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2月
释义
1 月份

2月,2月是阳历年中的第二个月,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在历史上,曾经有3次,2月出现30天。。在北半球,2月是冬季的第四个月。 在北半球,2月是春季的第一个月,本月节气有:立春、雨水。英文中的2月(February)来源于古罗马的Februus(斋戒月),也可能是源自于萨拜恩。

节日纪念

2月2日是圣烛节。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

2月4日:世界抗癌日 2月7日:国际声援南非日

2月10日是国际气象节。

在日本,2月11日是建国日。

2月14日是情人节。

在台湾,2月28日是和平纪念日(纪念1947年二二八事件)。

农历2月初2是龙抬头。

农历二月其他名称:杏月、仲春、仲阳、如月、丽月、花月、仲月、酣月。

2月21日:国际母语日

其它相关

在2月,太阳穿过黄道带的摩羯座和水瓶座在平年,2月开始于与3月和11月一个星期的同样一天

在闰年,2月开始于与8月一个星期的同样一天2月的星座包括水瓶座(1月20日-2月18日)和双鱼座。

历史上的2月1日

166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台湾长官揆一在投降书上签字,正式向郑成功的军队投降。

1790年:美国最高法院在纽约市的皇家证券交易所第一次开庭。

1796年:上加拿大的首府由纽瓦克镇移至约克镇,以远离美国的威胁。

1884年: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牛津英语词典》的第一版第一册。

1896年: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作曲的歌剧《波希米亚人》在意大利都灵首演。

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

1946年:匈牙利共和国成立。

1946年:挪威外交家赖伊被选为联合国第一任秘书长。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执行第28次飞行任务中,于返回大气层时解体,7名宇航员遇难。

2004年:沙特阿拉伯的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上午发生朝觐者因拥挤而互相践踏的严重事件,造成朝觐者死伤各244人的惨剧。

2005年:尼泊尔国王贾南德拉突然解除首相职务,并建立以自己为首的新内阁。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促请尼泊尔尽快恢复民主自由。

出生

1805年:布朗基(Louis Auguste Blanqui),法国早期工人运动杰出领袖

1874年:霍夫曼·史达尔(Hugo von Hofmannsthal),奥地利诗人及剧作家、维也纳新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导者(逝于1929年)

1877年:徐特立,教育家(逝于1968年)

1894年:约翰·福特,美国导演(逝于1973年)

1901年:克拉克·盖博,美国电影演员(逝于1960年)

1931年: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俄罗斯首任总统(逝于2007年)

1955年:成奎安,香港演员(逝于2009年)

1956年:陆恭蕙,香港政界人物

1958年:梁家辉,香港电影演员

1965年:斯蒂芬妮,摩纳哥公主

1965年:雪琳·芬,美国女演员

1965年:李国豪,李小龙之子,演员(逝于1993年)

1969年:加布里埃尔·奥马尔·巴蒂斯图塔,阿根廷足球运动员

1971年:迈克尔·C·霍尔,美国演员

1980年:叶佩雯,香港歌手

1981年:张敬轩,华人歌手

逝世

1328年:查理四世,法国卡佩王朝国王。(1294年出生)

1851年:玛丽·雪莱,英国作家(1797年出生)

2007年:吉安·卡洛·梅诺蒂,歌剧作曲家(1911年出生)

2012年:维斯拉瓦·辛波丝卡,波兰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23年出生)

2 黄梅戏名

金芝作词,徐代泉作曲.其中的《走出茫然》选段最为脍炙人口.

3 泰国电影

基本信息

泰国电影

主演:Krit(查克利·彦纳姆)

剧情简介

娇妲是一位郁郁不得志的画家,作品不被人认可,生活也是一团糟,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後决定到纽约逃避曼谷的一切。孤单一人的娇妲在纽约被不良出租车司机打劫,而后阴差阳错被泰国青年基撞晕。基已经厌倦了在纽约的地下生活,他决定帮黑帮做完最后一次交易就收手返回泰国,但是任务失败,他不但撞晕了娇妲,护照还被华人黑帮老大扣留。娇妲失去了记忆,内疚的基只好把她带回自己的住所,并试图换回她的记忆,但是陌生的环境根本无法唤醒娇妲的记忆,她只对绘画用品有了反应。两人在相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感情,但基仍无法放弃返回泰国的愿望,于是他继续为黑帮开车,以换取金钱,有钱才能办理假护照回国。但在一次任务中,基误杀黑帮老大的外甥,自己也身负重伤……

G(基 )受伤以后换做了I(娇妲。失忆后G为她取的名字)来照顾他,而I的温柔也很是让G感动,感情就在相互照顾中一点点的升温。而且G的伤势 以及回泰国的机票都需要钱,这时 I 想起上次在中央公园碰到的艺术家 皮特。愿意为他画画赚钱。I在家画画的时候(也是我觉得这片中难得的几次很温暖的画面)

后来在雪中I病情发作,G为了筹钱为I治病,只好又重新找老大做事,没想到暴露了自己和陈 曾经杀过人(也就是老大的侄子),被老大骗去做任务(很奇怪,老大为什么没有杀他!!!)

结局还是很温暖的。就不说了。各位看官自己看吧。

从第一眼开始看 二月 就让人很压抑,通篇的昏暗色调,加上黑帮的气氛,男主人公的内心挣扎。 真的很压抑,但也一瞬间就打动我,一直到 I 回头和 G相视的一笑, 迎来本品第一次光亮,那么温暖。

再有就是 G和I在雪中 玩耍那一段 和 结局 那幅画。

还有那一句 你相信命运吗?

4 柔石中篇小说

内容简介

中篇小说。柔石著。作于1929年。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中期为背景,描写青年知识分子萧涧秋在奔波了六年后来到芙蓉镇,希望能过上一种平静安宁的生活。但因与校长妹妹陶岚相恋而冒犯了当地土豪,又因同情和资助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同学的遗孀文嫂而受到社会的非难。两个月后,他被迫离开了芙蓉镇。作品反映了大革命前夕社会的黑暗沉闷,也反映了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的苦恼,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作品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富有诗意。

作者简介

现代著名作家柔石(1902-1931)是“左联五烈士”之一,原名赵平复,宁海县人。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它描述了1927年前后作者在镇海县城的一段生活经历。那时,柔石在镇海县中教学之余,常到后海塘散步,但见大小池塘上,莲叶田田,荷花娇艳,莲香悠悠,他将在这里的新鲜感受都记录在日记里,两年后,他把这些日记演绎成小说《二月》,在小说中,他把宁波称为“海市”,镇海县城叫做“芙蓉镇”,镇海县中称作“芙蓉镇中学”…

小说原型

由于《二月》所写系作者亲历之事人公萧涧秋的原型不是别人,正是柔石本人。萧涧秋与柔石姓名的谐音意思相关

作品梗概:

男主角萧涧秋,是一位无父母,无家庭的人,萧涧秋曾游学北京,《二月》写萧涧秋于杭州省立一师毕业后,浪迹天涯,在北京住过,看过骆驼昂然顾盼的姿势,听过北方冬天尖厉怒号的风声。 作品评价 旧观点:反应了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探索。

新观点:萧涧秋不爱陶岚而爱文嫂,是他强迫症的体现,因为他失去了堂姐这个精神偶像,心里创伤驱使他寻找堂姐的代替者。

《二月》被改编成电影《早春二月》,由谢铁骊执导,在17年中被用作反面教材。

每年2月初,罗马人都要杀牲饮酒,欢庆菲勃卢姆节.,即是司生育的女神JUNE--朱诺让人们常用一种牛、草制成的名叫Februa的鞭子,抽打不育的妇女,以求怀孕生子。这一天,人们还要忏悔自己过去一年的罪过,使自己成为一个贞洁的人。英语2月February,便是由拉丁文Februar-ius(即菲勃卢姆节)演变而来。 另一种说法是来源于拉丁文“FEBRUUM”意为“打扫”。

偷星九月天:黑月铁骑——二月(出自于潜艇工作室漫画《偷星九月天》中人物)

二月(February )性别:男

5 动漫人物

二月性格:非常自负,脾气火爆,简单直率。第七感:懂兽语,拥有和动物交流的能力。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控制动物,所以他的能力范围内人和动物都可以成为他的眼线和工具。

武器:猎鹰,蝮蛇,黑狼。

喜好:各种动物,美女

经历:曾前去马六甲抢夺权杖,后到纽约调查堕天使。危机结束后,得知黑月岛被路西法带领十二堕天使围攻……在黑月岛被莉莉丝用幻术杀死,后被贪狼所救,转移到未知时空

PS:根据预言,二月救活后仍被莉莉丝的幻术所困,处在幻境之中

6 帕斯捷尔纳克诗歌

简介

冬夜》是一首诗歌,其作者为帕斯捷尔纳克(1890 - 1960),苏联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等。他因发表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于195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在现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罗斯叙事文学领域中所取得的杰出成就”,由于苏联众多舆论的反对,被苏联作家协会开除会籍,甚至有人举着标语游行要求驱逐出境:“犹大——从苏联滚出去!”他只好拒绝领奖.1986年苏联作家协会正式为帕斯捷尔纳克恢复名誉,并成立了帕斯捷尔纳克文学遗产委员会。

诗文

二月。墨水足够用来痛哭,

大放悲声抒写二月,

一直到轰响的泥泞,

燃起黑色的春天。

用六十戈比,雇辆轻便马车,

穿过恭敬、穿过车轮的呼声,

迅速赶到那暴雨的喧嚣

盖过墨水和泪水的地方。

在那儿,像梨子被烧焦一样,

成千的白嘴鸦

从树上落下水洼,

干枯的忧愁沉入眼底。

水洼下,雪融化处泛着黑色,

风被呼声翻遍,

越是偶然,就越真实。

并被痛哭着编成诗章。

7 二月

二月

作者:北岛

夜正趋于完美我在语言中漂流

死亡的乐器充满了冰谁在日子的裂缝上

歌唱,水变苦火焰失血山猫般奔向星星

必有一种形式才能做梦

在早晨的寒冷中一只觉醒的鸟更接近真理

而我和我的诗一起下沉书中的二月某些动作与阴影

诗词鉴赏

第一节

首节的意趣似乎相当显白。凭藉想象力来悬想语词之间的关联以及由之构成的意象,当然是诗歌释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总是与想象力相伴的主观性或随意性,则需要某些起码的诠释技艺来约制。我们常常要借助诗人的写作整体来把握某一诗篇的真正指向,并通过文本间的互释关系来解析具体的语词关联。“死亡的乐器”显然是指“夜”。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个颇具灵性的隐喻。然而,如果进一步追问这一隐喻的根据,我们将会看到那种想当然的意向关联的限界所在。事实上,这一节与《午夜歌手》的最后一节有着显见的互释关系:“一首歌/是一个歌者的死亡/他的死亡之夜/被压成黑色唱片/反复歌唱”。并非所有的夜都是“死亡的乐器”,只有与诗歌书写有关的歌者的死亡之夜才有可能“趋于完美”,成为纯然的绝对之夜。这一绝对之夜奏响语言,是语言构成的乐音的内在根基和本质。纯然之夜之所以不是虚无,是因为“我”的存在。“我”是夜的经历者,而正因为这一独特的经历者,夜才有了趋于完美的可能。离开了作为经验者的主体,夜就只是无意义的混沌——与“完美”这样的品质无关的东西。“漂流”是作为歌者的“我”的某种无助的状态,突显了诗人在语言面前的无力感。在这里,作为主体的诗人失去了能动的地位,成为纯然之夜奏响的语词乐音的工具:诗人的心灵如绝对之夜的远钟,等待着被扣响的一刻。“死亡”是诗人的灵魂获得适合被扣响的结构的必要环节。在无力地等待中,语词如冰,泠洌彻骨。在《边境》一诗中,也有类似的语词经验的显相:“还有在语言的坚冰中/赎罪的兄弟”。其中,“赎罪”这一充满张力的姿态与此处的“漂流”形成对比。赎罪是某种自觉的选择,是对自己的生存的意义赋予。而正是这一自觉的坚持,成就了有着彻骨寒冷的“语言中的漂流”。

第二节

最为显著的变化是主语从确定的“我”变为了不确定的“谁”。至此,作为语词的经历者的写作主体在形式上分解了。理解此节的关键,首先是确定“日子的裂缝”这一隐喻的意义。“日子”在北岛的写作中绝少时间的意味,比如,“当所有的日子/倾巢而出在路上飞行/失败之书博大精深”(《新年》),再如,“我买了份报纸/从日子找回零钱/在夜的入口处摇身一变”(《无题》)。日子是由各种琐碎的事件及记忆填充起来的日常生活。于是“日子的裂缝”就喻指某种日常性之外的生活状态。生活出现了裂缝,非但不因此而残缺,反倒有了达至饱满的可能。裂缝如伤口,使某种不同寻常的生长成为可能。这一生长当然与诗歌有关,有时是对伤口中某个有生命力的“非我”的生长的期待,“一颗被种进伤口的/种子拒绝作证”(《为了》);有时则是伤口自身的弥合,“我们的沉默/变成草浆变成/纸,那愈合/书写伤口的冬天”(《战后》)。裂缝以及与之相关的生长,使诗意的真理成形。诗以及与之相关的书写,对峙于生活。在诗歌的真理面前,生活本身降格为某种从属性的东西——“而诗在纠正生活/纠正诗的回声”(《安魂曲》)。然而,在裂缝和伤口之上的自我理解使得不确定性被极度地放大了,与所有的语词经历相伴的、恒常不变的“我”有碎裂为种种无法统合的语词关联的危险。此节接下来的几行近乎呓语:“水变苦/火焰失血/山猫般奔向星星”。陷入疯狂的语词不仅会颠覆自我理解的边界,而且会颠覆诗歌书写本身。语词本身的不确定性更增加了这一危险:“我小心翼翼/每个字下都是深渊”(《据我所知》)。“形式”的必要性,在于它是制衡这一颠覆倾向的力量的根源。“梦”无论如何离奇,终究是有边界的。与此相似,无论如何自由和开放的语词安排,都要经由“形式”的统一性才能成为真正的诗歌。

第三节

在各种对比关系中展开。首先是与前两节之间的对比,“早晨”与“夜”,“觉醒”与“梦”,“鸟”与“我”。在对比中,贯穿性的主题——“寒冷”再次出现。如果着眼于这首诗的整体,那么“寒冷”可算是体贴诗意的关键。诗人对“二月”的感知,围绕着这一关键词凝聚成形。然而,“寒冷”的每一次现身,都有其不同的品质。在第一节中,它是有明确自我意识的主体的感受,是一种可以触摸的刻骨的语词经验。它之所以如此清晰,根源于经验者的醒觉。“在语言的坚冰中”固守,是意志自由的结果。强力意志支撑起的特定的姿态,比如“赎罪”,在其努力的方向上遇到了同样强力的阻碍,这阻碍清晰强烈,铭心刻骨。到了第二节,随着主体确定性的消解,对寒冷的感知变身为意义模糊的意象和语词:“水变苦/火焰失血/山猫般奔向星星”。有趣的是,这颇为奇诡的诗行,竟从整体上有效地传达出了寒冷的感受,可以看作诗人驾御语词的能力的体现。构成这种有效性的因素可以具体解析如下:“水”、“火焰”和“星星”这样的意向组合,首先构织起一个寒夜的氛围,这一氛围又因水火等要素的失去常态而极端化,而“山猫”这一阴郁冷酷的象征与“奔向”这样的动作联系起来,更突出了这寒夜的深邃寂静。获得了具体的语词形式的寒冷,在整体上弱化为可忍受的生存情境。而在第三节中,感知寒冷的主体变了。诗人开始置身于直接的感知之外,成了旁观者。由此也引入了另一个对比:“在早晨的寒冷中/一只觉醒的鸟/更接近真理”。比谁“更”接近真理?接近什么样的真理?“更接近真理”的“觉醒的鸟”,并不处在与真理的同一性中。事实上,作为语词之外的存在,“觉醒的鸟”无论如何接近真理,也无法抵达真理本身。而曾处身于真理之中的语词经历者,由于诗歌的完成而“下沉”。在北岛的诗中,真理性的存在总与歌者之夜并存: “夜半饮酒时/真理的火焰发疯”(《明镜》)。而“早晨”作为黑夜的克服者,构成了对与歌者之夜并存的真理的否定。一首歌既经完成,就“被压成黑色唱片/反复歌唱”。诗性的真理生存的不可重复性,将不得不栖身于成形的诗歌的“反复”吟唱。在这一吊诡的境遇中,书写本身总是比作为书写结果的诗歌更接近真理。

第四节

此前诗行的结果,与经验语词的具体过程对峙。“书中的二月”,是在间接性中存在的二月,它由各种抽象的动作和阴影构成。“某些”强调了指涉的不确定性,从而进一步突显了简化和抽象的后果。这一看起来人人都可以触及的“书中的二月”,不属于任何人。而作为诗人的个体语词经历的诗歌一经成形,也就踏上了朝向此类“书中的二月”下坠的途程。至此,诗人揭示出了诗歌写作的本体论悖论。套用帕斯捷尔纳克的句子,北岛的《二月》是“在无望的书写中/为二月寻找语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19: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