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宪曾 |
释义 | 刘宪曾(1902.10~1997.02.24),男,生于河北省保定市蠡县,中共党员,中国革命的先行者,著名教育家,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19年05月,从蠡县高小毕业,考入具有革命传统的河北省保定私立育德中学,接触和阅读了进步报刊和马列主义书籍。 简历:1923年,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爆发后,他与育德中学的进步同学积极参加了保定地区铁路工人运动; 1923年07月从育德中学毕业后,考入河北省保定第二师范高级部,下半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前身),开始从事政治活动;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兼做党的秘密工作; 1925年毕业于河北省保定第二师范; 1925年下半年任保定烈士田中学语文教员,仍做党的秘密工作; 1926年任河北省蠡县高级小学语文教员,兼任中共支部委员、中共博(野)蠡(县)支部委员; 1929年任河北省南宫县中学语文教员兼训育员; 1930年任河北省蠡县乡村师范学校校长,兼河北省地下党博(野)蠡(县)县委委员、博(野)蠡(县)中心县委书记,他从事县委领导工作,以无畏的精神积极组织对敌斗争,对博(野)蠡(县)等地在白色恐怖下的建党工作起了重大作用; 1931~1932年初,他和中共党组织领导了著名的“博蠡暴动”,由于公开活动较多,组织暴露,暴动失败,他受到通缉追捕.他是人民文学家梁斌参加革命的启蒙老师和入党介绍人,是梁斌的著名红色小说《红旗谱》中地下党负责人“贾湘农”先生的主要原型(见《喜庆〈播火〉有续篇——访年逾花甲的作家梁斌》,北京:《北京晚报》,1980年06月10日). “博蠡暴动”失败后,他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被迫于1932年辗转到达山东烟台志孚中学受聘任训育员兼教公民课,成为当时该校先进分子的核心人物,利用课堂和各种机会接触进步学生及在烟台的救亡青年,经常在学生中宣传中国工农红军在根据地的革命政策,在政治上、经济上支持学校的民先队和其他进步组织与学生的进步活动,鼓励和资助了20多名学生先后去延安等地参加革命.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家和民族危难关头,他毅然于1937年11月由山东奔赴延安,到达陕西西安后一时未能成行. 1938年02月受陕西省立绥德师范学校校长刘春元之聘,任该校语文教员,并与曹孟朴、李国璋等教员率领该校战地服务团慰问抗日战将士,动员群众抗日救亡,并帮助群众训练人民自卫军; 1938年下半年到延安任边区中学训育主任兼语文教员; 1939年边区中学与鲁迅师范合并后,任训育主任、教导主任;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接办陕西省立绥德师范学校并将其更名为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学校后,于1941年02月奉调该校,先后任训育主任兼教师党支部书记、教导主任、党支部书记、党总支部书记、党组书记、副校长、校长,兼教语文; 解放战争期间,任中共绥德分区党校副校长、校长.在此期间,他引导和教育了一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为党培养了一大批中高级领导干部. 他于1949年08月任绥德地委宣传部长; 1950年任榆林地委常委、宣传部长; 1951年04月~08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宣传干部(县、市委宣传部长)训练班班主任,这是建国后首次为陕西全省各县、市委有计划地培训宣传理论干部,这批干部大都成为思想理论战线上的领导骨干或党的中高级干部; 1951年09月任陕西省文教厅、教育厅副厅长,兼任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总党组成员、中共陕西省委文教党组书记,文教厅、教育厅党组书记; 1956年任中共陕西省委文教部副部长、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1960年任陕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党组书记; 1963年任中共陕西省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 1965年兼任陕西省城市社教办公室主任;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错误批判和审查,仍然坚信党,坚持正确路线,与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坚决斗争,任劳任怨地工作. 1971年下放到位于陕西省武功县杨凌镇的陕西省农业科学院任党委副书记兼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975年任陕西省教育局顾问、副局长,陕西省高等教育局副局长; 1979年任中共陕西省委文教部、科教部副部长、顾问,兼陕西省教育学会会长,国家教育委员会西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主任; 1983年被选为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3年12月离职休养; 1984年经中共中央批准,享受副省军级待遇; 1993年起担任北京实现者社会系统工程研究院特邀人才系统工程顾问,他还兼《教师报》和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顾问等职. 1997年02月2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享年95岁. 贡献与评价:他为人民解放事业、党的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桃李满天下,高风亮节、德高望重,受人景仰. 在《老一辈革命教育家刘宪曾》(吕效祖著,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丛书《大学校长的教育思想与实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02月第1版)及《刘宪曾——革命教育家》(武军著,载陈敏钰、沐超主编:国家“八五”规划重点图书《师范群英 光耀中华》丛书,第10卷,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人民师表刘宪曾》(曾刚著,载范永新、汤洛主编《延安烛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09月第1版)、《桃李满天下 功德垂千古——痛悼好老师刘宪曾》(李丙令、王耕今、孙德争、孙盛渭、穆林、何冰皓、华楠著,载《陕西日报》,1997年05月05日)等文中,对他解放前在河北、山东、延安及陕甘宁边区,以及解放后在陕西的经历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刘宪曾——革命教育家》评价说:“如果把绥师初创时期在李子洲同志领导下成为陕北革命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为我党培养了大批早期革命者作为绥师历史上的第1个辉煌时期,那么,绥师于40年代被边区政府接办后,在刘宪曾同志为首的党总支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干部,这无疑是绥师历史上第2个最为辉煌的时期.”http://60.10.6.113/sseweb/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26 1986年10月,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祝贺他长期从事革命教育工作的献辞是:“出生入死革命;呕心沥血育人”. 遗嘱:他在1995年07月27日给家人所留的《遗嘱》中写道:http://60.10.6.113/sseweb/ShowArticle.asp?ArticleID=1895 一、我一生不爱积钱,即使手头有些钱,也大都是供革命的同志或革命的学生用了,后来是供子女上学或生活用.所以,从解放到现在,也只存壹万多元人民币.我死后,这点钱你们也不要平均分配,先照顾到收入少的,收入多的少分一点或不分. 二、我死后,不要举行什么仪式,不收花圈和挽幛等类礼物.如果到时有人知道消息了,也可允许到殡仪馆参加遗体告别.不要发讣告. 三、骨灰不要存放,可撒在绥德无定河两河口处(小理河入口处).因为我在绥师前后共7年,培养学生近千人,大都先后参加了革命;解放后,有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了一定的工作,为革命尽过力.这虽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但我也付出了一定心血,一生难忘.1946年到1947年,蒋、胡军进攻边区时,长时间派飞机轰炸绥德.绥师曾经搬到两河口土窑洞里上课,后来全部师生吃、住、上课都在那里,也值得纪念.撒时与常婕萱(其妻,1974年逝世)的骨灰一同撒下,以表示我们共同的归宿. 主要著作:《陕甘宁边区教育大事记》(刘宪曾、刘端棻、李绵、田均瑞主编,1990),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刘宪曾、刘端棻主编,1994), 《加强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 《对在陕甘宁边区中学、边区师范一段工作情况的回忆》, 《绥德师范学校简况》, 《关于烟台志孚中学的历史》, 《我所知道的一段保定党的历史》等. 梁斌革命启蒙老师:《红旗谱》的“贾湘农”喜庆《播火》有续篇 ——访年逾花甲的作家梁斌 北京:《北京晚报》,1980年06月10日,第4版. 许多人都很熟悉作家梁斌和他的长篇小说《红旗谱》.晚报的老读者也一定记得,《红旗谱》第2集《播火记》就是在晚报上连载的.光阴荏苒,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如今这位老作家近况如何?前不久,我们在天津访问了梁斌同志. 在梁斌同志的家里,话题自然扯到《红旗谱》上.梁斌同志告诉我们1件非常有趣的事.《红旗谱》中的贾湘农先生,是根据他在家乡上高小时1位教过他的老师的形象写的.当时,他的家乡有3个教员是共产党员,其中两个为革命牺牲了,活着的这位叫刘宪曾,就是《红旗谱》中的“贾湘农”先生,他既是梁斌革命的启蒙老师,又是他的入党介绍人.一听这话,我们就刨根问底道:“刘宪曾知道自己是‘贾湘农’吗?你们还有联系吗?”梁斌笑了,他说:“这位老同志一直从事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在战争年代,不管通信多么困难,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解放后我们见了面,他现在住在陕西.可是我一直没有告诉他,也没有跟别人说起过,‘贾湘农’就是他.” 听到这里,我们打趣地说:“这可是从未披露的新闻呀!”生活真是有趣,被写的人不知道自己是作家头脑中的模特儿,作家却按照他写出活生生的人物.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红旗谱》中的人物和时间,给梁斌找来了很多麻烦.梁斌同志1930年时考入河北省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参加过当时驱逐反动校长的护校斗争,1932年河北省发生了有名的“高蠡暴动”,这件事对他的影响很大.解放以后,1953年他开始写小说《红旗谱》,当年的“保二师学潮”和“高蠡暴动”都成了作者的题材.结果,在10年动乱里,由于这些书中的情节,梁斌被加上为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翻案的罪名.他不承认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不低头,倔强耿直的脾气,真像作者自己笔下的“朱老忠”……. 现在,梁斌已是66岁的老人了.他抓紧时间,写完了1本3万多字的回忆录《在战乱纷飞的年代里》,又动手重新整理长篇小说《烽烟图》.他告诉我们,这部长篇小说在写《红旗谱》之前就开始构思了,原来取名叫《战寇图》,后因与电影《战洪图》的名字有些相似,因此改成《烽烟图》.《红旗谱》和《播火记》是这部小说的前两部分.修改整理后的《烽烟图》依然以朱老忠等人物为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