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村乡 |
释义 | 龙村乡(东经118°15′33〞,北纬27°28′57″),海拔510米。全乡境内山多,是武夷山脉的延伸,建瓯市四大“天柱”之一——擎天岩,坐落于该乡北部擎天岩村境内,海拔1222米,峰顶突兀而立,峭拔指天,似擎天之柱而得名。村庄分散,多坐落在海拔500—800米的山腰及山沟小盆地上,是建瓯市北部林、粮产区。 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常年昼夜温差大,极利于农作物的优质高产栽培和发展反季节种养业。地下蕴藏铁、锰、铅锌、花岗岩、白圭土等矿产。 龙村乡-行政区划龙村乡位于建瓯市北部,处在建瓯、建阳、政和三市(县)交界处,是省定革命老区乡,辖龙村、汴地、下杉溪、吴地、大历、小东由、梨坪、擎天岩、龙溪、黄凌、凉乾、仰坑共12个行政村,49个自然村。2005年有86个村民小组,4095户,15070人口(男8111人,女695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1户,382人。全乡土地总面积208平方千米。 龙村乡-历史沿革自宋朝以来,设置西乡里,明、清沿宋制,分上、中、下西乡。今龙村乡现辖地约占西乡里面积一半,故史称龙村乡为“西乡”。1939年开始建立行政乡,隶属于建瓯县水吉特种区辖,1949年至1956年属水吉县下乾区(二区)辖,管辖吴地、龙村、新村(今擎天岩)、梨坪、黄凌、前岚、龙溪等七个乡(今村级建制),1956年水吉县撤消,龙村乡并入建瓯县,1958年成立山城人民公社,1961年5月改称龙村人民公社,1984年6月由公社改为乡人民政府,区划未作变动。本乡居民多为汉族,有少数为畲族。早期居民为唐朝中原移民,明、清时期由浙江、赣移民陆续迁入。横坑自然村周姓居民为宋朝名士周敦颐后代。 龙村乡-经济状况2006年全乡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6886万元,增长24%;其中:工业总产值7941万元,增长20%;农业总产值8945万元,增长27.6%。农民人均纯收入4328元,增长13.7%。规模工业总产值713万元,重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4812万元,增长33%;合同利用外资120万美元,占市委、市政府下达任务的150%;实际利用外资84万美元,占市委、市政府下达任务的168%;山海协作实际利用区外资金817万元,占市委、市政府下达任务的163%。完成国税88.22万元,占市委、市政府下达任务的176%;地税36万元,占市委、市政府下达任务的164%;2003—2006年连续4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创业竞赛先进乡镇”;2006年荣立南平市委、市政府“抗洪抢险救灾集体二等功”。 龙村乡-区域优势龙村乡是重点林区,森林密布,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全乡林地面积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现有用材林8.2万亩、年产木材2万立方米;竹林5万亩,年产竹材70万根、鲜笋1万吨;种植食用菌2180亩、1500万袋,年产干菇600吨,盛产优质香菇,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乡”;锥栗6万亩,年产锥栗3000吨,是贡榛的发源地,享有“锥栗之乡”的盛名;种植杨梅2000亩,年产杨梅350吨;种植粮食作物面积3.5万亩,总产1万吨,平均亩产311公斤;其中种植水稻2.4万亩,总产9000吨,平均亩产380公斤。水资源丰富,已开发电站12个,总装机容量5500千瓦,是2002年的6倍;2006年全乡总发电量878万千瓦时,总用电量223万千瓦时,供大于求,长年不限电、不停电。地下蕴藏铁、锰、铅锌、花岗岩、白圭土等矿产。 龙村乡-旅游资源建瓯四大“天柱”之一——擎天岩位于龙村乡北部,海拔1222米,峰顶突兀而立,峭拔指天,似擎天之柱,是武夷山脉的延伸;坐落于山中的古寺——龙池寺,寺中泉水甘淳甜美,富含多种矿物质,用矿泉水泡的高山云雾茶是茶中极品;通往山上的古道悠悠,两边古树苍天,巨大的红豆杉挺立于古寺左右,是生态旅游胜境。坪肖旅游度假区正在建设。 龙村乡-基础设施龙村乡位于建瓯市北部,是革命老区、高山区、边远乡镇,辖12个村,4095户,1.5万人。土地总面积20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09米。 1、交通1989年全乡公路总长度138.8千米,皆为砂石路面,其中县道9千米,乡道65千米,村道64.8千米。有五条出乡公路:龙村至小松线9千米,龙村至东峰线10.5千米,龙村至小松黄口线22.6千米,龙村至建阳将军坪线16千米,龙村至川石线12.9千米。2001年11月,历时三年总投资455万元的龙村至小松21千米公路沥青路面全线贯通。2001年擎天岩村开通坪肖自然村至周历自然村3.3千米的公路。2002年擎天岩村开通大汴地自然村至康屯自然村3.5千米的公路、坪肖自然村至梨坪村5千米的公路。2003年龙溪村开通后洋自然村至银历自然村3.9千米的公路,梨坪村开通梨坪至周历自然村3.4千米的公路,黄凌村拓宽黄凌至坪畲自然村3.6千米的机耕路为公路、溪源自然村至黄凌2.5千米的机耕路为公路。2004年仰坑村拓宽坪畲仔自然村至仰坑4千米的机耕路为公路。2005年开通新村至大历5千米的公路。从2003年开始实施村级公路路面硬化工程,至2005年底完成吴地、杉溪、龙溪、梨坪、大历、汴地等6个村公路路面硬化17.3千米,总投资865万元。2005年全乡49个自然村全部通公路,公路总长度达173千米。 2、水电至1989年全乡共有电站四座,既吴地际上水电站,梨坪水电站,际下水电站,岚溪水电站,总装机容量900千瓦,其中吴地际上水电站是1976年建成的“小二型”水库,库容22立方米,灌溉面积34公顷。全乡用电自发自供,年用电量30万度。2001年5月,历时两年总投资576万元,完成东游至龙村23千米35千伏单回输电线路架设,完成占地0.27公顷,主变容量3150千伏安的35千伏变电站建设,实现市、乡、村电力联网。2001年7月,历时两年总投资307万元,完成全乡低压电网改造,实现了“两改一同价”目标。2003年新建成装机容量125千瓦的龙井头水电站、装机容量640千瓦的黎明一级水电站、装机容量800千瓦的龙腾水电站。2004年新建成装机容量300千瓦的小东由水电站、装机容量640千瓦的黎明二级水电站、装机容量300千瓦的昌明水电站。截至2005年12月全乡建成电站10座,总投资2000万元,累计总装机容量达3705千瓦,年发电量950万千瓦时,是用电量220万千瓦时的4.3倍,供大于求,长年不限电、不停电。2005年已建成标准化人饮工程9处(其中乡级1座、村级8处),受益人口1万多人。 3、通讯1989年全乡12个村仅有磁石电话30部。1995年1月,龙村乡投资一百多万元开通了光缆线路程控电话,拥有固定电话100多部。1998年7月,龙村乡投资一百多万元开通了数字移动电话。2005年底,实现村村通固定电话,拥有固定电话1941部。全乡2005年有移动电话高山基站4个(鹰子岩、擎天岩、凉乾、梨坪)、联通基站1个、小灵通基站5个,程控电话、移动电话直通世界各地。 龙村乡-社会事业初级中学一所,教师30人,在校学生544人;6所完小,教师86人,在校学生1256人。12个村闭路电视联网,实现了村村通闭路电视,电视人口覆盖率93%;全乡有医疗点14个,卫生技术人员39人。全乡已评定10个信用村,1385户信用户,总授信额达1600万元,被南平市评为“信用乡”。 龙村乡-特色农业杨梅龙村乡杨梅种植历史悠久,全乡种植面积达1700亩,其中采摘面积1420亩,年产量370吨。品种以“二色”杨梅为主,少量引进“东魁”。龙村乡地势南低北高,海拔相差500米以上,因此,杨梅采摘期长达一个半月。加上龙村乡属于高山区,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杨梅品质好,个头大,肉厚质软、汁多、味清甜,红里透黑,色泽艳丽,酸中带甜,风味独特,杨梅产区生态环境良好,极少被大气污染,栽培管理环节少,病虫害危害轻,具有“天然绿色水果”之称。杨梅除可鲜食外,还可以晒干、酿酒、制成果汁、果酱、蜜饯、罐头等。龙村杨梅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浙江、江西、上海等客商来收购,价格一般在每公斤2—4元之间。杨梅树姿优美,枝叶繁茂,终年常绿,适于环境美化,是绿化造林和庭院美化的良好树种。杨梅的新鲜枝叶不易燃烧,还可有用于森林防火带种植。 “擎龙牌”锥栗锥栗为栗属植物,因其果实外形为圆锥形而得称,当地俗称“榛子”。锥栗为我国名优干果之一,产量以福建省为最,福建省又以建瓯市为最,建瓯市又以龙村乡为最。龙村乡人工栽培锥栗的历史悠久,有史可考已达400余年。龙村乡现有锥栗林面积6万亩,其中2006年投产面积4万亩,产量5000余吨。龙村乡出产的“擎龙牌”锥栗由于不受污染,符合绿色食品质量标准,1998年经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机构检验,获得了A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证书编号为LB--07--9801132171。龙村乡锥栗具有果粒大、色泽好、品质优等特点,每500克约26-28粒左右,果壳为亮栗红色,富有光泽:鲜果口感香、脆、嫩、甜,便于各种方式的储藏和加工,深受世界各地消费者的青睐。 食用菌龙村乡拥有适宜于食用菌生产的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和丰富的阔叶林资源。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引导下,食用菌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7年还获得了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的“中国食用菌之乡”荣誉称号。2006年栽培规模为1265万袋,其中香菇600万袋,竹荪635亩(折635万袋),其它珍稀菇类如黄金菇、巴西蘑菇、鲍鱼菇、茶树菇、杏鲍菇等30万袋。预计干品总产量705吨,总产值2036万元。龙村乡出产的香菇大小匀称、姑肉肥厚,食用香味浓郁、口感滑嫩鲜美,是菇中上上品。无论是冷藏保鲜品,还是脱水干品,均是畅销全国各大中缄市或出口东南亚国家的精品。 毛竹与竹笋龙村乡现有毛竹林5万亩,年产毛竹70万根,冬笋400吨、春笋3800吨,毛竹是加工竹席、竹地板、竹工艺品等竹制品的优质原料。鲜竹笋既可直接销往国内外市场,又可加工成罐头、笋干等制品,是人们喜爱的绿色食品之一。龙村乡出产的冬笋由于个头大小适中,体形匀称,笋肉鲜嫩,是直接出口的精品。 龙村乡-新农村建设经济快速健康增长。全乡农林牧渔业产值年均增长8%以上;全乡重点培育的竹、榛、菌三大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5%以上,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25%以上,农产品优质率达到75%以上。突出工业,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2%以上。 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40元,年均递增6.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0%以上;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42%以下;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达60%以上,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5%;农村低收入家庭实行应保尽保,并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六通”(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广播电视、通商业网点)。建制村通水率100%,自来水普及率达65%,集中式供应饮用水合格率达95%以上;实现户户通电;95%建制村通客运班车;建制村通电话率达100%,农村信息化程度达15%以上;村村通广播电视;乡级农家店覆盖率达100%。 村容村貌较大改现。通过旧村整治、新村建设、迁村并点等办法,全乡1/3的建制村完成“六清六改”(清理院落、清垃圾、清粪便、清边沟污泥、清理柴堆、清路障和改房、改水、改厕、改灶、改路、改圈)建设任务,生活垃圾处理率达5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50%。 科技教育全面进步。农村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农村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保持在90%以上;90%以上的初中毕业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初级职业技术水平,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以上。初步形成基础教育,青年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农村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93%以上;婚育观念得到改变,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水土流失面积不断下降,地质灾害隐患逐年下降,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控制,初步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 党建工作有效加强。五年内乡党委和60%以上的村级党组织达到“五个好”目标要求;村民自治逐步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制度进一步健全,农民对村务公开满意度达85%以上;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 龙村乡行政区划位置龙村乡属建瓯市管辖 建瓯市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217个村、27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3.89万,其中农业人口42.5万;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畲、苗等10个少数民族,是福建省陆地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217个村、1121个自然村、2054个村民小组、27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2.73万,其中农业人口42.5万;城区常住人口15万,流动人口5万。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畲、苗等10个少数民族,是福建省陆地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芝山街道--地处城区北面,辖西大、豪栋、马汶3个村和符山、管葡、上西河、都御坪、梨山、青云6个社区居委会,29个村民小组,135个居民小组,18583户,44618人,其中,农业人口7175人,2161户。土地总面积30.85平方公里。 建安街道--地处城区东南片区,辖钟楼、东安、东门3个村委会和横街、仓长、前街3个社区居委会,29个村民小组,74个居民小组,8235户,22892人,其农业1749户,5123人。土地总面积30.49平方公里,城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 通济街道--地处城区中部,辖东溪、三门、南门3个村委会和南门、陶朱、桥南3个社区居委会,17个自然村,26个村民小组,52个居民小组,4826户,13666人,其农业1320户,4636人。土地总面积41.39平方公里,城区面积约0.84平方公里。 瓯宁街道--地处城区西部,辖水西、七里街2个村委会和福宁、西池、莲花3个社区居委会,11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共5080户,13877人,其农业1095户,3773人。土地总面积27.15平方公里。 徐墩镇--位于建瓯市西北部,距市区16公里,土地总面积351.87平方公里。现辖1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个综合林场,159个村民小组,100个自然村。共9945户,总人口为35332人,其中农业人口33183人,非农业人口2149人。 行政村名称:徐墩、叶坊、归宗、东边、北津、桂美、富头、富垱、丰乐、下碓、山边、湖塘、九匡、岭头、大潭,长汀。 吉阳镇--位于建瓯市西部,地处建瓯市、顺昌县、建阳市三县市交界地。东连徐墩镇;西和西南与顺昌县仁寿乡、岚下乡相接;南与房道镇毗邻;北与建阳市徐市乡相交界,距市区42公里,土地总面积198.73平方公里。现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24个村民小组,51个自然村。共8420户,总人口为30657人,其中农业人口29040人,非农业人口1617人。 行政村名称:吉阳、玉溪、宅墩、曹墩、新桥、胜利、张坑、巧溪、大夫、黄怖、圭历、巨历口。 房道镇--地处武夷山脉东南侧,位于建瓯市西南部。东部与瓯宁、南雅相邻,东北部与徐墩毗连,南部、西部与顺昌县交界,北部与吉阳接壤,土地总面积244.73平方公里。全镇现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93个自然村,168个村民小组,20个村民委员会。共9864户,总人口35690人,其中农业人口33961人,非农业人口1729人,少数民族畲族约340人。 行政村名称:房道、九堡、七道.漈村、上庠、尤墩、小竹、潘坑、安宁、吴漈、曹岩、书怖前、徐地、峡头、连地、南科、西漈、靛墩、吴大元、埂尾。 东游镇--地处建瓯市东部,鹫峰山脉西侧。东和东南分别与水源乡、屏南县交界;南和西南与东峰镇毗邻;北与川石乡、龙村乡相连,土地总面积420.53平方公里。现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镇林场,1个良种场,73个自然村,168个村民小组。共10288户,总人口37653人,其中农业人口34302人,非农业人口3351人。 行政村名称:东游、垱上、东源、溪尾、胡墩、张墩、云头、党城、渡潭、党口、张屯、上范、溪屯、盖林、盛前、河岭,盛地、东漈。 川石乡--地处建瓯市东部,鹫峰山脉西面。土地总面积274.07平方公里。现辖1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62个自然村,123个村民小组,共6570户,总人口23835人,其中农业人口22427人,非农业人口1408人。 行政村名称:川石、垱阳、慈口、溪口、营勺、后山、洋屯、后洋、边溪、徐布、后坪、小岭、伏演、外洋。 顺阳乡--是1996年4月经福建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乡,原隶属东峰镇管辖。顺阳乡位于建瓯市东部,土地总面积205.83平方公里。现辖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国营采育场,55个村民小组,35个自然村。共3318户,总人口为11383人,其中农业人口10218人,非农业人口1165人,是建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小的乡(镇)。 行政村名称:溪东、吴林、石呈、江垱、漈下、后房。 水源乡--位于建瓯市东部,距建瓯市区57公里。东与屏南,政和两县交界;北跟川石乡接壤;西同东游镇相邻邦;南连东游镇与屏南县,是三县市交界的边远山区乡。全境面积299.2平方公里。现辖12个行政村,1个良种场和水库管理所,122个村民小组,65个自然村。总户数5943户,23020人,其中农业人口21959人,非农业人口1061人。 行政村名称: 水源、横路、桃源、吴墩、钱团、王厝、大源、忠溪、温洋、南山、上坑、良贤 小桥镇--位于建瓯市东南部,东与玉山镇相连;南与迪口镇交界;西与南雅镇接壤;北与建瓯市东峰镇毗邻。镇域东西长约18.5公里,南北宽约16.5公里,土地总面积297.87平方公里。全镇现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83个村民小组,93个自然村。共10730户,总数为39199人,其中农业人口为37392人,非农业人口为1807人。 行政村名称:小桥、大丘、西边、富井、高门、百丈、龙峰、洽历、上屯、漈上、霞抱、阳泽、后塘。 玉山镇--位于建瓯市东南部,东北、东南分别与屏南、古田县交界;南邻迪口镇;西连小桥镇;北与东峰镇接壤,距建瓯市54公里。土地总面积324.13平方公里。全镇现辖12个行政村,一个伐木场,一个牛场,1个居委会,114个村民小组,68个自然村。共6029户,总人口为22916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1412人,非农业人口为1504人。是建瓯市耕地面积较少,人口较多的乡镇之一。 行政村名称:玉山、敷锡、东山、下洋、洋后、上房、榧村、筹岭,汲溪、岭口、长怖、岭后。 南雅镇--位于建瓯市南部,东与小桥、迪口两镇交界;西与房道镇和顺昌县高阳乡接壤;南与南平市大横镇毗邻;北接建瓯市瓯宁、通济办事处。总面积398平方米公里,下辖1个居委会,23个村场,117个自然村,共12000户,总人口为43577人,其中农业人口40043人,非农业人口3534人。 行政村名称:南雅、新建、伊村、新村、小雅,十字街、集瑞、杉溪、小康、叶康、皇康、大康、梅村、鲁口、白水源、房村、仁墩、黄园、山安、白沙、太平。 迪口镇--位于建瓯市南部,距市区86公里,东至古田县风都乡,南邻南平市洋后乡,西邻南平市南山镇北至小桥镇百丈村,东北至玉山镇西北至南雅镇,东南与古田县相邻,西南与南平市交界,地处古田县,南平市、建瓯市结合部,镇域面积372.13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100个自然村,共8439户,总人口为32610人,其中农业人口31195人,非农业人口1415人。 行政村名称:迪口、占村、值源、下房、店村、西坑、龙北溪、郑魏、大布林、下庄、杉洋、下溪、可建、凌坑、中田、岩下、坑头。 小松镇--地处建瓯城北20公里。东与东峰镇和龙村乡交界;西与徐墩镇毗邻;南与芝城镇接壤;北和东北与龙村乡和 建阳市小湖乡相连。总面积239.33平方米公里,所辖1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1个良种场,1个镇林场,共7977户,总人口为28862人,其中农业人口27716人,非农业人口1146人。 行政村名称: 小松、中村、李园、定高、湖头、上元、穆墩、渔村、溪头、双坪、台尾、大庙、高历、龚墩 龙村乡--位于建瓯市北部,距城关43公里。东、东南分别于川石、东游交界;南与东峰毗邻;西与小松接壤;北与建阳市小湖乡相连,是老区贫困乡。总面积207.93平方米公里,现辖12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共4024户, 人口14976人,其中农业人口14541人,非农业人口435人。 行政村名称:龙村、汴地、下杉溪、吴地、梨坪、擎天岩、龙溪、黄凌、凉墘、大历、仰坑、小东游。 东峰镇--位于建瓯市东部,鹫峰山脉西面,总面积268.9平方米公里,现辖1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个良种场,1个镇林场,19个行政村,81个自然村,共10947户,总人口41103人,其中农业人口38098人,非农业人口3005人,是闽北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镇之一。 行政村名称:东峰、南源、大漈,井岐、长溪、坤口、记源、桂林、大房、坪林、霞镇、东山下、东溪口、铜场、杨梅、裴桥、长源、岚下、湍下。 龙村乡--位于建瓯市北部,距城关43公里。东、东南分别于川石、东游交界;南与东峰毗邻;西与小松接壤;北与建阳市小湖乡相连,是老区贫困乡。总面积207.93平方米公里,现辖12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共4024户,人口14976人,其中农业人口14541人,非农业人口435人。 行政村名称:龙村、汴地、下杉溪、吴地、梨坪、擎天岩、龙溪、黄凌、凉墘、大历、仰坑、小东游。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