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冈漫兴五首 |
释义 | 《龙冈漫兴五首》是明代理学大师王守仁(号阳明子)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贵州龙场之后创作的七律组诗。记录了王守仁被贬之后颓丧与奋起交织的心路历程。 作品名称:龙冈漫兴五首 创作年代:明代 文学体裁:七律组诗 作者:王守仁 基本信息【作品名称】龙冈漫兴五首 【创作年代】明朝 【作者姓名】王守仁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品原文龙冈漫兴五首 (一) 投荒万里入炎州,却喜官卑得自由。 心在夷居何有陋⑴,身虽吏隐未忘忧⑵。 春山卉服时相问⑶,雪寨蓝舆每独游⑷。 拟把犁锄从许子⑸,谩将弦诵止言游⑹。 (二) 旅况萧条寄草堂,虚檐落日自生凉⑺。 芳春已共烟花尽⑻,孟夏俄惊草木长。 绝壁千寻凌杳霭,深崖六月宿冰霜。 人间不有宣尼叟⑼,谁信申枨未是刚⑽。 (三) 路僻官卑病益闲,空林惟听鸟间关⑾。 地无医药凭书卷,身处蛮夷亦故山。 用世谩怀伊尹耻⑿,思家独切老莱斑⒀。 梦魂兼喜无余事,只在耶溪舜水湾⒁。 (四) 卧龙一去忘消息,千古龙冈漫有名。 草屋何人方管乐,桑间无耳听咸英⒂。 江沙漠漠遗云乌,草木萧萧动甲兵⒃。 好共鹿门庞处士,相期采药入青冥。 (五) 归与吾道在沧浪⒄,颜氏何曾击柝忙⒅。 枉尺已非贤者事⒆,斫轮徒有古人方⒇。 白云晚归忆岩洞,苍藓春应遍石床。 寄语峰头双白鹤,野夫终久不龙场。 作品注释⑴何有陋:哪里会觉得荒凉。陋,偏僻、边远。 ⑵吏隐:做隐居一样的小官。 ⑶卉服:粗布衣服。 ⑷蓝舆:轿子。 ⑸许子:古代名士许由,不愿为官,却喜躬耕。 ⑹止;通“只”。 ⑺虚檐:指屋檐下空空的。 ⑻烟花:春天艳丽的景物。 ⑼⑽谁信二句:宣尼叟。指孔子。申枨,孔子的弟子。孔子曾批评申枨有欲不刚。这两句连起来,意思是人间如果没有孔子,谁相信申枨没有刚直之气。 ⑾鸟间关:指鸟儿的啼叫声。 ⑿用世:为国家为百姓干事情。伊尹:商代的一个大臣。 ⒀老莱斑:春秋楚人老莱子,常着五色斑斓的衣服取悦亲人。 ⒁舜水湾:王守仁家乡余姚县的一处地名。 ⒂管乐:指管仲和乐毅。管仲是春秋时期人,乐毅是战国时期人,两人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咸英:指咸池、六英,古代的乐谱名。 ⒃萧萧:象声词,如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战国策·燕策》:“风萧萧兮易水寒”。甲兵:铠甲和兵器,如《诗经·秦风·无衣》:“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这里借指军队。此句用典,《晋书·苻坚》载记:淝水之战,苻坚看到东晋军队阵容严整,又远望八公山,把山上的草木都当成晋军。后有成语“草木皆兵”。 ⒄沧浪:原意是水色清碧。此处用典,出自屈原的诗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⒅柝(tuò):巡夜打更用的梆子。《孟子》中有“抱关击柝”,抱关者打更,击柝者守夜,都为卑贱的职务。 ⒆枉尺:回避、退让。枉,弯曲。《孟子》中有“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句,王守仁引此是表达小曲而大作之意。 ⒇斫轮句:斫轮,砍削轮子。此句用典,《庄子·天道》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桓公读书时,一个正在斫轮的工匠叫轮扁的放下手中的工具走上前去问他读的什么书,桓公回答说是圣人的文章,轮扁问圣人还在吗,桓公回答说圣人已经死了,轮扁就说,如此,国君读的就是古人的糟粕了。齐桓公很生气,要他把这样认识的理由说出来。轮扁就告诉齐桓公,他是从砍削车轮中悟出的这个道理,他的斫轮技术非常高,但却不能使自己的儿子通晓其中的奥妙,他的儿子也不能从他那里继承这一高超的技巧。轮扁由此认为,古人和他们的道理都已经死了,不能言传下来,因此是糟粕。此句的意思是斫轮老手徒有高超的技巧却不能让儿子接受。 作品译文(一) 来到万里之外且荒凉炎热的地方,却高兴因为官职卑微得到了自由。 居住在夷地心里觉得并不可怕,人在这儿隐居却不敢忘了国忧。 春天里时常穿着粗布衣服到山里寻访,冬天乘着竹轿去村寨游玩。 虽然准备象许由那样犁锄躬耕,可莫把弦歌诵读只当作增加游兴呵。 (二) 贬官居住草屋景况萧条,太阳落山空空的屋檐下自然生出凉意。 美好的春天与烟花都结束了,孟夏时节惊奇的发现草木长得好长。 千尺绝壁上缭绕着轻薄的雾霭,深深的山崖里六月也结有冰霜。 人间如果没有孔子,谁相信申枨有欲不刚。 (三) 住处荒僻官职又小生病更觉清闲,空旷的山林里只听鸟儿的啼叫。 生病没有药物还可以按书本上的方法治疗,生活在这蛮荒之地也觉得象在故乡。 在这里做事莫去联想伊尹遭受的耻辱,思念家乡时只去回忆高兴的事情。 魂牵梦绕的也没有什么了,只是忘不了家乡的舜水湾。 (四) 卧龙离开了再也没有消息,千年的龙冈山却非常有名气。 草屋里能有谁自比管仲乐毅,山野间没有人听得懂咸池六英。 江沙荒漠使飞鸟绝迹,草木萧萧犹如正在行动的军队。 在这里最好学那庞处士,找个时间到深山里采药去。 (五) 回去吧,我的道应是沧浪之水,有谁见过颜氏为着打更匆忙。 退避让步已不是圣贤做的事,斫轮老手徒有技巧妙方。 白云晚上也该记着回归山洞,苔藓到春天就应该长满石床。 山峰上的两只白鹤听我告诉你,我这个山野村夫最终也不会呆在龙场。 作品简析第一首诗是作者心灵的独白,来到荒辟的龙场,因为官职卑小,王守仁认为他是获得了自由,但他却明确表白尽管在这样的地方也是不敢忘了国忧的。诗的最后说要彷效许由躬耕犁锄,其实是含蓄的表达对贬谪的不满。 第二首诗写龙冈春夏之交的景况。因为居住草堂寂寞无奈,自然生出许多感慨,无意间想到孔子对申枨的评价“枨有欲,焉得刚”,表达了诗人对孔子认为人有私欲就不会有刚直之气的观点的赞同,含蓄地宣扬了自己“存天理,去人欲”的良知思想。 第三首诗记叙谪居生活,反映作者对于家乡无比怀念之情。谪居生活的清苦,是王守仁居驿诗中表现得最多的一个内容,生病无药医治,只能按照书本上的一些方法来治疗,在这种生活环境下,思乡的感情就显得更加真切。 第四首诗感叹龙冈的荒凉,觉得在这样的地方实在难有管仲乐毅那样的作为,只有学在鹿门隐居的庞处士去深山采药。从侧面反映出王守仁被贬之后的复杂心态。 第五首诗反映出王守仁在恶劣环境中颓丧与奋争交织的心态,一方面,他怀疑自己的所悟在这蛮荒之地是否可以留传下来,另一方面他又不甘于退避让步,始终渴望着实现做圣贤的愿望,因而从心底发出“野夫终久不龙场”的呐喊。 作者简介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二十八岁参加礼部会试,名列前茅,中了进士,授兵部主事。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1517年(正德十二年),江西、广东等地爆发民乱,王守仁被朝廷重新启用,并平定了宁王等叛乱,立下赫赫战功。王守仁不但武功非凡,他也是著名的儒学大师,著有《传习录》等重要的著作,是儒家心性学说的集大成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