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若庄
释义

刘若庄,量子化学家。1925年5月25日生。北京市人。1947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同年考取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1950年毕业。是1963年9月至1965年7月教育部委托吉林大学举办的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成员。历任辅仁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助教、讲师和副教授,1959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1979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1978年任国家科委化学学科组成员。1981年国务院批准为第一届博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任墨西哥国立大学Moshinsky讲座客座教授。

基本信息

姓名 刘若庄

性别 男

出生日期 1925年5月25日

出生地 北京市

任教专业 工学-化学与制药类

职称 教授

个人简历

1943年9月至1947年7月 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毕业,获理学士学位。

1947年9月至1950年7月 北京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

1950年3月至1951年7月 北京大学化学系助教。

1951年9月至1952年7月 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讲师,兼任北京大学化学系讲师。

1952年9月至1956年7月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讲师、副教授。

1963年9月至1965年7月 为教育部委托吉林大学主办的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成员。

1979年7月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量子化学研究室主任、校务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兼任教授。

1978年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学科组组员。

1981年 博士生导师。

1984-1990年 国家教委理科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

1985年 墨西哥国立大学讲座客座教授。

1986-1990年 中国化学会第廿二届常务理事(1986-1990)和第廿四届常务理事(1994-1998)。

1987年至今 北京化学会十三、十四届理事会理事长。

1988-1994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物理化学评审组评委。

1991-1995年 国家教委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1991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研成果

《统计力学》

刘若庄在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期间,先后在袁翰青、孙承谔教授指导下从事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研究,同时师从唐敖庆教授攻读《统计力学》、《量子化学》并选修了许多数学物理系的课程。不同领域中名师的严格指导加之刘若庄的努力,使他不仅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也由此进入了理论化学的科学殿堂,为后来作出具有特色的成果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主要研究领

刘若庄所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化学反应微观机理和沿反应途径势能面及动态学,氢键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有机导体和半导体的理论和应用以及配位场理论方法等。其中最重要的、在中国外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工作是他创造性地将量子化学理论及计算方法应用于研究有机化学反应途径和动态学问题,形成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具有特色的系统研究成果。

荣誉

刘若庄于40年代末开始从事科学研究。1950年6月以“Specific Heat by Mechanical Quadratures”研究论文通过研究生答辩并发表于同年的《中国化学会会志》。随后关于杂化轨道理论的研究论文成为1957年中国科学院三等奖获奖文章之一。50年代中期,他开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1956年,在《水分子间氢键键能》一文中利用量子化学方法并考虑到电子云之间的多极矩作用研究氢键的静电相互作用,优于当时国际上流行的点电荷的模型,被《十年来中国的科学(化学卷)》所引用。

二异丙苯异构化反应

1963年9月,刘若庄成为教育部委托唐敖庆教授主持下的吉林大学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成员。在为期两年的研讨中,讨论班集体在唐敖庆教授指导下对配位场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刘若庄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和教学工作,力争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他把科研的重心放在将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应用于研究实际化学问题上,在中国首先采用能量梯度优化技术和内禀反应坐标(IRC)方法并结合多体微扰理论、多重组态相互作用等电子相关能校正方法深入细致地探讨和分析了系列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如(取代)烯烃加成反应、异构化反应、自由基反应、自旋禁阻反应和光化学反应等。同时还特别注重对方法的提出、扩展和改进,机理的验证、诠释和推断,规律的发现、总结和推广,完成了赝势能量分解方案和赝势能量梯度法,使含重原子的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得以实现,并利用该程序研究卤素和乙烯的加成反应获得了与实验一致的结果(1984年);最先将优化过渡态和探讨反应途径的方法扩大到半经验分子轨道方法MINDO/3上并使之能具体用于含原子数较多的化学反应体系,缓解了当时计算能力不足的矛盾(1986年);用MCSCF研究反应途径问题并预计了某些实验上难以观察的异构体如HON、HCOO+由于有一定势垒而存在,其中HCOO+已为实验所证实(1986年);将能量分解方案发展用于研究反应过程中的过渡态和中间体各组分间的作用本质并明确提出了取代基团在化学反应中的主要作用并非是传统上认为的改变了反应物的电荷分布,而是改变了反应物之间的作用本质的新概念,发现不同的进攻试剂和取代基主要通过改变过渡态或中间体的构型从而影响反应机制的重要事实,从而加深了人们对化学反应的认识(1983~1987年);首次将只能用于双原子体系的分子中原子近似扩充到多原子体系并与有效单电子旋轨耦合算符相结合,发现HNCO(X1A’)→CO(X1∑)+NH(X3∑)自旋禁阻反应得以进行的原因是在不同自旋态的势能面交点附近,态的混合使体系从一个态向另一个态转化所致(1994 年);揭示了CH自由基与NH3、H2O、HF的插入反应在一定温度区域存在负表观活化能的根源是在过渡态之前生成了电子授受络合物中间体(1996年);在光化学研究领域他将反应途径方法创造性地用于研究激发态反应的全过程;对有争议的反应如亚硝酸甲酯的光解,支持了与量子效率实验一致的首先光解而不是内消除的反应机理(1988年);分析了ClSP不易被实验观察到的原因并推测了它在光化学反应中存在的可能性(1994年);解析了烯丙醇光异构化通过双自由基中间体生成丙烯醇再异构化为丙醛的反应机理(1995年)等。

“八五”期间,刘若庄负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分子反应势能剖面及动态学理论研究》。该课题将化学反应的微观机理的探讨深入到沿反应途径动态学问题研究。90年代以来,对一系列重要自由基和小分子基元反应进行了系统的建立在反应途径基础上的直接动态学计算:证实仅利用反应途径势能面就能得到与实验可比较的速率常数及某些反应动态学信息;揭示了振动选态反应中与反应坐标强烈耦合而且在过渡态前振动频率应有所降低的振动自由度的激发是促进反应进行的重要手段;首次从计算证实只要与反应坐标强烈耦合,即使不是断裂或生成键的振动激发也可促进反应的推测;提供了能够促进反应发生的可能振动模式和进行振动选态反应的动态学许多数据等。

分子模型

在有机导体和半导体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刘若庄同样做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创造性工作:在从头算基础上提出了定量微扰晶体轨道新方法并用于研究导电高分子的结构和性能(1987 年);同时将晶体轨道法扩展到含过渡金属原子的线性高聚物,推导了新的矩阵元公式并使之程序化用以研究过渡金属夹心高聚物(1990年)。用形变势理论研究了准一维电荷迁移晶体中电子与声子的相互作用,首次推导出电声子耦合常数的显式,从而得到计算一维导体发生Peierls相变温度Tp的公式,证明Peierls相变主要来自于电—声相互作用,而电子—电子相互作用是次要的(1993年)。与此同时,在内坐标形式的核动能算符建立的方法中又进行了探索性工作:提出并运用相对简单的角动量方法推导了四粒子体系在分子坐标系中的核动能算符,并将该方法推广用于多原子分子体系,同时通过引进参数使得核动能算符能够用于不同类型的分子坐标系和适宜于研究不同的振转问题(1996年)。

学术交流

80年代后刘若庄先后受邀在美国6所著名大学作学术报告,在太平洋地区化学会、中日双边理论化学会、中以双边动力学会、全国量子化学会、全国动力学会、物理有机会作专题报告。他主持过多次中国外学术研讨会如中日双边理论化学会、全国量子生物化学会。这些学术活动促进了中国外学术交流,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

参考资料

1.文字资料来源参考 

2.图片来源 

扩展阅读:

1

http://www.1000hx.com/OTDetail.aspx?id=3720

2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jsp?personid=173250

开放分类:
教育家教授吉林大学北京大学化学名人
“刘若庄”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13次
最近更新:2010-07-10
创建者:liyang8388
更多贡献光荣榜

突出贡献者:

geiwotianxia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9:46:18