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龙津桥
释义

舒城县龙津桥

概述

龙津桥位于舒城县城关镇南门外的南溪河上。南溪又名鸥溪,古称龙舒水。过去这里河道宽阔,水量充足,航运发达。给东西水运带来方便,但也给南北交通造成阻隔。大约在南宋时期此处就建有渡口,舒城人为纪念北宋大画家李公麟,称此渡为“龙眠古渡”,北岸还有“公麟巷”。地以名人传,在此渡口处架桥也就声名更高了。

由来

据万历《县志》记载,南门石桥始建于明代。“嘉靖中知县尤时雍初建石桥,后复倾圮,数年以来素欲建桥而未有主者,万历中知县陈魁士始建。”据“艺文志”存录当时庐州太守叶逢春所撰《舒城县新建龙津桥记》所载:“桥锁河流,状之若龙”,故有龙津之命名。

龙津桥于明万历七年在旧南桥址上所建,原为十三垛平铺石板桥,清初为战火所毁。太平天国时朱六驻舒,为除连年水患,发动民工治水,遂改道七里河(今杭埠河)南溪因之变窄,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县令萧仁丙主事,筹资仿明代形制重建龙津桥。重修的龙津桥比原桥短,为一花岗岩平铺石板桥,宽3米,六垛五孔,总长40米。桥垛高8米、宽5.5米,东西直向排列,垛延伸部分呈船首形,每垛间平铺七根石条,接头处依托斗拱。桥的整体设计合理,结构严谨,工艺精良。别具一格的桥垛造型,既能分洪排浪,又美观大方,令人叹为观止。宣统元年(1909),于桥之南首建一桥亭,额书“龙津桥”三个大字。亭内立碑刻四块,有当时本县文人张大年撰写的《重修龙津桥碑记》及捐资人的姓名,现仅存残碑两块。

保护

1982年,舒城县人民政府接受文物部门的建议,拨专款对龙津桥进行了维修,并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建成的龙津啤酒厂,就是以此桥命名的。

站立古桥之上,朝看东方紫雾,晚看西山流霞,两岸绿树翠竹,南溪河在古朴、别致的龙津桥映衬下更加美丽。

海丰县龙津桥

龙津桥位于海城东侧龙津河,为东西向。东侧桥引40米,全长80米。桥面宽7.5米,桥高7.5米。除两头桥墩外,中间设桥墩四个,桥而护以栏杆。

龙津桥原于明代天顺七年(1463年),海丰县令[胡广]修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桥毁,邑人姚恭、苏炤、吴志高等架木以渡。崇祯十一年(1638年)桥又毁坏,县令[李炫]重造,翼以石栏,首尾立坊,刻示其上,禁民搭栅铺以防火灾,后又毁坏东桥坊。曾多次重修桥墩,桥面。首尾桥坊均题刻著名人士对联。

龙津桥现仍为当地的交通要道,每日人流络绎不绝。

永春县龙津桥

位于福建省永春县东岳庙西面,又名东岳桥。北宋庆历元年建造(一说嘉定年间建造)。清雍正八年,知县周于仁主持重建,由举人郑梦馨、监生郑元握主持建桥工程。该桥2台1墩2孔,总长17.7米,宽4.1米。永(春)仙(游)公路修建时作为公路桥梁使用,是城关向东通仙游、莆田、福州公路上的桥梁之一。1987年,由侨属捐资改建,将原桥炸毁,在原桥址建造2台1孔,单孔跨径10米的腹式石拱桥,长22.5米,桥面宽16米,改名东门桥。

德化县龙津桥

位于德化县城关西门外浐溪上,原来是木桥,名广济桥。北宋熙宁年间建造。南宋庆元年间改名旌贤桥。绍兴年间,知县事李嵩重建,有13孔,改名李公桥,俗称西门桥。清康熙十九年,王钦祖募捐主持建成木桥。民国24年,华侨苏献杯、林书情、陈节侯、涂友冬等捐款把它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2台3墩4孔,跨径12~14米,长54.4米,宽5.3米,高6.3米。1977年,德化县公路段再将桥面扩宽至12.6米(行车道9.3米)。该桥是晋(江)永(安)公路在德化境内的一座重要桥梁。

安溪县龙津桥

龙津桥位于福建省安溪县城南街(今大同路)与蓝溪溪岸交汇处,即古黄龙渡,后称龙津渡。龙津桥和上游的凤池桥(现为安溪大桥),历史上关系着蓝溪两岸的盛衰。旧《县志》载:“建两桥,邑人物始盛。”

据旧《县志》载:(南)宋绍兴八年(1138),县令倪察始作浮桥。庆元间(1195—1200),知县赵师戬建石址木梁。至嘉泰二年(1202)始成。长六十六丈,覆以屋。绍兴二十一年(1151)起,朱熹任泉州府同安县主簿兼领学事五年间,多次游览安溪县名山胜景,曾搦管标题“清溪八景”,其中有“龙津夜月”一景,即指龙津渡和龙津桥。

后屡圮屡修,至乾隆(1736—1795年)初桥圮,以后未再造。1982年重建龙津大桥,历时三年八个月完工。桥长251.2米,宽12米。

【注】龙津桥题咏

题龙津桥

【南宋】陈宓

兼旬积雨载晴虹,洗出溪山罨画中。

别浦渔歌来暝色,长桥人语半秋空。

吏闲剩得三更月,民阜多逢五日风。

作计追陪今恐后,杯盘随意底须丰。

【注】陈宓,南宋嘉定间(1208—1224)任安溪知县。

龙津夜月

【明】秦钟震

峰外云光摇仿佛,往来任棹孤明月。

溶溶水浴脱鸥轻,龙剑空吟羞白发。

【注】秦钟震,晋江人,明万历间刑部郎中,写有《清溪八景回文诗》,此为其中之一。

连江县龙津桥

旧县志记载为“龙升桥”,位于福建省连江县马鼻镇拱头村。是透堡与马鼻间的主要通道。宋里人王元鼎建(王系透堡人,政和六年(1116年)释褐,官至建州路提刑)。桥为南北走向,花岗石构造,3孔,船形台墩,平梁石桥,长16米,宽3.7米。后继由透堡人黄豫、黄括两兄弟修建,并勒石于桥(已无考)。清咸丰三年(1853年)遭飓风,桥圮一半,里人权支以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岁贡陈诏猷(馆读人)与杨钟华(透堡人)及陈丹(马鼻人)联合民众捐资兴修。1958年民办公助兴修文山至马鼻简易公路时,用水泥加固后改为公路桥。1980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板梁桥,长16.6米,宽7米。古桥原貌已不复存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1: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