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六街镇 |
释义 | 六街镇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北部,地处北纬24°43′~24°54′,东经102°05′~102°17′之间。东与安宁市禄脿、一六街、八街三乡镇接壤,南接龙泉镇,西接铜厂乡、小街乡,北接禄脿镇、土官镇,辖区面积221平方公里。 乡镇概况六街镇镇政府所在地六街集镇,距玉溪市府125公里、易门县城2 0公里,离省会昆明72公里。六街镇地处云岭山系易门东、西两支山脉间,中间凹地为柏树、二街坝子,南为起伏不大的丘陵区,多山间小凹地。镇东山脉自安宁禄脿进入,南北走向,有东山、大尖山、大石垭口等山峰,连绵数十里,为易门与安宁分界山。西部一支为岔河水库群山,自禄丰温水塘东入境,经罗尹进入本镇,有三尖山、峨罗邑大坡、马鞍山、红岩子山头、西西洞大山等山峰。最高海拔位于白邑栗窝后山顶,为2487米;最低海拔位于柏树白泥田河面,为1638米。过境河流扒河由西向东流经境内。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5.9℃,年平均降雨量817.4毫米。茶树、二街、柏树、旧县四个村委会,属温暖平坝区,海拔在1610~1810米之间,气候温和,光照多,热量资源丰富,“倒春寒”及“八月低温”较少,且易避让,霜期为60天,年均气温15~17℃,年降水量为700~900毫米,水利条件优越,是县内粮食主产区之一。境西南部峡谷地带的铁厂、白邑两个村委会,海拔在1750~2130米之间,热量不足,夏旱严重,霜期长,农作物易受低温和霜冻影向,年平均气温14~15℃。全镇耕地总面积22397亩,其中:田12049亩,地10348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96亩。水利化程度87%。土壤以红壤、黄红壤、水稻土为主。土地肥沃,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烤烟、蚕豆、茶叶等。适宜种植茄子、辣椒、瓜类、大蒜、莲藕、茨菇等蔬菜,还适宜核桃、板栗等干果和桃、梨、苹果、柿子、李子、杏等鲜果及花卉的生长。森林面积134.7万亩,森林覆盖率79.7%。 历史沿革六街镇的历史开化较早,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县治于娘当山(今旧县)。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六街镇属易门上定乡,民国二十年(1931年),属易门第四区,二十八年(1939年)更名为上定乡,1949年,上定乡解放,同年10月,建兰英区。1950年10月下旬,经易门县和禄丰县协商,决定将禄丰县第三区的米川乡(现茶树、二街、柏树)划归易门县管辖,并入兰英区,与此同时,随着行政区划的更改,兰英区改名第四区(辖二街乡、六街乡、柏树乡、旧县乡、铁厂乡、白龙乡、小街乡、甲浦乡、罗尹乡、木冲乡、狮子山乡、普厂乡)。1958年5月,划定为狮子山、城关两大公社,1959年,另设柏树公社。1963年,柏树、小街、山后三个公社合并为四区。1969年12月,四区又更名为东风公社。1979年12月东风公社再次更名为柏树公社。1983年底,柏树公社分为小街、柏树两个区。1988年初,撤区建镇后成立六街镇,下设茶树、二街、柏树、旧县、铁厂、白邑六个办事处。1999年7月,在二街、铁厂两个办事处开展撤村建委试点工作,于12月底,完成全镇撤村建委工作,将原来六个办事处改名为茶树、二街、柏树、旧县、铁厂、白邑六个村委会,沿用至今。 人口卫生六街镇辖茶树、二街、柏树、旧县、铁厂、白邑6个村委会,73个自然村,97个村民小组,2006年末,全镇总人口25051人,总户数6971户,其中,男12646人,女12405人,少数民族4687人,占总人口的18.7%;农业人口23286人,农业户6402户,农村劳动力14332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有3680人,占总劳动力的21.1%。人口密度114人/平方公里。居住着汉族、彝族、回族、苗族、哈尼族、白族等民族,其中:彝族3780人,回族842人,哈尼族42人。 六街镇有中心卫生院一所,病床75张,医生37人;有村级卫生机构6个,卫生技术人员6 人。抓好村级卫生所建设,推进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实施,农村卫生保健水平逐年提高。 有计生服务站1个,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深入推进“奖优免补”,强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镇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完成农业人口家庭新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53户。全镇共有54户81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每月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776元,人均月领取58元;共有45户92困难群众符合享受农村居民低保政策,全年发放低保资金2.066万元,人均月领取18.7元;有敬老院1个,在院供养老人28人;共有2033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06年,我镇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立六街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全镇参合户数达5959户,参合人数21898人,参合率达96.64%,减免参合农民医疗费用9.6万元。 农村经济经济概貌2006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15224万元,比上年增长1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41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完成5686万元,比上年增12%;第二产业完 成4911万元,比上年增21%;第三产业完成4627万元,比上年增6%。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34:45:21。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26万元,比上年增23%,财政支出513万元,比上年减1%。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23981万元,比上年增12%,农民人均纯收入2997元,比上年增265元,增长10%。 农业发展状况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6461亩,单产333公斤,总产882万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其中:水稻种植4421亩,总产236万公斤;玉米种植5865亩,总产270万公斤;小麦种植6974亩,总产159万公斤,大麦种植 6844亩,总产166万公斤。推广小春作物生物多样性栽培5200亩,优质油菜样板100亩,优质大麦机播样板100亩,良种率达97.2%,粮经作物种植比例达58:42。实现农业产值2998万元。 林业发展状况六街镇林业资源丰富,有林地30.3万亩,其中列入生态公益林管护160627亩,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造林面积2594.27亩,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9.7%。六街镇有易门县最大的翠柏地方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40012.5亩。2006年,实现林业产值460万元。 畜牧业发展状况畜牧业是六街镇重要的支柱产业,全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4244万元,比上 年增731万元,增长20.8%,农民人均从畜牧业上获得收入290元。全年,生猪出栏31200头,比上年增6%;生产仔猪64000头,减少5%;家禽出栏662100只,比上年增33%。年末,全镇有年出栏肥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大户1户,肥猪规模养殖户12户,优质母猪规模养殖户43户,肉鸡规模养殖户37户,种草养牛示范户1户。畜牧产业成为了我镇农民增收的亮点。 烤烟生产状况2006年,六街镇以“红塔导向示范项目”和省优烟示范样板的实施为契机,狠抓漂浮育苗、机耕机耙、科学施肥、化学抑芽剂和除草剂等新科技的推广应用、烟叶烘烤等各项科技措施的到位率,加大科技试验示范和烤烟收购协调力度。完成移栽面积13485亩;完成收购总量150.29万公斤,实现交售金额1593万元,总均价10.6元,上等烟比例占51.13%,中等烟比例达34.7%,上中等烟比例达85.83%。收购适销对路烟叶130.29万公斤,完成任务数的100%,均价11.66元。与上年相比,实现了适销对路烟叶收购量、交售总金额、总均价、上等烟比例、中上等烟比例、上等烟数量、中上等烟数量七项指标的新突破。 文化教育2006年末,六街镇全镇有各类学校17所,其中幼儿园、托儿所8所,中心小学1所,村完小6所,初级中学1所,镇党职校1所。有在校学生3475人,教职工254人,其中:专任教师220人。2006年中学高中上线人数达196人,上线率达52%,20名学生被玉溪一中录取(居全县第二),45名学生被玉溪师院附中和市民中录取,在校学生巩固率达99%;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在校学生巩固率达99.95%,小学升初中入学率达97%。中小学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两基”成果得到巩固,素质教育得到加强。六街镇有文化站1个,村级党员活动室6个,村、组文化活动室 91 个。2006年,投资1.2万元进行文化站规范化建设,新增图书1000余册,藏书达5000余册,并实行对外开放,构建起群众求知,学习科技知识的平台;农村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全镇共有农村业余文艺队9支,累计演出130场次,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累计放映电影8场次;文化市场繁荣活跃、健康有序发展。认真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看”工程,解决了14个自然村377户农户看电视难、191户农户无电视看的问题,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 基础建设六街镇全镇累计建设小水窖2398口,有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7座,小塘坝43座,总库容4181万方。新建人蓄饮水工程1件,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件,沼气池130口,累计完成4884口。水利化程度87%,公路通达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达97%,行政村固定电话通机率达100%,移动电话通讯覆盖率达9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认真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看”工程,解决了14个自然村377户农户看电视难、191户农户无电视看的问题。全镇全部完成国家电网改造,实行城乡同网同价。六街集镇建有综合集贸市场1个,建于1999年,占地18.6亩,有商铺3500平方米,交易摊位620个;有公厕6个,500余平方米;垃圾桶30余个,垃圾处理池8个,垃圾填埋场1个。新建项目:2006年,新建科技文化活动室7个共1388平方米;投资30万元,完成了铁厂村委会拉沙坝村和二街村委会徐得箐村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建设;投资991万余元的茶树、二街6049亩土地治理项目如期进行,预计2007年2月底完工;投资2000万余元的集镇客运站综合开发项目开工建设,预计2007年年底竣工。投资70余万元的集镇二期修复工程顺利实施,部分街道的修复和绿化、亮化工程如期竣工。 招商引资六街镇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素有易门北大门之称。境内安易二级公路贯穿全镇南北,是全县通往省城昆明和滇西北的主干道,镇内安易公路沿线平坝区地势开阔,东西两面群山环抱,绿树成荫,南北两边一线相连。镇内石灰石、粘土、铁矿等资源丰富,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其位置毗邻昆明安宁市,具有承接新昆明建设经济圈工业发展的独特区位优势,是理想的投资开发热土。 近年来,易门县委、县政府把六街列入全县工业发展“一园四片区”的发展规划中,将把六街镇建为易门的核心经济区,配套了相应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镇党委、政府将全力支持、服务于广大投资者,六街2.5万人民竭诚欢迎广大投资者到六街来实现您伟大的财富理想! 1、六街镇低硫低磷赤铁矿储量约1971万吨,在徐家箐、浑水塘、平山顶、葛根箐等地有墨色、彩霞大理石,储量约5000万立方米以上,优质石灰岩、粘土资源丰富,取之不尽,采冶、加工历史悠久。目前,昆钢集团已进驻我镇就石灰石资源开发项目正进行勘测,镇内也有大小石厂10多家,是工业建材及附属产品开发的首选地。 2、六街镇是易门县最大的回族聚居地,回族干巴、清真食品等历来深受大众欢迎,是民族特色食品深加工的良好选择。 民风民俗六街镇多民族杂居,少数民族以彝、回、哈尼、苗族为主,是易门县最大的回族聚居地,有回族842人,少数民族有4687人,占总人口的15%,具有较深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 1、祭龙节: 祭龙节是我镇彝族的传统节日,我镇的白邑、铁厂、二街大小芦柴冲等地,在每年农历二月二,村民放下农活,家家户户杀鸡宰猪,供奉神灵,举行祭龙活动,祈求上苍保佑 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晚上,村民集聚在村寨稻场或公房,燃起篝火,伴随着欢快的彝族舞曲,手拉手跳起优美的左脚舞,整个场面洋溢在欢乐的海洋之中。在香气飘起的地方,你可以和当地的彝族老表平起平坐,一起品尝当地土生土长的猪肉,同饮彝族的米酒。 2、圣诞节:圣诞节亦称“圣纪节”,是回族每年一次隆重纪念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圣人穆罕默德诞辰的节日。穆罕默德生于公元571年,逝于公元632年,相传他生卒都在“希吉来历”(伊斯兰历)的三月二十日。而圣诞节的庆祝活动不一定按时举行。我镇的回族主要居住在柏树、摩所两地,庆祝活动分别定在公历的11月或12月,举行时间一般为三天。节前,回族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清扫街巷,将清真寺用彩旗、饰花、标语、穆圣语录装饰一新,并发出请柬邀请昆明、红河、玉溪、盘溪、通海等市县清真寺主教长、阿訇和亲友以及有关单位参加庆祝活动。届时大家淋浴净身,身着节日盛装聚集于清真寺内,捐献功德,相互祝福,聆听诵读《古兰经》,赞颂、讲述穆罕默德的圣行以示典范。最后,宰牛、羊举行丰盛的节宴庆祝。 3、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二街芦柴冲的彝族农家备办美味佳肴,兴高采烈地迎接火把节的到来,天黑,围着雄雄燃起的火堆成群游耍、嬉戏起舞,欢度火把节之夜。 4、过小年(颂火神):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白邑的彝族村民举行颂火神活动,祈求上苍保佑来年平平安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六街镇坚持试点引路、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完成了市级试点村柏树和县级试点村二街、茶树村委会以及市级试点重点村摩所和县级试点重点村二街脿乐、茶树东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切入点,以烤烟、规模养殖为产业支撑,着力抓好市、县试点村及重点村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完成了柏树摩所村庄道路硬化和四旁绿化300米,沟路配套工程382米;二街街道和高庙村庄道路硬化工程完工投入使用;完成了市级试点重点村摩所肉鸡养殖小区的规划建设。 2007年,六街镇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完善规划、激发热情、强化培训、培育产业、整治环境”五个方面,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1、完善规划。继续深化对镇情、村情的认识,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柏树等3个市、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规划;编制完成旧县、白邑、铁厂三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并按照先易后难、量力而行的原则,逐步抓好规划的落实。 2、激发热情。广泛深入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教育,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引导教育广大群众树立“自己家园自己建”的思想,激发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3、强化培训。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要求,着力推广农村科技适用技术,大力培育新型农民。 4、培育产业。以产业为支撑,继续稳固烤烟产业、壮大畜牧产业、努力培育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村生产发展打基础,竭力增加农民收入。 5、整治环境。以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认真开展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水、改路、改厕、改房、改灶、村庄主干道硬化、路旁绿化活动,促使农村面貌发生新变化。 同名镇: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六街镇地理位置六街镇地处昆明市晋宁县东南面,距县城26千米,与玉溪市江川县、红塔区接壤,属三县交界,人杰地灵,资源丰富,交通便捷,通讯发达,水电充足,距昆玉高速公路15千米,平均海拔2150米。辖区内山峦叠翠,森林茂密,涓涓泉水,潺潺有声,森林覆盖率56.5%。有广阔的山场,肥沃的土地,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可供开发。其中:被誉为纯天然地下矿泉水的龙王龙潭、三印龙潭、大庄黑、白龙潭,日出水量各为1000立方米。境内柴河水库是滇池最主要的向心水系之一,从属滇池和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护地域范畴,是昆明市南线调水2258引水济昆主要水源区,也是市、县森林水土以及水源涵养重点保护地域,已成为全市生态农业乡镇。经济社会 2009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475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28758万元,农业总产值完成6000万元;实现财政收入3028万元,其中: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629万元,分别比去年增加62%和41%;工业增加值完成5923万元,企业增加值完成6988万元,分别比去年增长21%和20%;新增固定资产达18737万元;粮食总产448.7万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3793元,增长8%。 2009年末,全乡总人口13246人,其中:农业人口12734人,非农业人口512人。辖区内有9个村委会,其家中彝族村委会2个,人口1787人。随着近几年来集镇建设的不断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迅速发展,全乡经济、社会、得到迅速,健康,平衡的发展。经申报批准,于2009年11月26日举行了撤乡设镇授印授牌仪式,从此撤消了六街乡,设立了六街镇。 特色产业近年来,由于无污染、无公害、纯天然绿色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商贸客户前来签订种、养殖的相关合同,同时大批都市人慕名而来垂钓生态鱼,品尝无公害绿色食品及山茅野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已成为烤烟、洋芋(马铃薯)、荷兰豆(小荚豆)等绿色经济产品和各种水果、干果、药材、野生菌类生长的良好环境。每年雨季,六街乡林茂菌多,各种野生菌漫山遍野,成为晋宁县最大的产菌乡,年产野生菌150吨以上,旺季日均上市2.5吨,盛产黄老人、干巴菌、鸡棕、松茸、牛肝菌等20多种优质野生菌。 矿产资源六街镇境内磷矿资源尤为丰富,全县磷矿石已探明储量为8.4亿吨,六街乡境内就有3亿吨,占全县总储量的三分之一,且磷矿石品位高、储量大、品种齐全:有适合湿法加工的低镁磷矿,也有适合热法加工的高硅磷比磷矿石,其品位最高的含五氧化二磷达36%左右,矿石中的有害氧化物含量较低,特别是含砷较低,比较适合深、精加工高质量磷系列(低砷黄磷、优质普钙、磷铵等)产品。因此,六街镇还被誉为“磷都之乡”。 人文 人文地理六街镇文化源运流长,继承传统,代代有人。有古寺庙和庙会的出现,文化活动也随之形成传统。清代前,六街翠峰山有“城隍庙”之后,各村都建有寺庙,有的一村有2—3座。清代乾隆年间,古戏楼的陆续建成,地区的“庆诞会”、“迎佛会”、“财神会”等庙会的形成,地区的文化也随之形成传统。每年清明,六街翠峰山城隍庙会,须请戏班唱戏三天。此风俗一直持续到解放后的四、五年间;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六,六街开街定日,祈盼新的一年平安祥和、五谷丰登都要组织踩街灯会及文艺展演,一直延续到今,且越演越浓。六街文化传统在民国初期就有“堡香社”的滇戏班组织,同时也有民间舞狮、舞龙、秧老鼓、花棍等形式组织。中期有花灯、龙灯。花灯由吹地灰唱到上舞台,从小节目唱到大本头。当时,有组织的六街、三印、一街,每年春节都演出三天,有时还被邀请到外地演出。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倡导文化活动的开展,从组织到培养文艺人才,通过开展多层次的文艺调演,培养了不少的文艺骨干,组织到各村演出。每年春节,六街“村村锣鼓响、处处有歌声”。在文化创作方面,六街镇的文化作品代代有人。清代有乾隆举人肖颖的诗作,部分收录在《晋宁州志》,他著有《五宁集》,给家乡后人影响较甚大。道光年间,举人耿瑞德小楷书法,有林则徐的评价。 地区文人辈出,作品甚多,仅就七十年代以后,作品上过刊物和参与过调演的作品有蔡洪星的《巧成龙门》、《杨娥》、《重圆》、《一张欠条》、《婆媳情》等9个传统、现代花灯、戏剧和《才高天下李培因》、《乡约》、《闲话家乡》等作品;李秀华的方言小平《五角钱》,阚加兴的《好媳妇》等,都曾在《晋宁文艺》发表过,部分参加过积节目汇演。近年有书法爱好者李庆荣已成为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吗、昆明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作品曾获得中国青年书法大赛优秀奖,多次在市、县书画展中获奖,部分作品还被中南海、省博物馆、大理崇圣寺、昆明圆通寺、晋城盘龙寺收藏。现在晋城创办了古滇盘龙书画院。六街文物有各村的古寺庙,虽经文化大革命的劫难,但近年来经政府及群众筹资维修,大部幸存。其中较为完好的是六街“三教殿”,属于清代古建筑特色,配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境内碑刻有“三印重修关圣宫碑”、“干海界牌碑”、“干海封山育林碑”等。还有肖家坟、杨家坟、闭家坟三对石标。在三印关圣宫和六街三教殿及翠峰山城隍庙内,有花台石雕,刻着“八仙过海”、“二十四孝”图案,甚为精湛。六街三教殿和翠峰山城隍庙内的两棵约200年前的金桂花树。三印关圣宫院内芍药、牡丹,翠峰山尚有百年栎树。上述古树文物,珍稀植物,都是见证和研究六街历史的重要资料和宝贵财富。 六街独有传统背晌午农历6月25这天,晋宁县六街镇石门坎水库的山坡上一派繁忙热闹景象,附近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集聚到这里,带着自家的桌椅板凳,炊具家什,埋锅造饭,煎炸烹炒,进行“背晌午”比赛。山风徐徐,酒肉飘香,夕阳斜照,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一天的劳动成果,其乐融融,笑声不断,韵味浓烈,趣味十足。 当地人说的“背晌午”,其实就是野炊。每年的农历6月25这天,六街镇大庄、新寨、王平等村的村民早早就买好“背晌午”所需要的各种蔬菜,杀鸡宰羊,带上桌椅板凳、炊具家什来到靠近水塘的地方,支起锅灶,烤羊烤肉,炒上几盘从山上捡来的菌子,再来几盘农家菜,一桌丰盛的晚餐就算备齐了,喝上几杯自酿的包谷酒,话匣子也就打开了。谈天说地,海阔天空,不时还来上几句山歌调子,醉了松树下一趟,就与大地融为一体,憧憬一番未来的好日子,惬意的一天让谁都羡慕。没有做饭任务的大姑娘、老奶奶拿来录音机放上一首欢快的曲子,随便组合踩着节拍就翩翩起舞,她们跳得那么认真,那么陶醉。跳的人忘情,看的人脚也开始痒痒,纷纷加入其中,全然不顾烈日的烘烤,欢快的舞步分明是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这“背晌午”只属于六街镇大庄、新寨、王平等几个村独有,具体是如何演变流传下来的谁也说不清楚,只说是多年前村里的孩子要到山上放牛,中午赶不回来家里吃中午饭,家里的大人就包一些冷饭团、冷菜交给孩子作为午饭,几个放牛娃聚到一起就在山上支起石头做灶生火,把带来的冷饭团、冷菜煮热吃了。后来大人们觉得这种吃饭的方式很有意思,每到农历6月25这天,就自发组织全家人到山上煮饭吃,他们把这种野炊叫做“背晌午”,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影响越来越广,参与的家庭也越来越多,到了这一天,村里的大人小孩都会集聚到水库周边“背晌午”,连城里的很多人都赶来参加这个盛大聚会,这个时候大家如过年般高兴,并表示“好日子就该这样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