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忠干 |
释义 | 爱国将领人物简介刘忠干,(1896—1989),字教同,清光绪丙申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1月1日,出生于山东省潍县城里郭宅街,被称为“大中丞”的名门望族,为清道光年间闽浙总督刘鸿翱的后裔。 刘忠干将军早年目睹清朝政治腐败,列强横行,大肆侵略、欺凌中国人民,激起强烈的爱国心和忧国忧民的炽情,决定投笔从戎,于1917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五期。历任东北军营长、团长、旅长,平津卫戍司令部少将参谋长、东北陆军第五十一军中将参谋长、中将副军长、重庆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第一战区长官公署参议。解放后任华北区行政委员会工作员、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工作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 兰州事变1933年任驻天津东北军陆军五十一军中将参谋长。1935年奉调西进驻陕、甘一带、军长于学忠被蒋介石任命为陕、甘边区“剿匪”总司令,总部设在西安,又被任命为甘肃省政府主席,刘忠干则常驻兰州边区总部,完成各项工作。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毅然发动“ 兵谏”,在临潼华清池扣留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事变发生的当天凌晨,解方在兰州第51军驻地突然接到张学良发给他的特急密电,解方忙将电报译文给军参谋长刘忠干和军参谋处长张熙光传阅。 刘忠干看后大为惊愕,说:“这,这怎么办好?” 张熙光犹豫地说:“军长、师长都不在。这么大的事儿,咱们怎么能办呢?再说,干完了又如何善后?我看,应该谨慎行事啊!” 刘忠干说:“那就等于学忠军长回来再干吧!” 解方果断地说:“于军长已经带领3位师长在西安参加了逼蒋抗日的军事行动。于军长一向忠于张副司令,他在兰州也一定会执行命令的!” 张熙光说:“那咱们给于军长和3位师长分头发电报,先请示一下,然后再举行军事行动……” “时间已经来不及了。”解方说,“军长和3位师长虽然不在兰州,但3位师参谋长都在。根据平时考察,应该相信他们是会执行张副司令的命令的。” 经过解方的一番鼓动、启发,刘忠干和张熙光的思想通了,便问:“现在,咱们应该怎么办?” 解方说:“马上召集师参谋长到这儿来开紧急会议。”他略一沉吟,又说: “把省政府秘书长周从政和张副司令总部派驻兰州的联络参谋姚荫庭也请来参加会议。” “好吧。”刘忠干操起电话筒往各处打电话。 上午10时左右,3位师参谋长戎装佩枪驱车前来,周从政和姚荫庭也先后赶到 51军司令部。在会议室里,解方主持召开了会议。他说:“今天,把大伙请来传达张副司令的一项命令,请大家仔细听好。” 众人霍然起立。解方捧出电文,刚刚读罢,四座皆惊,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张、杨两将军的举动太突然啦!”“咱们怎么办呢?” 解方说:“抗日救亡,民心所向。咱们分析一下兰州军政各界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刘忠干说:“咱们马上举行一个酒宴,把兰州绥靖公署参谋长章良琛以及党、政、军头目‘请’来,然后把他们羁押看管!” 傍晚,天色刚擦黑,51军军部门口各式轿车、吉普车排成一长溜。兰州绥靖公署参谋长章良琛、各处处长和兰州党、政、军头目接到请柬,一个个兴致勃勃地赶来赴宴。刘忠干和张熙光带领4名持枪卫士,在宴会厅门口迎接:“欢迎各位光临!” 宴会厅灯光雪亮,餐桌上摆满丰盛的酒肴。刘忠干和张熙光带领军部参谋处的军官逐桌频频“敬”酒。刘忠干说:“新年即将来临,把诸位请来欢聚,请大家一定开怀畅饮。” “喝!”宴会厅里一片嘈杂声,“干杯!干!” 酒过三巡之后,刘忠干参谋长突然宣布对绥靖公署处以上军官实行“暂时隔离”。“来宾”们还没有明白咋回事,军部警卫营的官兵们已持枪闯进宴会厅,齐刷刷列成两排。“来宾”们顿时惊慌失措,面如土色,酒杯纷纷坠地摔得粉碎。 “来宾”们一个个耷拉着脑袋被押出了宴会厅。 教师男,1934年4月生,四川资中人。中共党员。195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现任北京海淀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海淀书画院院长。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实践中,从实际出发,提出一整套办学思路。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提出“坚持改革,全面规划;分类指导,整体优化;发挥优势,办出特色”的24字指导方针。在更新教育观念上,提出树立“海淀教育意识”,开创一流的工作局面。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上,提出“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以体育为基础,加强美育和劳动教育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格局。在学校管理方面,提出“三严”、“三抓”、“四管”的要求。立足于办学的基本建设,提出狠抓思想建设,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两次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先进区,为1996年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区打下基础。主编《教育十年春》(光明日报出版社);先后在《教育研究》、《北京教育》、《普通教育宏观管理经验》等书刊发表《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中小学的培养目标,全社会应有统一的认识》等论文。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