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释义 | 龙感湖位于鄂、皖、赣三省交界处,属华阳水系,经华阳大闸直通长江。在春秋战国时期,龙感湖与江南的鄱阳湖连成一片,称彭蠡泽。汉代三国时期,彭蠡泽南移与江北湖泊分离,时称雷池。1954年长江水利区划办公室将其改名为龙感湖。龙感湖地区湿地类型多样:有湖泊、沼泽、滩涂、池塘、河流、港渠和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流域总面积536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500平方公里。龙感湖地处长江中、下游结合部,是众多鸟类栖息、繁殖、越冬的黄金地带。 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史(中国鸟类之乡 “雷池” 历史资料 亲密接触 重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特征 龙感湖自然保护区 生态系统 植物资源 繁演生息 科研成果 保护价值 发展方向 自然保护区 湖北龙感湖省级自然保护区) 介绍资料国务院办公厅于二○○九年九月十八日发布的16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湖北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赫然在列。 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龙感湖管理区内,2009年2月10日,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筹建湖北龙感湖工业园区的通知》,龙感湖被正式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 管理区辖龙感湖管理区辖6个办事处、1个农科所和1个林科所,57个农业生产队和3个居民委员会。国土面积910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909公顷,林地面积700公顷,果园面积104公顷,精养水面1272公顷。全区总人口37444人。 全年全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变价)546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31元;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27平方米;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36平方米;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100%;恩格尔系数47.2%;成人识字率95%;人均预期寿命73岁;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7.1%;电视机普及率100%;森林覆盖率16%。 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1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87亿元,增长0.4%;第二产业增加值1.79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0.84亿元,增长9.3%。 粮食作物种植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914公顷,同比增长15%。粮食产量1.99万吨,同比增长2.6%;棉花产量0.16万吨,同比下降11.52%;油料0.38万吨,同比下降24%。全年植树造林面积70公顷。生猪出栏13万头,同比增加2万头,增长18.18%。鲜鱼产量1.72万吨,增加0.16万吨,增长36.56%。家禽出栏10.7万只。全区实现养殖业产值1.6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72.1%。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3.17万千瓦,平均每千公顷耕地拥有机电动力8128千瓦。 产品销售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21亿元,同比增长10.5%。全区有纺织服装企业10余家,环锭纺15万锭,气流纺和捻线分别达3000头和1万锭,各种圆织机100台,制衣机车600台,花式编织机200台。年印染能力达1万吨。纺织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2.8%,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80%,纺织业成为管理区的支柱产业。全区全年引进项目16个,投资总额45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2600万元;在建项目6个,投资总额1.1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670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8亿元,同比增长10.9%。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3亿元,同比增长5%。全年财政收入实际入库1836万元,同比增长16.8%。其中,国税完成收入1060万元,地税完成76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4.1%和18.6%。区本级财政完成收入2122.5万元,本级财政支出2157.5万元,做到收支互抵略有节余,财政运行相对稳定。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3008万元,比年初增长0.2%;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2082万元,比年初增长5.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0627万元,比年初增长13.6%。 卫生机构全区年末有各类卫生机构17个。其中,医院1所,卫生院(所)15所,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各类卫生机构实际拥有病床207张。其中,医院有病床130张,卫生院有病床77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15人。初中升学率1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53元,同比增长3%;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6028元,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31元,同比增长2%。全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10292人,同比增加1068人,增长10.4%;扩大养老保险征收对象1915人,完成年计划222.7%。征收养老保险费2226万元,全面完成市定任务。应发养老金3831万元,发放率100%。确定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456人。 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史中国鸟类之乡龙感湖曾有一个画龙点睛的名字——“雷池”。 “不越雷池一步”是今天人们常常引用的一句成语,典出东晋庾亮《报温峤书》:“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庾亮是晋明帝皇后的哥哥,明帝死后晋成帝即位。由于晋成帝年幼,庾亮被任命为中书令执掌朝政。东晋自洛阳迁都南京后,为防西夏侵犯,庾亮遣征西将军陶侃镇守武昌(今鄂城),平南将军温峤驻兵寻阳(今黄梅)。寻阳位于武昌与南京之间,为当时控扼吴楚荆扬咽喉之地。温峤驻军于此,既可策卫京师,又可西援陶侃。不过,庾亮对陶侃也不放心。温峤到任不久,庾亮得到历阳太守苏峻企图起兵谋反的情报,并没有马上采取果断行动,而是想设计诱骗苏峻到都城建康(今南京)做大司马,然后伺机将其铲除。苏峻接到朝廷的通知后,敏感地觉察到朝廷已对自己的举动有所怀疑,索性先发制人发兵进攻都城建康。温峤得到苏峻谋反的消息后,一方面派人请求庾亮允许他率兵进入建康保卫京都,另一方面号召将士们做好迎战准备。庾亮对苏峻的反叛力量估计不足,认为温峤那里的防务非常重要,不希望他率兵来护卫都城,故写信告诫温峤“无过雷池一步”。由于庾亮错误低估了苏峻叛军的力量,温峤又在江州按兵不动,导致苏峻进攻建康长驱直入,尽管庾亮率军迎战,建康还是陷入了苏峻之手。 “雷池”经考证,中国地图学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晋以后的各朝代地图上,明确标明庾亮所说的“雷池”即今日黄梅的龙感湖。湖北省方志编委会所编纂《湖北方志通讯》,中国地名委员会所编《地名工作通讯》和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所编《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也有同样的结论。 龙感湖的变迁也证明,它就是古代的大雷池。 历史资料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江南的鄱阳湖和江北的大雷水,原是连成一片的汪洋大泽,统名“彭蠡泽”。三国时代,“彭蠡泽”向南扩展,湖水进抵今鄱阳湖。西晋以后,由于泥沙沉积,长江改道,“彭蠡泽”为两部分,长江以南的仍称“彭蠡泽”(今鄱阳湖),长江以北的叫大雷池,这大雷池恰恰就在寻阳(今黄梅)的东面。唐宋元以后,随着湖面的缩小和分割,“大雷池”之名逐渐被各区域性湖名代替。在黄梅境内的大湖叫感湖、源湖;在安徽宿松境内的叫龙湖、官湖等。1955年,中央长江水利规划办公室正式下文,将龙湖、感湖合并称为“龙感湖”。龙感湖位于长江北岸,大别山南侧,地处鄂、皖、赣三省交界处,为大别山南麓汇水区,总面积78万亩。 亲密接触夏秋之交,我们有幸与龙感湖第一次亲密接触。搭乘一艘汽艇,向湖区深处驶去。几分钟后,眼前便豁然开朗起来。头顶上,蓝天晴朗明净地伸展着。蓝天下,那成熟的芦苇织成了翠绿的屏障,坦荡无垠,纤尘不染。一泓盈盈绿水连着青翠的苇岸,苇岸那边又是绿水盈盈。天光水色,云岚翠微之中,那无尽的绿,那幽邃的美,不由使人性灵沉醉,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汽艇轻捷地滑行着,鱼儿不时地翻出水面,虾子欢快地随浪花跳跃……忽然,眼前的芦荡中,“扑棱”一声飞出一只大鸟,径直冲向云天,紧接着,芦荡中数不清的鸟一齐鸣叫着腾空而起,飞向天空。那众多的鸟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密密麻麻地遮住了半边天。鸟的叫声,有的悠长,有的短促,有的婉转,有的高亢……浑然一体,听起来竟是一曲优美的和弦在空中回荡。刹那间,我们被这眼前的情景惊呆了,继之,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噢……噢”地喊叫起来。这喊声和着群鸟的鸣唱,构成人性与自然的和谐呼应,是超然出尘的释放和追求。古人羽化而升仙的感觉大概也不过如此吧! 重要作用龙感湖是湖北省第五大湖泊,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重要中转站和冬栖地。保护区面积达2.2万公顷,具有水质优良、人为干扰程度小的特点,是湿地水禽越冬的良好栖息地。专家们认为,龙感湖自然保护区是长江中游众多淡水湖泊中保持完好、具代表性的湖泊湿地之一。龙感湖白头鹤自然湿地保护区是我国众多淡水湖泊中保持最为完好的湖泊湿地,代表性强,生态类型独特,研究和保护该区域的白头鹤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有关专家近20年的监测结果表明,白头鹤种群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濒危水鸟中数量最大的种群。1987年1月,在龙感湖观测到的数量多达425只,占全球总数的3.3%。专家们在这里还观测到黑鹳、东方白鹳、白鹳、大鸨等珍稀鸟类,同时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和白琵鹭。另外,还发现数百只鸬鹚、鹤鹬、大白鹭及2000多只雁鸭。龙感湖也是全国最大的黑鹳越冬地。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开展的“中国鸟类之乡”评选活动中,共评出12个“鸟类之乡”,龙感湖是湖北省唯一获此称号者。 生物多样性特征龙感湖的美还在于她的生物多样性特征。这里不仅是长江水系重要的鸟类天堂,也是特有的鱼类故乡。分布有短颌鲚、长江银鱼、河北圆口鲴、拟尖头鲌、团头鲂、武昌副沙鳅、紫薄鳅、似刺鳊鮈、亮银鮈、光唇蛇鮈、细体拟鲿、黑尾鱼央等长江水系特有鱼类,还有日本鳗鲡、鳤、鳡等珍贵洄游鱼类。这里植被类型多,水生植物资源丰富。水生植被生态类型属挺水植物种类有22种、沉水15种、浮叶型7种、漂浮型6种,群落种类有9个,群落中主要优势种为菰、苦草、黑藻、菱、聚草和马来眼子菜。真正是“湖汊交错鱼遨游,水清草美鸟翔集”,“彩霞与白鹭齐飞,碧水共蓝天一色”。透过龙感湖湿地这一幅幅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画面,让人们看到了“生态黄冈”的美好未来和希望。沐浴改革开放春风,雷池古地大放异彩。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湖北省国营龙感湖农场,在1996年成立了“黄冈市龙感湖管理区”。步入新世纪,龙感湖人利用周边著名的庐山、黄山、天柱山和四祖寺、五祖寺、铁佛寺等名胜古迹以及鄱阳湖、古雷池遗址等自然景观,以建设“湿地保护区、纺织工业区、农业示范区、科技辐射区”为发展思路,正在全面推进二次创业,描绘崭新龙感湖的宏伟蓝图。湖面上不时掠过自由嬉戏的天鹅、白鹭、鸳鸯、野鸭、鸬鹚的身影,很难想象这方圆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是烟波浩渺的泽国水乡,曾是兵家千帆百舳交相角逐的战场。先前,龙感湖边的渔民在湖滩和沼泽上栽种意杨,开挖精养鱼池,甚至布下许多“迷魂阵“,虽然开发了水域,但是, 不利于水鸟栖息和湿地保护。近些年来,实施“退渔还湖”、“退耕还湖”等措施,如今, 精养鱼池、“迷魂阵”大幅度减少,渔民纷纷投向商贸领域。我们沿湖巡览,夕照下,龙感湖宁静的水面偶尔有一只渔舟驶过。龙感湖不语。她静静地看着湖畔耕作的人、树下闲坐的人、湖边散步的人,以及那些做梦的人。她给闻得到香的人以香,给听得到雨的人以雨,给抓得到风的人以风。先贤早有“上善若水”之说,也有“载舟覆舟”之谈。面对浩瀚壮阔的龙感湖,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风云再起时江湖已改,山河依旧处梦里情怀. 龙感湖自然保护区龙感湖自然保护区地处龙感湖核心地域,位于黄冈市黄梅县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6'—116°07',北纬29°48'—30°04',东接安徽省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北与黄梅县下新镇相连,西与濯港镇毗邻,南临长江,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江之隔。龙感湖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湿地保护区之一,长22公里,最大宽度为8公里,湖岸发育系数K值为2.14,总面积为22322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为8124.6公顷、缓冲区面积为7299.2公顷、实验区面积为6808.2公顷,海拔高度在8到17.5米之间,该区也是龙感湖地理环境、生物资源最为复杂和丰富的地区,是历年众多候鸟集中栖息地。 龙感湖自然保护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湿,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区内年平均气温16.7度,年平均降雨量1240毫米,是湖北省多雨区之一,年平均降水日数138.2天,暴雨日数为6.5天,无霜期267天。夏秋季为丰水期,汛期来水量多达2.3亿立方米,冬春季为枯水期,水深1—2米,形成滩涂、沼泽,与人工湿地相连的生态系统,为湿地水禽提供优良的避风场所,使这里成为鸟类的天堂。 生态系统龙感湖地区人为活动少,无污染,水质优良。根据1999年国家对地表水环境质量检测标准,检测龙感湖水质无论是PH值、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氧化物、溶解性铁、溶解氧,还是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都达到了国家地表水二级以上水质标准。水环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真实地反映了龙感湖具有水草茂盛,湖水清澈,人为活动干扰极小的特点,是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优良淡水湖泊生态系统。保护区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持着自然或半自然状态,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极佳的栖育场所。 植物资源正是由于龙感湖多样的湿地类型、独特的气候特征和优良的水环境,使龙感湖自然保护区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据调查统计,龙感湖自然保护区有浮游藻类170种,有维管束植物183种,隶属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3门,63科,135属。其中,水生维管束植物和湿生植物118种,占总种数64.3%,分别形成挺水植物带、浮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水生植被茂盛,几乎覆盖了整个湖面。不同水生植物共生,形成了不同的群丛,主要有蕨群丛、菰群丛、莲群丛、菱群丛、芡群丛和藻群丛等13个群丛,其中藻群丛分布面积极大,形成了水下“森林”,尉为壮观。莲、芡、菱、水蕨、黑藻、苦藻和凤眼莲等占水生植被的90%以上。保护区内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4种:粗梗水蕨、莲、野菱和秤锤树。粗梗水蕨分布面积超过250平方米,莲分布面积达333.3公顷,这在江汉湖群实属罕见。秤锤树分布在保护区北部,面积2公顷,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秤锤树群落之一。 繁演生息龙感湖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发育完好的植被为各类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繁演生息的场所。据调查统计,龙感湖自然保护区分布野生动物472种,其中浮游动物94种,底栖动物80种,鱼类65种,鸟类164种,两栖类12种,爬行类28种,兽类29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鹳、东方白鹳、白头鹤、白鹤和大鸨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鸳鸯、大天鹅、小天鹅和灰鹤等25种;列入《濒危野生动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有白眉鸭、东方白鹳等28种;列入《中日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协定》的有金腰燕、灰鹤、白头鹞等73种;列入《中澳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协定》的有白眉鸭、水雉等22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164种。令人关注的是:越冬于核心区万牟湖的白头鹤种群数量多达425只,占全球种群数量的3.37%;黑鹳种群数量多达54只,是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公开报道最大种群21只的2.6倍。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大的越冬种群之一。该区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结构,充分说明了龙感湖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被《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列入“优先保护的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和保护价值。 科研成果龙感湖自然保护区多样的湿地类型,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已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武汉大学胡鸿兴教授自1987年开始跟踪研究白头鹤种群动态,首次在龙感湖发现了黑鹳、白头鹤、白鹤、大鸨越冬种群以及黄嘴白鹭新记录,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探讨了全球气候变暖对它们的影响。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哈里斯博士1991年考察龙感湖白头鹤时,建议开展国际间科学合作,尽快建立高级别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价值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具有典型性、稀有性、濒危性、代表性较强,白头鹤种群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濒危水鸟中数量最大的种群。1987年1月,在龙感湖观测到的数量多达425只,占全球总数的3.3%。在这里还观测到黑鹳、东方白鹳、白鹳、大鸨等珍稀鸟类。因此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建立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独特的区位、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龙感湖自然保护区优美的自然景观。龙感湖原与九江鄱阳湖连同一片,统称澎蠡泽,后经长江冲击阻隔成龙感湖,“不越雷池半步”的“雷池”即是龙感湖。它一湖连三省、浔阳江上的九江大桥将龙感湖自然保护区和庐山风景区连为一体,区内百鸟戏水、鱼翔浅底、荷湖月色、碧波万顷,向人们呈现出一副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这里是鸟类的天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乐园,是镶嵌在吴头楚尾、长江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 发展方向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23万公顷,范围在东经115°57′—116°08′,北纬29°51′—30°00′之间,具有水质优良、人为干扰程度小的特点,是湿地水禽越冬的良好栖息地,监测表明,该区是白头鹤、黑鹳等多种濒危水鸟不可多得的越冬地。该区功能分区及发展方向是:加快立体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和综合开发;加大对坑塘及渔场养殖的投入力度,增加相应水利设施,建设水产片带,完善水产养殖的基础配套设施;走品牌之路,继黄梅青虾之后,在稳定常规品种养殖的同时,大力发展小龙虾、河蟹、黄鳝、鲈鱼、泥鳅、罗非鱼、三代高背鲫、斑点尾回、青鱼等名优品种的养殖规模;引导渔民有计划地对红莲、水藕、野菱、荷叶、芡实、菱白、芦苇等再生性的经济植物进行采摘和加工;建设沿江地区10万亩速生林;保护自然水面,适度开展湖区生态旅游,同时应限制任意开挖坑塘,占用耕地。 据有关专家介绍,该区域一方面适合发展水产养殖及其相关产业,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水域环境保护的重任。对该区域的自然水面要进行保护,建设和保护沿长江防护林,推广农村生态资源工程建设,加大对湖泊两岸和重要生态保护区域的植被保护,加强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发展能减少富营养物质输入的生态农业和生态渔业,特别是应将目前以围栏精养为主的渔业模式要尽快转换为以大水面放养为主(核心区严禁渔业活动),不宜再扩大渔业养殖规模。禁止在该区域内新建任何高污染和高环境风险的工业项目,如造纸、规模化畜禽养殖、化学选矿、制革、化纤行业和化工、制药、印染、食品制造行业中的重污染企业。同时也应限制任意开挖坑塘,占用耕地。该区的土地利用管制战略是:保证自然水面不减少,限制任意开挖坑塘;加大对坑塘及渔场养殖的投入力度,增加相应水利设施,完善水产养殖的基础配套设施;严禁新建以湖泊为直接受纳水体的企业,对现有的污染企业除确保实现达标排放外,有条件的应考虑转产和搬迁。 自然保护区龙感湖自1988年先后成立了县级、市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近几年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龙感湖自然保护区建设,成立了龙感湖自然保护区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龙感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局具有保护区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经营管理权,无边界争议。保护区克服重重困难,经过不懈努力,已形成了一整套包括行政管理、科学研究、生产经营、自然保护四个方面系统而严密的管理模式,确保自然保护区建设有序健康的发展。龙感湖集原始、博大、秀美于一身,是一个丰富、奇妙的大自然水生博物馆。在人类环保意识日益增强,保护自然的呼声日益高涨的21世纪,龙感湖这个中国重要湿地保护区,必将为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湖北龙感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湖北龙感湖自然保护区原是一片荒湖沼泽,是我省有名的“水袋子”之一,人烟稀少。1955年,国家组织开发利用湖北龙感湖,在湖区周围建设六个大圩和三个小圩蓄洪、垦殖,有大小围堤131公里,护坡34公里,围垦面积107300公顷,建立湖北龙感湖农场。 70年代黄梅县孔垅、小池、濯港等乡镇在湖区又围垦 2000公顷农田,建立乡镇农场,主要发展一季水稻、小麦和芝麻等作物。湖区水面以发展渔业生产为主,渔民自养、自捞。由于核心区人烟稀少,湿地面积大,国家一级保护珍禽白头鹤、黑鹳和大鸨等在此越冬。 1986年冬季,武汉大学胡鸿兴教授第一次在湖北龙感湖发现白头鹤种群数量达425只、黑鹳47只,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和生物学界的重度重视,黄梅县政府于1988年划建近700公顷农田建设保护区。 1992年1月,国际鹤类基金会(ICF)主席哈里斯博士考察湖北龙感湖白头鹤,为尽快建立自然保护区,资助胡鸿兴教授开展了白头鹤越冬种群生态学研究。 2000年,黄冈市人民政府批复黄梅县人民政府,同意成立黄梅县龙感湖市级自然保护区。 2001年8月,《湖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和《湖北省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总体规划》把湖北龙感湖自然保护区列入“十五”期间全省重点建设的自然保护区,并立项在湖北龙感湖自然保护区进行白头鹤资源专项调查。 2001年9月,湖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组织湖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武汉大学和黄梅县林业局有关领导、专家联合对湖北龙感湖再次进行综合科学考察,编写了《湖北龙感湖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并首次在该地区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蕨和秤锤树。 2001年10月,黄冈市人民政府向省政府提出申请,申请建立湖北龙感湖省级自然保护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