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眼木雕 |
释义 | 龙眼木雕是福建木雕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也是我国木雕艺术中独具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因其使用的雕刻材料是福建盛产的龙眼木而得名。龙眼木(即桂元树)材质坚实、木纹细密,色泽柔和,老的龙眼树干,特别是根部,虬根疤节、姿态万状,是木雕的好材料。龙眼木雕在清代已有发展,主要产地由福州发展到莆田、泉州、惠安等。引 表现题材龙眼木雕的表现题材多为古典的老翁、仕女、仙佛、武士等,并以雕刻寿星、渔翁、弥勒、达摩、仙女等人物见长。草虫、花卉、果盘和牛、马、熊、狮、虎及金鱼、仙鹤等也是龙眼木雕常用的题材。 艺术派系福州主要有象园村的柯派(柯世仁)、大坂村的陈派(陈天锡),雁塔村的漆器派(王清清)。福州三派由于雕刻技艺一般是家族世代相传,生产制作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他们最初的雕刻材料主要是樟木、楠木、红木及杉木等,雕刻内容多是寺院的佛像、庙宇的柱头、栋梁和神龛,以及桌、床等日用家具的花饰雕刻。 至清代乾隆年间,福州雕刻名手孔氏帅先采用了硬质山茶树根,因势度形、稍加雕凿,再配以手足制成别具一格的天然根木雕工艺品。独立的木雕工艺品的出现,使木雕艺人们从庙堂走向民间,并逐渐形成了木雕专业的队伍。由于适宜雕刻的天然树根不易取得,大坂村的艺人陈天锡采用当地盛产的龙眼木材(即桂元树),用其根部或节疤,雕刻成天然根状,或以香火烙成腐蚀疤节,再刻成人物、飞禽、走兽等。后来象园村的艺人们也随之普遍使用起龙眼木进行雕刻,从而形成福建特有的龙眼木雕工艺品。象园派不但精于景物的设计布局,还运用机械原理,使作品能够活动从而增加了作品的情趣和意境。当时大坂派还创造性地采用骨、玻璃来制牙、眼、装配在龙眼木雕人物动物上,使作品富有生气。雁塔派比较擅长雕刻图案花纹以及和漆器相结合的浮雕花乌作品,作品构图错落有致,装饰性强,丰富了福州的漆器装饰技法。. 雕刻工艺龙眼木雕以圆雕为主,也有浮雕、镂透雕。作品经打坯、修光、磨光、染色、上漆、擦蜡、装牙眼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打坯方式尤为特殊,最著名的术语称:“五头抱一头”即膝盖头、手腕头、两肩膀头和头部都挤于一块的姿态,这是刻小件作品的特征,是放在一个近80厘米木墩上,用脚板挟住加工件,抡杆下刀的。雕刻大件作品时,通常使用斧头砍劈出坯,熟练的技工有“一斧抵九凿”之功,即几斧就能砍出作品的动态轮廓。 龙眼木雕造型生动稳重,布局合理,结构优美,既有准确的解剖原理,又有生动的夸张变形。刀法上既有粗犷有力的斧劈刀凿感,又有浑圆细腻娴熟的刻画。人物形神兼备、衣纹流畅、富有不同的质感。产品色泽古朴稳重,具有“古董”之美。 收藏价值收藏清代龙眼木雕是一项前景不错的投资,但是审度其艺术价值和刻工是否精巧。当代名师家的龙眼木雕代表作品,同样有收藏价值,也身价不菲,而且名家的赝品木雕大量充斥收藏市场。所以,收藏名家名师的精品时,如能让藏品与作者合影,作为佐证。 龙眼木雕的收藏价值在于它以天然逼真取胜,以人物为主,也有鸟兽花果,木材经磨光打蜡,近似红木,显得古朴、稳重、大方、精美。主要产地有福州、泉州、惠安等。 龙眼木雕艺术家龙眼木雕艺术家——柯世仁 柯世仁清末福建木雕艺人。福州象园村人。为龙眼木雕“象园派”名匠。“象园派”又称“柯派” 。柯世仁擅于根据黄杨木、红木、竹子等不同材料的性能,运用劈、削、雕、剔等刀法,随心所欲,雕成风格各异的各种作品。柯世仁善于集前辈艺人传统技法的大成。他最善雕刻古代人物等圆雕作品,作有“射猎图”、“普贤像”、“达摩”、“观音”和“铁拐子”等诸雕像。 龙眼木雕艺术家——陈天赐 陈天赐清末福州木雕名匠。福州大坂乡人。幼年学艺于柯传钟。善雕仙佛,亦宜花鸟。刀法取大块劈削,作品粗犷有力,风格淳朴,以传神为旨。长期研究龙眼木雕。他创造的龙眼木雕人物,装上骨制牙、眼、染成褐色,使人物更为生动,盛行一时。为“大坂派”木雕奠基人,故大坂派又称“陈派”。 技艺特点福建龙眼木雕盛产于福、厦、漳、侏等地,其木质坚实,木纹细密,色红.老龙眼木树干,特别是根部,奇形怪状,为雕刻之良才,木雕艺人常利用它的根部及曲折疤节,因势度形雕成各类人物、鸟兽,造型生动稳重,结构优美,既符合解剖原理,又动人夸张,刀法上或斧劈刀凿,或细腻刻画。 作品一般以圆雕为主,还有浮雕、镂透雕,题材大多为古代的人物,又以老翁、仕女、仙佛、武士等见长。这些雕刻人物,或坐或立,或跪或卧,动作丰富,神态迥异.尤其是挺着滚圆肚子且双手打呵欠的“探手弥勒”和头隆突圆、额广耳大、长眉厚唇笑眼眯眯的“寿星”成为传统型产品的代表作。 龙眼木雕比之其他木雕不同之处在于雕刻完成之后搓磨至浑圆光亮,再经绿矾水浸泡成棕褐色,干后薄上生漆.装上牙眼(即在人物、动物上装配骨制牙和玻璃眼珠),再多次擦蜡,即成光亮精美的木雕工艺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