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正国
释义

刘正国,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1996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曾应聘中国音乐研究所任《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副主任,曾在安徽省艺术研究所主持研究工作。早年习笛,曾首创笛子的卡腔双声和弦奏新技法,代表性笛曲作品有《巢湖泛舟》(华音曲库里有詹永明改编演奏的此曲,曲谱详见《中国竹笛名曲荟萃》),《新编小放牛》等。自90年代开始致力于中国古龠的理论研究和乐器开发,创制有“九孔龠”(国家专利)。

中文名:刘正国

外文名:liu zheng guo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

出生日期:1951年

逝世日期:?

职业:音乐家

毕业院校:中国艺术研究院

信仰:共产党

主要成就:《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部副主任刘正国举办九孔龠首奏音乐会安徽省艺术研究所主持研究工作

代表作品:《布谷忙》 《牧归》 《双声小放牛》

人物一

个人资料

拼音: liu zheng guo

出生年份: 1951年

籍 贯: 安徽

民 族: 汉族

学历: 研究生

特 长: 音乐

毕业院校:中国艺术研究院

个人简历

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1996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曾应聘中国音乐研究所任《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副主任,曾在安徽省艺术研究所主持研究工作。

早年习笛,曾首创笛子的卡腔双声和弦奏新技法,代表性笛曲作品有《巢湖泛舟》(华音曲库里有詹永明改编演奏的此曲,曲谱详见《中国竹笛名曲荟萃》),《新编小放牛》等。自90年代开始致力于中国古龠的理论研究和乐器开发,创制有“九孔龠”(国家专利)。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人民音乐》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现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校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国家一级演奏员、硕士生导师。著名笛龠演奏家,音乐史学家,国家专利乐器“九孔龠”、“七孔笛”的发明人。在多年的笛龠演奏过程中,他练就了空管吹律这一绝技,可在一根不开任何音孔和吹孔的自然空筒上吹奏出一连串的自然泛音和旋律、甚至演奏出完整的乐曲。即便是一张普通的纸当场卷成一个筒,也可演奏出完整的优美动听的乐曲。

近年来,他教研并举,先后获得“安徽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刘氏九孔龠简介 :

“龠”是一件被公认为久已失传了的我国上古时期的重要吹管乐器,刘正国老师多年致力于中国古龠的理论考证和乐器的开发,不仅从理论上考定了“龠”的真实形制为“斜吹”,更从乐器实体的开发上创制出了一种新颖的“九孔龠”(获国家专利),还躬身诉诸舞台,使失落久远的古龠文化得以重新彰显于世,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被海内外众多媒体评价为“破解了龠如笛的千古之迷”、“开当代古龠演奏艺术之先河”(香港《大公报》)、“使断响千年的古龠又重续香火、再现辉煌”(台湾《省交乐讯》)。

2009年11月21日,刘正国九孔龠首奏音乐会在上海贺绿汀音乐厅隆重举行,音乐会的艺术顾问由中国竹笛一代宗师陆春龄教授担纲,特邀台湾琴园国乐团的林谷珍先生担任导聆,特邀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民族乐团音乐总监及首席指挥戴路青先生担任指挥。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先生、笛子泰斗陆春龄教授、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名誉会长时白林先生分别为音乐会题词。整场音乐会的乐队伴奏为上海师大音乐学院民乐团,特邀乐队伴奏为上海江南丝竹协会中国国乐团。本次音乐会也是上海师大民乐团第一次在贺绿汀音乐厅的演出,他们的表演受到了各位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音乐会的曲目如下:

《布谷忙》:

该曲为刘正国的笛曲处女作,初稿于1975年,原名《割麦插禾忙》,又名《春播忙》,创作的灵感源于作者插队落户的务农经历。乐曲以徵调色彩的民歌音调为基础,巧妙地将民间称之为“割麦插禾”鸟(布谷鸟)的鸣叫音调嵌入旋律进行之中,短小明快而富有乡土气息。

《牧归》:

乐曲以安徽皖南民歌《牛歌》为素材,乐境取唐人雷震的《村晚》七绝诗意,用七孔梆笛高低错落的演奏,素描出一幅“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山村小景画卷。

《牧笛》

该曲系刘森先生根据刘炽作曲的双人舞《牧笛》音乐改编而成。乐曲表现了牧人放牧山坡的悠然自得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赞颂,创作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是一首至今仍广为流传、深受听众喜爱的北派经典笛曲。本曲的订谱,主要对中段的“慢板”作了变调处理,以“七孔笛”的附加侧孔(即如六孔笛的筒音)作“5”演奏,转入属调。在“慢板”与乐曲的前后“快板”的连接上,通过两个附加乐句来过渡,自然而清新,使全乐曲获得了先前六孔笛演奏所不可能有的调性色彩上的对比。

《双声小放牛》:

《小放牛》本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出传统歌舞小戏,描写一村姑向一牧童问路,两人对歌对舞的富有田园情趣的热烈场面。戏中的歌舞音乐及对唱小曲【回回曲】在民间极为流行,后被改编成笛子独奏曲,主要有南派的陆春龄和北派的刘森两个不同的版本。

该曲以民间的【回回曲】为基础,并参以陆春龄版《小放牛》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乐曲进一步突出了江南丝竹的韵味,运用了作者所独创的“咔奏双声”吹法贯穿于慢板之中,又在乐曲的快板部分采用了大二度的转调,以极为罕见的筒音作“4”的“凡字调”指法来演奏,再行转入下属调,以筒音作“1”的“乙字调”演奏渐趋高潮结束全曲,整个乐曲的音域达到了近三个八度。《双声小放牛》的编曲,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调性布局上都对传统《小放牛》有着相当大的突破,加之独特的“咔奏双声”技巧和新创制“七孔笛”的运用,使得乐曲更具有一种独到的韵味,散发出一种异样的光彩。

“咔奏双声”是竹笛演奏上的一种特殊的演奏技法,它是通过“气”与“喉”两个不同的声源来同时振动笛膜,从而获得“双声”乃至“复调”的奇特演奏效果。该技法是由刘正国先生在《独酌》(“全国第六届音乐作品评奖”入围曲目)一曲中首创运用的,台湾及国内的笛界都有过不同形式的介绍。《双声小放牛》是刘氏“咔奏双声”的代表性曲目。

《巢湖泛舟》:

这是一首寄情山水、归趣大自然的抒情笛曲。全曲共分三个乐段,是一个有引子、带再现的具有“A B A”三部典型结构特征的独奏乐曲。

“引子” 自由的散板结构。笛子以流利的颤指和自如的琶音,展示出一幅水波浩淼、山影叠现的巢湖秀丽风光的画卷。

第一乐段“如歌的行板”,抒情主题的呈示部。在伴奏乐队具有波动感的固定切分音型的烘托下,笛子吟奏出一段婉转如歌的抒情曲调,表达了人们对巢湖自然美景的陶醉和泛舟湖上的愉悦心情。

第二乐段“欢乐的小快板”,对比性的中部。在欢乐的排鼓伴奏声中,笛子以轻快的吐奏、流利的颤音以及大幅度的上下自如的持续琶音,使乐曲渐趋高潮,表现了千帆竟发、百舸争流的繁忙景象和游舟竞赛、鼓声逐潮的热烈场景。

第三乐段“如歌的行板”,抒情主题的再现部。这是在激情澎湃后的安宁中,笛子再一次吟奏出婉转如歌的抒情主题,它进一步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歌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该曲为刘正国先生的代表作,创作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1980年由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首录展播于华东六省一市广播电台;1982年作者以此曲的演奏荣获安徽省首届“大学生之春”优秀演奏奖、创作奖;1996年该曲入载《中国竹笛名曲荟萃》(上海音乐出版社)。早期的原版音响有刘正国1983年的演奏版(现存于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入编安徽、江苏的中小学“音乐欣赏”教材。自90年代后,有詹永明演奏版(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台湾国纶企业公司出版)广泛传播于海内外。

《花三七》:

乐曲取材于安徽地方戏曲“庐剧”的特色曲牌【三七】腔,创作上采用了连贯发展变化的手法,既保留了原有戏曲曲牌的独特韵味,又融入了适合竹笛演奏的特点,恰好地表现了江淮一带民间人们的质朴豪爽性格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具有典型的皖中南音乐风情特点和戏曲韵味。

《良宵》

该曲为刘天华先生的二胡名曲,改编为“七孔笛”曲。演奏上,既保留了弦乐的张力和风格(如“5”音的滑奏等),又充分展示了“七孔笛”的宽广音域和独特的表现力。乐曲有丝竹般的娓娓诉说,又有宁静、凄楚的想望,还有激动、奋发的抗争。整个乐曲强、弱,高、低,跌宕对比,音域达到了三个八度以上,对原曲的风格、音区和表现力都有相当的拓展。

《新编欢乐歌》:

《欢乐歌》为江南丝竹的八大名曲之一,其曲调委婉流畅、风格清新秀丽、情绪欢快热烈,常演奏于喜庆集会之际。本曲的改编,依“七孔笛”音域宽广的特点,作了三处拓展:一是在中板部分加入了一段婉转低回的演奏,使其更富丝竹风韵;二是在快板部分有一段低八度的、快速流丽的反复演奏,增加了音区上的对比;三是于尾部的结束句加上了一个五声级进向上的扩充,使该曲的结尾有异峰突起之感,更凸显了整个乐曲的张力。

《婺江欢歌》:

乐曲以浙江婺剧音乐为素材,描绘了婺江两岸春意盎然的景色,抒发了人们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之情。在演奏技巧上,将循环换气和连续的快速颤指巧妙结合,更丰富地表现了泛金流彩的滚滚江水和欢乐攒动人群的场面。

该曲广为流行的版本系詹永明先生用排笛(曲、梆笛各一只)演奏的,堪称经典。本曲按詹氏的排笛演奏版本,只在一根“七孔笛”上,演绎出排笛演奏的音区、音域效果,忽而低回畅达,忽而高亢引颈,别有一番情趣。

《江南吟》

乐曲取材于江南丝竹乐,以清新优雅、欢快流畅的旋律,生动地描绘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江南迷人景色。原曲创作于1981年,是安徽已故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黄锡麟先生的遗作。本曲的改编,根据“七孔笛”的特点,对原曲的调性作了较大的突破,变宫调色彩为羽调色彩,既不失江南丝竹之特质,又融入了南方昆曲之韵味,更具有“吟”的意味。该曲与笛子名曲《姑苏行》异曲同工,用领奏、齐奏的形式演出亦颇相宜。

《小桥·流水·人家》

该曲系根据著名作曲家顾冠仁先生的笛曲《水乡新歌》改编而成。乐曲前有“引子”后有“尾声”,主体分为三个部分:

一、“江南小桥”,慢板,以极其优美抒情的江南民歌曲调,勾勒出小桥叠叠、小溪潺潺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秀色。

二、“快乐人家”,中板,以一段轻松明快的连音与吐音相间的乐句,在互为上下属关系的调性上反复与变奏,表现了江南农家的质朴形象和快乐情绪。

三、“行云流水”,快板,以一大段酣畅淋漓、行云流水般的循环换气演奏,将乐曲渐趋推向高潮,尾部以激动的情绪再现歌唱性的主题乐句以为呼应,最后在宁情、悠远的高音区尾声中结束全曲。

该曲以典型的江南丝竹韵味,充分地展示了“七孔笛”的独特魅力和张力,全曲的音域达到了三个八度加一个小三度,为传统六孔笛所不可能及。本曲的改编,征得顾冠仁先生的同意,并由其亲自辅以配器。

人物二

个人资料

刘正国,男,汉族,1953年2月出生,湖北宜都人,初中学历,1970年参加工作,199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宜都市陆城街道办事处红春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

个人简历

1970.1-1970.12 参与修建宜都市聂家河镇七○一三工程

1971.1-1971.12 参与修建宜都市争光水库

1972.1-1972.12 参与修建宜都市五眼泉乡建楼子水库

1973.1-1979.12 宜都砖瓦厂务工

1980.1-1983.12 宜都市棉纺厂务工

1984.1-1985.12 从事个体经营

1986.1-1988.12 宜都市陆城全家店村砖瓦厂厂长

1989.1-1993.12 宜都市陆城砖瓦厂厂长

1994.1-1997.7 宜都市全家店建筑经理

1997.7-2002.3 从事个体经营

2002.3-2003.5 宜都市红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2003.5.12-至今 宜都市陆城街办红春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

宜都农民刘正国耗费十年时间,跑遍大半个中国,搜集3000多件民间宝贝,投资1000多万元人民币修建民间博物馆,并带领乡邻建造“民俗文化村”。他所做的一切是为解决390户失地农民的生计,提高全村经济实力与居民生活水平。从百万富翁到百万负翁的村官

 上世纪80年代,刘正国从一个小包工头干起,一路辛劳、一路收获,逐步拥有了数百万家产。而正在刘正国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选择了回村当一名村官。面对征地拆迁,眼光敏锐的刘正国将新的安置点打造成一个完善的小区,通过租房经济,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吃饭问题。更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设想,将另外一处安置点打造成为一个民俗村。为了发展旅游,刘正国自掏腰包,跑遍大半个中国,搜集到了3000多件宝贝,建起了民俗博物馆。因此他也花光了上十年来积累的财富。在他的心里只有一个愿望:将红春建成另外一个华西村。

放弃财富,回村当村官遭质疑

2002年,刘正国做出了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手中的一切,回到农村老家去当一名村官。

在常人眼里,那时的刘正国拥有着让人艳羡的一切。那么,是什么让刘正国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当时,村办企业相继倒闭,村里矛盾不断,人心涣散。村支书找到了刘正国,希望这个在城里赚大钱的能人回到村里,带着大伙一起干。

2003年2月,刘正国将建筑生意交给他人打理,告别了城市,回到了红春。他对家人是这样说的,在财富后面继续加零只是数字的变化,让我去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情去吧。

当初一些村民对刘正国心存疑虑,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个有钱人,不一定有能力带好这个头,甚至可能会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牟利。跑项目,学文件。他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摸清楚了村里的情况。他用真诚去化解了村民的疑虑和担忧。最终经过选举,刘正国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面对考验,眼光独到规划新村

然而,就在村里新的领导班子成立之初,刘正国遇到了一个严峻的考验——征地拆迁。土地没了,接踵而来的就是老百姓的生计问题。搬迁新址位于城乡结合部,安置点周围的企业相继落成。眼光敏锐的刘正国发现,如果能将新的安置点规划成一个完善的小区,每家每户的一楼可以当门面,二三楼拿来出租。于是刘正国对乡亲们说,现在种不了地了,咱就种房子。红春一条街成功了,村民们怎么也没想到,当初一年下来靠种田挣来的5000多元,现在居然能靠种房子挣到一万多。村民们笑了,然而刘正国并没因此满足。对于村里余下300多户拆迁安置村民,他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建一个民俗村,将居民们居住的社区打造成为景区。然而作为一个景区,红春根本就没有先天的旅游资源,游客们来了又究竟看什么呢?过去对收藏颇有研究的刘正国想到了建一个民俗博物馆。

执着不悔,只愿做村民的好书记

将村里赚钱的事交给村集体来做,将耗资大见效慢的博物馆拿来自己做。刘正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花了7年多时间,跑遍了全中国搜集了3000多件藏品,也让自己从一个身家上百万的富翁变成了一个负债700万的负翁。

2011年5月,宜都红春民俗村和正国民俗博物馆主体完工。建成那天红春村民像过节一样欢天喜地。村养老院,村集体公墓,村民股份制分红。红春变了,一改往日落后的面貌,充满了活力和生机。农民的人均年收入由2003年3450元到今天的一万多元。刘正国出名了,各种荣誉接踵而来,而正如财富改变不了刘正国一样,荣誉也同样改变不了他。在刘正国心里有一个愿望,那就是红春建成另外一个华西村。而在村民眼里,刘正国已不再是那个百万富翁那个有钱人了,而是村民们的好支书,好的带头人。

个人成就

现已由刘正国本人自筹资金,建成了湖北省最大的民办博物馆。

正国民俗博物馆于2008年开工建设,2009年正式注册成立,12月对外开放,占地面积8.2亩,总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展厅面积3100平方米,总投资三千多万元。整个建筑为清代徽派井院式结构,高低错落。布局为正方形,坐南朝北,三面环水,由北向南依次为民俗博物展览馆楼、精品展览馆楼、办公楼等组成。所有的门窗、木制栏杆、檐角、基石都是收集的古旧物,古色古香。并运用了大量的旧石磙、石磨铺制成护堤和道路,既节约了一定的成本,也富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

博物馆共分为十五个展厅及一个精品展馆。现已布好一期展厅十五个,包括宗教文化展厅、红木家具展厅、土家家具厅、兵器展厅、木雕展厅、石雕展厅、鸦片用具展厅、土烟用具展厅、状元文化展厅、古字画展厅、精品床展厅、清朝官方用品展厅、绣品展厅、巴人满顶床展厅、清江渔猎用具展厅。二期精品展馆的五个展区,包括“文革”展区、瓷器展区、陶器展区、钱币展区、杂件展区,现正在施工布展中。

正国民俗博物馆收藏万余件民俗文物,已登记的藏品数共有1800件,经过文物专家鉴定的一级文物有2件,二级文物10件,三级文物20件,一般文物1768件,未登记藏品一万余件。馆内藏品分为木雕、石雕、古典家具、陶器、瓷器、“文革”物品、绣品、杂项等八大类,包括明清时期鄂、湘、黔的木雕家具、民间服饰、挑花织锦、银器饰物、字画、陶瓷器、玉器、钱币等独特精美的生产生活用具、民俗用品、文艺及宗教祭祀用具,还有大量“文革”时期的用品等等,其中尤以土家雕花滴水床、皇宫镂空雕花妃子床、大型孔雀开屏根雕等为精美绝伦,反映了由古自今,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红春民俗文化村和正国民俗博物馆得到中央、省、市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充分认可,中央书记处书记、纪委副书记何勇、原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坚卫、省纪委书记黄先耀、省纪委副书记吴琦等领导先后多次到红春民俗文化村、正国民俗博物馆检查指导工作。宜都市正国民俗博物馆必将成为宜都一个独特的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旅游之地。

获奖记录

2011年12月 被评选为2011年度“宜昌十大民选新闻人物”。

人物三

男,1953年9月生,口腔科主任,主任医师,197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从事口腔专业临床工作20多年,对口腔颌面外科、内科中疑难病症的诊治有较深造诣,尤其对颌面部较大肿瘤、血管病、颌面外伤、三叉神经痛、阻生牙拔除、牙纵裂、牙体缺失、烤瓷牙修复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2: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