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柳培琪 |
释义 | 人物简介柳培琪(1959-),字素石,号山林之人,斋名耕砚山房。沪上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师从金重光、王伟平,浸淫书法近四十年,功力深厚,诸体皆能。其书法初学柳公权,后涉颜鲁公、欧阳询,继而上溯北碑汉隶,重积正书功底;行书直入集王圣教序、兰亭序、及二王诸帖,顺涉唐、宋、元、明书家经典;草书以十七帖登室,深入各家草书,博采众长。故其书法,擅草、行、楷诸体,承其师,尤以草书、小楷为精。 人物生平及艺术主张柳培琪,祖籍江苏吴县,1959年5月生于上海。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耕砚书坛”创始人。斋名耕砚山房。袭祖堂名敦本堂。曾在上海市宗教事务局工作,1993年辞去公务员,专门从事书法研究与书法教育。 少时受家训而学书,初学柳公权《玄秘塔碑》,两年后师从金重光学习书法。后有缘拜识国学家叶笑雪先生,随叶先生研习古文、诗词五年,直至叶先生从事《大百科全书——先秦文学》主校工作,无暇顾教。 80年代末,又由金重光老师推荐,师从王伟平老师,专研书法技法教学与书法理论。同时,又经前辈引荐,拜识著名文史学家苏渊雷先生,深得苏老教诲,并拜净土宗觉义法师为师研习佛法。 或许是因为上苍的安排,柳培琪的书艺之路始终伴随着国学、文史学家的教导。这些际遇,在他的书艺之路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认为,治学之道,先树人而后做学问,主张学书修心,用笔读史,向古人学习,与古人为伍的治学思想;在书法上,主张继古而求新,不拘于一朝一家之风格,认为唯崇尚自然,方能成正果,也深谙了两位书法导师的书学精神。 柳培琪不喜张扬,学书低调而扎实,因此他不从同修劝立风格之说,自以为治学师古应该创新,然创新、立风格是厚积薄发的自然之果,不因刻意求之。至今,他仍临池不缀,专注于求学与修养之间,故其偶尔为之的作品,较偏重于简远平和、雍容大度的一面。 教育理念及成就近些年来,柳培琪除了潜心书艺,还致力于书法教育、培养年轻书法人。 柳培琪先生认为,教导学生用的是“心”,而非自己已有的地位和名声。学生尊他为“老师”,他要重视的是如何担当“老师”这庄严的称号,并如何真诚地感恩他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在他心中,学生就是他的天。他为人的信念是,做什么要像什么。他讲究师道尊严。因此,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他告诫学生与家长,他不接受师生之间的买卖关系,只坚认供养与被供养、教与被教的关系,这观念与雅俗无关,但根本上与他能否教好一个孩子有本质的关系。这也是中国几千年传统观念的一个极其准确、极其优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缺少这个基本思想,他以为不存在真实意义上的师生之间的关系。这样他才有资格并专心一意地教好他的学生。 在课上,他对学生提出的是“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的理念,得到了家长支持。对学生也起到了很大的效果。他相信教学相长,教书的同时学生的反馈对他也有着极大的启发,促使他能够用更好的方法去指导学生。在不断的总结与思考中,他的书法教育之路已逐渐完善,稳步发展。但无论如何,他的教育理念与真心的奉献是不会改变的。 正如他的挚友,古籍研究专家陈克希著文所说:“他对学生不仅因人施教,而且更注意年轻人的人格培养。”他用心对待学生,以“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的古语为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书法人。他曾担任上海市洋泾中学、陆行中学书法老师。2009年又受聘复旦大学书画协会,任指导顾问。由于在书法教学事业上成就突出,连续5年被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评为“上海市优秀书法指导老师”。 书法作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