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六盘水市2008年至2020年渔业发展规划
释义

为了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贵州省渔业条例》,促进全市渔业可持续发展,将渔业生产和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科学合理开发六盘水市的渔业资源,实现渔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协调发展,根据《农业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试行规范》和《六盘水市畜牧水产业 “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了《六盘水市2008年至2020年渔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 “十五”期间渔业发展综述

第一节 “十五”期间渔业发展概况

一、主要业务指标完成情况

“十五”期间我市渔业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据统计,2007年,全市水产品产量680吨,较2000年的481吨增长41.37%,年均增长4.4%;水产养殖面积由2000年的296公顷增加到2007年的356公顷,增长20.27%,年均增长2.3%;鱼苗产量由2000年的0.32亿尾增加到2007年的0.39亿尾,增长21.9%,年均增长2.5%。

二、渔业生产发展情况

(一)生态渔业的实施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2001年至2007年,全市累计实施稻田生态渔业面积111公顷,涉及全市11个乡(镇)、14个村、1213户农户,养鱼稻田多年平均鱼产量为750公斤/公顷,稻田渔业产值7500元/公顷,稻田生态渔业累计提供鱼产量618吨,创造产值989万元(现价);2003年以来实施的山塘生态渔业工作,累计实施水面18.7公顷,配套种植果园10公顷,牧草种植2公顷,养鸡500只,养牛40头,累计创造产值94万元,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渔业的实施,对实施地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养殖农户增收致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城郊休闲渔业成为渔业生产增收的亮点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郊旅游业的兴起,我市城郊部分池塘养殖户纷纷将养鱼池塘用于开展以垂钓为主的城郊休闲渔业。据调查统计,到2007年底,全市用于开展休闲渔业的水域面积共23.3公顷(其中池塘14公顷,山塘9.3公顷),主要分布于各县(区)的城郊,以六枝特区平寨镇、钟山区凤凰街道办事处和水城县滥坝镇最为集中。休闲渔业年经营总收入约为223.64万元(现价),占全市渔业生产总值的24.84%,年总投入76.47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2.92;经营毛利147.17万元,户均收入1.796万元,人均年收入3374.3元,休闲渔业已成为我市目前渔业生产增收的亮点,正逐步发展成为以垂钓经营为主,集垂钓、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行业,其经营方式已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三)国营鱼种场生产的苗种成为渔业项目实施的主要来源

2004年至2005年,六枝特区鱼种场和盘县鱼种场分别承担了《利用池塘为稻田生态渔业培育大规格鱼种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工作。共完成项目实施面积2.7公顷,生产大规格鱼种20.9吨,为我市生态渔业提供优质鱼种15吨,有效地缓解了我市开展生态渔业苗种的供需矛盾,同时为整合我市水产资源,充分挖掘生产潜力,扶持水产苗种场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三、渔业管理工作

(一)加强水产养殖投入品监管,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为了确保水产品的安全消费,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我市自2002年起,把水产养殖投入品的监管作为水产行业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全市各级水产业务部门对水产投入品使用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为我市各级水产业务部门制定水产投入品监管措施,科学指导广大水产养殖户合理用药,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消费者健康打下了基础。

(二)强化渔政监督管理,保护渔业资源

从2003年开始,每年的9至11月,我市各级渔政(水产)管理部门均在市境内珠江流域开展了以打击非法捕捞与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统一专项治理行动。至2007年底,我市共开展专项治理行动5次,向流域的广大群众深入宣传了国家的渔业法律法规,增强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保护渔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在部分电、毒、炸鱼比较猖獗的违法捕捞重灾区,有力地打击了违法捕捞行为,使当地的群众深受教育;同时也锻炼了我市各级渔政执法队伍,渔政执法管理的社会影响逐年扩大。

(三)认真落实“春季禁渔”制度,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为全面贯彻落实《贵州省渔业条例》关于春季禁渔的有关规定,从2006年开始,我市已连续两年开展了全方位的春季禁渔工作。两年来,共组织统一执法检查行动38次,出动宣传执法车辆49台(次),出动宣传执法人员240人(次);张贴《贵州省渔业条例》250份、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贵州省渔业条例》宣传小册子380本,填发《禁渔通知》85份,悬挂宣传横幅16幅;利用赶场天(星期天)进行宣传动员33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270份,接受宣传的群众约13万人,张贴标语328幅。收缴违法刺网6张(近800米)。开展渔业增殖放流活动两次,共投放鲤、鲫、草鱼种共6.2余万尾,500余公斤。积极保护全市的渔业资源,为全市渔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以核发养殖证为手段,推进渔业养殖法制化进程

我市实施养殖证制度工作从2002年7月开始,各县(特区、区)水产(渔政)业务部门在省、市渔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积极开展工作。至2007年底,全市共核发养殖证65本(全民2本,集体63本),核发水域养殖面积21.72公顷(全民1.47公顷,集体20.25公顷)。

第二节 主要经验

一、切实加强对渔业工作的领导,把渔业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

“十五”期间,我市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将渔业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各种措施,把实施生态渔业项目、渔政管理、鱼病测报及水产品安全监管、渔业政务信息与宣传、渔业政策调研等工作全部列入每年水产工作目标任务考核的内容,年终根据工作的开展情况分别兑现奖惩,从而增强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水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加强技术服务,走科技兴渔之路

发展渔业,科技是先导。全市各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积极主动深入水产生产第一线,开展推广、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服务。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形式的生态渔业,提高渔业经济效益。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加大对农村养殖户、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使渔业科技含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三、依法治渔,以法兴渔

“十五”期间,全市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认真履行法定职责,根据我市渔业生产和渔政管理的实际,在做好已建和在建水上工程项目调查、渔用船舶普查、养殖证发放及管理、春季禁渔以及处理渔事纠纷等渔政监督管理工作的同时,以开展珠江流域打击非法捕捞与保护生态环境统一行动为重点,认真组织开展辖区内的年度统一行动,并且取得了实效;以养殖证发放为突破口,强化渔政管理职能。

第三节 存在问题

一、渔业经济总量小,生产基础设施薄弱

受自然条件及投入因素的影响,我市渔业经济总量小,水产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总体装备水平不高,养殖形不成规模,在我市农业产值和农民增收中所占比例小;市场供应的水产品大部分靠外调,价格较高;苗种供应不足且品种单一,养殖面积及水产品产量低而不稳,荒芜水面大,效益不高。

二、养殖户养殖水平低,养殖方式落后

我市是养鱼新区,广大农村没有养鱼的习惯,加之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对养鱼技术的接受较慢,现有的水产养殖方式仍较落后,养殖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低。

三、病害防治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落后

病害监测工作中没有诊断病害的仪器设备,技术人员全凭经验和肉眼判断,大大降低了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无检验设备,对本市生产和市场销售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难以实现有效监管。

四、各级财政对水产的投入较少

长期以来,我市水产业发展除少量的项目投入外,主要靠农户自主投入,自由发展。由于我市农村贫困面大,农民收入水平低,对发展水产生产投入能力有限。水产新技术的推广、新品种的引进和渔政管理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

五、天然渔业水域污染严重,亟待治理

六盘水市是重工业地区,工业排放的废水对渔业水域污染严重。市境内几条较大的河流由于长期受到污染,鱼类资源已基本枯竭,如不尽快加以治理,我市许多土著鱼类将面临灭绝的危险。

六、渔政管理任重道

六盘水市地处珠江上游,流域内各支流河段绝大部分分布在边远的深山区,山大沟深,交通十分闭塞,有的地方地势十分险要,加之这些区域群众的法律意识十分淡薄,给开展渔政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单靠短期集中的统一执法行动还不能从根本上遏制上述区域的违法捕捞活动,渔政管理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

第二章 渔业发展条件分析

六盘水市具备一定的发展渔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市场潜力大,交通方便。充分利用全市发展渔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大力推广渔业养殖新技术,发展生态、休闲、增殖、设施等渔业,不但可以增加城镇水产品的有效供给,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而且可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水产养殖户增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一定的贡献。

第一节 自然资源

一、气候

六盘水属北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区。海拔一般在1200米至1800米,最高海拔韭菜坪主峰2900.3米;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年平均气温在12.3—15.1℃,高温季节(7月)20.9℃,低温季节(1月)4.7℃。全年≥10℃的积温4102.1℃,极端最高气温35℃,极端最低气温-11.7℃。无霜期228—292天。全市年均降雨量1200—1400毫米,东南部大于西北部,年内分配不均,夏季多,春冬少,5—9月为雨季,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0%;1、2、12月份的降雨量仅占全年的2.5%。本市的径流量来源于降雨,平均径流深645.4毫米,径流总量68.34亿立方米,加上流入本市的客水25.5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2244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市内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地质构造和地貌、地势复杂,一般埋藏深,最深达100米以上,浅的在10—50米,开发利用较难。地下水枯季资源量为37231.1升/秒(11.74亿立方米/年)。本市的光能资源与全国相比,因地处低纬度,湿度大,云量多,阴天多达200天,处于低值区,全年日照数为1462小时。本市的各类水体,水温年平均在12.1℃,夏季平均水温19℃,PH值平均在6.5—7.5之间。除部分水域被工业废水废渣污染外,大部分水体的水质良好,符合养殖用水标准。

总之,我市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丰沛的降雨形成了较丰富的水域资源,为渔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

二、水域

全市水域总面积6053.7公顷,其中可养水面1214.7公顷,占总水域面积的20.1%。2007年已养水面356公顷,占可养水面的29.3%, 待开发利用858.7公顷,占可养水面的70.7%。在规划期内,随着光照水电站、黔中水利枢纽等一批水利工程的兴建,全市水域面积将达到8289.7公顷,可养面积达2332.7公顷。另有3000公顷左右的宜渔稻田可以用于开展稻田生态渔业,为渔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水域资源。

(一)池塘

全市现有池塘(含山塘)水面200.0公顷,占可养总水面的16.5%,其中:六枝特区65.5公顷,盘县67公顷,水城县43.3公顷,钟山区24.2公顷;2007年,池塘已养水面100公顷,占池塘总面积的50%。

(二)水库

全市现有小(二)型及以上水库58座,面积917.0公顷,占总水域面积的15.1%;可养水面514.7公顷,占可养总水面的42.4%;2007年,水库已养水面253公顷,占水库可养水面的49.1%。

(三)稻田

全市有稻田21072公顷,其中比较适宜发展稻田生态渔业养殖的约3000公顷。目前,全市实施硬化工程稻田生态渔业涉及7个乡镇,共有饲养农户176户,总面积23.2公顷,

(四)河流

河流是六盘水市水域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总面积为4936.7公顷,占总水域面积的81.5%。全市长10公里以上或集水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8条,其中长江水系14条,珠江水系34条。河流总长1654.25公里,河网密度为每100平方公里16.7公里。全市河流具有明显雨源型山地河流特征,河流发源于境内,多属源头支流,源短流细,暴涨暴落,洪枯流量悬殊,河道切割强烈,狭窄曲折,天然落差大,在渔业利用上难度较大。但仍有部分河段通过适当修整,可以开展河道养鱼。宜渔河流面积约500公顷,占河流总面积的10.1%。

(五)冷泉水

全市大部分乡(镇、街道办)气候冷凉,加之市内冷泉水资源丰富(达1640余处),且出露点高,水质优良;大部分水温常年恒定在16-18℃,适宜建造流水养鱼池,具有发展鲑鳟、鲟鱼等冷水性或亚冷水性鱼类集约化养殖的独特优势。

三、水生生物

(一)浮游生物

全市各类水体中,浮游植物有绿藻、裸藻、蓝藻、隐藻、甲藻、黄藻等;浮游动物有砂壳虫、钟形虫、轮虫、美女蚤、裸腹蚤、镖水蚤和剑水蚤等,浮游生物的种类较多。

(二)底栖动物

1.软体动物:以斧足类的蚌、蚬,腹足类的各种螺为主。

2.水生昆虫:以蚊科、摇蚊科幼虫及蜉蝣目幼虫为主。

3.水生寡毛类(水蚯蚓)。

(三)鱼类

据初步调查,全市现阶段发现的土著鱼类有裂腹鱼、鲤、鲫、餐条、棒花鱼、中华纹胸鮡、麦穗鱼、鰟鮍鱼、黄鳝、泥鳅、鲶鱼等,计4目5科12种。现在主要养殖的鱼类有鲤、鲫、草、鲢、鳙、团头鲂、黄鳝、泥鳅、云斑鮰和叉尾鮰等。

第二节 社会资源

一、政策环境

2005年以来,中央和省相继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4个1号文件,作出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畜牧水产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快畜牧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畜牧水产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推进畜牧水产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畜牧水产业的科技支撑等重大战略部署。《全国渔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长期渔业科技发展规划》、《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实施方案》、《六盘水市畜牧水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等作出了推行健康养殖方式,推广水产良种和渔业科技转化力度,实施水产养殖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渔业。中央、省、市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渔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我市渔业的发展要乘国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抢抓机遇,充分用好、用活、用足扶持水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树立建设现代渔业的思路,多渠道争取资金,增加投入,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渔业发展步伐。

二、市场前景

六盘水市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至2007年底,全市总人口已达306.09万,其中城市人口达79万人。水产品总产量680吨,人均占有量0.2公斤。欲达到全省同期人均占有2.6公斤的水平,需增加水产品6800吨。根据《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到2010年,食物与营养发展摄入量标准:城市居民人均每年摄入水产品22公斤,农村人口相应为13公斤。照此计算,六盘水市2010年水产品生产目标仅占摄入目标的3.37%。据调查,目前全市各地销售的水产品主要从黔西南的万峰湖以及广西、湖南等地调进,仅市中心城区每天从外地调进的草、鲤、鲢、鳙等鲜活水产品就超过5000公斤,且价格高于全省其他地(州、市),需求缺口较大。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水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三、区位优势

六盘水市地处川、黔、滇、桂结合区域中部,乌蒙山脉南端,是国家确定的“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及“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境内大型企业相对集中,拥有水城钢铁、盘江煤电、水城矿业、六枝工矿、盘县电厂、水城水泥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同时,还有盘南电厂、发耳电厂等一批西电东送的国家重点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六盘水市交通较发达,贵昆铁路(株六复线)形成的东西大通道和由南昆铁路、内昆铁路、水柏铁路及盘西铁路支线构成的南北大通道在市境内形成“十”字交叉,被誉为川滇黔桂四省(区)的铁路立交桥;已建成的“水(城)-黄(果树)”高等级公路,缩短了我市到省会贵阳的时间,加强了与省内外的联系。随着320国道主干线镇(宁)胜(境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水(城)盘(县)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以及六(盘水)沾(益)铁路复线、六盘水支线机场前期工作的大力推进,六盘水的区位优势还将进一步提升。经济的繁荣、交通的便利为渔业生产的发展和销售提供了广阔的潜在市场和便捷的流通渠道。

第三章 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与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立足六盘水的水产资源条件,加强行业管理,积极发展渔业生产,培育我市水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大力打造“中国凉都·六盘水”品牌为契机,按照《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六盘水市畜牧水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立足资源,以巩固和推广生态渔业实用技术为抓手,提高城郊池塘(山塘)休闲垂钓渔业的档次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培育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开发利用冷水资源,发展冷水鱼类养殖;合理利用新增的大、中型水域发展设施渔业,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强化渔政和行业管理,积极发挥好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协调、管理作用,保护渔业资源环境、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三、发展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提高,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二)尊重历史原则

为了保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六盘水,在不影响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人民生活用水和交通、航运等的前提下,在本规划出台前已开展的池塘、山塘、水库等各类养殖及其所处水域均列入本规划的范畴,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予以办理养殖许可证。

(三)市场导向原则

发展渔业,要坚持市场导向,做好市场分析,预测渔业经济发展趋势。立足本地市场,面向国内外市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市场经济原则,选择需求多、市场大、前景好的产品作为区域性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树立品牌意识,全面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优质水产品市场占有率。

(四)科技先导原则

加大对渔业的科技投入,充分利用新技术和装备改造传统渔业,大力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

(五)依法治渔原则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条例》和《贵州省渔业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保护渔业资源,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保障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适时修改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渔业发展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作为指导我市渔业生产和管理的渔业规划,也必须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适时修改和完善。

四、规划编制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二)《贵州省渔业条例》;

(三)农业部《关于印发〈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的通知》(农渔发〔2002〕5号);

(四)《六盘水市畜牧水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五)贵州省渔业局的相关文件。

第二节 规划目标和区域发展布局

一、规划目标

(一)养殖水面,计划2010年达到913公顷,较2007年增加557公顷。到2020年达到1876公顷,较2010年增加953公顷。

(二)水产品产量,计划2010年达到1700吨,较2007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35.7%。到2020年达到3500吨,2010—2020年,年均增长7.5%。

(三)渔业增加值,计划2010年达到827.5万元,较2007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35.7%。到2020年达到1703.6万元,2010—2020年,年均增长7.5%。

二、发展重点

(一)六枝特区

规划区内,六枝特区新增的大中型水域最多,宜渔稻田面积大,是全市渔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区域。以发展池塘(含山塘)养鱼、稻田生态渔业和大水面网箱养鱼为重点,建成我市商品鱼养殖基地。

(二)盘县

盘县面积大,人口多,经济基础较好,小型水库和山塘众多,以发展池塘养鱼、山塘生态渔业为主。同时,加快以流水养鱼、工厂化养鱼为重点的设施渔业的发展。

(三)水城县

水城县河流较多,且多数受工业污染程度较轻;冷泉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要加快河道增殖渔业、冷水鱼类养殖和城郊休闲渔业的发展,同时做好对鱼类资源的保护。

(四)钟山区

钟山区发展城郊休闲渔业起步较早,且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潜力较大,以发展池塘休闲渔业为主。

三、规划布局

(一)休闲渔业

六枝特区的平寨、新窑、郎岱、岩脚、折溪,盘县的西冲、石桥、城关、柏果、红果,水城县的滥坝、蟠龙、阿嘎、猴场、玉舍、杨梅、发耳、野钟、果布嘎、勺米,钟山区的凤凰、荷城、黄土坡、德坞、大河、老鹰山等乡(镇、街道办)以现有的养鱼池塘为基础,开展休闲垂钓经营,提高档次,推进休闲渔业产业化。

(二)稻田、山塘生态渔业

稻田生态渔业以六枝特区的郎岱、岩脚、折溪、落别,水城县的蟠龙、米箩等乡(镇)为重点;山塘生态渔业以盘县的大山、水塘、两河、刘官、英武、滑石、松河,六枝特区的郎岱、平寨、木岗等乡(镇)为重点,建设稻田、山塘生态渔业养殖基地。

(三)设施渔业

1.大水面网箱养鱼基地:以六枝特区的毛口、中寨、龙场、岩脚等乡(镇)新增的大中型水面为重点,建设大水面网箱养鱼基地。

2.流水养鱼基地:以六枝特区的平寨、落别,盘县的红果、刘官、保基、四格,水城县的蟠龙、猴场等乡(镇)为重点,建设以养殖冷水鱼、亚冷水鱼为主的流水养鱼基地。

3.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在钟山区建设一个以养殖高档淡水鱼类为主、无污染物排放、不受自然资源条件限制的市级高科技工厂化循环水养鱼基地。

(四)河道增殖渔业

在六枝特区新形成的大中型水域,盘县、水城县未受污染的河流人工投放鱼类,开展河道增殖渔业。

第四章 体系建设和重点项目

发展六盘水渔业,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技术推广服务、苗种繁育、水产品质量安全、渔政管理等各种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稻田山塘生态渔业、大水面网箱养殖、冷水鱼养殖等重点项目,推动我市渔业产业化发展。

第一节 体系建设

一、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公益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高市、县(区)水产技术干部队伍的整体理论水平和业务指导能力;加强对县、乡级水产技术人员的培训。认真组织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创办科技示范基地,发展科技示范户,提高示范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科技宣传培训,积极开展形式各异、内容多样的适用技术培训活动,提高养殖户的饲养管理水平。到2010年,全市建成和完善县级和重点乡(镇)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渔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二、苗种繁育体系

积极实施“水产良种工程”,抓紧抓好水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市、县两级要有计划地逐年加大对六枝特区鱼种场和盘县鱼种场的资金投入,在配套完善六枝特区和盘县两个鱼种场基础设施的同时,新建市级水产良种场,采取苗种集中孵化、分散培育的办法,在各县(区、特区)新建一批各种类型的苗种培育点,扶持鱼种培育专业户,提高供种能力。到2010年,使全市渔业生产的常规苗种自给率达50%以上。

三、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加强渔药饲料监管,增加检测设备,完善检测手段,对渔药、饲料等养殖投入品和加工、运输、销售环节的水产品质量实行全程监控,坚决杜绝渔业生产中使用禁用兽(渔)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行为;强化渔业疫情测报体系建设和水生动物病害防治监控工作。到2010年,全面开展水产品产地检疫,上市水产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四、渔政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市、县两级渔政管理和渔政执法机构,加大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以及贵州省渔业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组织协调全市渔政执法人员依法监测和治理渔业水域污染,查处渔事纠纷案件,开展渔业船舶检验,依法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和加强渔船安全生产管理。

第二节 重点项目

规划期内,渔业重点建设项目主要有:新建市级水产良种场、稻田山塘生态渔业、冷水鱼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增殖渔业等十个方面。项目总投资5705万元,年创收5871万元。项目的建设期限一般为3年,将根据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适时启动。所有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增加鲜活水产品2155吨,是2007年全市渔产量的3.17倍,能有效缓解全市“吃鱼难”的问题,并能带动全市部分农民脱贫致富。

一、新建市级水产良种场

(一)建设规模: 8—10公顷。土地的征用按国家有关政策办理,由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二)项目总投资:600万元。该项目以业主投入为主,财政投入为辅,建设期为4年。项目启动后,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乡镇人民政府帮助协调土地,市级财政连续4年每年投入资金20万元,帮助良种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三)项目简介:水产苗种是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苗种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关系到全市渔业的发展。加强对水产苗种体系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大规格鱼种供应,提高良种覆盖率,是促进全市水产养殖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市仅有的六枝特区鱼种场年繁殖水花仅0.395亿尾、培育鱼种约10吨,远远不能满足全市渔业生产对鱼种的需求,再加之该场受水源条件的限制,扩建的余地不大。因此,根据我市渔业发展的需要,选择在各方面条件比较适合、具有发展前景的六枝特区岩脚镇拟建一个规模为8—10公顷、年繁殖鱼类良种水花2亿尾、培育优质大规格鱼种50吨的市级水产良种场。

(四)经济效益分析:年产值150万元。

(五)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可解决20人就业,每年减少我市开展渔业生产而到外地购进鱼种的资金130万元。同时,降低外调鱼种风险,促进全市渔业健康发展。

二、稻田、山塘生态渔业

(一)建设规模:稻田生态渔业面积500公顷;山塘生态渔业面积50公顷。实施期限为连续5年,每年实施稻田生态渔业100公顷;山塘生态渔业10公顷。该项目系扶贫建设项目,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帮助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项目总投资:500万元(主要用于为实施生态渔业的农户购买鱼种),连续五年每年投入10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喂饲料所需资金由实施农户自筹解决。项目启动后,购买鱼种所需资金由农户贷款解决,财政给予贷款贴息。项目实施地的乡镇负责实施区域内农户动员及土地协调等工作。

(三)项目简介:发展稻田、山塘生态渔业可充分利用渔业资源,有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稻田生态渔业实施区域主要分布在六枝特区及水城县、盘县部分乡镇;山塘生态渔业实施区域以盘县为主。

(四)经济效益分析:项目建成后,可年产商品鱼675吨,年产值945万元。

三、大水面网箱养殖

(一)建设规模:商品鱼养殖网箱11000平方米。建设期为3—5年。

(二)项目投资:1150万元,以业主投入为主,财政投入为辅,项目实施期间,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

(三)项目简介:利用北盘江光照水电站等水利枢纽形成的大水面,开展商品鱼网箱养殖,可大大促进渔业的发展,从根本上缓解商品鱼主要依靠外调的状况。实施区域主要分布在六枝特区的毛口、中寨、龙场、岩脚等乡(镇)。

(四)经济效益分析:项目建成后,年生产商品鱼990吨,年产值1386万元。

四、冷水鱼养殖

(一)建设规模:在4个县(特区、区)各建1个面积为2000平方米、年生产商品鱼90吨的高标准冷水性鱼类养殖基地。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年总生产商品鱼360吨。

(二)总投资:600万元。该项目业主投入80%,财政投入20%。财政投入部分由市级财政和项目实施地的县级财政平均分担。

(三)项目简介:淡水冷水性鱼类是高档水产品的一大类群,市场价格高,养殖效益好,前景广阔且具有较高的示范性。市内地下冷泉水资源丰富且出露点高,水质优良,大部分水温常年恒定在16-18℃,适宜开展冷水性鱼类或亚冷水性鱼类养殖。

(四)经济效益分析:年产值1290万元,可解决30—40人就业。

五、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一)建设规模:在市中心城区建一个高标准工厂化循环水优质鱼类养殖基地,面积2000平方米,年生产商品鱼80吨。

(二)总投资:300万元。该项目业主投入80%,市级财政投入20%。

(三)项目简介: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所有设施渔业中科技含量最高、利用的水资源最少、不对环境排放任何污染物、具有较高观赏性和示范性的一种养殖方式,代表着渔业发展方向的一种高效设施渔业。我国目前仅在上海等少数发达城市开展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由于采用的是高科技养殖设施和养殖技术,不受资源的限制,所以,养殖鱼类品种的选择、商品鱼上市时间等均可随市场的需求而定。

(四)经济效益分析:年产值 280万元。

六、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该项目系公益事业,主要为确保上市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水产品质量监测在同级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中增加必要的检测设备和技术力量,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总投资100万元。

七、饲料生产

(一)建设规模:建设鱼类颗粒饲料生产厂一个,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年生产鱼类各种颗粒饲料4000吨,建设期为2年。

(二)总投资:150万元。所需资金由业主投入。

(三)项目简介:使用颗粒饲料可有效提高单位面积商品鱼的产量。颗粒饲料是各种设施渔业必须的,其营养成分因不同鱼类的需求而定,鱼类摄食后生长快,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饲料资源生产出较多的商品鱼。拟在六枝特区建一个年生产能力为4000吨的颗粒饲料生产厂,以满足全市渔业发展的需要。

(四)经济效益分析:年产值1600万元。

八、水产品市场建设

(一)建设规模:在市中心城区南编组站附近建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市级水产品批发市场;在六枝特区平寨镇、盘县红果镇各建1个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的县级水产品批发市场。

(二)投资:2000万元(市级水产品批发市场:1000万元、县级水产品批发市场各500万元)。资金来源:由业主投入。

(三)项目简介:加快市场建设,对促进全市渔业生产发展、搞活水产品流通、繁荣城乡经济、方便居民生活、保证供需平衡、稳定水产品价格,推进渔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经济效益分析:水产品流通年增税收100万元。

九、增殖渔业

(一)投资规模:在全市条件适宜的各类水域每年投入3—5寸的大规格鱼种10吨,2年后每年回捕商品鱼50吨。

(二)投资:每年需鱼种费25万元。头3年由政府投入,2年内实行禁渔,以后将采取发放捕捞许可证、限量捕捞等措施收取资源增殖费以及由捕捞单位和个人自主筹资解决鱼种投放所需的经费。

(三)项目简介:渔业水域的净化作用通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来实现,该项目中滤食性鱼类是水体净化的主导因素。捕捞渔业将鱼类捕出时,就相当于取出了水域中氮、磷等无机盐,从而达到净化水域的作用。鱼类一般含氮2.5—3.5%、磷0.3—0.9%左右,即在不投饵、施肥的情况下,每从水中捕捞1千克鱼,就可从水中取出约25—35克氮、3—9克磷,由此可知滤食性鱼类对水体净化作用十分有效。

在全市小(二)型以上水库的514.7公顷可养水域中均可开展增殖渔业,投放品种为草鱼、鲤鱼、鲢鱼、鳙鱼及当地的土著鱼类等,其中以投放鲢、鳙等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为主。按每年捕捞50吨商品鱼计算,每年可从水库中带走氮1.25—1.755吨、磷0.15—0.45吨。

(四)社会经济效益:2年后,回捕商品鱼年均增收70万元。

十、休闲渔业

(一)投资规模:在六枝特区的平寨、郎岱,盘县的红果、城关、柏果,水城县的滥坝、发耳和钟山区的凤凰、德坞等条件适宜、具有发展前景的休闲渔业乡镇街道办选择10个条件较好的点,每个点的规模在1公顷左右,按照整体推进、提高休闲渔业档次和效益的要求,在政府的指导下,将这10个点发展成为与旅游相结合、经济效益较高、具有较好示范带动作用的休闲渔业点,以带动全市休闲渔业发展。

(二)项目总投资:共100万元,由业主自筹。

(三)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实施农户每年增收50万元。

第五章 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措施

发展我市的渔业必须科技先行,各级政府、特别是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渔业生产和渔政管理工作的领导,将渔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发展渔业作为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产业来抓,在政策、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各项目实施单位(企业)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加强自身积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解决好自筹资金问题。

一、实施科技兴渔,提高渔业科技含量

发展渔业要牢固树立“科技兴渔”的观念,坚持科技先行,把渔业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充实和加强市、县两级水产技术推广站建设,增加人员和设备,大力培训农民水产技术员,普及水产科技知识。通过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引进、渔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普及,推广生态渔业、健康养殖,提高群众科学养鱼水平,提高渔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益。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渔业投入

,增强渔业发展基础

增加渔业投入,是保证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渔业的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积极鼓励多种经济成分以多种形式参与渔业生产、水产品加工和流通,充分调动和保护社会各方面参与发展渔业的积极性。努力争取国家和省的项目投入,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应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金融机构贷款、企业资金、个人捐助等社会资金投入渔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形成投入多元化、利益共享的投入机制。根据我市渔业发展现状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渔业发展项目库,选择市场前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水产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促进全市渔业的快速发展。

三、加大生态渔业实施力度,

积极推广现代渔业养殖技术

六盘水市海拔相对较高,养殖水面少且零星分散,渔业生态环境脆弱,这是制约六盘水渔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发展渔业必须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在稻田、池塘、山塘和小型水库实施“稻-鱼-菜”、“草-禽-鱼-菜”、“草-禽-鱼-果”等多种模式的生态渔业,实行鱼、畜、禽、瓜、果、菜、沼气等立体开发,互利共生。同时,要利用我市经济条件发展势头好的优势,积极开展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网箱养鱼、流水养鱼等设施渔业,发展渔业生产力,提高渔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走现代渔业发展之路。

四、加快水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和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水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有计划地抓好水产品批发市场的规划和建设,增强其集散能力和辐射能力,加强市场交易的规范化管理,保证市场调节机制的正常发挥。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挥渔业协会在水产生产、销售中的桥梁作用,建立水产品需求测报、销售统计、消费反馈等信息体系,逐步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适度规模养殖和品种更新换代。引导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生态渔业和名、特、优水产品基地建设,实行产、供、销一体化,企业与农户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加快水产养殖业产业化进程。

五、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

大力发展城郊休闲渔业

在我市,城郊休闲渔业的发展时间较长,具有地理位置优势和经济优势。随着市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位的提高及“中国凉都·六盘水”品牌打造宣传力度的加大,来我市旅游度假休闲观光的人会越来越多,给休闲渔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休闲渔业的发展重点是对已基本具备条件的休闲渔业点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对具备较好条件和发展前景的休闲渔业点进行引导,指导其发展休闲渔业,使之与旅游业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休闲渔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更新养殖观念,调整品种结构

,提高渔业综合经济效益

水产养殖要在养殖草、鲤等普通鱼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观念,开展北鱼南养、淡化驯养、仿野生养殖、超大规格鱼类养殖等试验示范;因地制宜地引进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养殖新品种(如:淡水白鲳、云斑鮰、叉尾鮰、鲟鱼、鲑鳟鱼类以及河蟹等),调整养殖品种结构,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渔业综合经济效益。

七、加强渔政管理,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完善渔业资源增殖费征收工作,做好苗种生产经营许可、水产投入品监管、水产品检验检疫、捕捞许可证和养殖水面使用证的核发,认真执行渔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符合全市渔政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和渔业水域污染案件的查处,打击违法经营利用国家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以及电、炸、毒鱼等非法捕捞行为,促进资源增殖和渔业生产良性发展。

八、建立健全渔业行政管理机构,

提高依法治渔、依法兴渔的能力

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按照国家渔业局和省农业厅的要求,尽快建立健全市、县各级渔政管理、渔业船舶检验、水生动物检疫等机构。对渔政管理人员采取岗前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渔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逐步建立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优良、反应迅速的渔业执法队伍,以适应现代渔业发展的需要。

九、加强对渔业生产和渔政管理工作的领导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抓住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把发展渔业纳入大农业的范畴,重视渔业生产,加大投入,切实加强对渔业生产和渔政管理工作的领导,及时解决渔业生产和监督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渔业资源,出台发展渔业生产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行水域养殖开发,发展渔业生产。同时,做好渔业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保护和渔政管理等工作,促进我市的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养殖综合效益逐步提高,使渔业生产在保障市场供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