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钟华
释义

刘钟华,机械工程专家、资深教授。长期从事汽车工程、机械制造、内燃机车与摩擦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是唐山铁道学院机械系筹建者之一。积极创建内燃机车和摩擦学专业。为研制国产内燃机车和开展轮轨摩擦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文名:刘钟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靖江县

出生日期:1916年5月23日

逝世日期:1988年

职业:教授

毕业院校: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成就:摩擦学

人物生平

刘钟华,1916年5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靖江县。幼年就读于靖江城内私塾。1928年在靖江县立初中学习。1931年进入江苏江阴南菁中学高中。入学不久,“九·一八”事变发生,学校召开声讨大会,教师们纷纷陈说亡国危机,激发了他的爱国思想。

1934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接着“八·一三”淞沪战争又起,交大校舍被占,他休学回靖江。不久回沪复学,一年后毕业,出于抗日义愤,便与几位同学取道香港、海防,经长途跋涉来到当时的大后方西南公路运输中心贵阳,进入西南公路局(后改为川桂公路局)机务科实习。翌年春,实习期满派往贵阳西郊中国运输公司马王庙修车厂任技术员。1941年春,应邀到交通部成都修车厂,任帮工程师。1942年3月,由于上级机关改组,成都修车厂撤销,他又到重庆中央汽车配件制造厂任帮工程师,总管第二机械工场、工事课、设计课工作。

1944年末,考取交通部留美实习进修。1946年2月回国,经介绍到上海真如交通部第一机械筑路总队工作,任训练班教务主任,负责筑路机驾驶及维修人员的训练,讲授筑路机理论和业务课程。1947年11月训练班工作基本结束,经介绍到南京首都汽车公司南京公共汽车公司机料部任工程师。1949年5月南京解放,军管会接管后调整内部机构,他被委派任修理厂厂长。在政府领导和职工积极努力下,短期内修复了被国民党军破坏的车辆,很快恢复了南京市内公共交通。改装了数十辆煤气汽车,克服了当时汽油短缺的困难,为当时南京市公共交通运输作出了贡献。

1949年10月,经蒋汉文向史家宜(系主任)推荐,应唐山工学院聘请任教授,参与筹建机械系,并主持机械实习工厂工作。为适应我国铁路牵引动力更新需要,1954年,他在机械系开始筹建内燃机车专业。1958年他带领部分教师和内燃机车专业学生前往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工厂主持厂校协作的600马力电传动内燃机车的研制工作。1959年带领学生参加了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2000马力液力传动内燃机车的设计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很大冲击,但他坚信党的事业,冷静面对现实。后来落实政策时,还把补发所扣工资,全部作为党费上交组织。

1971年唐山铁道学院内迁峨眉,他又担任机械系主任,在面临建校困难环境下,组织大家为恢复教学作好准备。1972年,他又兼任内燃机车教学实践队队长,率领学生深入现场,结合生产开展教学与设计工作。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科学的春天来临了,他更焕发出无限热情。为适应改革开放需要,开办教师外语进修班,他不顾花甲之年,夜以继日地为进修班学员备课、讲课。

从1979年开始,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学会第一届和第二届理事、第三届名誉主任委员、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铁道学会铁道材料工艺委员会委员、《内燃机车》和《国外内燃机车》杂志编委。为了促进摩擦学在我国的发展,他进行了不懈的工作。在西南交大他组建了摩擦学研究室和摩擦学实验室,努力开展摩擦学方面的教育、科研工作。1982年初,就开始培养该校第一批摩擦学硕士研究生,并积极申报机车车辆专业(摩擦学方向)博士点(1986年得到批准)。1980年他组织并参与翻译世界摩擦学名著《摩擦学——对摩擦、润滑和磨损科学技术的系统分析》一书,参与了摩擦学会组织编写的《润滑工程》一书的审校工作。1984年他还参加了我国第一台轮轨模拟试验机的研制工作。

他1956年1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80年、1984年和1986年先后三次被评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

1986年退休,已是古稀之年的他仍然关心学校学科的发展,还经常到摩擦学研究室指导工作,关心年轻人的成长。

1988年他因病住院,还念念不忘摩擦学学科的发展。刘钟华真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党的事业。

成就及荣誉

刘钟华到唐院后就和史家宜系主任一起筹建机械系。他主要负责组建机械制造教研组和机械实习工厂,兼任机械制造教研组主任和机械实习工厂主任。

当时,实习工厂仅有工人数名、旧机床4台(唐山解放前夕学校迁沪时留下的)。工厂初建,以一台精密机床与当时铁道材料试验所交换,暂借几台皮带车床,开始了学生的金工实习。1949年入学的学生则借用唐山机车工厂进行锻、铸实习。翌年,很快建起了包括机、钳、锻、铸、焊等工种实习基地。还修复了柴油发电机组,并在1950年5月校庆活动中为全校作供电演习。在他主持下,1950 年秋已基本建成了机械实习工厂。他还给工人讲课,组织师傅试讲,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指导能力。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实习工厂逐步发展成为能容纳数百名学生实习,能自制机床和机械设备的颇具规模的校办工厂。1949年招收机械系本科生,在三年级时分为“机车车辆”和“机械制造”两个组。他负责组织机械制造组的课程教师进行教学准备。他主讲《机械制造工艺学》、《工具机学》等课程,并指导全班金工实习。其他教师则分别参加有关部分实习工厂的建设和指导实习。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不但加速了学科建设,而且保证了教学质量。

在教学建设中,他带头学习俄文,并积极收集前苏联有关教材资料。1952年搜集到前苏联最新出版的“金属工学”高校教学参考书,他立即与金相热处理教研组合作,组织翻译该书,1953年11月由上海龙门联合书局出版。它是我国第一部金属工学高校教学用书。在翻译过程中,该书有关内容也及时在金属工学的课程教学中讲授。在工作中他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的成长,同时在生活上也十分关心他们。

他参与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很多被分配到铁道部及路外有关部门,不少人已成为技术领导骨干,或有关学科学术带头人

为适应我国铁路牵引动力现代化的需要,1954年,他调任内机车专业筹备组组长,在唐院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内燃机车专业。在广泛收集和了解国外内燃机车发展动态基础上,他参照前苏联交通部内燃机车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了内燃机车专业教学计划。为了能及时开出专业课,他积极组织教师聆听有关课程。1956年春,全国科技发展十二年规划会议制定了铁路牵引动力发展规划,争取生产内燃机车及电力机车,内燃机车采用电传动及液力传动并举,开发燃气涡轮动力机车。规划的制订大大加速了内燃机车的发展。1957年前苏联专家库茨涅佐夫来校讲授《内燃机车电传动》课程,他要求所有教师认真听课外,还要求大家钻研前苏联教材。他自己还特地旁听了电机系姚皙明教授讲授的《电机》课程。为了更好发展我国内燃机车技术,他不分昼夜地学习大量资料和书籍,经常和有关教师讨论电传动内燃机车、液力传动内燃机车关键技术。1958年某日,他要出差大连,上午学校召开全院教职工大会,他的爱人李怀安老师在会上突然晕倒,大家便把李老师抬回家里。为了不影响工作,下午他还是按时出差去了。当时铁道部各大机车厂纷纷掀起“争取生产内燃机车”的热潮,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工厂来校联系合作生产600马力电传动内燃机车。1958年夏天,他带领部分教师和内燃机车专业学生前往长辛店二七机车车辆工厂,主持了厂校协作的600马力电传动内燃机车的研制工作。奋战数月,终于在同年国庆节前生产出了600马力内燃机车,向国庆献了一份厚礼。

为适应我国内燃机车发展需要,1959年铁道部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准备设计生产2000马力液力传动内燃机车。当年秋天,他带领机车专业毕业班学生前往戚厂,通过现场设计方式指导学生参加了2000马力液力传动内燃机车的设计工作。

1960年,他又在唐院主持了铁科院、天津动力机厂、二七机车车辆工厂和唐院四个单位共同合作的3000马力电传动内燃机车的设计工作。唐院机械系内59级的全体同学分别参加到机车总体、走行部、2427柴油机、电传动等设计组从事设计工作。通过这种真刀真枪的设计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翌年,3000马力电传动内燃机车的设计图纸全部送交长辛店二七机车工厂准备试制。1960年,他带领师生参加由哈尔滨铁路局科学研究所组织的燃气涡轮动力机车的设计工作。

1961年,由他校阅的国内第一本《内燃机车制造及修理工艺学》(高校教材、王夏秋主编)出版。刘钟华为我国内燃机车专业的创建,为国产内燃机车的试制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了铁道部和国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随着新兴边缘学科——摩擦学的迅速发展,1979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立了摩擦学学会,刘钟华受聘为学会理事,并兼教育培训组副组长。在西南交大,他组织有关老师,成立了摩擦学研究室,担任研究室主任,开展有关摩擦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组织编译了《欧洲摩擦学教育发展概况》,介绍了欧洲一些国家发展摩擦学教学方面的情况。他建议,在机械系高年级开设《摩擦学导论》课程,从1981年起,开始对本科生开课。在教学中,采用《Introduction of Tribology》(摩擦学入门)原文教材,以同时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他还和研究室老师一起精心制定了摩擦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1982年初,第一批摩擦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入学。

为了配合摩擦学的教学和科研的试验需要,他多次与学校领导商讨,很快就添置了一批试验的基本设备,又从校内有关实验室商调老师,和有关专业选留毕业学生,积极地筹建实验室。这些都及时支持了本科生的《摩擦学导论》教学、研究生的培养和研究室的科研工作。

1980年,他组织翻译了德国霍斯特·契可斯所著的《摩擦学——对摩擦、润滑和磨损科学技术的系统分析》一书。该书作者把原来分散在各个学科领域中的摩擦学知识和成果加以汇集,并用系统观点、一般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来分析解决多学科性的摩擦学问题,它完全体现了现代科学的发展动态,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世界摩擦学名著(1984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1981年,他在全国摩擦学学会摩擦学师资培训班上作了“系统分析方法”专题讲座,积极推动传播摩擦学的“系统分析观点、理论、方法”。1982年,刘教授在与摩擦学研究室前往国外访问进修的王夏秋老师商讨计划时,特别提出要注意本专业前沿科研的发展,充分利用国外最新信息,大大推动了研究室的工作。

主要论著

1 刘钟华等译.[苏]А.В.Мастрюоков.金属工学.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3.

2 刘钟华,王夏秋.关于钢轨波纹磨损问题的探讨.西南交大学报,1981(2)

3 刘钟华,王夏秋.系统分析原理及其在摩擦学方面的应用.合成润滑材料,1982(2)

4 刘钟华等译.[联邦德国]契可斯著.摩擦学——对摩擦、润滑和磨损科学技术的系统分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4.

5 刘钟华,王夏秋.塑性变形和钢轨波纹磨损.西南交大学报,1986(2)

6 刘钟华,王夏秋.关于钢轨波纹磨损问题的进一步探讨,西南交大90周年校庆报告会,1986.

7 李伟,刘钟华,王夏秋.牵引系数对轮轨磨损特性的影响,合成润滑材料,1986.

8 王夏秋,刘钟华.从轮轨粘着原理谈提高重载列车牵引力的途径,西南交大学报,1987(2)

9 王夏秋,刘钟华.关于轮轨粘着系数的合理选用.铁道学报,1987(3)

10 王夏秋,刘钟华.JD-1轮轨摩擦学模拟试验机.西南交大单行本,1987.

11 王夏秋,刘钟华.轴重对轮轨磨损特性的影响,铁道学会摩擦学会学术会议,1987.

12 王夏秋,刘钟华.浅论摩擦学设计.摩擦磨损,1988(4)

社会评价

20世纪60年代初,为加速我国内燃机车工业的发展,铁道部调集了一批唐院历届内燃机车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到大连等制造厂,这些人员,日后均成为各内燃机车制造厂的技术骨干。

20世纪70年代,他率领学生到资阳机车厂、成都机车车辆工厂等地开展开门办学,他已年近花甲,但还总是与学生同吃、同住、同下车间,和学生打成一片。1976年盛夏,在南京东机务段搞柴油机缸盖检修流水线设计。段方安排实践队在铁路家属区新楼居住,可是楼内没接上自来水,天气非常炎热,他和学生一起冒着酷暑工作。段领导知道后派人来接水管,但来人挖沟很慢,他看了也挥起铁镐挖起地沟,学生们见此情景,也纷纷来挖沟,一个上午就把地沟挖好,很快接上了自来水。他的言传身教,给每个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8年12月,西南交大摩擦学研究所召开了纪念刘钟华教授逝世十周年座谈会。大家都非常怀念他,怀念他谦诚待人、平易近人、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高尚品德。该校的两院院士沈志云教授因事未能与会,特地写了一封信。信上说,“刘钟华教授是我的恩师,是我校机械系的创始人之一。我作为机械系第一班的学生,直接领受刘老的谆谆教诲,受益匪浅。后来在峨眉,我和刘老同住一幢宿舍。这时他已是中国摩擦学会副会长。看到他如此重视科研,潜心研究学问,不辞劳苦,四处奔波,对我影响至深。使我知道要争得西南交大的地位,唤回昔日的辉煌,不把科研搞上去是绝对不行的。在刘老以身作则的引导下,努力从事科学研究,以后才有今日的一点发展。虽然做得还很不好,但却是刘老教导的结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0: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