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柳营曲·叹世 |
释义 | 作品概况【名称】柳营曲·叹世 【作者】马谦斋 【年代】元朝 【体裁】散曲·小令 【曲牌】柳营曲 作品原文手自搓,剑频磨。 古来丈夫天下多。 青镜摩挲①,白首蹉跎,失志困衡窝②。 有声名谁识廉颇③? 广才学不用萧何④。 忙忙的逃海滨,急急的隐山阿⑤。 今日个⑥,平地起风波。 作品注释①摩挲:抚摸。 剑频磨:喻胸怀壮志,准备大显身手。贾岛《述剑》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青镜摩挲”二句:言对镜自照,白发欺人。青镜,青铜镜。摩挲,抚摩。蹉跎:虚度光阴。 ②衡窝:即衡门,指隐者所居的横木为门的简陋小屋。 ③廉颇:战国时赵国的良将。被谗逃至魏国,赵以屡次受到秦兵的侵略,想重新起用他,打发使者去了解廉颇的健康情况。”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事见《史记·廉颇列传》。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用其意。 ④萧何:汉高祖的开国元勋。《史记·萧相国世家》说:他“以文无害”,显露其才能。楚汉相争,他“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高祖“失军亡众”,他尝以“数万众会上之乏绝。”故曰“广才说。” ⑤山阿:大山谷。 山阿:大的山谷。 风波:借指仕途的凶险。辛弃疾《鹧鸪天·送人》:“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⑥今日个:今天。个:语助词。 作品译文摩拳擦掌,反复将宝剑研磨,自古以来想建功立业的大丈夫实在太多。而如今不少人揽镜自照,发现自己已是两鬓斑白,满头银发,真是虚度光阴,怀才不遇,困茅屋窝。可叹有谁赏识廉颇的名声,有谁去用萧何的才学。不如忙忙的逃亡滨海,急急的隐居深山,因为今日的社会,仕途险恶无事生非平地起风波。 作品赏析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磨砺青锋,志在一逞,曲文的起首两句,塑造了诗人早年壮志满怀、意气风发的昂扬形象。再加上“古来丈夫天下多”,自许男儿、不甘人后的气概更是呼之欲出。然而紧接着的三句现实情状,却是一落千丈,“勋业频看镜”,“白发千茎雪”,这两句杜诗恰可作为此情此景的传神写照。这种大起大落,便带出了全曲的怨意;而前时的“古来丈夫天下多”,也就为将一己的哀伤扩展到“叹世”的主题作了铺垫。 七、八两句,慨叹入仕的艰难,为“失志困衡窝”的起由作了注脚。廉颇是七国争雄时代赵国的名将,《史记》载他“伐齐,大破之,取晋阳,拜为上卿,以勇力闻于诸侯”。晚年获罪奔魏,时赵王数困于秦兵,想重新起召,廉颇也壮心不已,在赵王使者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却不料因使者“一饭三遗矢”的谗言,终遭摒弃。萧何则以广有才学著称于史,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有声名谁识廉颇,广才学不用萧何”,这正是贤愚不分、英雄失路的不合理情状的典型概括。历史上有过廉颇蹉跎的故事,而萧何亦曾一度下狱,作者的这一笔,便将元代埋没和摧残英才的现实揭示了出来。 作品并未停留在怀才不遇的感慨上,又进一步触及了元代仕途的险恶,“廉颇”、“萧何”们“白首蹉跎”不算,还要逃海滨、隐山阿,而且是“忙忙”兼“急急”,逃隐唯恐不及。为什么呢?原来是“今日个,平地起风波”,灾祸大难随时都会临头。这就暴露出官场倾轧、伴君如伴虎等等的政治黑暗。这三句从入仕的艰难直接跳入入仕的危机,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作者的自嘲自解,但更多的是表现了进退失路的绝望。这样,作品的“叹世”的内涵就更为深刻,成为元代汉族知识分子找不到政治出路的共同悲慨。 作品夹叙夹议,大开大阖,愤懑之情跃然纸上。“不平则鸣”,较之诗词的体裁,散曲中的牢骚之鸣更为直率、淋漓,这是尤合元代文人胃口的。《叹世》流露了对现实的不满之意。在元代,许多文人胸怀大志,但结果只是“白首蹉跎,失志困衡窝”,纵使才高如萧何,声名如廉颇,也得不到赏识重用,还不如赶快去往海滨山里,做一个快活渔樵,又何苦在这险恶的世道上,无端惹风波。作者愤世嫉俗,以辛辣之笔,抨击统治者不能任用人才,反而使他们非逃即隐的黑暗现实。此作言词简短,愤懑之情溢于言表,风格苍劲奔放。 作者简介马谦斋(约1314-约1341),生平不详。与张可久(小山)同时,张有赠马散曲。谦斋散曲多有愤世之作。今存小令十七首。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