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柳河村 |
释义 | 1、地理位置。 柳河村位于颍泉区行流镇南部,北邻柳河,与老庄镇相邻,距老庄镇2公里,105国道横穿而过。 2、经济结构现状及发展水平。 (1)2006年村民人均村收入2468元左右。 (2)丰富的劳力资源,剩余劳动力过多,近年来,村委会、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柳河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 (3)良好的耕作与传统农业种植结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尤以小麦为主。是行流镇蔬菜和佛香生产基地。 3、人口及用地现状。 柳河村现有8个自然村,辖区2.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25亩,人均耕地面积0.85亩,总人口3687人,居住户数988户,户均4人。 山东莒县刘官庄镇柳河村柳河村位于莒县城南6公里,多平原地带,南接日东高速公路,北有胶新铁路,东邻日照港,206国道、335省道及各条县内公路交叉汇合,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北京牛街原名柳河村牛街,位于广安门内大街路南,是本市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如今是回族同胞聚集之地。每逢回族同胞过开斋节,宣武区牛街清真寺真个是热闹非常。如今牛街一带已是一处人烟相当稠密的地区,一有群众集会活动,就显得街道狭窄,不敷应用了。 据《古教西来历代建寺源流碑总序略》载:牛街清真寺,原为鲁定君之寺。牛街原名为柳河村。如今牛街清真寺内有两座古墓,墓主人一名阿哈默德·邛拉尼,一名尔麻顿的尼·阿礼。这是两位阿拉伯人,他们是元初来中国的大都(即今北京)传教的。这两人,在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和二十年(1283年)相继去世,先后葬于柳河村的鲁定君之寺,如今在他们的墓前,尚有两方阿拉伯文的石碑,这是我国最早的用阿拉伯文刻制的墓碑。 牛街清真寺,始建于辽代。其地古称柳河村。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戴璐辑著《藤阴杂记》中,在记述牛街清真寺附近的圣安寺、崇效寺时说:“崇效寺在柳湖村西”。该书还引名流诗咏道:“柳湖古寺市南头,芳草间房处处幽。”柳湖村是柳河村的别称。据文献说,此处曾是金代的柳堤。古时确曾有过垂柳河湖。幽静的古刹,清清的河水,垂柳成荫,风景十分优美。后来,这里才逐渐形成了街道,住上稠密的居民。柳树、河湖、清泉也逐渐消失了。 柳河村易名为牛街,多半是从清代开始的。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碑文中,称牛街清真寺为牛街寺,可见,那个时候,柳河村就已易名为牛街了。 如今,在牛街居民中,信仰伊斯兰教者居多,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这一带的清真饭店、清真小吃店、清真糕点店、牛羊肉供销店等生意十分兴隆。牛街北口有回民中学。牛街南口有回民医院。牛街东测有伊斯兰教协会。一些信仰伊斯兰教国家的政府要人来我国访问时,大多要到牛街清真寺朝圣。牛街是一条富有声望的街。 北京的回民,历史上曾为北京的兴旺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他们中大部份人为军士、工匠,商人、宗教职业者,还有少部分为政界人士和学术界人士。回族同胞向来善于经营商业,会屠宰,长于饮食业。东安市场的东来顺饭庄,宣武门内的烤肉宛,什刹海银锭桥畔的烤肉季,著名中外,都是回民创办经营的清真风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