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虎凤大烩 |
释义 | 食材: 熟五蛇肉200克,猫150克,鸡丝100克,水发鱼肚50克,冬菇丝175克,木耳丝75克, 调味: 姜丝50克,生油250克(实耗25克),蛋清1个,麻油、陈皮、精盐、绍酒、白酒各少许,生粉15克,鸡汤750克,原蛇汤250克,柠檬汁丝15克,白菊花30克。 制法 (一)将活蛇宰杀,去头尾、皮和内脏,洗净“蛇壳”(带骨蛇肉)入砂锅内煮熟,取起拆出蛇肉。猫肉入沸水锅中氽1分钟后捞起洗净,取出沥干水,入砂锅内,加清水、姜汁、白酒、葱煮熟,取出拆肉。 (二)将拆出的蛇肉、猫肉撕成细丝,用姜、葱、精盐、绍酒煨好。鸡丝先用蛋清、干淀粉少许拌匀上浆,然后炒锅烧热,下生油250克,至四五成热时,放入鸡丝过油至断生取出,沥干油。将姜丝放入沸水锅中煮约5分钟捞起,放清水中漂清,去净姜丝辣味。 (三)将蛇肉、猫肉、鸡丝等原料放入炒锅,加鸡汤、蛇汤、绍酒、精盐烧滚后小火稍烩,然后旺火烧开,用湿淀粉少许勾薄芡,加生油、麻油少许,出锅倒入大汤盆内,白菊花、柠檬叶丝撒在面. “龙虎斗”又名“龙虎凤烩”,是闻名中外的广东传统名菜。 广东名菜“龙虎斗”由来 广东人爱吃蛇,据考证已有二千多年吃蛇的历史了。早在汉朝刘安就在《淮南人》中写道;"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唐朝韩愈被贬潮州时,写了首《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对潮州人食蛇、蛙等野味异物,感到"腥臊始发越,咀吞面汗率,"毛骨悚然。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南人食蛇"记载,同时介绍食蛇有祛风活血、除寒去湿的食疗功效。到了清末民初广东人食蛇已形成食俗。 广州的蛇餐馆每天要宰杀数百条蛇招待食客,蛇菜已发展到有30多种,烩、炒、炆样样齐全。著名的有"龙虎斗"、"三蛇羹"、"龙凤宴" 、"烧凤肝蛇片" 、"五彩炒蛇丝"等,其特点是:鲜美可口、强壮身体,有祛风活血、去湿和滋阴的功效。 其中"龙虎斗"早已闻名天下,它是用眼镜蛇、金环蛇和眼镜王蛇(俗称"三蛇",广东人叫饭铲头、金脚带和过山风),配以猫肉、鸡丝、水发鱼肚、冬菇、木耳、柠檬叶丝、白菊花、薄脆等精心烩制而成的。制作时先将蛇加水煮熟,捞出拆取蛇肉,将猫肉加清水,用姜汁、白酒、葱煮熟取出拆肉;再将拆出的蛇肉,猫肉撕成细丝,用姜、葱、精盐、绍酒煨好;鸡丝用蛋清、干淀粉少许拌匀,在四五成热的锅内快炒取出;把蛇肉、猫肉、鸡丝、鱼肚、冬菇、木耳、陈皮放入炒锅,加鸡汤、蛇汤、绍酒、精盐烧滚后,小火稍烩后用旺火烧开,用湿淀粉少许勾薄芡,加熟猪油、麻油各少许,出锅倒入大汤锅上桌;白菊花、柠檬叶丝和薄脆分别装成两碟随菜上桌。 满族名菜“龙虎斗”由来 这道菜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呢。清朝同治年间,广东的美食家江孔殷,在每年的生日时都要亲自下厨做一道新菜,请亲友品尝以显示他的烹调技艺。到他七十大寿的时候,已做尽所有菜式,为求一道新菜式他绞尽脑汁。这天他突然听到一阵猫叫,循声望去,一只猫与笼子里的蛇打架,猫和蛇摆出一副决斗的架势。江孔殷灵光一闪,想到何不就用蛇和猫做一道菜,于是他大展厨艺做成一道具有特色的新菜式,亲友们对这道菜大加赞赏,因为是用猫和蛇做的所以叫"龙虎斗"。随后这道菜便流传开来。 后来蛇餐馆在做"龙虎斗"时还配上菊花,使人们在品尝蛇馔时还能尝到菊花的清香,既美味又滋补。广东人除了吃大蟒蛇、水律蛇一类的菜蛇之外,更喜欢食毒蛇,将蛇肉与燕窝、熊掌、豹狸、穿山 甲等山珍海味配合,做出千变万化的蛇菜蛇宴。 传说这道菜的创始人是清朝同治年间的江孔殷。他在北京做官,曾品尝过各种名菜佳肴,对烹饪颇有研究。当江孔殷七十诞辰将要来临之际,亲朋好友纷纷请他在大寿这天拿出一道谁都没吃过的新菜,他因此反复琢磨。一天他正闭目养神,忽然听到老猫在不停地叫唤,他睁开眼看见老猫正朝笼里的一条蛇张牙舞爪,笼中的蛇也昂首吐舌,似要向猫扑去。江孔殷灵机一动,便想出了用蛇和猫制成的菜肴,蛇为龙,猫为虎,因二者相遇必斗,故名曰“龙虎斗”。待过生日时,他就把“龙虎斗”这道新菜奉献给诸亲友。亲友们品尝后,都觉得不错,但感到猫肉鲜味还不足,建议再加鸡共煮,其味更佳。江孔殷根据大家建议在此菜中又加了鸡,这样就一举成名。后来此菜虽然改称为“龙虎凤烩”,但人们仍习惯称它为“龙虎斗”。 “龙虎斗”配料多样,肉嫩香滑,味鲜特异,营养丰富,秋冬食之最宜。 烩蛇羹,为粤菜“三绝”之一,俗称“龙虎斗”,是用眼镜蛇、金环蛇等配以老猫和小母鸡精心烩制而成的佳肴,因蛇似龙,猫类虎,鸡肖凤,故又名“龙虎凤大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