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思德 |
释义 | 刘思德简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教授、主任医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通讯地址: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南方医院消化科 学术任职: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大肠学组秘书, 广东省消化内镜学会常委, 广东省内镜学会大肠学组组长, 广东省内镜医师协会常委,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委, 《中国消化内镜杂志》编委, 《现代消化与介入诊疗》编委.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刘思德,1964年9月出生于湖南省汨罗县。1986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1997年获第一军医大学临床医学博士。1992年至今工作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目前任教授、主任医师。长期从事早期大肠癌的内镜诊疗临床与研究工作,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对本领域的前沿理论和研究热点有深切了解。围绕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与微创治疗积极开展和引进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多次赴日本及欧洲学习和进修先进的内镜诊疗技术,特别针对大肠的特殊形态肿瘤进行了较深入的观察和临床研究,2009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主要学术贡献如下: 一、国内首先报道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并建立内镜下成功切除此类肿瘤的微创术式 于2001年最早在国内报道大肠的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内镜形态,此后,对平坦型大肠肿瘤的内镜诊治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尤其对平坦型大肠肿瘤的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进行了多项创新和改进,解决了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及平坦型早期大肠癌内镜治疗的技术难题,EMR手术数量和疗效居国内领先地位,该方面研究成果已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篇(第一作者),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每年超过30次被邀请在国际性及全国性学术大会上进行这一方面的专题报告或手术演示,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2007年受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托担任《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指南》起草人,并于2007年11月当选为中华消化内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二、提出新型单气囊小肠镜的设计思路,并获国家专利 小肠全长达6米,除十二指肠外,其它小肠均游离于腹腔内,传统推进式小肠镜的插入模式以向前推进为主,由于小肠的高度游离,致插入时易形成襻曲,造成插入困难,一般仅能插入至空肠中上段,完成部分小肠的检查,传统推进式小肠镜无法完成经口送达盲肠的全小肠检查。2003年,双气囊小肠镜问世,通过内镜先端附加的气囊配合外套管结合回拉取直可减少形成襻曲的机会,从而可插入至较深的小肠,部分能顺利经口送达盲肠,从而完成全小肠的检查,但双气囊小肠镜插入方式仍以推进为主,经口送达盲肠的成功率低;有经验的医师总成功率不超过20%,且检查时间长,平均需要2小时以上,部分患者无法耐受,附加的外套管大大增加了管径,插入时病人承受的痛苦较大;对内镜医师的操作技巧要求高,经验不足的内镜医师检查成功率低;操作复杂,附件粗糙易损,消毒困难,重复使用存在交叉感染可能。针对双气囊小肠镜存在的以上不足,本人提出了引导式单囊小肠镜的设计思路,并于同年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其产品有可能成为新一代的高效能小肠镜并取代目前的双气囊小肠镜。产品与国内内镜设备厂家合作正在开发中。 三、提出数字华图像过滤系统的设想,解决胶囊内镜海量图像的快速分析 在新型内镜诊断设备胶囊内镜方面,针对胶囊内镜的海量图像存在人工读片效能低下容易漏诊的缺陷,提出数字华图像过滤系统的设想并获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资助及省部“产学研”项目重点资助,这一系统可将胶囊内镜海量图像中无诊断价值的图像过滤掉90%以上,可极大提高诊断效率,预计于2010年底可完成。 四、提出人工肝新型生物材料研究思路并获国家“863重点项目”资助: 在生物人工肝研究方面,针对人源性生物材料及人源性肝干细胞研究提出了创新观点,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提出“肝腺瘤细胞全功能永生化建株研究”的设想并于2007年获国家“863”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领域的两个重点项目资助,担任课题组副组长及子课题负责人,总经费959万元。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