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柳杨
释义

古代诗歌中常用喻体,有离别,思念之意。亦有同名主持人与网络写手。

中文名:柳杨

释义:离别,思念

用途:古代诗文

柳杨——文言

意象

关于柳杨(杨柳)的文学意象,要从“柳”字说起。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思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抒发了李白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情与景结合的角度评价《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前者是乐景写哀,后者是哀景写哀,而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折柳——作为送别的意象,最早的应该是晋陆机的《折扬柳行》

邈矣垂天景。壮哉奋地雷。丰隆岂久响。华光但西聩。日落似有竟。时逝恒若催。仰悲朗月运。坐观璇盖回。盛门无再入。衰房莫苦开人生固已短。出处鲜为谐.慷慨惟昔人。兴此千载怀。升龙悲绝处。葛ぱ变条枚。寤寐岂虚叹。曾是感与榷弭意无足欢愿言有馀哀。(《乐府诗集》三十七)

诗歌

古往今来,在诗人们的眼中,“柳”是他们所钟爱的意象之一。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诗经》中的“杨柳依依”之句,其意境只有垂柳才可以担当。于是乎,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柳”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

咏柳喻人,在这类咏柳诗中,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推李商隐的《赠柳》: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的手法,全诗不着一个“柳”字,而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的宛若一个多情的倩影。咏柳实则咏人,诗人对柳的爱怜也就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下面这首出自清代诗人厉鹗的《杨柳枝词》也堪称咏柳喻人的佳作。

玉女窗前日未曛,笼烟带雨渐氤氲。

柔黄愿借为金缕,绣出相思寄与君。

此诗写女子相思,妙在以柳喻人。那笼烟带雨的柔美的杨柳,正是相思缠绵绵少女的绝妙写照。

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是以柳比喻女子,对女子容颜娇美形容的绝句;而宋代诗人张先的“细柳诸好处,人人道柳身”也不失为这类诗词中的佳作。无怪乎,世人常以“柳叶眉”、“柳腰身”、“杨柳腰”来比喻女人们的千姿百媚。

提到以柳喻人的诗词,我们不妨再提一提宋代词人王观的一首咏柳词:

铜驼陌上新正後,第一风流除是柳。

勾牵春事不如梅,断送离人强似酒。

东君有意偏撋就,惯得腰肢真个瘦。

阿谁道你不思量,因甚眉头长恁皱。

这首词以轻快活泼、清丽自然的笔调,借柳喻人。通过对柳的特性的描绘,塑造了一个风流、多情、柔美的丽人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于身为下贱、心性美丽的风尘女子的同情乃至于赞美。

古人以柳喻人,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毛泽东在他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这样写道: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里的“柳”指的是李淑一的爱人柳直荀烈士;“骄杨”指的是诗人的夫人杨开慧烈士。一语双关,甚是巧妙。

以柳喻人,或取其形,或取其貌,或取其性,诗人们各取所需,各领风骚,创造出了一系列的千古绝唱。

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杨柳折尽花飞尽,借问行有归不归。”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聊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令人荡气回肠的诗句。

还是让我们看看李商隐是怎么说的:

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李商隐的这首《离亭赋得折杨柳》属于咏柳送别的代表作品。诗人对于离别的无可奈何,只能暂时凭借杯酒来驱遣离愁。既然不能挽回,那就好好地保重身体。除了死亡没有比分别更痛苦的了,春风就不要吝啬那长长的柳条,让分别的人们尽情地攀折吧!面对杨柳依依,枝条曼舞,一派多情难舍之状,友人去要分别而去,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生怨?

“柳”做为“留”的代名词,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个亮点。那无边的聊色,碧绿的枝条,如雪的飞絮,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离情别绪,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相思与忧怨。而这种情绪一直延伸到我们今天的生活。2002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便将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纳入其中。我们不妨将视线拉回到2002年的高考,再次去感受一下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002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试题是一道新题,也是一道好题。其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考题将问题的设置上,以“折柳”为中心。考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儿。在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就有柳咏的《雨霖霖》一词。而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千古名句,就是一个最好的诠释。在这里,“杨柳岸”不是一般的写景的文字,它会让人联想到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会联想到折柳惜别的情景。当然,对于那些阅读面宽泛的考生来说,回答这一问题,则会有更大的联想的空间。在这里,我们不妨摘录几首相关的诗句。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北朝乐府《横吹曲·折杨柳枝》)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唐《乐府·塞下曲》)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唐·戴叔伦《堤上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唐·施肩吾《折杨柳》

在众多的送别诗里,唐代诗人雍裕之的《江边柳》则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无法说清楚离人手中那青青的柳枝何时枯槁,但折柳这个动作却一年一度地重复着。最后升华为一种优雅的伤怀之美,升华为我们审美传统中的一个典型意象。

三、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阿谁?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在谈到“意象”时指出: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事物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依据这一点,我们想到了“柳”。为一个客观的物象,诗人在将其纳入自己的作品中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和自己的情感。于是,缘“柳”抒情的诗作也就纷纷地飘入我们的世界。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唐·白居易《杨柳枝词》)

关于白居易的这首小诗,有人将其列为以柳喻人之作,说是为舞伎小蛮写的,并以白居易曾有“杨柳小蛮腰”来佐证。依这种看法,这首诗的前两句以春风吹着柳枝摆动以及柳枝的颜色和姿态来写小蛮优美的舞姿;而后两句则以柳树在尽日无人的荒园里无人过问,感叹小蛮将来不知归谁所有。而我则更倾心于将这首诗列为咏物言志的七绝。诗的首句形容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次句极写柳枝秀色夺目,婀娜多姿。这两句把垂柳的勃勃生机,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其生动。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理应受到人们的欣赏,为人珍重。但诗人笔锋一转,写了环境的荒凉冷落。“西角”、“荒园”极写柳的“寂寞”,极写无人欣赏。在这里,流露出了诗人的不平与惋惜。而后两句的孤寂落寞,又与前两句的楚楚动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白居易的这首小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抒发了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亦有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慨叹。

无独有偶,唐代诗人唐彦谦也以“柳”为题,写下了著名的《垂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 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 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咏垂柳 ,既没有精工细刻柳的枝叶外貌, 也未渲染柳的色泽光彩。但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锇死”的故事,托物寄兴,将讽刺的矛头直指统治集团,于柔情之中见犀利,于含蓄之中露锋芒,堪称“咏柳”一绝。

当然,缘柳抒情并不是古人的专利。当历史的烟云离我们渐渐远去的时候,而“柳”却仍在诗人们的笔下翩翩起舞。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徐志摩《再别康桥》)

当现代诗人徐志摩再次徜徉在异国他乡的母校时,“柳”便成了诗人寄托情怀的对象,而我们从中示难休味到诗人对母校的一片深情。

诗言志。“柳”和其他的意象一样,为诗人们提供了一种抒情的方式,而风姿秀出的“柳”也道出了诗人们对生活的感悟。“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丝柔情。”(宋·吴文英《风如松》)柳有多少柔情有多少。柳树数不清,情岂能又有数可数呢?

四、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民谚曰:“五九、六九,顺河看柳。”“西城杨柳弄春柔”(宋·秦观《江城子》),“漏泄春光是柳条”(唐·杜甫的《腊日》),自古以来,柳树以其婀娜多姿的风采深受人们的喜爱,形成了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逸闻趣事。

插柳游春:我国古代有寒食节那天家家门前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节扫墓时把柳条插在坟头上以示纪念。

折柳送别: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种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著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柳树姓杨: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挖通济渠,并在大堤两岸栽植柳树,还御笔亲书把自己的姓赐给了柳。这样,柳树就又有了“姓杨”的称号。

植柳思乡: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时,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种植在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已成为汉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以柳喻美:因为柳枝轻柔细长,姿态婆娑,十分动人,所以古人还多以柳喻美丽的女子。如“柳腰”是说服女子身材苗条,腰枝柔软得像柳条;“柳眉”是说女子的眉毛细度秀美,像初生的柳叶。

从以上我们所记录下的民风民俗来看,诗人们以“柳”为自己诗作中的主角,是有着深厚的民文族文化基础。换言之,是我们民族博大的文化土壤,孕育了诗人们心中的“柳”。有人将古诗中的“柳”归纳为八类,我将其摘录如下,就当作是以上文字的小结。

1、“左公柳”。清人杨昌浚在赞誉骁骑将军左宗棠的诗中云:“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以柳示春,绿柳就是春天的标志。

2、“灞陵柳”。李白诗云:“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清人周志蕙名句“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就是描摹折柳赠别之俗的。

3、“隋堤柳”。李商隐《隋宫》中云:“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以柳吊古,发年华易逝、世事频更之感慨。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就是对六朝的怀故发思。

4、“宛城柳”。贺铸诗云:“宛溪杨柳,依旧青青为谁好?”以柳喻相思春情。吴文英有“一丝柳、一寸柔情”词句。朱淑真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更是妙笔生花,以柳暗示爱情初萌的欢悦。

5、“沈园柳”。陆游《绝句》云:“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以柳怀人、伤情难诉。

6、“章台柳”。韩翊诗云:“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以柳暗喻其宠妓。“眠花卧柳”、“烟花柳巷”,柳即指落入烟花的妓女。

7、“寒食柳”。据《荆楚岁时记》载:“寒食日,皆折柳插门。”张炎诗云:“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以柳寄思亲恋乡之情。倪瓒“旧家应在,梧桐霞井,杨柳藏门。”以柳感怀游子乡情。

8、“金雪柳”。李清照《永遇乐》中云:“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以柳妆扮,更添女儿几分娇美。常言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就是这个道理。

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名句妙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然而我以为都没有切中要意。领会这一妙句之“眼”在哪里? 在“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伤”字上,在“酒醒”之后的

“愁更愁”上,一句话,在于借物寄情的贴切,在于烘托渲染手法的妙用。

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淋漓酣畅地描摹出来,离人想像出一个“酒醒”之后的“感情场”。在这个“场”中,作者没有直抒胸臆 ,而是借物寄情,以物传情。透过“场”中物象的表层,人们发现这些默默无语的景物所能表现的不但不能给离人一丝温馨、安慰和希望,反而神奇般地在离人破碎的“伤”口上撒了三把“盐”。一为“杨柳岸”。离人“酒醒”后若不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也许不会触景生情,眼前立即闪现出恋人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灞陵折柳赠别的情景,也许心情会平静些。然而船停之地偏偏是那个触动离人内心的“伤心处”——杨柳岸,怎能不叫他睹柳思人,倍感伤痛呢!“杨柳”无情地搅起离人的思亲之潮。二为“晓风”。秋天拂晓的风要比傍晚时的风更凉,“酒醒”之后经凉风一吹就更觉清冷,肌肤之寒立即引发出离别恋人的凄恻之情。本想一醉了之,除却“清秋节”中离别之时的“冷落”之苦,却不想“酒醒”偏遭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冷呵!“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湖。三为“残月”。离人多么希望去时有日,归来有期,尽早同佳人重聚呵,然而一想到这一去要到那烟波浩淼、暮云沉沉、空阔广漠、千里之外的楚国,飘泊无依,归期渺茫,何时能与佳人重逢? 便不忍再想下去,只有“一醉解千愁”了。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破镜”般的“残月”,顿使他“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这岂不是叫人绝望的生离死别吗? “残月”在离人和恋人的现在与未来之间竖起了一堵穿不过的“墙”。

杨柳、晓风和残月是表达依恋、凄恻和诀别之情的三个极富表现力的典型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哀婉动人的意境: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不令他柔情绵绵、肝肠寸断! 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浇愁”的初衷不但未能实现,反而让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是这三把“盐”制造出离人心中事与愿违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情落差,烘托渲染出“醉不成欢惨将别”“举杯浇愁愁更愁”的极度伤感的氛围,使笼罩于全篇的离情别恨更加强烈感人。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近乎白描式的写法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关键在于作者把浓烈的感情毫无痕迹地揉进这个场景内的三个意象中,借用最能触动离人情丝的三个极富暗示性和夸张性的典型物象表达离人的离情别绪,不明言情而情却无处不在,无处不浓,浓到使读者很难确定究竟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真正是“至情言语即无声”,“一切景语皆情语”了。柳永把借物寄情和烘托渲染这些传统技法的妙用发挥到了极致,使得“杨柳岸晓风残月”连同他的众多脍炙人口的名句被传颂为千古绝唱,真可谓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最伤感的时候,总是低徊,絮絮。杨柳之柔,却对着凉意晓风,更有残缺之月。这离愁开始似是醉酒,柔肠回转,继而变凉,是心凉而非风凉。最不堪直面的,是那弯缺月,缺的何止是那残月?更是坚硬的现实:别离!在不知不觉中,哀伤逐级递升,直至离人 此去经年,良辰好景都成了虚设!

由此可见,对于柳三变来说,杨柳也好,晓风也好,残月也罢,都只是意象,成了虚物,真实的倒是那无法诉说的离愁,哀伤无法诉说,故随手抓来杨柳、晓风、残月,却不知此三物一著我之色彩,立刻神活。

最后总结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供大家在学习中体会、运用:

识字——掌握诗词语汇知识

知人——了解作家生平经历

论世——熟悉必要的历史背景

诗法——了解基本的诗学常识

会意——调动相应的生活体验

吟诵——学会因声求气的咏味

比较——积累一定数量的赏析案例

柳杨——人物

1、柳杨 (IT届,财经届中的超级爱臭美的家伙!!)

生日:10月18日

出生地:浙江省湖州

籍贯:浙江

身高:178cm

民族:汉

业余爱好:音乐、电影、旅游、上网

最喜欢的颜色:五颜六色

最喜欢的水果:香蕉

最喜欢的书:人的弱性

最喜欢的食品:家里的米饭

最欣赏的人:比尔·盖茨(有钱人)

柳杨:主持人的心灵用书保养

给心灵做做保养,给万物舒舒感觉,是柳杨永远在追求的。

新年的一天,记者和柳杨约在了北京国际俱乐部的大堂吧里。和外面热闹的庙会形成了很大的反差,新春的午后,这里显得格外宁静,金黄的色调,很容易让人陷进沙发里,不想自拔,中间,还有意外的惊喜是旁边的竖琴隔段时间会有人弹奏,悠扬经典的旋律轻轻汤漾在空气的尘子中,能格外填补我们之间谈话的留白。

作为央视的一个著名节目主持人,柳杨现在主持的节目中有两个是与读书有关的。所以谈起读书,他兴致颇浓。“给心灵做做保养”,是柳杨永远在追求的。

最喜欢的还是《人的弱性》--卡耐基

以下柳杨简称杨柳,他最喜欢别人叫他杨柳,也是他专用的词

在杨柳主持的节目里,有两个应该都是和书有关的:《子午书简》和《电视诗歌散文》,非常安静的节目,用电视的有声画面来读书。杨柳认为他是比较胜任此类节目的主持人。

回忆小时候最爱读的名著,杨柳说是《水浒传》和《西游记》。大概缘于男孩子的天性,他最爱看科学方面的书,如《十万个为什么》以及讲天文、地理的书,然後会按照书上写的去做小发明、小实验;到了初中就开始看科幻类的图书,如《飞碟探索》,还喜欢神秘的东西,杨柳回忆说那个时候太小,又没什么钱,能攒下点就全都寄到出版社去邮购这方面的书。这样的读书爱好一直影响他到现在,他说他特别喜欢看关于描写“神秘”的书,比如《上帝的指纹》、《水晶考古之谜》等,然後从中去感悟。

杨柳有一个很多人都会有同感的理论,他说,买书的时候特兴奋,希望买回家可以好好看一看,可一拿回家就放那儿了,感觉好像买书就是为了买,而不是为了好好读。所以他现在很少买书,要不就是朋友送,要不就是借着读,真是应了古话“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

《围城》是杨柳最喜欢的一本书,他说:“那其中特别有中国式的幽默,钱钟书对文字的运筹帷幄实在经典,其中有一些比喻非常好,深刻地描写了爱情、婚姻,包括在人生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一切感受。”

而最近,杨柳喜欢上了《狼图腾》,他认为这本书传达的很多观点是和我们的传统教育不一样的,在现在这个年龄段里看到这样一本书,能够让他停顿下来,思考一下,说明这本书是有著它独特的魅力的,比如在环保这个话题上,从《狼图腾》中就能看到很多线索和自然的表达,这种环保,顺应自然,保护生态,从草原民族的血液中生下来就有的,不是非要总结出理论。这种自然平衡的状态,顺畅而自然,比那种生硬的教育要生动得多。

旅游有时候等同於读书

杨柳去过 26个国家,借工作之便也好,单纯旅游也罢,在人生的行万里路上,杨柳已提前做到了,他说,那和读书一样,就是一种感受,一种学习……

我问他,“在路上”是什么样的感觉?

他冥思片刻,说:“人要出门的时候,心情马上就会变,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旅游的原因。在路上,甚至在收拾行李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一种期待,因为存在很多未知,人都会对未知有期待。而我们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同一种生活状态下,所以偶尔在路上,是很好的精神调剂。‘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都应该做的事情。旅游给人的精神世界所带来的享受,和读书一样,增加经历,增加营养。”

在杨柳的概念中,旅游有好几个层次,最低层次的是照相团、观景团。而比较高的层次是把自己当作一块干的海绵,张开所有的触角,去感受、吸收,感受不同的阳光、空气和每一张笑脸,吸收不同的文化。

杨柳特意强调了一下“文化”这个概念,他认为不要一提文化,就一定是什么理论、什么艺术表达,吃饭、交往、待人接物、购物等都是文化,最多的含义应该指差异,出去走的目的就是要感受为什么他们和我们不一样,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1994年,杨柳第一次去欧洲,当时是去美丽的音乐之都———奥地利的维也纳。晚饭後,他和同伴一起出去闲逛,走著走著就走到了一个电车道的旁边,这时一辆电车从很远的地方就开始减速,最後以非常慢的速度从他们身边开过。杨柳说他当时注意了一下电车里的人,全车的人都在玻璃边看著他们,是用那样一种关切的目光来看,他当时就知道他们做错事了,人家一定以为他们要做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所以用那种关切的目光来关心。杨柳说,这样的感受是他在国内所无法看到的,同时也和国内的交通状况、观点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

旅游中的故事有很多,听杨柳娓娓道来,就像是一个个定格的电影画面,带你展开著不同情调的联想,也如同在读书的感觉。

每天都在问“今天你快乐吗?”

杨柳的手机开机问候语是“今天你快乐吗?”“心态平和非常重要,这样才会去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得与失,各种际遇的发生。境界是一种追求的过程,境界不是静态的,绝对是动态的,随著年龄的增长,随著生活阅历的经历过程,而每时每刻在发生著变化。”

杨柳喜欢用境界来表达他对事对人的观点。

就像是采访,他要求要有一个平等对话的感觉,才会去接受,而且非常顺其自然,有就是有,没有就要说没有,不能做作。这让记者想起,采访前曾用 GOOGLE来搜索他,发现他没有绯闻,采访报道的链结也不多,恐怕是和他这样的态度有关系的。

杨柳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名人,他说:“我就是个普通人,是个常人,只不过处的位置不普通,是这样一种对应的关系,如果是因为处在一种不普通的位置上,就认为自己也不普通了,那这个人就有问题了。”

和大多数的普通人生活一样,杨柳也有自己的人生计划,寻找工作和事业上发展的机会,实实在在地过日子,在不同的状态下,思考不同的问题,他说,不管什么样的生活际遇,他一定要做的就是保持自己永远快乐的心态。

现在的杨柳,话语间流动著淡定和快乐的元素,就像他反问记者的问题:“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不等记者思考,他就说出了答案:“平平淡淡,让别人快乐的同时,也让自己快乐。平平淡淡最好,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喜欢什么,就扎下根去做,这样就挺好。”

与儿子一起成长

杨柳很喜欢谈儿子,采访中,这似乎是最能引起他谈话欲望的一个话题。

记者笑著开玩笑说:“你就是一个大顽童的样子,那有了孩子,是不是家里两个孩子一起长大?”

此刻的杨柳笑了,笑容的弧度非常纯净。

他说,自从有了儿子,就开始对人生有全新的认识,最关键是看到一个新生命从孕育到诞生、落地,一点点长大,一点一点从只能躺著,手脚乱动,到开始学著能抬头,能用胳膊撑起来,能出点怪声……他说他感觉最甜蜜的时刻不是儿子诞生那天,是他第一次在儿子诞生後出差两天,回家一进门,儿子的眼睛就开始和他对视,那样纯净的目光,没有任何掩饰,然後儿子就笑了。他觉得那是最幸福的时刻。

从孩子身上,杨柳说他看到了自己的过去,现在他会用很多时间去观察儿子,然後想,原来以前他也是这样的。杨柳和记者说了很多老理儿,如“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有了孩子才知道应该怎么孝敬父母,更多的不是钱,物质永远是次要的,没事的时候打个电话,哪怕是废话……这些话说出来,也许用现代单身人的角度听,陈旧而乏味,但是在那一刻,记者相信,杨柳真诚地用他的感受对读者说了他最想说的话。

杨柳会是一个开明的父亲,因为他要对孩子做最顺其自然的教育。他认为,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角色就是玩伴,是一个和孩子交流感情的过程,然后相互伴随,共同长大。

三年後的一个愿望

现在的杨柳已经很明显的有了危机感。他为自己设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三年後要做一个叫得响的品牌节目主持人。

依然是本职工作,但他相信自己有潜力,能把主持人做得更好。

依然不能忘记伴随著他成长的儿子,他说三年後他要给儿子找个好的幼儿园,尽到做父亲的责任。

三年後,如果愿望能实现,杨柳说他想送给自己和儿子一本书,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和人生感悟,是一本能够让读者看了後有思考馀地的书。

对於名人出书,杨柳有他自己的态度,他认为那应该是很慎重的一件事,出书不是为了出名,也不是说出名了就应该出书,这之间没有对等关系。他用了他认为特别俗的比喻:出书就是下蛋,一定要等一切具备了,钙足够了,才行,绝对不能下软壳蛋。

崔永元的名字,在这次的采访里,被杨柳提了好几次,他特别喜欢崔永元的那本书《不过如此》,书名起得好,书也写得好,如果这个名字不是被他先用上了,杨柳说他一定也要用这个名字。

其实,真的,生活中,一切,不过如此。

2.柳杨."玉女写手".80后作者.代表作<今夜,我们颂扬爱情>.

3.

姓 名:  柳杨

 性 别:  女

 国 家:  中国

 省 份:  北京

 城 市:  北京

 生 辰:  1962-05-18

 忌 日:  2006-04-06

 星 座:  金牛座 生平:

悼念我们的朋友——柳杨 柳杨女士,生于1962年5月18日,因病于2006年4月6日不幸逝世。 柳杨自1980年高中毕业后,先后在工商银行范家储蓄所、宣武区团委、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工作。她在工作中积极向上,生活中为人坦诚。在她的朋友圈中有着极好的口碑。 她为人好强,做事认真。参加工作以后,柳杨利用业余时间坚持自学,并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大专、大本、研究生的考试,取得相应学位。她还通过全国统考,成为我国第一批注册会计师。 柳杨自1989年调入中国青基会,到1998年辞职调离,她的主要工作经历,都是在中国青基会度过的。她在接手担任这家著名慈善机构的财务部负责人后,曾经创造了较为新鲜的财务管理条例。在她调离之后,单位财务处还曾请她回去“帮忙”。而她“创造”的新鲜财务条例,也被中国青基会的其他省级机构采纳。 柳杨又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中国青基会内,她的工资显然不是最高的,但截止到1998年,一次性拿出自己的3000元捐给“希望书库”的中层以上干部,只有柳杨一人。“结对子”救助失学儿童,柳杨也是一次就“认捐”2 位穷孩子。 柳杨还在全球华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一个勇敢地站出来说:自己供职单位的负责人,违规挪用了希望工程巨额捐款去投资,且投资大多失败。2001年9月,她和朋友给当时的朱镕基总理写了揭发信。2002年元旦,她和朋友又找到海内海外的记者,向他们提供了确凿无疑的书面揭发材料,并表示:可以使用她的真实姓名作出报道。 众所周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揭发某些“光环人物”是要冒生命危险的。柳杨的勇气,令人敬佩。柳杨勇敢说出真相的做法,不仅令人难忘,也一定会被载入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史。 由于国家审计署对中国青基会(希望工程)的《审计报告》迟迟不能公布,由于某些被揭发者仍在四处活动,承受巨大压力的柳杨,终于挺不住了。郁郁寡欢,癌细胞才趁机扩散。

今天,我们聚拢在这里,不仅要真诚地祝福柳杨的在天之灵能够幸福、能够平安,能够从此不再受到惊扰……而且我们相信,今后的某一天,我们会再次聚拢,轻轻地告诉柳杨:“党中央说了,你的揭发,全部属实!” 我们的朋友柳杨,请安息吧。

贡献:

柳杨《我要揭露希望工程腐败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5 3: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