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回镇 |
释义 | 龙回镇位于江西省南康市南部,东南与赣县阳埠乡、信丰西牛乡毗邻,西连浮石乡,北接东山街道办事处。距南康市区18公里,距信丰县城23公里,总面积137.5平方公里,辖窑下、半岭、龙东、仓下、坪沙、岐岭、龙回、新圩、红光、西角、三益、石潭、茶叶坳、碧田、李村、九江等16个行政村和万龙居委会,262个村民小组,9556户,总人口35023人。 基本简介龙回镇位于南康市南部,东南与赣县阳埠乡、信丰西牛乡毗邻,西连浮石乡,北接东山街道办事处。距南康市区18公里,距信丰县城23公里,总面积137.5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万龙居委会),262个村民小组,9556户,总人口35023人。境内交通发达、便利,京九铁路、105国道和赣粤高速、赣韶高速公路贯穿境内,京九铁路天字号工程—歧岭隧道在龙回穿经而过。京九铁路在龙回窑下曹村(洋边)设有小站,赣粤高速公路在半岭李丰设有出口,在龙东村建有占地180亩高速公路服务区,是投资兴业、居家的理想之地。改革开改以来,龙回镇党委、政府在上级的领导下,与龙回镇人民一道发扬老区传统,励精图治,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迈出坚定有力的步伐。农业主产水稻,盛产甜柚、脐橙、柑橘等水果。乡镇企业有板鸭、陶瓷、汽车修理、家具、食品、板材等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龙回是南康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在石孜岭上建有“龙回革命烈士纪念碑”。2004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96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达1.2亿元,人均纯收入2201元,龙回镇银行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亿元。南康的南大门——龙回,这块红色的、神奇的土地,就像一颗璀璨的新星,变得更加光彩夺目。 1934年10月25日,红军长征,某部路过信康边境,红23师在南康龙回圩驻扎两三天,受到龙回苏区人民的热情接待。红三、八军团路过浮石、赤土时,群众热情为红军带路……越过红桃岭,到达崇义扬眉寺。 2006年9月,笔者依据史料所记载,前往龙回镇寻访70余年前红军长征的足迹,欣喜地发现,长征播下的精神火种已在这片红土地上生根发芽,并引领和激励着龙回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破障前行、勇拓新天。 历史沿革以驻地圩命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龙回是南康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解放初属浮石区龙回乡。合作化时属龙回区龙回、龙东、龙西乡3个高级社。1959年属龙回公社。1968年三益公社并入,1972年三益公社分出。1984年改龙回乡,1996年撤乡改镇。1997年,面积53平方千米,人口2万,辖窑下、半岭、龙东、仓下、坪沙、岐岭、龙回、社下、新圩、红光、龙西、西角等12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龙回圩,距市区21千米。2003年三益乡并入,总面积137.5平方千米,辖窑下、半岭、龙东、仓下、坪沙、岐岭、龙回、新圩、红光、西角、三益、石潭、茶叶坳、碧田、李村、九江等16个行政村和万龙居委会,262个村民小组,9556户,总人口35023人。 下辖村(共下辖16个村和1个居委会)原龙回镇:10个村:龙回村、窑下村、半岭村、龙东村、仓下村、坪沙村、岐岭村、新圩村、红光村、西角村,1个居委会:万龙居委会;原三益乡:三益村、石潭村、茶叶坳村、碧田村、李村、九江村。 发展简介龙回曾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素有民谣:癞痢山、黄泥水,大米中混细沙。“龙回千万家,家家米淘沙,一家不淘沙,就不成人家”,就是其形象写照。 上世纪80年代始,龙回人民发扬长征精神,纷纷上山植树造林,改变恶劣的生态环境。仓下村农民林万缯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84年9月,他率先承包了1000亩荒山进行开发,成为赣南大面积开发荒山第一人,也吹响了龙回人民改变家乡面貌的号角。在种经济林的同时,林万缯还积极进行甜柚早熟品种的选育。1989年,他选育的甜柚实现了中秋节前上市。尔后,他一边进行甜柚品种的改良,一边指导其他村民种植早熟柚。1994年,他培育的龙回早熟柚被选送参加全国农业博览会评比,一举夺得柑桔类金奖。从此,声名鹊起的龙回早熟柚逐渐成为该镇绿化荒山的主打树木。由于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突出贡献,林万缯夫妇分别被评为省劳动模范、省三八红旗手,并被原林业部、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奖”。 在新农村建设中,龙回镇党委、政府引导农民突出发展甜柚产业。在当年红军长征所经过的仓下、歧岭等村,实现了户平5至10亩果园,果业年纯收入户平超过3万元。他们还在果园里建沼气池、养猪、养鸡、养鱼,由此所形成的“猪—沼—果”、“猪—沼—鱼”等生态开发模式在全省推广。如今,一首新民谣传唱开来:“四扇三间房,杉树作围墙,庭院果飘香,用上沼气池,卫生又健康”。 经济板块改革开改以来,龙回镇党委、政府在上级的领导下,与全镇人民一道发扬老区传统,励精图治,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迈出坚定有力的步伐。2004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96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达1.2亿元,人均纯收入2201元,全镇银行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亿元。 90高龄的黄井珠老太太回忆了红军驻扎墟场的面貌:“巷子很窄,卖的东西就堆在过道上;房子也都是土墙屋,还有很多用杉树皮钉起来的棚子,老表家里住不下,一些红军战士就在巷子里打地铺。” 龙回墟,非昔日可比。1.5平方公里的面积,比原来扩大了近10倍。宽敞的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家电、摩托车等大件生活用品货物充盈。恰逢赶集,农民从四面八方涌来,整个集镇热闹非凡。据介绍,2006至2010年圩镇近期建设规划将于年内完成并实施,届时,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经济活跃的龙回墟镇将成为105国道旁的一颗明珠。 依托交通活跃经济,这是历届龙回镇党、政班子在“发展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新长征路上一以贯之的思路。多年来,他们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激活民间资金、实施招商引资,掀起了一个个创业的热潮,使一个个“经济板块”在道路沿线崛起。 赣粤高速公路出口,二十多家家具厂、十多家餐饮店、汽配厂在这里集聚,为3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了就业。在105国道旁一个占地50亩的工业园区里,100多家家具厂正往里迁,3家招商引资企业正落户在此。据介绍,该园区完全建成后,可以解决2000多名农民务工,还能带动发展一批产业。到目前为止,全镇企业已达420户,工业初具规模。 道路交通的建设进一步激活了农村的创业细胞。他们完成农村道路路面硬化总长达23公里,占南康市去年道路新增里程的九分之一。道路所达处,荒山变果园,偏途立工厂。今年以来,他们又力争完成龙浮、三益村至九江村等30公里的村组公路硬化目标。 农业龙回镇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主要以水稻、甜柚、脐橙、落叶果为主。1968年冬龙回梅源小(一)型水库,1969年冬龙回大坑小(一)型水库竣工,解决了全镇1万多亩农田灌溉,使龙回成为全市第一大粮产区。全镇果业面积8000余亩,挂果面积3500亩,龙回早熟柚以其优良品质名满天下,荣获农业博览会金奖。养殖业以土鸡、生猪养殖为主,年土鸡出笼130万羽,其中饲养土鸡1万羽以上的大户30户,龙回土鸡远销省内外,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人均增收100元。龙回镇成为全市的“土鸡养殖镇”。 特产龙回板鸭厂建于1978年,占地17041万平米,建筑面积3000平米,生产板鸭色、香、味俱全。1986年首获省乡镇企业系统板鸭优质评比第一名,1990年首获省审定委员会颁发的“南安牌”板鸭优质产品奖,年产板鸭12万只,产值500万元。 特色产业龙回镇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主要以水稻、甜柚、脐橙、落叶果为主。1968年冬龙回梅源小(一)型水库,1969年冬龙回大坑小(一)型水库竣工,解决了龙回镇1万多亩农田灌溉,使龙回成为全市第一大粮产区。龙回镇果业面积8000余亩,挂果面积3500亩,龙回早熟柚以其优良品质名满天下,荣获农业博览会金奖。养殖业以土鸡、生猪养殖为主,年土鸡出笼130万羽,其中饲养土鸡1万羽以上的大户30户,龙回土鸡远销省内外,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人均增收100元。龙回镇成为全市的“土鸡养殖镇”。 龙回板鸭厂建于1978年,占地17041万m2,建筑面积3000m2,生产板鸭色、香、味俱全。1986年首获省乡镇企业系统板鸭优质评比第一名,1990年首获省审定委员会颁发的“南安牌”板鸭优质产品奖,年产板鸭12万只,产值500万元。 龙回是农业大镇,龙回镇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主导产业有甜柚、生猪、板鸭、腐竹、蜂蜜、甲鱼、食用仙人掌和水产鱼等九大支柱产业,其中“龙回早熟柚”1992年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龙回镇果业面积9600余亩,挂果面积3500亩,有“柚子之乡”美誉。2005年龙回梅源水库除险加固,2006年龙回坳背水库除险加固,解决农田灌溉问题,使龙回成为全市的粮食主产区,粮食种植面积达到46858亩。“龙回板鸭”1990年获省农业食品博览会金奖,年产板鸭12万只,产值500万元;2006年,新增龙头企业2家,新增果业面积1112亩,新增二级种猪扩繁场2个,新增生猪出栏1.2万头,新增土鸡15万羽。 生态家园龙回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60c,气候宜人,而且雨量充沛,2003年的年降雨量为1370.2mm,2004年的年降雨量为1618.5mm,2005年的年降雨量为1266.9mm,龙回镇森林覆盖率达到72%,开发山地,大兴果业,已成为龙回镇的一大支柱产业,形成了“猪(鸡)—沼—果”生态庄园模式,“四扇三间白粉墙,杉树作围墙,鸡鸭牛猪肥,满园桔柚香,建上沼气池,卫生又健康”是切合龙回人民现代生活的写照。 交通境内交通发达、便利,京九铁路、105国道和赣粤高速、赣韶高速公路贯穿境内,京九铁路天字号工程—歧岭隧道在龙回穿境而过。京九铁路在龙回窑下曹村(洋边)设有小站,赣粤高速公路在半岭李丰设有出口,在龙东村建有占地180亩高速公路服务区,赣韶高速铁路、康大高速穿境而过,正在修建的赣韶铁路也横穿龙回,预计2012年通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