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志丹
释义
1 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

刘志丹,名景桂,字子丹、志丹。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中文名:刘志丹

别名:刘景桂 刘子丹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

出生日期:1903年10月4日

逝世日期:1936年4月14日

职业:军人

毕业院校:黄埔军校第四期炮兵科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创建陕北红军和陕甘宁根据地

代表作品:《军事教育大纲》《政治工作训令》

人物简介

刘志丹(1903年—1936年),是陕北红军的创始人。刘志丹是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人,1903年生。他从青年时期起就投身于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奉党的命令,入黄埔军官学校。大革命时代,刘志丹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政治处长等职,积极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他奔走于湖北、安徽、陕西等省,从事组织起义的工作。1928年,与其他人一起组织渭南华县起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组织了西北反帝同盟军,任副总指挥及参谋长,后来,反帝同盟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刘志丹历任副总指挥、总指挥等职。1932年成立红二十六军,刘志丹仍负领导责任。1935年秋,红二十六军与红二十五军会师,成立第十五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这年秋天,刘志丹受到机会主义分子诬陷,被关押起来。毛主席、党中央到达陕北,刘志丹才得到释放,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北路军总指挥、红二十八军军长等职。1936年4月,刘志丹率部队东征,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光荣牺牲,时年34岁。后来,毛泽东为他题碑:“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为他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1931年9月,阎红彦、吴岱峰率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大队突破黄河天险进入陕甘,刘志丹和谢子长按照陕甘省委的指示,与吴岱峰、阎红彦一起将晋西游击大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总队,对外暂称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刘志丹任副总指挥(后任总指挥),与谢子长率部转战陕甘边,创建革命根据地。,学习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开辟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1933年9月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参谋长。11月后历任红26军42师参谋长、师长,率部北上庆阳、合水,与地方武装相互配合,开展游击战争。1934年2月至4月,刘志丹指挥部队九战九捷,以劣势兵力取得了西华池等战斗的胜利,挫败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建立了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同年5月任中共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后兼任军政干部学校校长,与军校政委习仲勋、常务副校长吴岱峰一起亲自编写《军事教育大纲》《政治工作训令》等教材。

1935年2月,刘志丹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5月,红26军、红27军会合后组成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前敌总指挥部,刘志丹任总指挥,率红26军、红27军主力,以围点打援、出敌不意、各个击破的战法,经两个多月的机动作战,攻克延长、延川、安定、安塞、保安、靖边6座县城,歼灭大量敌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第二次“围剿”。8月,在陕北、陕甘边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中,刘志丹指挥红军主力,歼灭国民党晋军1个团,迫使晋军主力撤回黄河东岸。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后,陕北、陕甘边两块苏区连成一片,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红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9月,红26军、红27军与长征到达陕北的红25军会师,组成红15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10月参与指挥劳山战役。后在“左”倾路线统治时期的“肃反”中被逮捕,备受折磨,但他始终坚持原则。不久,中共中央到达陕北,毛泽东、周恩来等迅速纠正了陕甘苏区党内“肃反”的错误,刘志丹从而获释。此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副主任、红军北路军总指挥兼第28军军长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等职。

刘志丹经常教育部队顾全大局,绝对服从中共中央的领导和调遣。在他的影响下,陕北红军与中央红军团结一致,共同对敌。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25军参加东征战役,在晋西北迭克敌军。4月14日在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33岁。

1936年,中央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以志永久纪念。1940年,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县城北修建了志丹陵园,1943年陵园建成,将志丹灵柩运回志丹县。4月19日起灵柩于子长县,并召开了“公祭刘志丹烈士大会。”4月23日延安各界万人举行公祭大会,由西北局书记高岗主持,朱德、任弼时、秦邦宪、林伯渠等讲了话,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赠送了白绸挽联。24日,刘志丹烈士的灵柩在高岗、林伯渠、吴岱峰、边区民政厅长刘景范(刘志丹之弟)、张秀山、康天明、王世泰、马锡武、曹力如等护送下运回志丹县,4月26日抵达县城,当地群众祭奠者络驿不绝。5月2日.召开了万人公祭大会,高岗介绍了志丹的生平事迹,林伯渠、张秀山等先后讲话,尔后安葬于志丹陵园内。1947年胡宗南进攻边区,陵园遭到严重破坏,1953年照原样修复,1975年又进行了修葺,使陵园面貌焕然一新。

人物生平

追求真理,救国救民,是刘志丹一生的宿愿。他从青少年起,就对除暴安良的英雄人物十分崇敬。特别是五四运动后,他在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下,崇尚科学民主,反对封建压迫。他生长在贫瘠落后的陕北,亲眼目睹了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凄惨景象,对旧中国的黑暗状况十分不满,立志救国救民,决心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社会。1922年,他考入榆林中学,在共产党员魏野畴、李子洲等老师的教育指导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924年冬,他毅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决心“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

1926年初,他按照中共陕西党组织的决定,投笔从戎,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这是他军事生涯的开始。大革命失败后,刘志丹深深地懂得中国共产党独立掌握军队和领导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他说:“我们没有枪杆子,只靠笔杆子不行。结果人家一翻脸,我们就只有滚蛋。”这是他对大革命失败教训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党内右倾机会主义严重危害的深刻认识。从此,他更加坚信毛泽东提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为创建党所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战斗历程。

组织领导渭(南)华(县)起义,是刘志丹创建革命军队的起点。1928年5月,他按照中共陕西省委的决定,同唐澍、谢子长等领导我共产党控制的国民党军新编第三旅,与渭华地区的农民暴动队伍相结合,正式宣布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渭华起义是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我党在国内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由于敌我兵力悬殊等原因,起义军遭受重大损失,唐澍等壮烈牺牲,起义遂告失败。刘志丹却毫不灰心,继续投入战斗。1928年冬,他按照中共陕西省委的决定,到达榆林担任陕北特委军委书记。他鉴于当时陕甘地区各派军阀正在竭力扩张势力,即于翌年四五月间在红石峡主持召开陕北特委会议,提出“变敌人的武装为革命的武装”的重要思想。这是刘志丹为建立革命军队而提出的大胆创见。据此,会议决定采取以 “红色”、“白色”、“灰色”三种形式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革命武装。

所谓“红色”,就是发动组织工农群众,建立党所独立领导和指挥的人民军队。刘志丹认为,人民军队是进行革命战争的骨干,必须走毛泽东开创的井冈山道路,才能使陕甘地区的革命斗争有光明的发展前途。他把分散的、弱小的群众武装逐步集中起来,先建立游击队,后上升为正规红军。这种办法与毛泽东建军路线是一致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根据全国抗日救亡的新形势,率部同吴岱峰阎红彦等部会师,并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来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1932年12月,又按照中共临时中央、陕西省委的决定,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这是陕甘地区建立的最早的一支正规红军,是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骨干力量。但是,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干扰,这支仅组建半年多的弱小红军在南下渭华途中遭到失败。刘志丹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批判“左”倾错误,并于1933年11月恢复了红二十六军,新组建了第四十二师,使得革命武装又有了新的发展。

所谓“白色”,就是派共产党人到白军中开展兵运工作。这是刘志丹发展革命武装的大胆尝试。红石峡会议后,他返回家乡保安,采取合法的斗争方式,把该县民团改造成为党所掌握的革命武装。随后,他多次打入国民党军,以合法身份发展革命武装,多次被捕和关押。经党组织和南汉宸、杜斌丞等著名人士的营救而获释。刘志丹为了创建革命武装,以非凡胆略,一次次打入军阀部队,出生入死,毫不退缩,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英雄本色。

所谓“灰色”,就是派人争取、教育和改造绿林武装,为创建人民军队准备群众基础和武装力量。这是刘志丹发展革命武装的一项成功实践。他认为,陕甘地区有许多绿林武装,其中不少人出身贫苦,侠肝义胆,由于生活所迫,铤而走险,被“逼上梁山”。他们同官僚军阀、地主豪绅之间的矛盾相当尖锐、复杂。只要有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改造,他们就有可能走上革命的道路。1931年9月,刘志丹把南梁地区的游击武装,连同分散活动在合水、庆阳山区的民间武装改编为党所直接领导的南梁游击队,亲自担任总指挥。并成立了中共队委会,按照古田会议的精神,对这支部队进行了艰苦细致的教育和改造,使之不断成长壮大为一支活跃的革命武装力量,为尔后组建正规的红军和开辟革命根据地创造了重要条件。

陕甘边与陕北两地区的红军会师,是西北地区红军发展的里程碑。1935年1月,刘志丹按照中共驻北方代表的指示,率红二十六军北上到达陕北安定(今子长) 县,同谢子长(因伤势严重于2月21日逝世)领导的红二十七军会合。2月5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和陕北特委在周家崄举行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从此,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在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刘志丹等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逐步成长壮大为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力量。刘志丹亦被朱德称赞为“忠实英勇的红军领导”。

刘志丹是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他创造性地开辟了西北革命根据地,为探索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作出了独特贡献。渭华起义失败后,他深深感到根据地对于革命成功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向井冈山学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经过广大军民的艰苦努力,成功地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后来又采取“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说:刘志丹创建的陕甘边根据地,用“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出局面,这很高明。

在创建根据地斗争中,刘志丹采取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紧密结合的方针。他认为,只有进行武装斗争,才能在一定范围内开辟农村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根据地才能得到巩固;只有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武装斗争才不至于变为流寇式的战争,才可能避免迅速失败的命运。

实行正确的土地政策。刘志丹认为,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领导这样的战争,必须把农民问题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引导与动员他们参加革命战争、建立革命政权。为此,他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成为红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与此同时,刘志丹始终同人民群众心连心。他每到一地,总是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为群众伸冤除害,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老刘”,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周恩来称赞他:“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实行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刘志丹常说:“革命需要建立统一战线,敌人越少越好,朋友越多越好。我们增加一份力量,敌人就减少一份力量。”他坚决主张在政治上消灭地主阶级,而在生活上要给一般地主以生活出路,允许富农分得一部分好田,使地主、富农也有安身立命之本。同时,他对根据地周围的民团和地主武装也采取区别对待政策,打击反动的,争取中间的,团结友好的。实践证明,他实行的这些灵活的政策和策略,对于削弱敌人力量,壮大革命力量,巩固红色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行正确的经济政策。刘志丹认为,在战争年代如果不重视经济建设,革命战争的物质条件就没有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就得不到改善。因此,他同根据地的其他领导人决定成立银行,发行布币,开办牧场和实行集市贸易,吸引外来商人经营,使根据地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军民生活有了改善。他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还创办了列宁小学等,使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也有所发展。

正是由于刘志丹创造性地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才使陕甘边、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仅存的一块具有战略基地作用的革命根据地,成为党中央和各路红军结束长征的立足点和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刘志丹作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之一,立下了重大功勋,永载革命史册。

刘志丹坚持从中国革命战争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剿”、“会剿”和大规模“围剿”,取得辉煌的战绩。

在战略指导上,他注重把握全局,运筹帷幄,正确决策。在第二次反“围剿” 中,刘志丹立足战略全局,缜密地分析了敌情,决定集中兵力,首先打击刚刚入陕的高桂滋部第八十四师。他认为:高部是“围剿”陕北根据地的主力,但他人地生疏,没有同我军作战的经验,更不善于山地作战,集中兵力首先打退其进攻,对于巩固和发展陕北根据地,乘胜打通与陕甘边根据地的联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高桂滋与陕北军阀井岳秀矛盾很深,难以协同作战,便于我军利用矛盾,各个击破。

他命令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主力北上陕北,与红二十七军第八十四师协同作战;留下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一部就地开展游击战争,骑兵团相机向外线游击;地方游击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活动,牵制和打击敌人。于是,形成了主力红军与游击队相结合、游击队与群众武装相结合,主攻方向与牵制方向相配合,外线作战与内线作战相配合的阵势,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他还成立了前敌总指挥部,亲自担任总指挥,加强对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的统一领导和指挥。由于战略决策正确、部署和指挥得当,取得第二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

刘志丹获悉徐海东、程子华等率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保安,非常兴奋。他认为,这是事关战略全局的大事,要求陕甘地区的各级党组织,迅速动员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欢迎红二十五军。并派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刘景范前往迎接。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同红二十五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为了迅速打破敌人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大规模“围剿”,被人们称为“活地图”的刘志丹,提出了一个理想的伏击区——劳山,并积极协助军团长徐海东指挥了著名的劳山战役,全歼敌东北军两个团及一个师直属队,为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大规模“围剿”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战役战斗指挥上,刘志丹灵活机动,战法独特。他认为,处于防御地位的弱小红军,要打破强大之敌的“围剿”,必须抓住关节点,不能蛮干浪打;必须周密部署,有取胜的把握。在第三次反“围剿”之初,他周密地分析了敌情,决定首先集中兵力,打击西渡黄河不久、态势孤立、立足未稳的阎锡山晋绥军。他认为,打退晋绥军的进攻,对于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围剿”具有关键意义。1935年8月2 0日,他率部在绥德、吴堡地区向敌军发起突然进攻,在定仙墕一仗就歼敌一个团,迫使入陕之敌退回山西。

避强击弱,是刘志丹灵活用兵的重要指导思想。他说:“打仗一定要灵活,不要硬打。能消灭敌人就打,打不过就不打。游击队要善于隐蔽,平常是农民,一集合就是游击队,打仗是兵,不打仗是农民,让敌人吃不透。”刘志丹善于捕捉战机,出敌不意,攻敌不备,以劣胜优,敢于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深入敌后,发动进攻,打破敌军的“围剿”。西北红军正是在这种正确思想指导下,仗越打越精明,战绩越来越辉煌,特别是西华池一仗,歼敌一个团部及两个整营,创造了步骑协同作战的范例。

刘志丹在指挥作战中,还十分重视培养部队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和严明的纪律。他治军严格,赏罚严明。对于作战勇敢、表现突出的指战员,及时给予表彰;对于违反纪律的,不论哪一级干部,都坚决处罚。由于西北红军执行了严格的纪律,从而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政治觉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在创建西北红军过程中,刘志丹十分重视党在军队中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他认为,党对人民军队的坚强领导,是红军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按照古田会议精神,在部队团以上单位设有党委,连设有支部;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和政治机关,实行政治委员制;实行民主制度,在连、营、团各级设立士兵委员会;实行官兵一致、优待俘虏、瓦解敌军等原则。同时,同各种错误思想倾向进行坚决斗争。并且规定红军除了打仗以外,还要担负开展群众工作、筹款、建立革命政权等项重大任务,使西北红军真正成为了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新型人民军队。

在西北红军建设中,刘志丹高度重视对党的干部的培养训练。他认为,加强干部培养,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定性因素。除了在战争实践中摔打、训练干部以外,他坚持开办红军随营学校、军政干部学校,亲自兼任校长,亲手制定教育方针,审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经常给学员讲课。在他的正确领导和培养教育下,陕甘地区涌现了一大批军政骨干,后来许多人成为治党、治国、治军的栋梁之才。

在贯彻执行党的各项任务中,刘志丹总是率先垂范,以大局为重,光明磊落,严于律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广胸怀和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他一生虽然短暂,却经历坎坷,几多磨难,多次遭受“左”倾错误的排挤、诬陷和打击,多次被撤职、降职,甚至被关押,特别是在错误的肃反中,他和一批干部被关押。但他对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始终忠贞不渝。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率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解救了刘志丹。刘志丹获释后,毛泽东、周恩来亲切地接见了他,并深情地对他说“你和陕北的同志受委屈了”。刘志丹十分感动,对党中央表示衷心感谢。他还多次告诫受冤屈的同志和西北红军指战员:“革命利益高于一切,要识大体,顾大局,绝对服从中央的领导,听从中央的调遣”。在他的带领下,西北红军同到达陕北的各路红军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周恩来说:“刘志丹同志对党忠贞不二,很谦虚,最守纪律,他是一个真正具有共产主义品质的党员。”这是对他的高度评价。

1936年4月14日,在红一方面军东征战役中,作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二十八军军长的刘志丹,身先士卒,亲临一线指挥,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毛泽东获悉后十分悲痛。他说:“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后来,他在一次干部大会上又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死了开追悼会,群众的反映怎样,这就是衡量的一个标准,刘志丹同志牺牲后,陕北的老百姓伤心得很,这说明他是真正的群众领袖。”这是对刘志丹光辉一生的最好褒奖。

刘志丹同志与南梁苏维埃政府

1934年11月4日至6日,在南梁荔原堡中心的关帝庙,召开了有刘志丹、吴岱峰、习仲勋、惠子俊、杨森、张秀山、马文瑞、张邦英、蔡子伟、张策、黄子文、张庆孚等领导人和100多名工农兵代表参加的重要会议。会上,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军事决议案》《土地决议案》《财政决议案》《粮食决议案》等文件和法令。

大会选举成立了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和陕甘边赤卫军总指挥部。刘志丹任军事委员会主席,边金山任副主席,吴岱峰任参谋长。习仲勋被选为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贾生秀和牛永清为副主席。朱志清任陕甘边赤卫军总指挥,郑德明任副总指挥,梅生贵任副总指挥兼参谋长。

社会评价

为纪念刘志丹烈士,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并在城北建刘志丹陵园,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题词石刻。

刘志丹烈士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英勇善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忠心赤胆,为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参考资料

1.1936年4月14日 刘志丹牺牲 

2.图片来源 

3.《甘肃日报》2009年7月31日版:刘志丹 

4.《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4日第7版(一) 

5.《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4日第7版(二) 

6.《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4日第7版(三) 

7.刘志丹社会评价 

扩展阅读:

1

刘志丹纪念馆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dsrwjng/lzd/liuzhidan.htm

2

http://www.ziyuge.com/Book/45564.html

3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4/news2/11078475/20091207/15726281.html

4

http://baike.baidu.com/view/1049353.htm

开放分类:
人物革命烈士土地革命战争中国工农红军红军战士

2.2009年李建彤著的图书

2 2009年李建彤著的图书

作 者: 李建彤

出 版: 江西教育出版社

定 价: 29.9元

ISBN: 9787539255002

出版日期: 2009-11

版 次: 1

标 签: 红军 文字狱 刘志丹

所属分类: 纪实 正史杂谈 传记

小说《刘志丹》是刘志丹的一位亲属撰写的长篇历史传记小说。1962年7月21日,阎红彦从昆明去北戴河参加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途经北京时,在闲谈中得知一位老战友收到了《刘志丹》(上卷)样书,阎才知道这部小说即将出版。

阎红彦随即借来样书阅读,发现有些重大问题不符合历史事实,是作者随意虚构的,便打电话,请一位西北老同志转告作者,他认为小说需要修改,建议暂缓出版。但没有想到,8月3日他从北京来到北戴河后,发现《工人日报》已于7月28日开始连载这部小说的部分章节,并加了按语推荐此书。

这就使阎红彦深感意外,明明书中涉及到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为什么要急急忙忙在报刊上连载和出书呢。他决定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正常程序给中央有关部门写信反映自己的意见。8月17日,他致信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简要地叙述了对这部小说的看法。

阎红彦对这部书稿提出的主要意见是:1、它重新肯定了被高岗篡改的西北革命历史;2、把西北革命领袖刘志丹拔高为全国的领袖;3、随意贬低另一位西北革命领袖谢子长及其他老同志。

然而他不知道,在这之前,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文教小组副组长的康生已直接介入此事。康于8月24日致信杨尚昆,要书记处处理《刘志丹》的问题。同时,康生已通知出版社赶印小说第五稿600本和第三稿300本,送中央会议审查。8月26日至9月23日,八届十中全会预备会议在北京召开。9月24日至27日,正式举行十中全会。

9月24日,毛主席在十中全会上讲话强调阶级斗争时,康生递了一张条子说:“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毛主席在会上念了这张条子。接着说:用写小说来反党反人民,这是一大发明。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

不论革命、反革命,都是如此。毛主席后来说过,利用小说反党,是康生发现的。这里说的小说,就是《刘志丹》。

从此,此书正式被中央否定,并把有的西北老同志列为审查对象。康生任审查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对无辜的同志进行旷日持久的残酷迫害。康生介入以后的事态发展,完全是阎红彦始料不及的。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央组织部委托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院的文艺工作者审读了小说《刘志丹》。1979年7月14日,中央组织部向中央写出报告,认为这部小说“是一部比较好的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描写革命斗争历史的小说”,这个案件是康生制造的一起大错案。1980年2月,中央批转了这个报告,并发出通知,为包括小说作者在内的所有有关人员和为数众多的受牵连人员平反。

于是,三卷本小说《刘志丹》从1984年12月到1985年6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本来人们期待着看到一部可信之作。遗憾的是,它一面世,便被了解历史的读者发现,这部小说描绘的一些历史是不真实的,这引起社会舆论和许多老干部的不满。人们纷纷给中央领导人写信,要求按照党的纪律严肃处理。中央委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主持处理此事。

1986年1月3日,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冯文彬主持召开座谈会。与会同志一致认为,这部小说确实存在严重的错误。主要是违背中央文件精神,同中央解决西北历史争论问题的方针相悖,对刘志丹、谢子长两位深受人们尊敬的业已故去的领导同志任意褒贬,对被贬者的某些描写也违背了党的原则。5日,冯文彬遵照习仲勋的指示,向胡耀邦总书记就上述意见作出报告。

1月12日,胡耀邦总书记就此作了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党史题材作品特别是文学传记作品,“不应虚构重大的党史史实,对党的历史人物的描写,更不能歪曲。”任何以风格和艺术上的自由选择为由而否定这个原则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随后中央办公厅转发了胡耀邦的批示。中央决定,该书立即停止发行,并对作者进行严肃的批评帮助和适当的处理。

目录

第一章 痛击阎锡山

第二章 谁是“布尔什维克”?

第三章 迎亲人

第四章 夺权

第五章 劳山之役

第六章 “肃反”

第七章 连环计

第八章 偷运

第九章 第二十九个

第十章 疯子

第十一章 囚徒之歌

第十二章 口供

第十三章 老少一齐审

第十四章 糊涂账

第十五章 李可夫“夜游”莫斯科

第十六章 审“机关枪”

第十七章 密审

第十八章 私访

第十九章 狱中会

第二十章 张武轩哭军

第二十一章 旧事重提

第二十二章 王纪爬堂

第二十三章 谁不打红旗?

第二十四章 自首

第二十五章 应变

第二十六章 吴起镇会师

第二十七章 亲不亲思路分

第二十八章 新中央

第二十九章 马罗武当主席

第三十章 新宴

第三十一章 叙旧

第三十二章 师生之间

第三十三章 抚慰

第三十四章 犬牙交错

第三十五章 东征

第三十六章 打通神府开辟葭县

第三十七章 在神府苏区

第三十八章 激战三交

第三十九章 老刘没有死

《刘志丹》第一卷

第一章《刘志丹》:少年行

刘士杰哪料到,如今怀中的"来生",后来竟成为穷苦百姓的亲人"刘志丹"。 辛亥革命那年,皇帝倒台,保安县哥老会起义,杀了旧官,老百姓推选了县长。刘士杰虽生在荒僻山区,却最留心国事。眼见朝廷腐败,今日割地,明日赔款,丧权辱国,社会黑暗,心中觉得不平。

1.《刘志丹》:少年行(1)

2.《刘志丹》:少年行(2)

3.《刘志丹》:少年行(3)

第二章《刘志丹》:闹庙会

当地人说的"乌头蛇"是一种毒蛇。因为张福满脸黑圈,心又狠毒,老百姓就给他起了这个绰号。万银老汉见志丹骂张福,怕惹出祸,忙劝解说:"来娃,少说两句!"又责备小七麻子说:"十六七的娃娃家,就学赌博,把路走歪了 !"随又叹口气说:"这姜老大也是下力人,往年跟我贴邻,老诚得很。

1.《刘志丹》:闹庙会(1)

2.《刘志丹》:闹庙会(2)

3.《刘志丹》:闹庙会(3)

4.《刘志丹》:闹庙会(4)

5.《刘志丹》:闹庙会(5)

6.《刘志丹》:闹庙会(6)

第三章《刘志丹》:永宁山

暑往寒来,又是一年。冬天农闲,志丹和兆平除了干些零活,就是读书。有时也到亲戚家走走,打听些新鲜事儿。听说榆林城里有个学堂,办得不错,志丹想出外求学。跟爷爷一说,爷爷也点了头。志丹心里高兴,找新书,翻报纸,一心作出远门的准备。

1.《刘志丹》:永宁山(1)

2.《刘志丹》:永宁山(2)

3.《刘志丹》:永宁山(3)

4.《刘志丹》:永宁山(4)

5.《刘志丹》:永宁山(5)

6.《刘志丹》:永宁山(6)

第四章《刘志丹》:官逼民反

转眼间,又过去两三个月,王从授暗自庆幸,眼珠一个没少,到底命里该当县官。收敛了好多天,爪子痒得难受。偏巧这年秋天,陕北土皇帝 井岳秀下道命令,要收"羊捐"。 从来蝇子就贪馋血腥,王从授一见发财机会到了,把那些差役税吏一 齐放出笼,立逼着要钱。

1.《刘志丹》:官逼民反(1)

2.《刘志丹》:官逼民反(2)

3.《刘志丹》:官逼民反(3)

4.《刘志丹》:官逼民反(4)

5.《刘志丹》:官逼民反(4)

第五章《刘志丹》:新天地

刘志丹身穿长袍,头戴黑圆帽,已经坐进榆林中学的图书馆。正在翻 阅各种报纸、杂志。不但有省报,还有从北京来的《新青年》、《每周评论》、 《新湖》……

1.《刘志丹》:新天地(1)

2.《刘志丹》:新天地(2)

3.《刘志丹》:新天地(3)

4.《刘志丹》:新天地(4)

《刘志丹》第二卷

何婕舒那晚送刘志丹过了渭河,回到表兄家等消息,得知刘志丹安全上岸,她才放了心。自省委被破坏后,经杨伟林同志把她送到渭南,她申请去照金苏区,那里缺少得力的妇女干部,组织上同意她去照金工作。她准备了两天,便辞了表兄、表嫂去找王纪。......

第一章 何婕舒进苏区 李可夫回照金

第二章 进军途中

第三章 战合水

第四章 第一次反“围剿”

第五章 占领南梁

。。。。。。

第十一章 森林之音

第十二章 百事缠身

第十三章 人非草木

。。。。。。

第二十三章 西北红军统帅

。。。。。。

第二十九章 巡视员

《刘志丹》第三卷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与反动派的较量,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掉你。......

第一章 痛击阎锡山

第二章 谁是“布尔什维克”?

第三章 迎亲人

第四章 夺权

第五章 劳山之役

第六章 “肃反”

3 歌手

姓名:刘志丹

英文名字:daniel

出生日期:1986年11月

毕业院校:中国音乐学院

身高:175

籍贯:甘肃

民族:汉族

星座:射手座

特长:听歌,游泳,弹琴 爬山

性格:随和,直爽 真诚

喜欢明星:张国立 王刚 张铁林

家庭成员:父母,妹妹。

最爱的人:父母

最喜欢的颜色:白色 黑色

最大的愿望:成为一个实力派歌手

演唱作品:《家在西北》

《爱会飞》

《请不要说你还爱着我》

《如果分开也是一种爱》

《爱上你到底是谁的错》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0: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