分威武。有的村子在龙船景时,发出请柬,邀请世谊友好的村子来助兴,被邀请的村子会自发组织一批人。不论大人小孩,划上龙船,满满的一船人,来到该村的和面上游龙,还会受到盛情接待,他们都成了友谊的使者,增进双方感情。村民们广邀亲朋好友来庆贺,宰鸡杀鸭,裹粽赠送,家家户户高朋满座,不亦乐乎。哪户家人来的客人最多最体面;反之,脸上无光了。趁龙舟佳景,宴请亲朋,共话桑麻,浓浓的乡情化作一道美丽的彩虹,长留在人们的心里。 乡亲们把赛龙船看成是和生命一样重要,训练时挑选全村最健壮的村民,冒着酷暑烈日,不怕日晒雨淋,都想争取个好名次。倘若旗开得胜,飞龙第一,划手们便受到凯旋英雄式的待遇。犒赏三军,大排筵席,一醉方休。大家吐气扬眉,滔滔不绝,共庆凯旋。 划龙船有些禁忌,就是不准妇女登船,更谈不上划龙船了。有时龙船从桥下划过,桥上也是不准妇女走过,否则视为不吉利。这纯粹是封建思想作祟,重男轻女。所幸的是,这种风气近年来有所改变,还组织女子龙船队,妇女们飒爽英姿,和男人一样赛起龙舟,男女平等,吐气扬眉。 源远流长的龙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独具魅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千百年来,时代相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特有的风俗习惯十分有趣。今天,划龙船已成为一项强身健体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冲出国门,为国争光。喜看东邑大地,龙舟鼓声,催人振奋,水上蛟龙,奋勇争光,齐心协力,共绘美好宏图。 福建龙舟历史福建背山面海,境内江河纵横,一千多年前民间就盛行龙舟竞渡。竞渡活动在端阳节前后,一般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至初五达到高潮,亦有个别地方把竞渡活动提前或延至中旬之后。龙舟的船、桨、舵均用杉木制作,颇为考究。船首安装木雕龙头,船身漆绘颜色鳞片,以色名舟,有白在、黄龙、红龙、蓝龙、绿龙等,船身长短,划手多寡,因地而异,划法有站、坐两式。 据《福州地方志》载:公元927年闽王王延钧(鏻)曾于端午日,“浮采舫数百于西湖,每船载宫女二三十人,衣短衣,鼓楫争先。而自乘大龙舟以观”。《八闽通志》载:南唐保大十四年(956),汀州刺史提倡郡县村社端午节进行龙舟竞渡,给参赛者发绸缎,优胜者赏银碗”。宋代,从福州郡守程师孟题诗中,可见一斑。诗云:“三山缥缈蔼蓬瀛、一望青天十里平,千骑临流搴翠幄,万人涌道出重城,今差□□横波阔,飞跃鲸鲵斗楫轻。且醉尊前金激滟,笙歌归去月华明”。明代谢肇淛《西湖观竞渡》诗中得见盛况,诗云:“一曲湖如镜,轻舟隐菱荷,况当放艾节,共听采蓬歌,櫂影群龙戏,涛声万成过,楫飞睛散雨,鼓急水惊波,藉草红裙密,呜榔锦袖多,战酣残暑失,酒醒晚风和,胜事追河朔,英魂吊汨罗”。即使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端午竞渡亦未停止,如清顺治三年(1646),“五月竞渡,百姓怕多事不敢作乐,而平国公郑芝龙率兵营官兵于西湖斗龙舟”。 民国初期,每逢端午节,各地民众仍自发进行龙舟竞渡。民国22年(1933)教育部通令全国提倡龙舟竞渡后,有关部门始时有组织竞赛,民国35年(1946)6月4日,省立福州公共体育场在福州南台(从亚细亚码头至第一码头)举行各界龙舟比赛大会,有30余支龙舟队参加角逐。下洋队获第1名,帮洲队居第2名,沿江两岸观众达5万余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全省各地龙舟竞渡甚为活跃,南安县水头、石井一带在举行龙舟竞渡的同时,还结合进行“水上捉鸭”游戏。1952年,松溪县举办龙舟赛会,以庆祝土地改革胜利,有9艘龙舟参加竞赛,县长卫慎之坐舟击鼓指挥,观众云集松河两岸欢呼胜利。同年端阳节,龙溪、平和、南靖、海澄、长泰、华安等县有103艘龙舟在石码镇进行友谊竞赛,这是龙溪专区(今漳州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龙舟盛会。1953年起,这一传统活动,由各级体育部门组织。福州市在闽江举行首届市级龙舟比赛,有352名运动员参赛,两岸观众达5万多人。这一年,受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回厦门亲自监造10艘龙舟,要求集美学校的师生和当地村民开展划舟技术的正规训练,并为龙舟竞渡兴建一座比赛池。1956年他又在学村海边兴建一座长100米、有8至10条划道的龙舟竞赛池。该学村自50年代中期以后,凡端午节均举行龙舟竞渡,四邻城乡群众云集海滨观赏比赛。 “文化大革命”期间,划龙舟被列为“四旧”而中止。70年代末,全省各地龙舟竞渡逐渐恢复。进入80年代,这项传统体育活动又有新的发展。1982年12月,龙海县角美公社为欢迎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在该社召开,特组织20艘龙舟为代表进选取表演赛。1984年,国家体委将龙舟竞赛列入体育正式竞赛项目后,福建城乡龙舟竞赛更为活跃。三明、漳州、上杭、漳平、罗源各县(市)都造新船组织竞赛。全村只有3000余人的福州郊区浦下村即新造龙舟18艘,平均每180人就有一艘。所有新造龙舟,一般能根据全国竞赛用舟的统一标准(长15米,宽1.1米)建造。同年9月,浦下村男子龙舟队代表福建首次参加在广东佛山举行的全国第1届“屈原杯”龙舟赛,获得亚军和精神文明奖。 1985年端阳节,各地参赛的龙舟3000余艘,男女运动员40万名,观众达400余万人次,龙海县石码镇还把龙舟竞渡与城乡商品经济交流会结合起来。是日,他们不仅组织12个乡(镇)的龙舟队参加竞渡,而且利用龙舟盛会,开展城乡物资交流,营业额达到40余万元。同年7月2日,福州浦下男子龙舟队和鼓山女子龙舟队,参加在湖北宜昌举行的全国第2届“屈原杯”龙舟赛,双获第3名。1986年,省龙舟调赛在福州举行,马尾、浦下、江边、远东、江中、祥谦等队参加,祥谦队获第1名。同年7月25日至28日,日本举行“长崎龙舟选手赛大会”,祥谦队作为福建省体育代表团福州市龙舟队应邀参赛,获800米直道竞速表演赛第1名和选手赛决赛第2名。与此同时,新加坡龙舟队来闽访问,在福州西湖与福州龙舟队进行友谊赛,主队获胜。从此,神州体育瑰宝——龙舟,开始走向世界。 1987年3月,福建省龙舟协会成立。此后,龙舟竞渡列入各级体委竞赛规划。6月1日,福州市与美国福州三山联谊会在福州举行首届“三山杯”龙舟赛,有闽侯、永泰、长乐、连江四县和福州仓山、台江、郊区、马尾四区8支龙舟队参加,永泰县和福州郊区女子龙舟队作了表演赛。9月至13日,全国龙舟协会和省龙舟协会等单位在厦门集美举办“嘉庚杯”国际龙舟邀请赛,澳大利亚、日本、澳门和广东顺德、福建、厦门等龙舟队参加比赛。顺德队获第1名,福建队获第2名,厦门队获第3名。是月,全国在四川乐山举行第3届“屈原杯”龙舟赛,福州郊区浦下男队和鼓山女队参加,双获第4名。浦下男队因不服裁判,在发奖会上,故意摔毁划桨和纪念品,受到停止二年参加全国龙舟比赛资格的处理。 浙江省长兴县洪桥镇洪桥村龙舟龙舟也叫水龙船。早在原始社会,长兴便属吴越氏部落,先民们就以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凡小孩出生,必绣龙纹身。因是水乡,家家枕河,户户临水,河多路少,船就成了必需的交通交通工具。先民们出于对龙的崇拜,将其形象绘于船身,于是就出现了龙船的雏形。到了战国末期,吴国日趋强盛,疆域不断扩大,终跟楚国接壤,吴楚文化开始碰撞交融,楚地为凭吊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的迎龙船活动就顺理成章地传入长兴洪桥等地。划龙舟是一种民间的习俗活动,相传,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纪念战国时期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人们在汩罗江上划船向水中抛洒粽子,之后经过流传演变,形成了划龙舟的习俗,并在许多地区流传开来。当地龙舟在解放前活动已较活跃,解放后继续发展,每年都有划龙舟活动,龙舟经过的村镇里家家户户都积极响应,纷纷捐献财物以表支持。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时,龙舟被称作“四旧”而禁止活动,到80年代初又开始恢复,流传至今。 扎龙舟前,人们选定地点后,放礼炮,敲锣打鼓,龙舟扎制成功后,于农历五月初三、初四下水,初五到初七,龙舟在各村河道内行驶,收取村民资助的财物,龙舟行驶有一定线路(本地龙舟有一个约定:不得划过东面小梅山图影桥),不能遗漏一个停靠点,如果本龙舟船员在某村有亲戚,则龙舟在此地会多绕一圈,称作“打圆形桩”,此时会有较大额的财物收取。龙舟两边各有两只船,称“把滩船”,专门负责收取和存放村民资助的钱物。一个班子的人员均为男性,大型队伍8人,小型队伍6人。伴奏乐器分配情况:锣鼓2人 、 撑刀(掌舵)1人、坐艄1人(需本村有名望者)。农历五月初八,村民进行“谢龙王”活动,地点为扎龙舟的地方。其步骤是:先在龙舟下水处将船沉没,再打捞上岸,搬至“谢龙王”处,在场地上放桌子两张,将龙头朝南放置(用凳子架高),两边各放两把桨,“艄旗”放在后面。桌上放置猪头、鸡、活鲤鱼(用完放生),供村民朝拜。传说,新婚夫妇若在朝拜后用红布裹好龙王太子(人工制作小孩模样,划龙舟时放于船内)并接走,来年可降生男孩。最后,人们当场将龙舟烧毁,整个过程称“谢龙王”。 龙舟照片大集合图书信息书籍信息书 名: 龙舟 作 者:杜达罗 出版社: 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8月 ISBN: 9787535950888 开本: 16开 定价: 10.00 元 内容简介《龙舟》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共分去七章,主要介绍了龙舟的历史,龙舟、粽子与端午习俗,我国各地龙舟造型和竞渡形式,龙舟竞赛的器材,龙舟竞赛的基本技术,走向规范化、国际化的龙舟竞赛以及龙舟文化。 作者简介杜达罗,从事水上运动40余年,参加过4届全国运动会,在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双人赛艇和八人赛艇两项第三名(任舵手)。后任广东女子赛艇队教练,在1975年第三届全国运动会上,带队夺得八人赛艇冠军。1981年任广东省帆板队教练,带队参加全国苜届帆板锦标赛,夺得男子三角绕标赛第一名,女子长距离赛第二名。1985年任广州航海俱乐部副主任,1992年任主任,曾培养出多名轻量级赛艇世界冠军。2000年退休。 1965年开始积极参与广州龙舟活动,1985年厂州市龙舟协会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了4届秘书长,参与了多届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的筹备工作,并出任总裁判长。 小说人物著名心理悬疑小说家蔡骏笔下的人物,是《旋转门》中的男主角,喜欢春雨(《荒村公寓》《地狱的第19层》《荒村归来》《旋转门》)。 图书目录第一章 龙舟的历史 一、我国龙舟历史悠久 二、龙舟运动源远流长 三、龙舟的起源 四、端午龙舟竞渡与屈原 五、龙舟竞渡与造船 六、赛龙夺锦的趣事 七、我国少数民族的赛龙舟活动 八、“老外”也有龙舟赛 第二章 龙舟、粽子与端午习俗 一、端午节的由来 二、端午节的习俗 (一)插菖蒲、艾草与佩香囊 (二)悬钟馗像 (三)扔灾 (四)游百病 三、广州端午的传统习俗 四、亚洲部分国家的端午习俗 (一)韩国 (二)日本 (三)新加坡 五、我国端午的粽子 六、“老外”的粽子 (一)日本 (二)越南 (三)泰国 (四)墨西哥 (五)印度尼西亚 (六)新加坡 (七)哥斯达黎加 (八)马来西亚 (九)菲律宾 (十)秘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