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四姐 |
释义 | 1 解放战争时期皖南铜青南游击队交通联络员刘四姐(1912—1947),女,无为县禄丰乡虎背村人。12岁随三哥来顺安城山铺落户。1942年末,任乡妇女抗敌协会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9月新四军北撤后,隐蔽身份,从事地下工作,收集情报。1947年秋刘四姐随队参战,专司游击队后勤、伙食工作,并兼任交通员,传递信件和情报。同年8月,在高桥战役中,为游击队带路。12月31日,在青阳茗山冲天门山反“清剿”战斗中,刘四姐壮烈牺牲。建国后,电影《渡江侦察记》中的刘四姐的艺术形象即根据刘四姐烈士的原型塑造。 ◎ 基本信息刘四姐1912年5月出生于江北无为县一个极其贫苦的农民家庭,3岁时父母相继过世,抛下她与3个哥哥相依为命。为了寻条活路,三哥领着她离开江北,逃难来到江南铜陵县顺安镇城山铺落户。迫于生计,刘四姐小小年纪就给人家当了童养媳。在公婆严厉的管束下,她不仅强忍疼痛裹脚缠足,而且还要挑水、劈柴、舂米,稚嫩的肩膀承受着生活的重负,刘四姐自幼饱尝了世道的艰难、人间的辛酸。 ◎ 人物生平刘四姐1912年5月出生于江北无为县一个极其贫苦的农民家庭,3岁时父母相继过世,抛下她与3个哥哥相依为命。为了寻条活路,三哥领着她离开江北,逃难来到江南铜陵县顺安镇城山铺落户。迫于生计,刘四姐小小年纪就给人家当了童养媳。在公婆严厉的管束下,她不仅强忍疼痛裹脚缠足,而且还要挑水、劈柴、舂米,稚嫩的肩膀承受着生活的重负,刘四姐自幼饱尝了世道的艰难、人间的辛酸。 抗日战争后期,铜陵已成为皖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革命热潮如火如荼。刘四姐深受感染,毅然于1943年参加了革命,并担任乡妇抗会主任。她把自己幼小的女儿托付给别人抚养,自己则一心扑在工作上,不分昼夜地动员村上群众参加抗租抗税斗争,给新四军战士纳军鞋,补军衣,还冒着生命危险给新四军送水送饭送弹药。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皖南新四军部队奉命北撤。刘四姐根据上级指示,留在皖南,就地隐蔽,坚持游击斗争。其时,逃亡地主和国民党军队进入铜陵,开始反攻倒算,大肆“清剿”。刘四姐由于身份暴露,呆在家中异常危险,于是她到南陵县投靠一位老大娘,给她种田砍柴,烧锅做饭,缝缝补补,藉以掩护自己。 1946年秋,刘四姐听说有一批新四军指战员重返皖南打游击,就到处打听消息、找部队。找啊找,找了好久,终于找到铜(陵)青(阳)南(陵)游击队。她一再要求把她留在部队里,游击队接收了她。这样,刘四姐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女游击队员。她好高兴啊!在游击队中刘四姐主要担负炊事员兼做交通联络工作。她胆大心细,常常夜里出去工作,而且独来独往。有时,她赴各联络站传送党的文件、指示及中共皖南地委出版的《黄山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秘密发动群众;有时,她替游击队侦察敌情、传递情报。工作中,她不时会遇到危险。但她每每凭着自己的机智与老百姓的掩护,化险为夷。一次,在青阳县进村侦察时,刘四姐被国民党士兵尾随盯梢。她大胆沉着,慢慢收住脚步,一只手按住篮子里的手枪,准备同敌人拼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白发大娘猛然将刘四姐篮子夺回家去,顺势抓起一把扫帚,朝着刘四姐边打边骂:“你在娘家蹲到现在才回来,不要家啦!”说完将她拉进屋里,摆脱了敌人的搜捕,使刘四姐安然脱险。1947年8月,铜青南游击队在青阳木镇附近的高桥伏击敌人。由于刘四姐事先进行了周密的侦察,提供了准确的情报,为游击队取得伏击战的胜利立下头功。 1947年8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中原野战军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铜青南游击队趁此大好形势,充分发动群众,开辟新区,扩大武装。根据中共铜青南工委书记陈尚和的指示,刘四姐和赵光余等同志回到铜陵城山铺一带活动。12月31日,他们会同徐世达、赵彪带领的游击队准备去铜青南工委驻地茗山冲过元旦。时至夜深,部队即在茗山东边的杨树冲宿营。不料拂晓时,遭到国民党部队和伪青阳县保安团的联合“清剿”。在敌强我弱、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游击队员们边打边撤,分散转移。刘四姐隐蔽在山坡边的一个大柴堆中。搜山的敌人军犬发觉柴草异样,狂吠不止。敌人向柴草堆开枪射击,罪恶的子弹穿透了刘四姐大腿动脉血管,刘四姐终因流血过多,英勇牺牲。 2 故事影片《渡江侦察记》中人物◎ 概述《渡江侦察记》是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故事影片,影片塑造了机智勇敢的女游击队长刘四姐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给几代中国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鲜为人知的是,刘四姐实有其人,并且是铜陵革命斗争史上为数不多的女英烈之一。 解放后,反映江南游击队配合我解放大军先遣渡江侦察敌情的故事影片《渡江侦察记》,借用了刘四姐的姓名和她的部分英勇事迹,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机智灵活、勇敢善战的女游击队长形象。“刘四姐”因而成为全国人民所喜爱的革命女英雄。 ◎ 详情影片[渡江侦察记]中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女游击队长刘四姐,一个是革命烈士陈老奶奶。这两个人物在影片中所占的篇幅虽然不多,但是我在写作过程中设计这个人物时是把她们作为皖南人民与敌后人民的武装力量的化身来写的。刘四姐的家在扬子江上,从小在渔船上长大,帮助父母摇船划桨、撒网、下钩,过着[捕鱼人儿世世穷]的渔民生活。抗战爆发,新四军到了皖南抗日前线,共产党给渔民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希望,她的父亲在革命的影响下,冒着生命危险替江南江北的新四军担任摆渡的任务,他的渔船白天在江上打鱼,夜晚却运渡新四军。皖南事变那一年,他因为抢救突围的新四军伤员而遭到日本鬼子的杀害,他的那只两代传下来的破渔船给日本鬼子一把火烧掉,他和几个新四军伤员一起倒在血泊里。 那年,刘四姐才十五、六岁,她没有了家,他成了孤儿,但她并没有被日鬼子残酷的屠杀吓倒,她从亡父手中接过撑船的竹篙,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她救护了一个的新四军侦察员,在日本鬼子和汉奸追逐中摇着一只破旧的小鱼鹰船把那伤员送到长江北岸去。从此,刘四姐走上了被压迫人民必走的道路——参加了红色游击队。那年月,皖南游击队的门争环境是相当艰苦与残酷的,到处是白色恐怖,敌人用尽了各中方法想消灭这些人民武装,他们在十三年的过程中进行了无数次的清剿、杀人、放火、砍山、并村。 可是,革命是扑不灭的火,是舀不干的水。 皖南游击队在皖南人民的掩护和支持下,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日益壮大起来了,从几个人发展到几十个人,从几十个人发展到几百个人,到百万雄师渡江的那一年已经发展到拥有数千之众的强大的敌后武装。刘四姐和她领导的游击队仅仅是这之武装中的一小部分。这些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皖南劳动人民的子弟。战争把普通人变成了坚强的战士,战争使革命人民的子弟。战争使革命武装和革命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刘四姐没有参加革命前是个连鸡都不敢杀的小姑娘,但经过了战争的锻炼,她却变成一个勇敢机智、枪法熟练的女英雄,和她有两世冤仇的大汉奸大恶霸为保安队长侯登科,当他在被我侦察队俘虏后中途跳下水逃跑时被她一枪击毙。她不但枪打的好,她的机智和勇敢也是过人的。在配合侦察队的战门行动中,她曾经乔扮一个卖香烟洋火桂花糖的小贩混进敌人的江防阵地,刺探敌人的军情;在另一次战门中,她又扮成一个回娘家的新媳妇,替侦察队当嘹望哨。 刘四姐的成长与发展过程虽然在影片中没能够得到全面的表现,但在写剧本时是把她作为皖南人民游击队的化身来写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